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5.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5.8
《
收尸人
》
售價:HK$
72.8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0.7
|
編輯推薦: |
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曾被认为生活在象牙塔中的高校教师也不能幸免。由于社会对高校的高期望、科研与教学的高负荷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让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愈发凸显。
《高校教师减压手册》从认识压力、享受压力和警惕压力三个视角探讨了高校教师的减压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可行性强的专业建议。本书旨在让高校教师对压力有一定的认识,提升“心理免疫力”;学会合理地控制压力,并在此基础上将压力为己所用,从容不迫地应对教学、科研中的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和幸福感。
压力就像一匹烈马,当我们合理调控它的时候,我们就能享受驰骋天地间的快意。善于平衡理想和现实的高校教师,重视各类人际关系的高校老师,珍视时间的高校老师,更可能是“驯服压力”、“享受压力”的人。
|
內容簡介: |
《高校教师减压手册》立足“认识压力”、“享受压力”和“警惕压力”三个视角与高校教师读者朋友探讨减压的话题。第一编“认识压力”,我们从国内高校教师压力的现状切入,进而探讨高校教师压力的来源,相信不少读者朋友会在这里产生共鸣;接着我们将两个科学的评估工具——《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测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测验》提供给读者朋友,大家可以通过自测了解自身的工作压力情形及工作倦怠程度。带着测试的结果,读者朋友阅读本书第二编和第三编内容,会有更多、更具体的启发和收获。第二编“享受压力”提出,善于平衡理想和现实的高校教师,重视各类人际关系的高校教师,珍视时间的高校教师,更可能是“驯服压力”、“享受压力”的人。第三编中,我们则给各位高校教师提出警告:压力这匹烈马,也可能会给高校教师带来很多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其中,集生理与心理问题于一身的“工作倦怠”问题,是第三编重点探讨的内容。“倦怠猛于虎”,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高校教师作为一位“准公众人物”、作为一位家庭成员、作为一位怀揣梦想的行者,需要对工作倦怠及其相关的严重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提升“心理免疫力”。我们通过第三编的阐释,会给高校教师朋友提出针对性、可行性强的专业建议。
高校教师减压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问题,但国内类似出版物较为少见,本书结合国内外职业心理学关于工作压力、工作倦怠的最新成果,为高校教师减压提供一本实用性、趣味性强的读本,为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在岗教师职后成长提供知识性、操作性兼备的专业参考资料。
|
關於作者: |
王鹏,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应用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在SCI、SSCI、EI检索的国际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在国内CSSCI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相关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自任现职以来,获省级奖励4项,两次获校级优秀教学奖,2012年获第九届济南市青年科技奖。
|
目錄:
|
第一编 认识压力
第一章 “高”处不胜寒:高校教师压力的现状
第一节 压力全接触
第二节 高校教师压力现状
第二章 庖丁解牛:高校教师压力的来源及理论剖析
第一节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概述
第二节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分析
第三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高校教师压力自我测试
第一节 你的“鸭梨”有多大: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测验
第二节 工作压力之下,你产生工作倦怠了吗
第二编 享受压力
第四章 乐在其中: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第一节 控制自己的情绪,减轻压力
第二节 培养积极情绪,享受压力
第五章 怡然自得:徜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第一节 影响压力的人格因素及其调适
第二节 在压力中体现自我魅力
第六章 左右逢源:待人以诚
第一节 揭开神秘面纱——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高校教师人际关系全面观
第三节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七章 时不我待:时间管理的奇迹
第一节 认识一下“时间管理”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压力与时间管理
第三节 时间管理的技巧与方法
第三编 警惕压力
第八章 过犹不及:倦怠猛于虎
第一节 工作倦怠为何物
第二节 我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
第三节 我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类型
第九章 知己知彼:自助与助人
第一节 工作倦怠的危害
第二节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应对策略
第三节 高校教师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高”处不胜寒:高校教师压力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普遍推广,人事制度改革及市场化管理制度的普及,高校教师的危机感和无助感日益强烈。社会对高校的高期望、科研及教学的高负荷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也让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愈发凸显。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绩效,而且与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及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高校教师压力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本章将和各位读者一起梳理压力的概念,全面透析当下高校教师压力现状,并找出影响高校教师压力的主要因素。
一、压力的定义
为了让各位读者朋友能够准确地把握压力的定义,我们把国内外有关压力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刺激模式,指对个体经历不良环境中的事件,强调物理或社会环境变化对个人的影响,代表人物有霍尔姆斯(Thomas Holmes)和雷赫(Richard Rahe);第二类是反应模式,强调机体对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代表人物有塞利(Hans Selye)等;第三类是认知模式,把压力看成刺激-反应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认知因素在主体评价外界刺激时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代表人物有拉扎勒斯(Richard Stanley Lazarus)。目前现代国际心理学界比较认同第三种压力定义,把压力定义为“需求与压力源的不匹配”,指个体面对刺激情景时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和反应。 根据拉扎勒斯(1968)的观点,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来自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人们如何评估和适应这种相互作用。
二、压力的种类
目前,研究者从几个角度对压力进行了分类。根据心理-生理反应的内容及其持续时间的特点,可以把压力分为急性压力和慢性压力;根据压力强度,可以把压力分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叠加性压力和破坏性压力;根据压力作用形式,可以把压力分为生理压力、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根据压力的性质,可以把压力分为良性压力和不良压力。
(一)急性压力和慢性压力
急性压力是由消极生活事件引起的压力。一般来说,消极生活事件是在日常生活中引起人们心理失衡、行为失调的重大事件,比如配偶死亡、离婚、生活困难;下岗、降职;邻里纠纷、同事矛盾、政治动乱以及地质灾害等。理论上生活事件应该包括积极生活事件和消极生活事件两部分,但是事实上任何生活事件都有其两面性,积极生活事件还是消极生活事件的划分取决于它对人们的影响效果。心理学中所说的生活事件,则多强调与心理问题呈高相关的消极生活事件。这些消极生活事件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非连续性的;二是有比较清晰的起始点;三是可以观测的;四是具有破坏性的、明显的生活改变。
慢性压力则是由日常烦扰引起的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很可能在某一时刻持续地碰到一些小麻烦或小问题。我们把这些让人们感到苦恼、挫败、焦躁不安等的小麻烦和小问题取名为日常烦扰。日常烦扰包括生活小困扰和长期社会事件带来的烦恼。生活小困扰对个体不足以构成很大的刺激和威胁,但日积月累会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长期社会事件,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工作竞争等,是长期解决不了的致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焦虑的社会性问题。一般来说,日常烦扰在人们能够改变的范围之内,因此它是可以控制的。比如,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或者改变生活环境等。
(二)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叠加性压力和破坏性压力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指在某一时间阶段内,通过努力能适应某一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它的后效往往是正面的,大多有利于人们应对未来的压力。比如,从助教晋升为讲师,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都要努力适应新角色带来的压力和改变。
叠加性压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同时性叠加性压力,一种是继时性叠加性压力。在同一时间内有若干可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此时所体验的压力称为同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前者产生的压力效应尚未消除,后继的压力又接踵而至,此时所体验的压力称为继时性叠加压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除了要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应付行政上的繁琐事务,这些事件无论同时发生还是继时发生都是重要的压力源。
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以及被攻击、绑架、强暴等。破坏性压力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灾难症候群、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等。创伤性应激障碍是一种延缓压力反应,常见情绪沮丧、易激惹、闪回、噩梦、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人际关系疏远等。灾难症候群是指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分为惊吓期、恢复期及康复期三个阶段。在人生旅途中,破坏性压力带来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甚至是终生挥之不去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三)生理压力、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
生理压力主要指与机体生理器官有关的压力,又称基本压力,比如饥饿、噪音、睡眠剥夺;心理压力指与认识情感有关的压力,又称主观压力,如道德冲突、错误认知、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社会压力指与社会关系网有关的压力,又称客观压力。它既包括纯社会性压力,如重要人际关系的破裂、家庭长期冲突、战争以及重大社会变革,也包括由个人自身症状造成的人际适应方面的压力,如社交恐怖症。
(四)良性压力和不良压力
压力就其作用于具体个体时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而言,有良性压力与不良压力之分。压力具有客观性,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压力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即使在相同压力作用下,不同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方式。
良性压力指有益的、能够给人以成功感或振奋感,并有效帮助人们生活的压力。事实上,良性压力不仅是指在个体承受力范围之内的、不产生坏的影响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指那些高于个体现有的承受水平,并能激励其不断向更高方向发展的压力。例如,对一个科研成就斐然的高校教师来说,一次出国访学就是一种有益的压力;对一个有表演才能的人来说,从事公众表演活动不失为一种美妙的体验。
不良压力(或称负性压力)是有害的压力,专指那些使人感到无助、灰心、失望,并且对身体或心理上构成损害的压力。如生性腼腆的人面对陌生人,科研成果少的教师面对职称评聘,大量无法做完的工作等,这一切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压力体验。
三、压力的反应
压力生理反应包括肌肉的紧张,心率的升高、心脏跳动加剧,血压升高,神经兴奋性增强,口腔内唾液减少,钠的保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呼吸频率改变,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胃酸分泌增多,脑电波发生变化,小便增多等等。这些反应在被许可的情况下,为我们应对外界刺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而如果没有实际行动,这些生理反应就累积成了威胁健康的因素。
这些生理反应持续时间越长,反应强度越大,那就意味着承受这些压力的个体罹患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持续时间和强度二者相比,持续时间的作用更为显著。例如,醒来之后突然发现闹钟坏了,耽误了上班的时间,因为这个外在刺激有了生理上的唤起、情绪上的波动。之后早餐糊了煎蛋,半路汽车没油了,接着走错教室,发现没带课件……这样糟糕而又忙碌的早晨也是很常见的。虽然每个刺激引发的生理反应远小于躲开一辆飞奔而来的汽车的强度,但正是这些刺激的持续累加使得它们更为有害。
拉扎勒斯的压力理论强调“评价”和“应对”两个概念在决定压力中的重要作用。应对在压力与压力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感受到压力的个体会从应对资源中选择最有效的策略以减轻压力保护自己。有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在应对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泰勒(Shelly Taylor)及其同事发现,在处理压力的过程中女性倾向于用进食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和别人,比男性更多地利用社会组织;而男性则采用逃避或者对抗的方式来应对压力。一项对经纪人的研究发现女性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内外责任的冲突,并且比男性拥有更多的与家务事相关的压力;而男性则过多地体验到与组织权利有关的压力。
四、压力的影响
在工作生活中,如果压力刺激不足,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无趣;如果压力刺激过大,又会使人感到焦虑不安、烦恼恐惧。而适度的压力则会有效激发个体积极主动地调动各种能量来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研究表明,在适当的压力下,人们会有以下表现:精神高度集中,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记忆力好,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同时适当的压力也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呼吸加快、增强体内的氧化作用、血液循环加快等,个体通过调动更多的能量迅速对当前问题做出必要反应。
一定程度的压力是我们生活中完成各项事务所必需的,但过大或过小的压力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当压力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时,我们就不能有效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就会产生压力的负面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组织行为等方面。
(一)生理方面
过大的压力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降低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导致过敏性疾病及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影响肌肉骨骼系统,使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引起腰痛和头痛;影响大脑机能,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引发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甚至精神疾病;影响消化系统,愤怒抑郁等情绪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活动,导致胃肠溃疡和腹泻或便秘;影响血液循环系统,长期动脉收缩血压升高会导致高血压及心脏病。压力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引起诸多疾病,如高血压、胆固醇、冠心病、溃疡、偏头痛以及癌症等;压力还会诱使人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饮酒、家庭暴力等。
(二)心理方面
一方面压力过重会导致个体出现不良情绪和心境,如焦虑、压抑、烦躁、忧郁、暴躁、沮丧等,造成个体生活满意度降低、工作不满意、精神不振等等。其中工作不满意或工作倦怠是压力对心理方面最简单、最明显的影响后果。有关事实表明,当对个体提出的工作要求很多,而且又相互冲突,或者工作责任、权限及内容不明确时,个体的压力感和不满意感都会增加。另一方面,过大的压力还会直接严重影响个体的感知觉,造成注意狭窄或涣散、记忆力减退、问题解决能力降低等,从而降低工作绩效。
(三)组织行为方面
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率,造成更多的劳动事故,最终还会导致员工旷工、滥用病休、离职以及工作倦怠等。管理学及心理学的研究均表明,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如图1-2)。过高的恶性压力及过低的良性压力都对应着较低的工作绩效。只有在适度压力水平下,工作绩效最好。当然,不同个体的压力适度水平也是不同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客观因素,如刺激强度、持续时间、新异性等;主观因素,如对压力的控制和选择等;以及个体对压力的认知,如对压力事件后果的预期,压力的承受性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