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7.3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20 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物理学卷·三分册》以突出学术成就为重点,着力勾画这些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 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 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
內容簡介: |
《20 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文体记述中国20 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 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 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20 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物理学卷·三分册》为《20 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物理学卷》 第三分册, 收录了43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的传文, 卷末附学科发展大事记, 与传文两相映照, 从而反映出中国物理学科的百年发展脉络。
|
目錄:
|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物理学卷》前言
20世纪中国知名物理学家
周光召(1929~)
赵凯华(1930~)
蒲富恪(1930~2001)
侯伯宇(1930~2010)
华中一(1931~2007)
吕敏(1931~)
曾谨言(1931~)
唐孝威(1931~)
李方华(1932~)
黄胜年(1932~2009)
王育竹(1932~)
邝宇平(1932~)
范海福(1933~)
张焕乔(1933~)
秦国刚(1934~)
高崇寿(1934~)
郝柏林(1934~)
叶佩弦(1934~)
陈佳洱(1934~)
张殿琳(1934~)
丁大钊(1935~2004)
张宗烨(1935~)
闵乃本(1935~)
罗辽复(1935~)
魏宝文(1935~)
杨福家(1936~)
彭堃墀(1936~)
霍裕平(1937~)
贺贤土(1937~)
汪承灏(1938~)
张裕恒(1938~)
沈学础(1938~)
杜祥琬(1938~)
蔡诗东(1938~1996)
孙鑫(1938~)
雷啸霖(1938~)
徐至展(1938~)
夏建白(1939~)
赵忠贤(1941~)
戴念祖(1942~)
郭光灿(1942~)
沈文庆(1945~)
欧阳钟灿(1946~)
20世纪中国物理学发展大事记
|
內容試閱:
|
周光召
周光召1929~,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相对论螺旋态振幅及其相应数学方法的创立者,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美国、俄罗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院士。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读硕士研究生。历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九局总工程师;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周光召在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领域做出过一系列独创性工作:他首次引入相对论螺旋散射振幅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描述,并应用于分析高能散射振幅和雷吉理论;严格证明在电荷共轭宇称时间联合反演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反演不守恒可导致它们对不同过程的衰变分宽度不同;解析地推导和证明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推进了弱相互作用理论发展。他在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领域也成就卓越,与合作者一起发展了描述非平衡态统一理论的闭路格林函数方法。此外,周光召致力于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过重大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2000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9年编号为3612号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周光召星”。
一、简历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1942~1945年在重庆南开中学学习;1946年初回到长沙,并于同年秋季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1947~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1年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彭桓武的研究生,院系调整后,于1954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起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
1957~1961年,周光召被国家选派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ОбьединённыйИнститутЯдерных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Дубна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1961年2月,应国家国防和原子能事业的需要,周光召主动请缨回国参与核武器的理论研究。5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进行有关核武器方面的研究。至1979年,他先后担任核武器研究院核武器理论研究所现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九局总工程师。1979年8月,周光召重返理论物理研究领域,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亲自主持两个不同方向的课题研究,分别是: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统一描述平衡与非平衡体系的格林函数理论的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9月起先后担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4年任中科院副院长,1987年起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1982~1995年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8年任“陈嘉庚基金会”理事长。1991年5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93年8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并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副主席。1995~1999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6年5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2年、1996年两次当选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还曾兼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执委会副主席,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2001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2006年5月被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他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时,他还兼任《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杂志主编1996~2007、荣誉总主编2008年至今。
二、学术生涯
周光召出生在一位工程师的家中。父亲周凤九是很有造诣的公路工程专家,曾先后留学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回国后先后担任湖南省公路局局长和西南公路局局长。周凤九以修路架桥,强国富民为己任,终年率众挖山垦路。父亲在土木工程上的才华与勤勉深深影响着幼年周光召。童年的周光召非常淘气,常常下塘捉鱼,上树掏鸟巢,为此,经常受到父母的斥责。由于父亲的工作性质和战争,周光召在迁徙动荡中度过了童年生活。小学学业辗转于湖南、贵州、四川等几个地方才得以完成。
1942年,周光召进入重庆南开中学读书。数学老师唐秀颖对周光召的帮助最大,影响也最深。唐秀颖讲课生动,善于启发学生,这激发了周光召对数学的兴趣。在父亲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诲下,周光召的视野不断开拓,并养成了独立思考、踏实进取的精神。
1946年初,周光召回到长沙,因没有合适的学校读完高中最后一年,于是他以同等学力的身份报考大学,被清华大学先修班相当于预科录取。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在选择专业时,尽管以前并没有物理基础,但受美国原子弹爆炸和进步学生陈远的影响,周光召决定学习物理。清华大学物理系名家云集,许多刚从欧美各国归来的物理学家把国际上物理学的新近情况和知识带回了清华园,因而使同学们有机会了解到许多世界最新的科技成就,由此周光召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教导。在本科阶段,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王竹溪和叶企孙。王竹溪是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的开拓者,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是享誉海内外的“清华四杰”之一。王竹溪治学之严谨,对学生之严格,让周光召受益终生;王竹溪讲授的热力学,学生只有聚精会神上课才能学好,也正是基于王竹溪的课程,周光召打下了日后在统计物理前沿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基础。叶企孙当时是清华大学物理系主、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物理教育思想是“只教授学生最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不重量。”这令周光召非常钦佩,并悉心掌握叶企孙讲授的一切知识点;同时,叶企孙最大的特点是非常爱护年轻人。在清华园,周光召汲取着物理知识的精华。同学都管他叫周公,对于很难解的题,就用“周公都做不出来”来形容它的难度。
1951年7月,周光召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随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师从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开展基本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的研究。1952年院系调整,周光召跟随彭桓武到北京大学继续研究生学业。彭桓武是中国理论物理学的开创者,他对许多物理问题有很深的洞察力,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其本质;将学生看待成朋友,逛公园,请吃饭,国际国内大事无所不谈。彭桓武强烈的爱国心,在事业上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学术上的严谨态度和民主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都深深地影响了周光召,并成为他此后半个多世纪人生历程的楷模。1957年7月,周光召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研究生的论文答辩。8月,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
1957年春,经理论物理学家胡宁的推荐,年仅28岁的周光召被选派到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的研究工作。杜布纳是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小镇,周光召在这里,来自苏联、中国、越南、朝鲜以及东欧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学家进行粒子物理的前沿研究。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设施、科研力量和国际交流都明显强于国内。同时,杜布纳的研究成果由在莫斯科出版的学术刊物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周光召感到如鱼得水,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然而,初到杜布纳,一些外国专家认为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主要是来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的,所以根本瞧不起中国派来的学者。周光召曾经说过,要让别人瞧得起自己,就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证明,做出比别人更突出的研究工作,既要向比自己强的同行专家学习,又不要轻易相信权威。在刚到杜布纳不久的一次各国物理学家聚集的学术讨论会上,一位苏联教授在会上报告了对粒子自旋问题的研究成果;周光召认为这位苏联教授的观点明显不对,就站起来用俄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那位苏联教授用不以为然的目光看了他一眼,接着很不高兴地说:“你的观点没有道理!”周光召面对权威的这种回答,并没有直接反驳。会后,他默默地研究了3个月,一步一步地证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先后把研究成果写成《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性理论》和《静质量为零的极化粒子的反应》两篇论文,在散射理论中最先提出粒子螺旋度的相对论性协变描述,发表在苏联的《实验和理论物理》杂志上。从此以后,这位教授不得不另眼看待和佩服来自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不久,美国科学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就是高能物理领域著名的“相对论性粒子螺旋态”理论问世的过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