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西南民族地区农户调适行为与农业抗旱能力提升研究》是开展灾害经济研究的参考类书籍,对想了解西南民族地区灾害、农户灾害调适行为及农业抗旱能力的广大读者都具有参考价值。9787030436504
|
內容簡介: |
西南民族地区是一个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地区,通过全面把握农户灾害感知和调适行为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机理, 有效提升西南民族地区抗灾能力, 既可以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还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西南民族地区农户调适行为与农业抗旱能力提升研究》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运用文献回顾方法描述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灾害的时空特点, 剖析农业灾害的形成机理, 并深入分析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抗灾能力。 第二, 在农户调查?机构访谈以及宏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西南民族地区农户灾害感知及影响因素。 第三, 运用调研数据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户调适行为及优先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第四, 探索农户调适行为与灾害感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 提升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抗灾能力的对策建议。
|
目錄:
|
目录
第1章导言1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3
1.3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4
第2章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旱灾影响与抗灾建设17
2.1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旱灾17
2.2干旱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影响32
2.3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抗旱建设49
第3章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抗旱能力分析56
3.1农业抗旱能力影响因素分析56
3.2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方法58
3.3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62
3.4指标权重计算68
3.5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结果71
3.6评价结果分析72
3.7政策含义78
第4章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旱灾感知及影响因素分析79
4.1调查区域的选择与被调查农户基本特征79
4.2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旱灾感知现状88
4.3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旱灾感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93
4.4主要结论102
第5章西南民族地区农户调适行为及优先序分析103
5.1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旱灾调适行为103
5.2农户自发性旱灾调适行为优先序及影响因素分析108
5.3农户参与工程性减灾与非工程性减灾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117
第6章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旱灾感知与调适行为的内在逻辑分析127
6.1灾害感知和调适行为关系的理论基础128
6.2路径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基本假设131
6.3实证分析136
6.4本章小结151
第7章提升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抗旱能力的政策建议153
7.1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提高农业抗旱能力153
7.2积极加强农户自身抗旱减灾能力建设158
7.3重视抗旱救灾中第三方机构的作用?提高抗旱救灾的效率161
第8章专题分析163
8.1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抗旱必要性认知及应对策略分析163
8.2基于CRITIC法的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旱灾感知实证研究170
8.3西南地区农户旱灾脆弱性分析:基于排序选择模型的实证研究179
参考文献189
附录206
|
內容試閱:
|
第1章
导言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1.1对灾害问题关注增加,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抗灾农业
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给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带来了诸多困难。旱灾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2010~2012年我国旱灾受灾面积分别为1325.9万公顷?1630.4万公顷?934万公顷,分别占全国农业种植面积的8.25%?10.05%?5.72%。面对依然严峻的自然灾害威胁,社会各界对灾害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大力扶持抗灾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水利设施,提高抗灾能力。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支持在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示要谋划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雨水?洪水资源化利用,启动实施全国抗旱规划,提高农业抗旱能力。
1.1.1.2旱灾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更加频繁,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频发,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罗小锋,2007、李宏,2010。干旱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程静和陶建平,2010、李文娟等,2010、许朗等,2012。2013年夏季,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等13个省份遭受旱灾,造成594.8万人饮水困难,403.4万人需生活救助。旱灾不但造成了巨大损失,给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还威胁着国家的粮安全,是影响中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因素王春乙等,2007、李文娟等,2010。据中国旱灾害公报测算,60多年来,我国由于旱灾平均每年损失粮食161.18亿千克,平均受灾面积2155.954万公顷,平均成灾面积961.361万公顷,其中2000年的全国大旱造成当年粮食减产量占总产量的13%。近年来,西南民族地区连续发生严重的干旱灾害:2005年春季云南发生严重干旱、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出现特大干旱、2009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以云南?贵州为中心的5个省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持续时间之长?危害之大均属历史罕见。这些旱灾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稳定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1研究目的
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民,所掌握的社会经济资源少,使得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巩前文和张俊飚,2007、罗小锋,2011。因此,农民应该作为各级政府及社会团体实行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的重点关注和帮扶的对象。从政府的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效果来看,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效果并不显著,农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时,损失依然巨大。导致减灾措施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各级政府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农民灾害回应和恢复行为的了解,这导致减灾措施低效化,乃至完全失效。人们对灾害的感知是影响他们的灾害回应和恢复行为的重要因素。农民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主体,充分理解他们的灾害感知和调适行为,对于提高政府减灾措施的被接受程度和采用效果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一方面需要了解灾害本身的相关情况、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分析已经实施的一些减灾措施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本书主要通过实地调查,了解西南民族地区的旱灾形成机理及农业抗旱能力,分析农户对造成旱灾原因?旱灾影响?旱灾防治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深入理解农户旱灾调适行为以及农户旱灾感知与调适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抗旱减灾政策,实行有效的抗旱措施,从而提高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提供微观决策依据。
1.1.2.2研究意义
从国内外灾害管理的经验来看,聚焦于清理和救援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在动员的层面和时间上延伸灾害管理的相关工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变在传统的灾害管理工作中将专家所感知的灾害风险作为唯一评估标准的做法,开始关注民众的感知。每个人基于自身背景和所扮演角色的不同,产生的感知会有所差别,导致不同决策者适应行为的大相径庭云雅如等,2009。如果政府在制订防灾计划的过程中忽略个人灾害感知和调适行为的差异,会影响防灾减灾计划执行的有效性,甚至出现民众抵制防灾减灾计划实施的情形。灾害在历史中不断发生,经常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其中又以身处政治?社会?经济及资源分配末端的农村区域更为明显。西南民族地区的农村就是这样的空间角色。基于此,进行一项关于西南民族地区农户灾害感知和调适行为问题的研究,希望能通过不同于以往的思路,由农户感知和行为出发,引进一股由下而上的声音,为深入理解西南民族地区农户灾害感知和调适行为及如何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提供一个十分独特的机会。这种深入理解将为技术和政策的干预提供农户层面的微观行为基础,采取措施减少负面影响,提升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抗灾能力。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关于农业灾害研究的综述
1.2.1.1农业灾害
农业灾害是指由于无序的农业系统而对农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危害和损失的各种灾害的总称,主要包括旱灾?洪涝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以及森林灾害等。旱灾?水灾以及病虫害是对农业生产活动危害最大的灾害。旱灾作为我国历史上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往往会与病虫害等灾害伴随发生。关于自然灾害风险的内涵,大多数研究主要参考1992年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所下的定义,即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某一种特定的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期望损失值,并且主张用“风险度=危险度×易损度”来定量计算自然灾害风险度。张继权等2004认为自然灾害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是自然灾害因子变化与人类活动本身双重作用的结果。同时,他又指出风险普遍存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他还指出自然灾害风险是由灾害危险性?暴露性以及承灾体的脆弱性三个因子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张继权,2006。Blaikie1994在对自然灾害易损性作分析时,提出了著名的“压力-释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灾害的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和易损性两者共同表征。
1.2.1.2农业灾害风险管理
有学者认为农业灾害风险能否形成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自然灾害冲击力的大小,另一方面是风险主体抵抗灾害冲击的能力大小。他们认为,当自然灾害的冲击力较弱时,或者即使自然灾害冲击力很大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很强时都不会形成农业灾害风险,这也说明了农业风险虽然难以避免但却可以降低。但是我国的农业风险管理方式不足,管理效率低下,急需对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做出进一步的完善。众多学者对农业灾害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王国敏2007认为我国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方式单一,效率低,效果不明显、张昶和胡志全2008在对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管理的研究中指出,该省存在风险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等问题。
对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措施,学者们普遍强调要多方面?全方位管理灾害风险。根据灾害发生的阶段建立综合防范体系王国敏,2007,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全民防灾意识提高?发展农业保险等方面提高农业风险的管理能力张和胡志全,2008、从水利工程?水利调度与生态工程等减灾措施入手的同时,调整人地关系,进行生态减压刘成武等,2004、薛丽和顾颖,2007。部分学者的研究突出了农业保险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农业保险的资金来源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农业保险有助于增强农户的风险防御能力,提升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张昶和胡志全,2008、肖海峰和曹佳,2009、杨霞和李毅,2010。
1.2.2关于旱灾研究的综述
干旱灾害是指在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降水量较正常历史同期显著偏少,且工程供水不能满足需求,导致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并造成损失的事件臧文斌等,2010。干旱灾害属于气候灾害,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干旱一旦发生,将会造成长时间?大范围的影响,是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Wilhite,200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干旱的频繁发生给全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干旱灾害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场持续近10年的干旱,这给美国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SiegfriedandSchubert,2004、Cooketal.,2009。据估计,每年干旱给美国造成的损失约为60亿~80亿美元AndersonandHain,2011。Holden等通过分析干旱风险对家庭生产?福利和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发现干旱带来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影响农产品价格,导致农户收入减少、其二是导致农作物减产,前者的影响远大于后者HoldenandShiferaw,2004。Parry等2005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干旱将导致农业产量减少。干旱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大风险,严重影响农产品生产供给与粮食安全程静和陶建平,2010。Jonathan和Joerss2009的研究表明,我国对干旱灾害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抗旱减灾,否则,到2030年,我国东北地区的3500万农民将可能因干旱损失一半以上的农业收入。
基于旱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影响,许多学者从旱灾发生特征?发生原因?旱灾灾害风险研究以及旱灾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2.2.1有关旱灾发生趋势的研究
张庆云和陈烈庭1991利用降水量的变化分析了区域干旱化的一些特征,认为我国华北地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马柱国和符淙斌2007通过定义地表湿润度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分析近50年来全球干旱化的趋势,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均表现出干旱化,其中非洲的干旱化最严重,而我国北方地区也表现出显著的干旱化。在此础上,马柱国和任小波2007深入分析我国典型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研究认为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在总体上干旱化不断加重,且年代际特征明显,其中西南地区干旱时间最长。张允和赵景波2009对西海固1644~1911年地区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等级序列以及驱动力因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干旱灾害在时间和区域上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李晶等2010运用统计计算?频率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101个县旗1990~2007年的数据,初步确定了内蒙古的旱情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3个易旱季节旱灾易发区的分布区划及3个级别的旱灾等级严重旱灾?中度旱灾?轻度旱灾发生频率和分布区划。江涛等2012利用1956~2005年126个雨量站逐月的降水资料,探讨了广东省干旱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局部地区干旱灾害逐渐加重的趋势。贺晋云等2011在马柱国等的研究基础上,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干旱化特征作出进一步研究,认为极端干旱频率显著增加的地区主要为贵州北部?四川盆地西南部和广西南部。
1.2.2.2有关旱灾成因的研究
起初,学者们主要是从大气环流?海温异常等自然科学研究角度对干旱的成因进行研究。Filippo等1996对美国旱灾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大尺度的水汽输送不足及天气尺度气旋活动是导致美国干旱的主要原因。Hoerling和Kumar2003通过分析1998~2002年发生在欧洲南部?非洲西南部及美国等地的大范围干旱,发现其主要原因是海温异常。在我国,黄荣辉等2006从热带太平海表温度异常的角度,研究沃克环流的变化对我国干旱的影响,并指出ENSOEINi?o ̄Southernscillation事件的不同阶段对夏季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以及江淮流域干旱的不同影响。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