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台海财经风云

書城自編碼: 255254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財政稅收
作者: 兰文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835285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00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8.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售價:HK$ 135.7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售價:HK$ 79.4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售價:HK$ 687.7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售價:HK$ 667.0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售價:HK$ 135.7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售價:HK$ 90.9
不羁.完结篇
《 不羁.完结篇 》

售價:HK$ 60.7
性别经济学
《 性别经济学 》

售價:HK$ 71.3

 

編輯推薦:
专业问题通俗解读,大陆视角观察台湾。两岸观点碰撞,新知识新视角新思维。
內容簡介:
本书不是一本两岸财经问题的研究专著,没有理论探讨,没有模型分析,没有宏篇大论,而是就近年来台海两岸重大财经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与重大问题,进行客观、翔实地采访、分析与报道,写成短小精悍又不失深度分析的文章,简明扼要,读来不会像学院派学者撰写的专著那样深奥、枯燥与乏味,而是非常轻松,浅显易懂,还会从中得到诸多涉台知识的收获与思想启迪。
關於作者:
兰文,现任台海网新闻总监,兼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海峡导报首席编辑多年,有着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采写的新闻作品曾获福建省好新闻一、二、三等奖,厦门市好新闻二等奖,以及海峡导报年度好新闻奖。
目錄
第一部分 宏观驱动

第一章 上海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推开“自由”之窗
上海自贸区犹如一举火把,将探明中国大陆自由经济之前路,点燃神州大地经济升级之明灯。一海之隔的台湾,深怕被席卷而来的大陆自由经济浪潮淹没,寄予自经区以抗衡上海自贸区之重任。自贸区与自经区,应该上演一场惨烈的资源争夺战,还是同饮一杯共赢的兄弟和好酒?

第二章 一波三折的台经济特区之路
四面环海的台湾岛,吹拂着来自太平洋的风,这种地理环境,造成外向型经济几乎是台湾的宿命。数十年来,台湾的几次经济特区实践,都与全球脉动息息相关,经济特区成效完全取决于对外开放程度大小。

第三章 “金”钥匙开启海西对接台湾之门
作为两岸相隔最近的海上双城,在波涛翻滚的台湾海峡间,厦门、金门似乎在拉着两根长长的线,把两岸紧紧牵连起来。今后海西对接台湾,金门仍是最理想的突破口。

第四章 ECFA对台红利:一扇门、一座桥、一条路
ECFA好比两岸经贸合作大厦的框架,没有框架不成大楼,没有ECFA,两岸经合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浅层面。台湾借ECFA深度连接大陆,不仅得到了大陆市场,也获得了全球自由经济的入场券。

第五章 后ECFA时代,海西怎样耕种“试验田”?
海西经济区是对台经贸合作交流的试验田,而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交流的加速器,试验田唯一出路是与ECFA比时间、比速度,否则试验田便无从谈起、名不副实。

第六章 台湾经济“大闷锅”
在上世纪,人们谈起台湾经济,普遍想到“奇迹”二字;可在新世纪,取而代之的却是“闷”字。果真是世事沧桑,变幻难料,台湾经济正置身于“大闷锅”之中。

第七章“民主化陷阱”造成台湾经济困境
全球正在席卷民主化浪潮,在这股浪潮下的台湾,经济每况愈下,经济困局是民主化之陷阱吗?民主化一定要付出这个巨大代价吗?

第八章 台湾竞争力提升之道
全球经济、东亚经济正发生大变局,台湾一定要摆脱生产制造依赖性,强化品牌与研发,善用大陆市场,才可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二部分 投资冲动

第九章 陆资赴台,摸着石头过河
陆资在台湾岛内飘了几丝毛毛雨,与此前岛内期待的“陆资活水”有相当差距。“活水”迟迟没来,令不少人跌破眼镜。陆资赴台,不得不步步小心。

第十章 陆企舞剑宝岛,“沛公”何在?
台湾这么一块弹丸之地,如何能吸引大陆企业青睐的目光?陆企动机不一,有的要去赚观光财,有的想去练本领,有的欲借此通往世界,也有的图谋游向产业链更高端……

第十一章 “MIT小鞋”裹足,陆资行路难
陆资在台湾遭受的待遇,犹如穿着“三寸金莲”,行走在曲折的小径上;又如要进入一个大殿堂,敲开了殿堂大门,里面每个房门却还有“铁将军”把守。陆资赴台,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

第十二章 破除“安全”魔咒,陆资迈大步
台湾对陆资的喜欢是叶公好龙式的,叶公喜欢纸上的龙,害怕真正的龙。台湾喜欢象征的陆资,害怕实质的陆资。在内心深处,台湾人对陆资一直有“恐惧感”,这种感觉犹如幽灵盘旋着……

第十三章 大陆人要去台湾炒房?
炒房,大陆人对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随着陆客、陆资赴台,“炒房”也正在台湾持续发酵,大陆因素挑动着台湾房市的敏感神经。对于台湾房市,陆资是活水还是洪水,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十四章 台商经第三地登陆,增还是减?
两岸投保协议给从第三地登陆的台商服下“定心丸”,使他们不再栖身于不受法律保护的灰色地带,这将给台商登陆方式带来什么变化?经第三地登陆的台商,今后将增加还是减少?

第十五章 台商回流,可否汇流成河?
当初台商奔涌大陆的大潮流,如今形成一个支流返回台湾。这种回流只是一段小插曲,还是一个大趋势?只是涓涓细流,还是将汇流成河?

第三部分 财金脉动

第十六章 两岸金融中心“抢试”,只争朝夕!
全国唯一的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厦门抢尽了媒体风头。不过在聚光灯背后,该中心却有着“少年维特式”的成长烦恼。该如何长大,该长成什么样子?真是一个问题!

第十七章 台北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厦门机会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犹如一艘大船在全球航行,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是这条国际航线中的大港,台北如果成为大港,厦门有望当其辅港,这是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巨大商机。

第十八章 两岸“货币直航”号角吹响
两岸继通邮、通航、通商之后,迎来了通汇。两岸之间“币畅其流”,将带动货畅其流、人畅其流,从而深刻影响到两岸经贸布局与民众日常生活。

第十九章 货币直航时代三大猜想
展望未来,两岸货币直航开启了诸多可能:新台币兑换何时在大陆遍地开花?人民币何时成为台湾的外汇储备货币?台湾能成为下一个人民币离岸市场吗?

第二十章 两岸股市直通车大陆鸣笛起步
提起股市直通车,多数人会立马想到港股直通车,在两岸金流“化曲为直”的新形势下,相对于台湾民众的陆股直通车,相对于大陆民众的台股直通车,都将从梦想走入现实。

第二十一章 台湾“财政破落户”如何形成?
台湾当局的日子真是越来越难过了,旧债不断堆高,收入逐年萎缩,这是经济发展周期使然,还是民主进程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第二十二章 台湾地方财政“造血”功能萎缩
台湾除了6个“直辖市”之外,其他县市财政“造血”功能疲弱,其中最穷的台东县,一年税收只有1亿多元人民币。曾经“钱淹脚目”的台湾,为何走到今天如此困窘之局面?

第二十三章 历经波折,台湾证所税能走多远?
综观历史,台湾证券交易所得税是台湾股市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它主要是想要让股市大户“出点血”,结果每次“大出血”的是普通散户。台湾当局为何明知路难行,偏向难路行?

第二十四章 “逗你玩”的台湾证所税
台湾证所税与台湾股民玩着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双人相声——股民问:“谁拿走了我的钱?”证所税说:“逗你玩呢。”股民说:“再不老实,我揍你!”证所税回答:“真的是逗你玩啊!”……

第四部分 产业轮动

第二十五章 台服务业登陆,迎来“黄金十年”
台湾如果一味以保守心态阻挠服贸协议实施,错过的是台湾服务业掘金大陆市场的最好机遇,台湾应该以积极心态拥抱大陆,以开放台湾服务市场为交换,牢牢抓住大陆服务业的“黄金十年”。

第二十六章 中韩FTA:台制造业的原子弹
出口是台湾经济的最大功臣,韩国是台湾出口的最大劲敌,韩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广签FTA,台湾的FTA伙伴却几乎都是小儿科,优劣立判。韩国的这个当年“亚洲四小龙”之尾,竟然扼住了当年“四小龙”之首的台湾命运之咽喉!

第二十七章 台湾代工产业“美丽而哀愁”
台湾闷经济的一个重要根源是代工出口依赖。在全球经济景气上升之际,代工业成长得“很美丽”;但当全球经济变冷之时,代工出口会变得“很哀愁”。产业处在“微笑曲线”底端,经济当然“笑”不出来,于是很郁闷。

第二十八章 三大“不友善”,台湾产业转型深陷泥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有过一次成功的产业转型,奠定了日后电子代工王国地位;可惜此后三十多年,台湾过度依赖电子代工业,未能实现第二次成功的产业转型。究竟有哪些瓶颈,束缚了台湾产业的华丽转身?这或许是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

第二十九章 台湾文创产业“活化”之术
文创产业与生活品质相辅相成,当人们注意提升生活品质时,文创产业自然蓬勃发展;文创产业欣欣向荣,又反过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台湾民众注重生活品质,这为文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台湾文创有一种精致之美,有一股活化之源。

第五部分 民生触动

第三十章 在台湾,一个人是如何变穷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贷族、派遣族、卡债族、房奴族、照护族、流浪族……这一系列族群,生动反映出一个人在台湾的贫穷轨迹。

第三十一章 台湾何以掉入“低薪陷阱”?
曾几何时,我们印象中“水深火热”的台湾人,回大陆探亲时却个个富得流油,他们的钱财对我们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时光流转,台湾人这般好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他们的工资,十几年来基本上没有“与时俱进”。

第三十二章 台湾养老金“右转”求生存
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伴随而来的是养老保障难题。作为个人,谁都希望养老金“多多益善”,民选政府为了讨好民意,也尽可能承诺多给。只是,财政早已捉襟见肘的台当局,凭什么来不断填充这个大洞?

第三十三章 “以房养老”:为养老新开一扇门
两岸都开始探索“以房养老”实践,中国向来是养儿防老,如今的养老保障金制度是集体储蓄防老,让大家年轻时赚的工资留一部分到退休后,而以房养老开辟了以不动产养老的新思路。

第三十四章 台湾“少子化”社会如何炼成?
在经济压力之下,在强调“自我”之下,台湾出生人口急剧萎缩,今天的“少子化”,意味着将来的“老龄化”,台湾社会正面临活力衰竭的严峻挑战!

第三十五章 台北为何高房价、低租金?
台北的高房价与低租金形成了鲜明对照,两者差距越来越大,把房产投资者推向高度风险区。房市泡沫何时将破灭?“居住正义”路在何方?

第三十六章 从奢侈税看台湾“打房”得失
在大陆,“打房”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词语,可是十几年来房价越打越高。在台湾也偶有“打房”一说,当政者同样不敢把房价往死里打,他们近年最有力度的“打房”举措,当数推出奢侈税了。

第三十七章 台湾电价市场化之困
负责向全台用户供电的台湾电力公司,已亏损了资本额的一大半,台电一直推动要提高电价,老百姓却不买这个账。电价究竟高了还是低了?在垄断企业经营的背景下,这是一道永远没有答案的难题。

第三十八章 台湾出租车“牌随人走”可供借鉴
打的难,成为大陆诸多城市的普遍难题,根源在于车牌被严格管制,成为稀缺资源。而台湾,司机几乎可以免费取得出租车牌,所以没有打的难问题,然而却也造成了空车满街跑现象。政府“有形之手”的松与紧,真该好好拿捏!
內容試閱
后ECFA时代,海西怎样耕种“试验田”?
海西经济区是对台经贸合作交流的试验田,而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交流的加速器,试验田唯一出路是与ECFA比时间、比速度,否则试验田便无从谈起、名不副实。

2010年9月中旬,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生效,两岸经济关系以制度化方式向正常化、自由化方向迈出了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ECFA从两岸整体层面制度性推进经济关系正常化、自由化,这对于具有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使命的海西经济区来说,构成了新挑战。“势必给海西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政策和空间产生挤压,海西原本独有的特殊政策会相对削弱,光环不再那么耀眼!”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唐永红强调。
唐永红是福建唯一参与国台办ECFA专家咨询的专家,近年来主要从事ECFA与海西战略的研究,并向中央与地方多次建言。他提出的海西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下先行先试的建议,写进了国家加快海西建设的意见中,他研究的“ECFA对海西先行先试战略的影响及对策”,列入了福建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
ECFA之后,海西“试验田”该如何耕种?

再创对台先行的政策优势
唐永红透露,在两岸签署ECFA之前,台湾当局对海西区的对台“试验田”有一定抵触,认为这不仅“矮化”了台湾,而且可能是大陆方面不愿签ECFA,而想以海西替代ECFA;不过在ECFA签署以后,台当局对海西“试验田”基本上抱相对持平的看法,认为可以善用大陆支持海西的机会。
然而对海西而言,机遇到来之时,挑战结伴而行。这主要表现在海西将可能面临大陆诸多经济区的竞争。
“海西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先行优势,体现在双方经济交流合作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较高,如今ECFA让大陆与台湾经济关系朝自由化方向推进,如果两者的自由化程度一样高,海西就不存在先行先试了,相对其他地区就没有政策优势了。”
唐永红称,果真如此的话,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在经济规模、产业配套、交通网络、对外通道等方面都有不小差距,对台资吸引力落后别人,因而唯有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海西意见中的先行先试政策,再创新的政策优势,海西战略才能卓有成效,这应该成为当前海西工作的重中之重。

“试验田”要与ECFA连接起来
接下来的问题,海西再创对台先行的政策优势,有这个空间和可能吗?唐永红表示,因两岸经济体在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关税作用等方面有较大差异,ECFA框架下的两岸经贸自由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这为海西先行留下了空间和必要性。
例如,早期收获的货物贸易只涉及800多项货物,还不到两岸货物贸易总量的110,即使在两岸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之后,两岸货物贸易基本零关税的目标也需分步逐渐实现。能否考虑在海西特定区域先行先试货物贸易自由化,扣除烟酒、奢侈品及其他少部分货物之外,先行减免绝大部分台湾货物的关税,这些货物要从海西特定区域流向大陆其他区域时,再补上关税。
唐永红对此表示,海西先行先试战略要与ECFA相连接,才可在ECFA新形势下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加快海西建设的意见,发挥海西战略的功效。“当前在两岸整体层面上没有条件做的部分,或需要探索经验的部分,可以让海西先行先试,经贸活动自由化在海西与其他地区之间可以有一个阶梯。”

局部自由经济区的猜想
怎样先行先试?唐永红有一套完整的构想。针对两岸货物贸易自由化部分,可以把海西有条件的特定区域如厦门岛划为自由经济区(或称自由贸易区),实行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等政策,并采行“境内关外”的国际惯例做法,采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海关监管模式,实行封关运作、管理,台湾货物自由进入,这些免税台湾货物流向大陆其他地方时,再补上关税。
唐永红特别强调,不少人对“封关运作”存在一些误解,以为“封关”会阻断对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其实香港、澳门、新加坡都是自由经济区,这些地方并没有因此而沉寂,反而因更加开放自由而活力四射。
他说,20世纪80年代,中央就允许厦门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如今30年过去了,厦门更有条件往这方面发展,应该抓住机遇,做足对台区位优势,并以此扩大特区优势。
海西是两岸经贸合作先行区,厦门又是海西的重要龙头,理应敢于大胆突破。唐永红还畅想,厦门单边实行自由经济区,金门也在推动自由经济区概念,等到将来条件成熟,厦金便可联合成为一个自由经济区,联结起来封关运作。
考虑到厦门市的地理特点,他建议厦门本岛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自由港,岛外区域不好封关管理,不宜做自由贸易,但可以做自由投资、自由金融等,岛外发展成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自由经济区,从而实现对全市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并以此辐射、服务、带动海西其他地区及海西整体产业经济的发展。

强化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部分,根据2013年6月两岸签署的ECFA四大协议之一《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大陆向台湾开放80个项目,台湾向大陆开放64个项目。大陆开放的80个项目均超出了WTO成员的正常化待遇,是正常化基础上的自由化;台湾开放的64个项目,36个项目达到了WTO的正常化水平,28未达到此标准,因而仍在贸易正常化过程中。
两岸服务业互相开放,同样遵照循序渐进原则,以后会签订相关补充协议,继续扩大开放领域,这为海西在服务贸易方面先行创造了空间。例如,台湾银行登陆实行“121”条款,即在大陆设立办事处1年才能转为分行、子行,分行或子行营业2年、最近1年盈利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唐永红说,海西可在“121”基础上更进一步,省掉第一个“1”,台湾银行过来就能直接设立分行、子行,并把第二个“2”改成“1”,营业1年并盈利就能经营人民币业务,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
唐永红表示,厦门要建成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就得降低台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配套金融活动自由化的特殊政策,促成货币兑换自由、资金流动自由、资金经营自由,甚至建成不受当局管制的离岸金融市场。
除了金融业外,海西还可大力吸引台湾其他服务业入驻。他说,目前台湾服务业占经济总量七成,由于多年来制造业外移,造成台湾服务业供给过剩,迫切需要在大陆寻求新的市场空间。海西在对台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先行先试,也将大大促进自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两岸资本投资一视同仁
通常说来,经济活动正常化之后是自由化,自由化又一般按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投资与要素流动的顺序而递进,因为资本投资与要素流动自由化意味着共同市场,条件要求高,敏感度高。比如ECFA未开放大陆劳工赴台,就是因为现阶段两岸工资水平相差较大,大陆劳工赴台后会大幅拉低台湾工资水平,这是台湾工薪阶层不愿看到的。
两岸将来发展水平拉近之后,才有可能实行资本投资与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形成两岸共同市场,这将是长期的艰难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大陆辟出一块区域先实行投资自由化,便可有效降低风险。
唐永红介绍,由于条件不具备,ECFA目前没有对两岸投资自由化作出实质性安排,海西可在这方面发挥想象力。例如在大陆对外资“允许、限制、禁止”三种类型中,海西除了禁止类之外,可率先把对外资“限制类”的项目向台资开放。
投资自由化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所有资本享受 “国民待遇”,内外资投资领域一视同仁,准入门槛标准不分彼此并逐步降低,海西应朝这个方向对台资开放。
新形势下,海西仍然应该站在对台交流的最前沿,这既是中央加快海西建设的要求,也是海西自身发展的需要。丧失了对台优势,海西经济区将在大陆诸多经济区中黯然失色。
所以,海西一定要抓紧时机,再领对台交往潮流;否则,时间一过,机不再来。机遇不会等待一个行动迟缓之人,她永远垂青于与时俱进的弄潮儿。



第六章
台湾经济“大闷锅”
在上世纪,人们谈起台湾经济,普遍想到“奇迹”二字;可在新世纪,取而代之的却是“闷”字。果真是世事沧桑,变幻难料,台湾经济正置身于“大闷锅”之中。

2012年4月中旬,台“行政院长”江宜桦用一个“闷”字形容台湾经济,犹如一个高明的琴师,拨响了台湾民众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台湾商业总会张平沼理事长说,台湾经济就是一个“大闷锅”,一语道尽台湾经济的集体焦虑。
一颗心被关在门内,就叫闷。台湾经济被困在网中,左冲右突多年,始终无法突破,困在网中的人们,忧郁、烦恼、苦闷……
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踯躅前行在阴暗隧道中的台湾经济,何时能见到洞口的亮光?

感受篇

台湾中华生产党主席卢月香:
基层没享受到两岸和平红利
“行政院长”江宜桦是被马英九提拔起来的,老百姓讲闷,比他讲更有资格。这几年大陆游客、大陆采购团赴台轰轰烈烈的,但是从马英九民调来看,从台湾中小企业口袋来看,执政党没有找到发展经济的出发点,“闷”字符合老百姓对执政党的不满。
我是马英九的铁票,在2012年“大选”期间投入了大量时间、人力、财力,动员中华生产党党员协助马英九选举,那几个月我没做过生意,一门心思辅选。可是马英九执政后,经济原地踏步,没让一般老百姓看到希望,这一两年来经济更苦。有大学生在岛内找搬运工的活,都找不到,让人很伤心。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台湾开了多家小超市,每天只要一开门,客人就络绎不绝,买单都来不及。陈水扁执政前4年,生意还可以,2005年以后就慢慢衰退了。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开放“三通”、陆客、陆资,但是只有大的旅行社、饭店、景点受益,中小旅行社、小店看不到经济好转,许多小店被迫陆续关门。
我常跑基层,很清楚百姓心里想什么,我的很多党员来自中南部,他们有时到北部开会,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口袋已经掏空了。陆客团过来大把买珠宝,财团和大旅行社才能赚到钱。
我宁愿来到大陆做生意亏本,也不愿留在台湾,台湾看不到明天的希望,两大政党整天在斗,族群分裂,一到选举就狗咬狗,一开电视就看到政客吵架,烦死人了!一些人都不敢看电视了,不然就看文艺类的节目。
全台湾有319个乡镇,每个乡镇的农民都通过乡镇农会销售农副产品,农民手上的产品大部分销不到大陆,大陆各地政府采购团到台湾,基本上是和与国民党和工业总会、商业总会等大协会有关系的农会对接,大部分农会没有享受到两岸和平带来的发展红利。
台湾有几个年轻人不想往大陆走的?然而人生地不熟,来到大陆的还是少数。两岸交流一定要从官方拓展到民间,希望大陆各省经贸团能与台湾的每个乡镇对接,采购他们的产品,同时邀请台湾基层干部前往各省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关心、帮助,这样的话,让他们认同“一个中国”是很容易的。如果大陆经贸团只跟台湾的大人物接触,台湾老百姓心里会怎么想?
大陆这些年经济崛起,台湾老百姓很想靠过来,却不知怎么靠,两岸经贸活动应该给台湾基层乡镇更多机会,让基层百姓能够来到大陆。我的一个党员参加过国民党30多年,可是连一次来大陆交流的机会都没有,国民党把交流指标给了能帮拉选票的人。
现在两岸和平停顿在了这个位置上,台湾经济还会再衰退下去,2012年我的很多台商朋友及其家属含泪投票马英九,并不是支持马英九,而是我们不愿看到两岸和平再度中断。马英九在任期内,国民党如果不推进两岸关系,到时候,许多老百姓就会“换人做做看”,给国民党一个教训。

新北市房产中介商程书昌:
民间投资、消费信心萎缩
“闷”代表了大部分台湾老百姓的心声,他们薪水没涨,物价年年涨,薪资跟不上通货膨胀,感觉钱明显变小了,特别是都市房价涨得飞快,越来越多年轻人买不起房,大学毕业生起薪才2万多元(新台币,下同),而台北一套100平方米房子要2000多万元。房价成了都市民众的怨气之首,这造成大家消费信心不足。
消费市场萎缩,连带影响到大家的投资信心,有钱人不想在岛内投资,而一拨接一拨往大陆、东南亚投资,上班族也一拨接一拨背井离乡,到外头打拼生活。
当局执政无能,政策变来变去,支票不能兑现。官员讲一套,百姓做一套,官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管道,官员抓不到百姓内心的痒处,变革举措让百姓“无感”。例如,中山高速公路五杨(新北五股—桃园杨梅)高架桥,跳票了好几次,直到2013年初才通车。“政府”这种办事方式和效率,百姓怎能不心生怨气闷气?

台湾前“立委”曹原彰:
经济犹如航船迷失了方向
台湾上班族薪资十多年没涨过,房价物价不知涨了多少,这些上班族怎能不闷?像我这种年纪的人,原来一年可以出境旅游三五次,如今压缩到一两次,因为退休金缩水了。
大学毕业生起薪2.2万元,我20多年前当记者时薪资有7万多元,而我的博士女婿如今在新闻单位,月薪只有4万元出头。如果按照我当时的薪资推算,我女婿现在每月应该领11万元才合理。你说年轻人闷不闷?
“政府”可以宣传施政效果如何,GDP数字成长多少,可这些没有用,年轻人、上班族、退休人员都无感,都很闷。就像一个爸爸说很爱孩子,可是孩子感受不到爱。
大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收入大幅递增,两岸经济一消一长,比较之下,原本具有优越感的台湾人感觉更苦闷!
收入下降,造成生活品质下降,买衣服、下馆子、出境游,都要考虑再考虑,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使台湾人花起钱来不再潇洒。假如我在台湾的生活品质只有70分,来到大陆有85分,那么我为何不来大陆?
台湾从李登辉到陈水扁执政期间,领导人只想把钱放在自己口袋,施政怎能不偏差?舵手在大海中只顾自己钓一两条鱼,而没有把航船引向通往幸福的方向,当然会拖坏台湾经济。等到马英九执政时,已经病入膏肓,如何治理?
今天的台湾经济犹如一艘船在海中乱漂,方向不明确,很迷茫;未来,许多台湾人会很惨、很可怜!

解码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台湾经济之闷,是长期以来累积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词切入,来解读其中之闷。

关键词1:经济低成长
经济成长率是经济表现的最重要指标,梳理这几十年来台湾经济成长率,不难发现,台湾经济真可谓“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据台湾 “主计处”的统计资料,在1978年至1987年蒋经国执政期间,台湾经济年均成长8.7%;在1988年至1999年李登辉执政期间,经济年均成长6.8%;在2000年至2007年陈水扁执政期间,经济年均成长4.1%;在2008年至2012年马英九执政5年期间,经济年均成长2.9%。
从人均GDP看,2000年台湾约1.5万美元,韩国约1.1万美元;2007年韩国突破2万美元,而台湾2012年人均才20374美元。
台湾每一任执政者上台,经济便明显下了一个台阶。马英九可以怪罪自己执政期间,不幸遇上了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这个当初参加“大选”时承诺要让经济“马上好”的“马总统”,经济增速却创下了历任执政者新低,也使他的民调更低于贪腐的陈水扁。

关键词2:失业节节高
与经济成长率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的是失业率,经济成长率越来越低,失业人数却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同样比较几任执政者的就业贡献度,蒋经国执政最后一整年(1987年)台湾失业率2%,李登辉执政最后一整年(1999年)失业率为2.9%,陈水扁执政最后一整年(2007年)失业率3.9%。马英九竞选首个任期时,承诺要在2012年将失业率降到3%以下,可实际上,这年台湾失业率为4.2%。
失业大军中,年轻人失业尤其严重。近年来,台湾20—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通常在12%左右,大约是各年龄段平均失业率的3倍。同时,大学生失业率高于高职生、大专生,硕博士研究生失业率高于大学生,形成“学历越高失业率越高”的怪象。

关键词3:薪资“冻涨”
台湾人的薪资,十多年来“以不变应万变”,任凭国际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台湾上班族在1981年的平均薪资10677元,1991年升至26881元,2001年升至41960元,2011年微升至45749元。在3个10年当中,第一个10年薪资激增1.5倍,第二个10年成长近六成,但第三个10年仅成长不到一成。
如果把物价因素考虑在内,第三个10年薪资成长抵不过物价涨幅,实质薪资不进反退。台“主计处”公布,2013年上半年台湾上班族实质月薪为4755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衰退到1997年水平。所以台湾上班族做了一场“十年一觉冻薪梦”。

关键词4:房价炒高
薪资抵不过物价增速,口袋越来越扁,可是作为一般老百姓的最大宗消费品房子,价格却在昂首阔步往上攀登。
从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间,台北市住宅一手房均价从每坪(1坪相当于3.3平方米)39万元涨至79万元,合每平方米5万多元人民币。双职工家庭要在台北市买一套35坪的新房,以2012年30—34岁年龄段的夫妻年均收入 (合92万元)计算,夫妻要大约30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下房子。
2009年底,在台当局的网络民调中,都市房价成为台湾民众的“民怨之首”。据2012年的房价统计,新北市一手房每坪均价33万元(合每平方米2万多元人民币),仅次于台北。

关键词5:被边缘化
出口是台湾经济最重要驱动力,其竞争力也在不断弱化。蒋经国执政最后一整年(1987年),台湾出口额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排名全球第11;李登辉执政最后一整年(1999年),台湾出口额跌落至亚洲四小龙第三,排名全球第14;陈水扁执政末期,出口沦为亚洲四小龙之末,排名全球第16。马英九执政后,出口排名继续滑落,2011年排全球第18,2012年排第17。
出口排名后退,反映出在全球经贸格局中,台湾角色日益被边缘化。马英九宣誓要把台湾打造成台商的全球运营中心、外商的亚太运营中心。岛内不少有识之士说要让台湾成为大陆对外的门户,可如今看来,台湾错过了大陆经济崛起、出口跃居全球第一的大好时机,没有较好为大陆和海外搭建起交流平台。
台湾要想真正通向国际市场,防止被边缘化,钥匙其实握在大陆手上。李登辉采取“戒急用忍”的两岸政策,陈水扁对大陆实行“有效开放,积极管理”,自缚手脚,自废武功,让台湾困守孤岛。马英九对大陆采取“只经不政”策略,拒绝与大陆政治对话,也阻碍了台湾快速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6:产业空洞化
台湾经济不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空洞化,两岸经济一消一长,大陆快速崛起,犹如一个强大吸盘,把全球人才、资金、技术往里吸附,自然也包括一水之隔的台湾。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台商大规模迁移大陆,许多是整个产业链在迁移,近年来不少迁移至东南亚,岛内产业越发被掏空。在这个浩大的产业转移潮中,台湾没有“腾笼换鸟”,传统产业出走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却没有很好地填补空洞,经济惨淡,人员出走成潮。
时至今日,台湾仍在全球产业链里头扮演低端的“代工”角色。代工就是为人做嫁衣,别人风风光光很滋润,自己辛辛苦苦没钱赚,即便是全球电子 “代工之王”鸿海集团,其毛利也早已掉到了个位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