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38.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7.7
《
耕读史
》
售價:HK$
112.7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HK$
124.2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9.7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4.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3.9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本有关贝壳收藏与鉴赏的指导书,内容隽永有趣、美图琳琅满目。书中涉及的许多知识非常实用,诸如如何采集、如何参与拍卖、如何进行藏品交换等的介绍都非常细节化,读者完全可以照着它操作。
贝壳收藏是志趣类的收藏,它引领收藏者接触自然科学和文史典故,它让收藏者变得有趣、充实和富有内涵。但和其他收藏一样,这一行也有一定的门槛。这本书正是带领读者跨越这道门槛,值得每一个初入门的人仔细研读。对已经有一定收藏经验的朋友们,这也是一本开卷有益的贝壳类读物。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玩赏的角度介绍贝壳收藏,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谈贝壳收藏的源起发展及其特点和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收藏贝壳的几个主要途径。第三部分分享了对新鲜贝壳的处理、藏品的存放和养护的方法。第四部分介绍了贝壳的各种逸闻趣事、人物掌故,还有对贝壳收藏内涵的一些文化思考。
本书图文并茂,共有插图数百张,其中所展示的精美贝壳标本有400余种。
|
關於作者: |
赵一凡,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开始贝壳标本收藏,为国内资深贝类收藏家。现在个人贝壳藏品共约2000种上万枚。在全球目前已知的约三万种陆地蜗牛中,有一枚是以作者的姓名来命名的:Oospirazhaoyifani,Grego&Szekeres.2008,中文称作“赵氏蜗牛”或“一凡烟管螺”
|
目錄:
|
美丽初相见(代前言)
一 新兴的贝壳收藏
二 贝壳收藏的途径
三 网络收集
五 贝壳收藏的工具书
六 贝壳收藏的类型和风格
七 贝壳收藏的逸闻趣事
八 贝壳收藏的文化思考
九 作者部分的私人珍藏
|
內容試閱:
|
新兴的贝壳收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许多人也许根本想象不到,平时并不起眼的小小贝壳,原来竟是如此地美丽动人,如此地丰富多彩,如此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那色彩,那纹理,那构造,那图案,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奥妙造化,哪样不让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这些天然的艺术瑰宝,就是大海之宝石,自然之精灵,生命之见证!生命是美丽的,贝壳收藏让我们感觉到这句话的正确无误。生活是美好的,贝壳收藏让我们感觉到这句话的真切实在。贝壳收藏,浅了说,是一种嗜好,深了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能激发你对大自然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从而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关注我们地球的生态平衡,这将有利于人类子孙万代的发展。
这里要介绍的就是这么一门充满现代魅力的新兴收藏——贝壳收藏。
贝壳收藏的发源和兴起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一名中年台湾商人拎着一个沉甸甸的皮箱登上了厦门鼓浪屿。这并不是一名普通的游客,他的皮箱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贝壳,有的像子弹,有的像蝎子,有的像陀螺,有的像猪仔……连在海岛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小店老板也是头一回如此大开眼界。敏感的小店老板知道可能有大买卖要做了,热情地招呼着闯进店来的这位客人。
果然,台湾人开门见山,让他这个销售一些旅游贝壳工艺品的小老板来销售这些贝壳。但一听价格,小老板眼珠子瞪得像个灯泡。台湾人耐心解释,这些贝壳叫标本贝,是专门作收藏用的,那些作工艺品的贝壳跟这没法比,是废品利用,当然不值钱了。贝壳收藏外国人都玩了两三百年了,现在热得很。大陆不是在开放吗,很快就会热到这儿来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小店老板终于接了这第一批货。
从此,国外及中国台湾标本贝的货源源源不断地从这条渠道流进了中国内陆。贝壳收藏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当时正适中国大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可作家庭摆设的大型贝壳及贝壳工艺品相当畅销,以福建厦门、广东电白和海南琼海三地为集散地,向北京、上海、广州、北戴河等地扩散,贝壳市场非常红火。
所谓的“中国四大名贝”——唐冠螺(Cassis cornuta L.1758)、凤尾螺(Charonia tritonis L.1758)、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 L.1758)、万宝螺(Cassis rufa L.1758)就是那个时候成名的。
历史研究表明,在人类之前,灵长类动物就已学会将软体动物作为食物来源之一。而贝壳收藏,作为现代贝类学的先驱,应该说自有人类和海滩出现的时候就有了。考古发现,在石器时代就有了海贝做成的项链,而从发现的地点远离大海这点表明,那时已有了类似贸易的活动。在美国阿兹特克废墟、印度河谷以及中国的古墓等考古发掘中,都发现有贝壳做成的首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收集漂亮的自然物体发生兴趣,王室贵族派人四处搜罗,甚至不惜重金购买,竞相建立奇珍收藏室相互炫耀。贝壳,因其美丽,种类繁多,坚固耐存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当时的殖民贸易和探险,不仅运来了香料和茶叶,还带来了来自异国海域的美丽贝壳。每次远洋船只返航时,贝壳商人都会等在码头上,争夺新的贝壳,它们成为富人和皇室私人博物馆的珍藏。这股对收藏贝壳的狂热,甚至超过了对艺术画家作品的追求,在拍卖会上,一枚贝壳的成交价远比一幅名画的价格高出许多的事情屡见不鲜。到了17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将对贝壳的兴趣,由其漂亮的外表转移到了其科学价值上。马丁·理斯特(Martin
Lister)1685—1692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综合性的贝类学教科书《贝类学历史》(Historia Conchyliorum)。其后,乔治·兰菲(George Rumpf)1627—1702年出版了第一本软体动物词典。他的许多提法后来都被林奈(Carolus Linnaeus)所采用。
在动物学(包括贝类学)研究领域里取得突破性重大发展的历史人物,当属瑞典的自然科学家林奈(1707—1778)。他创立了“林奈双名命名体系”,用这套系统,总共命名了约4 000种动植物种类。从这个时候开始,现代意义上的贝壳收藏产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