新書推薦: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1.具有大众图书和文化艺术类专业图书的双重属性,受众范围较广。2.在反映北京民俗文化的图文类图书具有唯一性,无竞争产品。3. 采用函套装,四色彩印,具有收藏价值。
|
內容簡介: |
《燕京往事——何大齐绘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集》分册精选作者在不同年代创作的一百五十八帧展现老北京民俗风情的画作和诗文(及部分画作创作草稿),配以介绍性短文,生动、真实地再现和还原昔日京城五行八作的繁荣景象,是不可多得的全面展示北京民俗文化的原创之作。《燕京往事——何大齐速写·创作手稿集》分册共分为“动物”“树木·风景”“生活”“音乐·舞蹈”“京剧”“戏剧·曲艺”“荧屏”和“老北京民俗风情人物素材”等八个篇章,辑录作者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的三百余幅速写创作手稿,配以作品创作背景和年代知识。这些手稿为创作民俗风情系列长卷画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以相当的艺术创作高度展示了各个年代民俗生态和文化传承。
|
關於作者: |
何大齐:特级教师。1940年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美术教研员,200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年教育工作者”。曾出版过“中国老年人书法教材系列”“中央国家机关老年大学教材丛书”等关于书法和速写创作专著和教材20余部。
|
目錄:
|
上册目录:
燕京往事纪略上.一
卖 青 菜 的上.一二
卖 鸡 蛋 的上.一四
卖炸灌肠的上.一六
卖 切 糕 的上.一八
卖挂拉枣的上.二〇
卖“糖仔儿”的上.二二
卖大糖葫芦的上.二四
卖 胡 琴 的上. 二六
唱话匣子的上. 二八
磨剪子、磨刀的上. 三〇
锔盆、锔碗的上. 三二
修 笼 屉 的上. 三四
修 鞋 的上. 三六
修理雨伞、旱伞的上. 三八
缝 穷 的上. 四〇
算 命 先 生上. 四二
送什锦盒的上. 四四
卖“哭来笑去散”的上. 四六
掏 大 粪 的上. 四八
打 小 鼓 的上. 五〇
旧 书 摊 儿上. 五二
卖鹅毛扇的上. 五四
捡破烂儿的上. 五六
湖 笔 店上. 五八
玩 抖 空 竹上. 六〇
卖 水 果 的上. 六二
卖 香 瓜 的上. 六四
卖 西 瓜 的上. 六六
卖干鲜果品的上. 六八
卖水萝卜的上. 七〇
卖 粽 子 的上. 七二
卖山里红的上. 七四
卖铁蚕豆的上. 七六
卖 油 郎上. 七八
卖 粮 小 贩上. 八〇
卖活鱼、活虾的上. 八二
卖猪头肉的上. 八四
卖臭豆腐的上. 八六
卖烧饼、油条的上. 八八
卖 饸 饹 的上. 九〇
卖刀削面的上. 九二
卖糖炒栗子的上. 九四
卖烤白薯的上. 九六
卖 元 宵 的上. 九八
茶 汤 摊 儿上. 一〇〇
炸 肥 肠 的上. 一〇二
馄 饨 挑 子上. 一〇四
卖 爆 肚 的上. 一〇六
卖粳米粥的上. 一〇八
卖吊炉烧饼的上. 一一〇
卖 面 茶 的上. 一一二
炸 油 条上. 一一四
酒 摊 儿上. 一一六
卖炸小活虾的上. 一一八
卖羊头肉的上. 一二〇
卖豌豆黄儿的上. 一二二
卖豆腐脑的上. 一二四
卖老豆腐的 上. 一二六
卖 豆 汁 的上. 一二八
卖棉花糖的上. 一三〇
打冰盏儿的上. 一三二
卖雪花酪的上. 一三四
卖冰棍儿的上. 一三六
卖冰糖葫芦的上. 一三八
卖大碗儿茶的上. 一四〇
逛 厂 甸 儿上. 一四二
卖噗噗噔的上. 一四四
拉 洋 片 的上. 一四六
捏江米人的上. 一四八
套 圈 儿 的 上. 一五〇
打 镗 锣 的上. 一五二
耍猴栗子的上. 一五四
卖 空 竹 的上. 一五六
卖氢气球的上. 一五八
唱 大 鼓 的上. 一六〇
卖 风 筝 的上. 一六二
卖 风 车 的上. 一六四
卖兔儿爷的上. 一六六
面 具 摊上. 一六八
卖 花 灯上. 一七〇
吹糖人儿的上. 一七二
卖草编玩具的上. 一七四
耍 猴 儿 的上. 一七六
耍 耗 子 的上. 一七八
鸟 市上. 一八〇
卖蝈蝈儿的上. 一八二
卖蛐蛐儿的上. 一八四
卖小金鱼的上. 一八六
天桥杂技顶碗上. 一八八
摔 跤 的上. 一九〇
燕 口 夺 泥上. 一九二
修 表 的上. 一九四
修理搓板的上. 一九六
编 筐上. 一九八
照 相 的上. 二〇〇
代写书信的 上. 二〇二
写 对 联 的上. 二〇四
剃 头 的上. 二〇六
修 脚 的上. 二〇八
掏 耳 朵上. 二一〇
牙 医上. 二一二
游 医上. 二一四
卖 假 药 的上. 二一六
擦 皮 鞋 的上. 二一八
送 水 的上. 二二〇
卖 黄 土 的上. 二二二
摇煤球儿的上. 二二四
钉 马 掌 的上. 二二六
散 包 厨 子上. 二二八
摇 镗 鼓 的上. 二三〇
卖 豆 纸 的上. 二三二
打 瓢 儿 的上. 二三四
卖 估 衣 的上. 二三六
卖 旧 货 的上. 二三八
烟 摊 儿上. 二四〇
卖 炭 的上. 二四二
卖芝麻秸的上. 二四四
卖花绦子、布带的上. 二四六
绕线的上. 二四八
卖耳挖勺的上. 二五〇
抬 花 轿 的上. 二五二
拉 洋 车 的上. 二五四
推独轮车的上. 二五六
赶 脚 的上. 二五八
拉 冰 床 的上. 二六〇
窝 脖 儿上. 二六二
拉排子车的上. 二六四
拉 骆 驼 的上. 二六六
赶 大 车 的上. 二六八
山 背 子上. 二七〇
走 骡上. 二七二
运 鸡 鸭上. 二七四
街 头 艺 人上. 二七六
数 来 宝上. 二七八
江 湖 骗 子上. 二八〇
杆 秤 作 坊上. 二八二
拴 笤 帚上. 二八四
拉 大 锯 的上. 二八六
铁 匠 铺上. 二八八
磨 房上. 二九〇
汤 锅上. 二九二
打 车 作 坊上. 二九四
小 煤 窑上. 二九六
冥 衣 铺上. 二九八
油 盐 店上. 三〇〇
散 灯 花上. 三〇二
换 春 装上. 三〇四
卖 花 灯上. 三〇六
过新年放鞭炮上. 三〇八
提 笼 架 鸟上. 三一〇
棋 摊上. 三一二
腌 咸 菜上. 三一四
蒸 窝 头上. 三一六
贴 饼 子上. 三一八
包 粽 子上. 三二〇
烘 笼上. 三二二
接 生 婆上. 三二四
辘 轳上. 三二六
下册目录:
书画同源小记下. 一
动 物下. 七
树木·风 景下. 三一
日 常 生 活下. 八七
音乐·舞 蹈下. 一三一
京 剧下. 一八七
戏剧·曲 艺下. 二二七
荧 屏下. 二五三
老北京民俗风情画人物素材下. 二七三
|
內容試閱:
|
上册样章:
燕京往事纪略
1945年1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数九寒天,我们全家从沙滩租住的房屋搬到西安门北黄城根的一所大宅院里定居。直到1966年夏天搬出,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一个春夏秋冬。其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国事、家事,一幕一幕,如梦如幻,时时在我脑海中闪现。这是我一生中十分难忘的一段人生经历。我只从中掇取几个生活片断,寄托我对那一段生活的情思。
祭 灶
小时候最盼望的是过年。旧历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共二十余天,这是老北京民俗、民情大荟萃的时候。那时民间有个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贴道祐;三十晚上阖家欢乐吃饺子。”真是好戏连台,这些都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的趣事。
所谓“二十三糖瓜粘”,说的是老北京的“祭灶”习俗。我家后院住着远房的亲戚,我称老人为“七爷”,管他的女儿叫红姑,他家就供灶王爷。听七爷说:灶王爷龛供在灶台上方,看着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到年终要上天把一家人的善恶言行报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将对这家人进行奖惩。等到除夕夜再把灶王爷迎回家中。
我十分好奇,灶王怎么上天?又怎么回来?七爷说:“二十三晚上来看祭灶归天的仪式,你就明白了。”好不容易盼到了祭灶的日子,他上午就买回了关东糖和糖瓜,到了晚上,七爷郑重地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像从佛龛上取下,供在祀案上。供品以关东糖和糖瓜为主,还备有一碟草料、一碗凉水。关东糖是给灶王吃的,后两样则是为灶王所乘马匹准备的。上香后,七爷口中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讲。”然后拿起关东糖在灶口上转上几圈,待糖遇热融化的时候,马上往灶王画像的口部抹上几下,又白又黏的糖饴粘在了画像上。意思是把灶王的口粘上,不让他上天说坏话。烧过香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像连同一碟草料烧掉,烟和灰尘腾空升起,灶王爷就是这样升天了。再把凉水泼在地上,祭灶仪式就完成了。我们几个孩子争着吃掉又甜又黏的关东糖和糖瓜。在孩子的眼中这不过是一种有趣的游戏罢了,可是七爷却十分虔诚认真。
到了除夕夜,七爷又重新买一张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像,贴在佛龛上。这便是灶王爷又回来了,又将在灶台上监督一家人一年的生活了。那时我只有五六岁吧,看到印制得十分拙劣的画像,心中却对其神灵将信将疑。现在想起来,这不过是那时的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慰藉罢了。
逛 厂 甸
过了除夕夜,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北京城南的厂甸庙会是北京人过年娱乐、购物的主要去处。这里鳞次栉比的席棚布帐中,各种商品堆积如山,游客摩肩接踵。孩子们把逛厂甸当成过年最开心的盛事。吸引孩子的一是吃,二是买玩具。
先说吃吧:厂甸成了北京风味小吃大荟萃的地方,如艾窝窝、豌豆粥、炒扒糕、豌豆黄、灌肠、豆汁、大麦米粥、果仁奶酪、大糖葫芦等,十分丰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艾窝窝。它是用煮熟的江米揉成面团,中间按下一个凹槽,包上芝麻、白糖馅或豆沙、豌豆黄馅。包好后像元宵一样又白又黏又甜,非常符合儿童的口味。小贩当场制作,动作熟练、敏捷。包出的艾窝窝大小均匀,放在特制的小纸盒内,一盒装十个。为了防止互相粘连,先往盒内洒上一层干面粉。做艾窝窝的人脸上一层白霜,连眉毛、睫毛上都是白面,样子十分滑稽可笑。记得每年逛厂甸我都要买回几盒艾窝窝品尝。
其次是豌豆粥。厂甸的豌豆粥,其颜色和黑豆一样,粥熬得又稠又烂又黏糊。后来听卖豌豆粥的小贩说是用褐色花豌豆熬的,这种豌豆在市场上可买不到。盛在碗里,加上糖和玫瑰苜蓿汁,用勺转着圈搅动,粥愈搅愈稠,甜香绵软,甚是好喝。
大糖葫芦是厂甸的标志性食品。小贩选用又大又红的山里红,去核用荆条串起来,往山里红上刷白色的糖饴,白里透红,十分好看。顶上再插上五颜六色的小纸旗,最长的大糖葫芦有一米多长。逛厂甸的人大多买上一两串用手举着或肩扛着。我小时候每次都买一串大糖
葫芦扛回家。
说起玩具,厂甸的特色玩具有空竹、风筝、琉璃喇叭噗噗噔、风车、氢气球等。这些玩具已经成为过年的象征。
我小时最爱玩的是空竹。空竹是用竹子和木头制成的。在用木头旋成的葫芦形的圆柱上,两头各安上一个圆盘。圆盘为木质,两层中空,周边镶上竹条;在竹条上凿开若干个细长的孔隙,其中有一两个孔隙被凿成正方形的。再取两根细木棍儿,头上系上小线绳。用线绳在圆柱上绕两圈,双手持木棍儿上下抖动,空竹就旋转起来。抖得越快,空竹就转得越快。气流从窄孔中穿过发出的是悦耳的、尖脆的声音,从方孔穿过则发出低沉的嗡嗡声。一高一低相互交响,可传到很远的地方。孔越多,声音越大,一孔称为一响。我曾买过一个十八响的空竹。我不仅能把空竹抖响,而且可以抖出许多花样来,如猴爬竿、扔高、放地轴等,经常当着众人“逞能”表演。这种玩具怕摔,抖不好一失手掉在地上,因高速旋转,会摔得十分惨重,摔出裂口也是常事。有裂口的空竹抖起时声音会变小,而且不好听。修理的方法是熬猪皮鳔胶,从方孔隙中灌入,不停地摇转空竹,好让胶均匀地把裂口粘住。我小时候干起这活计可是乐此不疲。
风筝也是我最喜欢的玩具,是逛厂甸必买的。卖风筝的小贩把风筝拴在墙上或木架子上供人选购。风筝的样式繁多,如沙燕、蜻蜓、蝴蝶、老鹰、黑锅底、刘海戏金蟾、蜈蚣等。一般的风筝是用高丽纸糊在用竹条做的框架上,再用五彩绘制出各种图案,其图案极具艺术性,是民间美术的瑰宝。高级的风筝是用绢糊成的,绘制也更加讲究,堪称精美的工艺品。
燕京自古就有“春明放纸鸢”的习俗。放风筝前先攘一把土辨明风向,风筝要迎着风才能抖起来,有时风小就得用竹杆把线挑得高高的,超过房屋的高度才能抖起来。风筝飞得越高,就飞得越稳。风筝收回时最容易挂在树枝上或一头栽下去。有一次绳子断了,断了线的风筝一下子就没了踪影。有一次风筝挂在树上了,用力一拽,纸也撕了,架子也散了。
想起小时候过年比现在热闹多了,可玩的东西也比现在多。现在过年只剩下看电视了。
“文革”期间,厂甸庙会被关闭。改革开放以后才恢复厂甸庙会,可是时过境迁,一切都变了。我只能从记忆中去回味了。
……
下册样章:
书画同源小记
我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在书本上,在墙上,画我心里想像出来的各种形象,有人物,也有动物。那个阶段是属于儿童涂鸦期。
上中学以后画画的兴趣仍然不减,但是已经不满足于信手涂鸦了,开始注意欣赏美术作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现实主义的写实画风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而且是以人物画为主。当时风靡全国的黄胄的新疆速写,叶浅予的舞台人物速写,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也尝试用速写的方式练习写实的造型能力。我找来一个硬纸夹,从废品收购站买来论斤称的白报纸的边角废料,准备一支4B的绘画铅笔。这三样我每天都随身带着,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画来往的行人、商贩、马车等。或者课后到护国寺和白塔寺的庙会集市上画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写实的造型能力居然有明显的提高。这就进一步激发了我画速写的兴趣。这种画画的方式简便易行,不需要整块时间,零零碎碎的空闲都可以利用起来。不耽误上学的正事,所以老师和父母也不反对。为了看画册,我经常到离家不远当时位于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去借阅,很多精装贵重的精美画册都可以借到。像十九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派的作品,列宾、苏里科夫、希什金、列维坦的作品,德国素描大师门采尔的素描速写,科勒惠支的素描等都使我产生极大的兴趣,大开眼界。于是我就带着纸笔到图书馆去临摹。为了解决画画中遇到的困难,我到新华书店买一本叶浅予写的《怎样画速写》,回到家反复研读,稍有领会,就在画速写的实践中去尝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到农村参加“三夏”劳动。到六十年代,大学还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的“四清”运动。我利用到农村的机会,带着速写本,在劳动之余画农民的形象,画各种各样的农具,画农村的街巷、房屋、牛、马、驴、羊等,从此我就喜欢上了农村的人物与风光。在我早期的速写里,有很多都是在农村画的。这样画了八年,积累了大量的速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