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共性技术测度体系及其应用

書城自編碼: 255108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一般工业技术
作者: 栾春娟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3562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3-30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04/24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4.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锦衣玉令
《 锦衣玉令 》

售價:HK$ 112.7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诗人的友谊
《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诗人的友谊 》

售價:HK$ 89.7
法国小史
《 法国小史 》

售價:HK$ 110.4
五凉王国的七张面孔
《 五凉王国的七张面孔 》

售價:HK$ 79.4
掌控生活,从掌控时间开始
《 掌控生活,从掌控时间开始 》

售價:HK$ 55.2
物理光学漫步——衍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故事
《 物理光学漫步——衍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故事 》

售價:HK$ 193.2
人类起源简史:破译700万年人类进化的密码
《 人类起源简史:破译700万年人类进化的密码 》

售價:HK$ 78.2
古典与现代 : 民国大学的潮与岸
《 古典与现代 : 民国大学的潮与岸 》

售價:HK$ 89.7

 

內容簡介:
共性技术测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国内外对该课题尚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有效的测度体系。本书基于专利计量理论与方法,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手段,利用世界权威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1963-2012年的专利数据,从技术共类分析、技术相关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个视角,采用相关度、中心度、中介度等指标,研究了共性技术测度的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并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应用实例,对其进行了共性技术测度。本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共性技术测度理论与方法,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錄
总序i
前言v
第-章共性技术测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共性技术测度的研究价值
一共性技术与共性技术洲度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共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二共性技术洲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第二章 共性技术测度理论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技术共类分析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共现分析理论
二技术共类分析理论
三技术共类分析研究假设
第二节 技术相关度的有关研究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相关度的有关研究
二技术相关度分析研究假设
第三节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研究假设度中心度
第四节 社会网络分析与研究假设中介度
第五节 共性技术测度体系的应用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测度的方法与指标
第二节 技术共类分析方法与指标
一技术共类分析方法
二技术共类分析指标一一一技术共类率
第二节基于SPSS的技术相关性分析方法与指标
一基于SPSS的技术相关性分析方法
二基于SPSS的技术相关性分析指标一一一技术相关度
第三节基于Jaccard系数的技术相关性分析方法与指标
一基于Jaccard系数的技术相关性分析方法
二基于Jaccard系数的技术相关性分析指标一一一技术相关度
第四节基于网络中心性的技术测度方法与指标
一共性技术测度一一一多重测量中心度
二共性关键技术测度一一一中介中心度
三共性核心技术群测度一一一度中心度特征向量中心度
第四章 全球太阳能产业共性技术测度
第一节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数据来源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节 样本数据的概况分析
一专利申请总量的增长趋势
二发展阶段分析
三专利申请人总量的增长趋势
四技术领域数量学科领域数量的增长趋势
五全球太阳能专利申请人前30强分析
六全球太阳能技术领域影响力最强的专利申请公司
七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全球太阳能产业共性技术领域测度
一第一阶段技术领域网络绘制与共性技术领域识别
二第二阶段技术领域网络绘制与共性技术领域识别
三第二阶段技术领域网络绘制与共性技术领域识别
四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全球太阳能产业共性技术主题测度
一第一阶段技术主题网络绘制与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二第二阶段技术主题网络绘制与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二第二阶段技术主题网络绘制与共性技术主题识别
四结论与讨论
第五节 全球太阳能产业技术相关度的测度与演进
一指标1:MTCP的测度
二指标2:平均技术共类指数的测度与演进
二平均技术相关度最高的前20个技术领域
四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太阳能发电领域的共性核心关键技术测度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分类代码选择
第二节 太阳能发电共性核心技术测度
一太阳能发电共性核心技术网络绘制
二太阳能发电共性核心技术识别
第三节 太阳能发电共性核心技术群测度
一太阳能发电共性技术群网络绘制
二太阳能发电共性核心技术群识别
第四节 太阳能发电共性关键技术测度
一太阳能发电共性关键技术网络绘制
二太阳能发电共性关键技术识别
第六章 燃料电池领域共性技术的测度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样本数据概况分析
一专利申请量发展趋势与发展阶段分析
二专利申请人数量发展趋势与发展阶段分析
三1PC发展趋势与发展阶段
四MC发展趋势与发展阶段
五DC发展趋势
六SA发展趋势
七每个阶段的高产专利权人以专利数量的阶段划分为依据
第三节 第二阶段燃料电池共性技术分析1968~2001年
一DC数量与专利数量的分布关系
二出现频次最高的20个技术领域
三共现频次最高的技术领域对
四共现伙伴数量最多的前20个技术领域
五共现伙伴数量最多的前2个技术领域图谱亏
六平均Jaccard系数最高的前20个技术领域
七技术网络结构分析
第四节 第二阶段燃料电池共性技术分析2002r-2008年
一DC数量与专利数量的分布关系
二出现频次最高的20个技术领域
三共现频次最高的技术领域对
四共现伙伴数量最多的前20个技术领域
五共现伙伴数量最多的前2个技术领域图谱六
六平均Jaccard系数最高的前20个技术领域
七技术网络结构分析
第五节 第三阶段燃料电池共性技术分析2009~2012年
一DC数量与专利数量的分布关系
二出现频次最高的20个技术领域
三共现频次最高的技术领域对
四共现伙伴数量最多的前20个技术领域
五共现伙伴数量最多的前2个技术领域图谱
六平均Jaccard系数最高的前20个技术领域
七技术网络结构分析
第七章 燃料电池领域的共性核心关键技术测度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分类代码选择
第二节 样本数据概况分析
一高产专利中请人
二1PC分析
三DC分析
四学科分布分析
五共现频次最高的技术领域对
六共现伙伴数量最多的前20个技术领域
七平均Jaccard系数最高的前20个技术领域
第三节 燃料电池领域共性核心技术测度
一燃料电池领域共性核心技术网络绘制
二燃料电池领域共性核心技术识别
第四节 燃料电池领域共性核心技术群测度
一燃料电池领域共性技术群网络绘制
二燃料电池领域共性核心技术群识别
第五节 燃料电池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测度
一燃料电池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网络绘制
二燃料电池领域共性关键技术识别
第八章 高被引专利的共性技术测度
第一节 专利引文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专利引文理论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指标选取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平均技术领域分布
一高被引专利的平均技术领域分布
二中被引专利的平均技术领域分布
三低被引专利的平均技术领域分布
四高中低之间的比较
五Ar-X大类间的比较
第四节平均多技术领域比例分布
一高被引专利的平均多技术领域比例分布
二中被引专利的平均多技术领域比例分布
三低被引专利的平均多技术领域比例分布
四高中低之间的比较
五Ar-X大类间的比较
第五节最高技术领域分布
一高被引专利的最高技术领域分布
二中被引专利的最高技术领域分布
三低被引专利的最高技术领域分布
四高中低之间的比较
五Ar-X大类间的比较
第六节平均所涉不同技术领域分布
一高被引专利平均所涉不同技术领域分布
二中被引专利平均所涉不同技术领域分布
三低被引专利平均所涉不同技术领域分布
四高中低之间的比较
五Ar-X大类问的比较
第九章 其他产业共性技术的测度
第一节 纳米技术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应用实例的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生物质能技术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分析结果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分析
一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二全球电动汽车高产机构分析
三电动汽车热点技术领域主题分析
四电动汽车主要学科分布
五电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分析
六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竞争对手波音与空客的技术网络与共性技术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技术网络
三共性技术识别
四主要结论与可能的推广应用
第五节 图形用户界面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分析
一全球GU1专利技术发展趋势与主要创新主体
二GU1关键技术分析
三GU1共性技术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第六节 科学仪器与工程仪器
一文献坪述
二数据与方法
三分析与结果
四结论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第一章共性技术测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共性技术测度的研究价值
一、共性技术与共性技术测度
1.共性技术的界定
(1)基于技术研发阶段的共性技术界定。基于技术研发阶段提出的共性技术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美国1988年先进技术计划(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ATP)中首次明确的定义。ATP提出共性技术处于应用研究阶段,属于商业化竞争前的研究阶段。在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的三个阶段,即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和开发研究阶段中,第二个阶段“应用研究阶段”被认为是科技投资的薄弱环节——共性技术,并被命名为科技投入的“死亡谷”[13]。由于产业共性技术处于政府与非营利机构和以企业为代表的营利机构关注的中间地带,产业共性技术既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品,也不具备商业的独占性,所以很容易出现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都不供给的局面,成为企业和政府投入的空白点,从而影响从科学研究到商业化转化的科技链条的有效运转。
应用研究阶段的研究属于前商业化研究,尽管具有产生更大经济利益的潜在能力,但由于高成本、高风险或回报过慢,企业的RD投资和私人风险投资往往难以顾及,所以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可能就无法进行[3]。ATP的意图有效地填补了这个空缺,帮助产业界和企业界穿越科技投资链条上的“死亡谷”[2,3]。ATP计划通过费用分摊和竞标的方式,提供一些有限的资金帮助美国企业创造和应用共性技术及其研究成果,加速各种竞争前共性技术的开发,使重大、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能够迅速实现商业化,进而提高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地位,促进美国经济迅速增长和长足发展。
第二种是Tassey提出的共性技术定义。Tassey[4]认为,共性技术研究是技术研究开发的第一个阶段,该阶段的目标是证明有潜在市场应用价值的一种产品或过程的概念,从而能在进入后续的应用性更强的研发前最大限度地降低技术风险。共性技术研究阶段的任务是概念证明,该阶段起始于基础研究成果,终止于实验室原型。
第三种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提出的共性技术定义。NIST提出[5,6],共性技术是科学现象的一个概念、要素或进一步的观察,其具有广泛应用于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潜力。一项共性技术一般需要后续的研究开发方能实现商业应用。
(2)基于技术影响范围的共性技术界定。潜在的、广泛的产业化前景与市场应用是共性技术肩负的重大使命。不同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指标来明确共性技术的影响范围。例如,日本提出了这样一套指标来衡量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一项技术是否是共性技术[7,8]: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技术风险是否很高,是否具有广泛的、潜在的市场应用范围,是否具有较大的预期经济影响。如果以上四个条件都具备,就可以将其认定为一项共性技术。
国内现有的共性技术的定义也多是从影响范围出发的。例如,学术界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9,10],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广泛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还有一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政府官方对共性技术的观点[11],认为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
(3)二者结合的共性技术界定。著者认为,对共性技术的界定应当将共性技术所处的技术研发阶段与共性技术的影响范围结合起来。并基于此提出:共性技术是指处于技术研发链条“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开发研究阶段”的“应用研究阶段”,未来可能广泛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该阶段的共性技术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具有广泛的、潜在的市场应用范围,具有较高的技术风险和较大的预期经济影响,将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迅速提升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一般来说,在应用研究阶段,研究者往往会申请较多的专利以保护自己的技术成果和优势地位,因此而产生的大量专利文献可以用来测度共性技术。
2.共性技术的特征
(1)共性技术的外部性特征。共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容易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4,12]。一方面,产业共性技术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因此常常错失政府及其他非营利机构的关注;另一方面,产业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可以在一个甚至多个产业及企业得到普遍应用,因此其不具备商业上的独占性,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共性技术研究。基于以上两个方面,针对共性技术供给问题,就很容易出现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都不供给的局面,成为政府和企业投入的空白点。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会导致共性技术研究投入的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从科学研究到商业化转化的科技链条的有效运转。
(2)共性技术的竞争前阶段特征。共性技术研究处于竞争前precompetitive的应用研究阶段。该阶段恰恰处于政府资助的长期性的基础性研究与产业界投资的短期性的产品开发之间,正是实验室成果能否实现商业化的关键一步[1,2]。应用研究阶段的研究属于前商业化研究,虽然具有产生更大经济利益的潜力,但由于成本和风险过高或者回报过慢,企业的RD投资和私人风险投资往往难以顾及,所以没有政府的支持就可能无法进行下去。而有了政府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之后,企业都要在该平台上进行后续的商业开发,最终形成企业各自专有的产品和工艺。
3.共性技术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产业共性技术分为不同的类型。当前,比较全面而权威的产业共性技术分类是由黄鲁成与宗喆提出来的。他们认为[13],产业共性技术的主要分类依据为产业共性技术涉及的层次角度、技术重要性、公益性尺度、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以及共性技术确认的时间次序(表1-1)。
表1-1产业共性技术分类[13]
其中,从产业共性技术涉及的层次角度分类进行的“产业间产业内企业内”共性技术的分类,主要是一种事后共性技术的分类,等同于共性技术确认时间次序分类中的事后共性技术。这是因为在共性技术研发阶段,一般并不能确定一项共性技术将来的应用范围和广度。
从技术重要性进行的分类,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马名杰提出的。他认为[14],关键共性技术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能带动多个产业的技术升级,有助于国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或产业形成优势,具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政府通常通过设立专项计划或非政府的专门组织予以支持。基础性共性技术是指测试测量以及标准等技术,这类技术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性支撑。为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基础性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主要通过设立专门的国家研究院所来解决,由政府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经费。如美国的NIST、加拿大的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和日本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IST等。一般共性技术的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关键共性技术大,市场失灵程度也相应较低。政府往往通过颁布相关法律和政策或提供部分资助的方式,鼓励企业间、企业与国家研究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如美国纺织业的AMTEX 研究联合体和美国政府设立的工程研究中心。
4.共性技术测度
共性技术测度是对共性技术进行的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研究。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和方法,采用特定定量分析技术手段和工具,选取适当的指标,借助已发表的专利文献载体,通过系列的定量分析,并结合专家访谈、咨询等定性手段,筛选出一些共性技术领域和共性技术主题。
本研究首先将从共性技术领域和共性技术主题两个层面,进行共性技术测度。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测度共性核心技术、共性核心技术群和共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测度的具体理论和研究假设将在第二章中详细论述;共性技术测度的具体方法和指标将在第三章中具体阐述。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构建共性技术测度体系,丰富和发展共性技术理论。在共性技术研究领域,共性技术的测度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通过测度才能发现和得知哪些技术是共性技术;明确了共性技术,才能进一步进行共性技术研发和转让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工作。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还主要集中在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共性技术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虽然有少量的关于共性技术筛选、共性技术识别和共性技术选择等方法的定量研究成果,但尚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客观高效的测度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本研究综合运用国际新兴的专利计量与信息可视化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探索共性技术测度理论、方法与指标,构建共性技术测度体系,对丰富和发展共性技术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丰富和拓展科学计量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目前的科学计量学研究仍然主要是针对科学论文(scientific paper)进行计量研究,专利计量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将已经比较成熟的科学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移植、改造和创新,用于专利计量研究,并基于此探索共性技术测度理论、方法,构建指标体系,是一个比较新的探索、尝试和创新。研究成果将丰富和拓展科学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3)独有的时间和应用范围维度将丰富现有的产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理论。本研究将选择1963~2012年长达50年的、大型的、规范的、商业化专利数据库——世界收录最全的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derwent innovation index,DII)的专利数据,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及其演进。不仅能使人们了解共性技术随着时间变化而发展的趋势,而且可以预测未来的共性技术领域和主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选择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丰富现有的产业管理和产业战略决策理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2.实践意义
(1)为政府部门选择、发展共性技术提供决策参考。测度和确认共性技术,是政府部门发展共性技术首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共性技术的发展能够迅速推动众多相关技术的迅速提升,世界各国政府对共性技术都给予了很高的关注。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多次强调要着力发展共性技术。时任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推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哪些技术是共性技术是政府选择和发展共性技术的一个前提问题,本研究将深入探索和构建用什么方法及指标体系测度共性技术,这将为政府部门选择、发展共性技术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2)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管理。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时任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紧密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美国的混合贸易与竞争法案明确了ATP计划的共性技术支持计划的性质。该法案规定:ATP计划的目标是帮助美国企业创造和应用共性技术及其研究成果,使重大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能迅速商业化,并提升制造技术。ATP计划通过补贴和合作协议的方式,加速各种竞争前共性技术的开发,以帮助美国企业提高其竞争地位,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因此,本研究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测度,将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管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共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著者用“共性技术”和“generic technolog”(共性技术)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Web of Science网络平台进行检索,得到图1-1和图1-2所示的“共性技术”中文、外文文献年度分布图。从图1-1和图1-2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国际对共性技术的研究整体上呈现出明显上升的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