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长安向南是秦岭,秦岭以南是陕南。
陕南有什么?有绵延秀丽的山,有逶迤流淌的水,有温婉柔美的人,更有浪漫如诗的歌。
陕南民歌在哪?在秦岭南坡,在巴山北麓,在汉水之滨,在乡野的庙宇里,在陕南人的心间。
“人不唱歌不新鲜,山歌不唱不开怀。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山歌是我肝和胆,唱唱山歌做生活。”民歌就是陕南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寄托。
作者历经六年的考察与写作,为我们打开陕南这个八音盒,把音符刻入文字的脉络,打磨成这本《我有南山君未识:陕南民歌之旅》。
翻开本书,跟作者一起越过秦岭,与陕南民歌相遇,开启音乐之旅,聆听天籁之音。
|
內容簡介: |
陕南民歌是陕南民间文化的突出代表,语言活泼、形象,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秦巴山区民俗风情的生动演绎。本书作者用五年时间走遍陕南各地,在不同的村庄、河流、山林间反复寻访、追踪,以诗性笔触记录下那些或真挚、或热烈、或清新、或奇异的民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饶而瑰丽的音乐世界。
|
目錄:
|
引子 消隐的诗歌 1
壹 听见天籁之音 9
穿越陕南的千年古道 10
走近众神的天堂 14
悠然见南山 21
听见天籁之音 24
贰 商山下的和声 29
一个人的乐队 30
商州民歌
37
我有商山君未见 41
花鼓的涅槃
46
竹林关的花鼓戏 51
娑罗树下等情郎 58
郎在小镇起歌声 61
南山“歌剧”《山伯访友》
67
四方山下的幸福生活
73
金井城神话
82
金井河畔叫魂调 87
听柞水渔鼓
90
姐儿歌 97
金钱河畔看花灯 102
寂寂古镇
113
鸳鸯戏楼唱秦楚 117
漫川大调
121
月亮睡觉的地方
125
你要嫁人带着我 129
叁 茶马古道上的情歌 133
茶马互市的遗韵 134
水乡后柳的艳遇 141
插秧歌 145
此江若变作春酒
150
银钗女儿相应歌
156
紫阳民歌的前生今世 161
岚皋薅草锣鼓
166
旬阳民歌与羊山小调
170
蜀河《十爱姐》 175
陕南孝歌
178
汉江上的龙舟 194
五里镇火龙
198
八仙桌上的情挑 204
女娲山下弦子腔 210
孪生姐妹戏
215
金州城里的“鸳鸯蝴蝶”
217
肆 汉江上的精神图腾 235
巴山腰上的歌城 236
邂逅南山歌王 239
广场上的赛歌会 246
执着的接力手 252
苗家姐妹
254
山中问牛郎
259
巴山深处哭嫁歌 261
戴上面具即是神灵
269
赤子之声
285
光影里的情感世界
288
汉江上的船工号子
295
祈天赐雨五节龙 305
宁强羊角舞
310
雍城秦曲汉中调
316
汉王朝的凤啸龙吟 321
伍 来自《诗经》的回响 337
乡音的合唱
338
陕南人的传家宝
343
从隐逸到殿堂
348
诗经化的民歌
353
后记 360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听见天籁之音
一、穿越陕南的千年古道
从古都西安,穿过长长的秦岭隧道便是陕南了。陕南是陕西的南部地区,也是商洛、安康、汉中三个地市的总称,是指秦岭与巴山之间一块相对平坦的坡地与河谷。
千百年来,在那些山水里孕育出一个北方的江南和诸多文明古国。那里地处北半球中纬度,亚热带季风带来丰沛的降雨,秦岭在北阻挡酷寒,巴山在南阻挡潮湿,从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成为两山之间的一块神秘沃土,不仅是鸟儿的天堂、动物的福地,也是适宜人类生活的好地方。
遍布秦巴腹地的文化遗址上,我看到那些刻画的图案,六千年前的陕南,原始村落依山傍水、栉比分布。先民在那里渔猎耕种,在那里繁衍生息,在那里聚族而居。
《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雒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契所封也。”四千年前的商洛就是帝喾之子契的属地。
夏商之交,生活在巴山的巴族部落在汉水上游地区建立了巴国,两千二百年前大汉王朝也是从那里开始。
“秦岭,天下之大阻也。”也许我们不禁要问那一道接一道的山峦,古人是如何发现这里,又是如何与外界往来?
漫长的岁月里,一条条隐逸在山涧河谷的道路,穿越巍峨的秦岭与巴山,向外界悄然延伸并迂回。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立西周、定都镐京后,势力已达关中东部,并以扇形向东推进,渐渐形成了三条通道。一条是由关中东走蓝田、过商县,沿丹江向河南发展的武关道。另外一条约建于殷周之际,该道由汉中经略阳,溯嘉陵江河谷而上,沿秦岭北坡的清姜河谷而下,经陇道向东通往长安,古称周道。后来刘邦沿着这条隐藏在山涧的古道来到关中,并打败项羽,留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后人便把这条古道叫作陈仓道。还有一条道是从长安南出,经子午谷,到沙沟一带,然后沿旬河到旬阳;或者过宁陕、汉阴,从月河进入安康的大道,因有子午谷,故称子午道。它是汉中、关中经济一体化的大路,是关中进入陕南腹地的主要大道,近代沿这条古道修建的210国道至今仍然在使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唐宋时,除武关道、陈仓道、子午道之外,褒斜道、傥骆道、库谷道等三条大道也繁盛起来。
这六条重要通道,虽然其远近难易各不相同,局部路段也有一定的改变,里程或长或短,但其大的驿站和终点却是相同的,都通往长安。
除秦岭北部穿越陕南的这六条通道之外,在南部巴山还有许多连接陕南与川湘湖广的道路,最为著名的通道有三条: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
金牛道是由勉县西南通至四川剑阁县剑门关的一条路,是古代从汉中至成都的必由之路。早在战国时期,这条路就被作为重要的军事通道。剑门关、棋盘关、牢固关、五丁关和阳平关都是这条经绵阳、广汉到达成都的大道上的重要驿站和关口。
米仓道是经过汉中西南米仓山的通道。这是古人利用濂水和有利地形开辟的一条水旱大路。此道由汉中南经四川巴中西行,可通阆中,亦可到达成都。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来往汉中就是行走此道。
相比前面这些道路来说,最浪漫、最传奇的是荔枝道。
杨玉环喜食荔枝,唐玄宗便不远千里,在四川涪陵为其建荔枝园,并整修涪陵到汉中西乡的“高速公路”,以方便快马传递荔枝,这条路也因此得名荔枝道。荔枝运至西乡向东北到南子午镇,也就是子午道,再经此道送至长安。
随着陕南与四川、河南甚至山东一带的交往,巴楚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也相继沿着古道来到陕南,与这里的山水交相辉映。
两千五百年前,宫廷里的采诗官们,正是沿着这些古道,穿越秦岭与巴山,手摇木铎奔走于阡陌之上,采集那里的歌谣。“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史料记载《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就来源于子午道上的汉江上游。
千百年来,这些古道由窄变宽,羊肠小道、石子路、水泥路、柏油马路,各种道路变换更替,驿站关隘变化纷繁,陕南的山水却一直保持着淡然与恒定。
我要寻访那些天籁之音,就要穿越那些有迹可循的古道。
当我多次行走在这些古道上时,四季美景也在我面前无言地展开,场景早已设置好,只是随着季节的变换切换镜头而已。
严冬时节,我由西乡到西安,路时而在河边,时而在山巅,路两边的颜色基本都是灰而接近褐,天顶是黑压压的云,我若在灰暗的甬道里穿行。
阳光明媚的三月,我由子午道南行安康途中,只见满山植物争先展姿,每一棵树都像是一盏被点亮的花灯,一下子照亮整个山坡与河流。鸟儿们已都回来,在枝头叽叽喳喳地鸣叫,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热闹非凡。
我要寻访的那些歌谣,那些天籁之音,就在那些鲜花开满的山后,在庄户人家的磨坊里,在山泉旁,在庙宇里。
民歌被尊为神的近邻。要了解陕南民歌,庙宇是最好的切入点,我也将一步一步走近众神的天堂,聆听那些天籁之音。
每一棵树都像是被点亮的花灯,照亮每一位到访陕南的路人
二、走近众神的天堂
民间传说天上有一百个神仙,其中有七十个都是在陕南修道成仙的。行走在陕南乡间,随处可见神迹:一股山泉、一株不知名的树木、一座悬崖,往往被山民们敬挂红布,当神礼拜。
尽管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但陕南的庙宇永驻,神仙也似乎从未走远。
几乎每一个村庄的山巅都有一座庙堂。这里的人将儒、释、道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庙宇中,玉皇大帝、释迦牟尼、文昌帝君,乃至关公、财神、土地爷都在那里欢聚一堂,众仙家自然而然地和睦相处在同一屋檐下。
人们通过祭祀、祈祷了结心愿,过幸福安稳的生活。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年的耕耘,每一家人,总会得到最甘甜的回报。
年三十,在柞水的金井河边,人们心里没有什么比一起去祭祀更重要的事情。生活和土地的馈赠,都是神灵的护佑,不能忘了对神灵的敬仰。
那些神灵都住在天上,只有新年的午夜才会降临村庄。
祈祷来年平安吉祥,人的愿望朴素而温厚,年年如此
夜里十二点的钟声还未敲响,村庄里的每家都会派出一位代表,沐浴更衣,带上香火,成群结队打着灯笼火把,一步一步行走在寒风刺骨的山路上,他们要去一个共同的地方——高山上的庙堂,叩拜午夜降临的神仙。
手里的香火光照耀着一张张赤诚、忠厚的脸。他们跪在神像前默默颂念心中早已想好的话,叩谢今年的恩赐,祈祷来年日子过得顺畅、丰衣足食。
等到黎明到来那一霎,家家户户早在家门前的稻场边对着东方,支起香案,摆好酒菜,洗手焚香,恭送天神从东边的山顶——那刚刚露出一丝鱼肚白的天空——回到天庭。
天亮后,香火燃尽,众神回去,新一年的生活在鞭炮声中开始。
“东家也,住的好屋场啊,西边来光哟,南面亮,开荒种地别忘了呀要敬神,看见了白蛇烧炷香……”只要有田地可以耕作,一家人就能在这里过着依坡而住、靠山吃山、靠水过活的自在日子,与山野做伴、与树木为邻。
庄稼快成熟的时候,常常有野兽不请自来,山民们只好在地里置上一个稻草人。时间一长,山头的野猪、屋后的野鸡,观察良久发现田地里的“人”总是那么站着不动,就大了胆子悄不留声地进来,填饱肚子再回到山林里。
很多陕南人习惯在收拾地里的庄稼或者采摘树上的果子时,故意留下一点在地里、在枝头,说是留给果树的念想、庄稼地的引子。传言若是全都收完,来年树木就开不出花、结不出果,地里的庄稼就会歉收,而那些留下的粮食和在阳光下跳跃的果实,最终不是让流浪的路人拣去,就是让冬日里那些找不到食物的飞禽走兽偷走,村人亦不追赶。
时间一久,这种方式约定俗成为每家每户的收种习惯。这一习惯千年流传,就有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故事:有山上的野猪帮村民奶孩子,有鸽子报信某村发生了火灾……
雨过天晴的时候,村庄被洗刷得清新又清晰,偶尔有不识相的山鹰俯冲下来,捉走农家的一只鸭或一只鸡,或晾晒的猪油。村人发现后,慌忙拿起锅盖或者别的铁器,哗哗地那么连敲带喊。这时候不管平日关系如何,只要人在村子里,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肯定是山鹰叼走了谁家的东西,全村的人都会走出屋子,齐声对着天空,“硕——呵——硕——呵——硕——呵——”的呐喊,一阵集体大合唱,山鹰便匆忙丢下到嘴的美食,仓皇而逃。
传说,早些时候,在陕南一带就有山鹰从年轻媳妇手里抢走婴儿的事情发生。在大巴山中,一个哑巴媳妇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在稻场边晒太阳,还没等她明白过来,手里的孩子就已被山鹰抓上了天空。待哑巴媳妇慌忙回到屋子,给大人们比画完毕,山鹰早已飞过山顶。一家人在得子的喜悦中还没醒过来,又霎时遭遇失去孩子的痛苦。
三五天后,当人们似乎遗忘了这件事的时候,忽然半夜主人听到猪叫,汉子以为有狼来叼猪,便大着胆子,掌着油灯打开门,却发现不久前丢的孩子被好端端的放在了家门口。
第二天,村里的酒鬼说,半夜里上茅坑,看见一只狗叼着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你家门口,还转了好一会呢!管它是狼还是狗,既然孩子被送回来了,一家人仍旧欢天喜地过日子,哪管它鸡鸣狗跳墙。
秦巴山深处的人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和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他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传统的规矩,认真相待而不是忽略它们。
在这里,人与植物合二为一,常常被概括为“树”,把山里的树看作前世的自己。人们常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来定性某个人的命相,这里的“木”就是“树”,即桑柘树、松柏树、杨柳树、石榴树、平地树。
比如一个人的命是“平地木”,就是说他无论如何都不能飞黄腾达;如果一个人的命是“杨柳木”,就是说这个人性格软弱、没有主见。
若是屋前或屋后某天长出一棵树来,那也许是前世走散的兄弟;若是谁家的田埂上忽然生出一株花朵来,那可能是前世失散的姐妹;或者不幸早夭的儿女,有一天或许他们灵魂复活,开口说话,那也不必惊奇。
树和花都是亲戚,它们都有婚嫁、生老病死,它们相互间也都有交流,只是人类听不懂而已。有一天不得已要砍伐或者要移除它们时,那也要在一炉香,或者一阵歌之后。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这些思想的形成是受万物有灵的启蒙。在秦岭腹地庙宇楼台达一百八十多座,而在靠近关中段的翠华山、南五台、骊山等秀丽山峰中就分布有明清以来建造的太乙宫、老君庵等大规模的庙宇四十余处。传说当年老子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南山,结草为庐,这里后来便成为道教祖庭。
小的庙堂在陕南腹地更是不计其数,每一村庄都有一个甚至两个山川河流大地的守护神——庙堂。山民告诉我,每逢初一、十五、年三十,他们都会去庙堂里跪拜众神灵,祈祷丰收、发财、消灾、平安,乃至感谢上苍。
那些无数的道场,大小不一的庙宇,像星星一样点缀着山里的每一个村庄。它们是陕南人的精神寓所,缓慢地雅训着那里的山民。如今,在很多传统祭祀消失殆尽的今天,大山里的陕南人,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因此陕南便成了众神的天堂。
2011年3月,我顺四方山下金井河河畔那条蜿蜒的公路,拐过一道道山梁,抬眼望去,忽然在青峰之巅,出现了一个只有一间房屋的小庙。不知建于何年何月,它依偎在一棵松树下,不动声色。
相依无言,不卑不亢,不惊不乍
在庙的旁边是一帘瀑布,从半山落下,似是弥陀之音传出山涧。我艰难地爬上这个叫作铁炉庙的地方,极目远眺,金井河面薄烟一片,村庄里炊烟袅袅。正在痴想,却听见一汉子唱起了山歌子:
先拜哎!灯王菩萨就坐上喏,听哪哟,
我拜上青天高万丈,拜了三班和六房。
拜上文官和武将,再拜四海老龙王。
三班六房都拜过,再拜我们的好地方。
是烧香歌还是酒歌?有烧酒的香气弥漫过来,与雄壮的唱拳声一同忽远忽近。
我推开用树枝扣着的庙门,庙堂很小,小得几乎只够容纳各路神仙的牌匾,这样一个在外地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庙堂,却不影响山民们对神灵的想象与叩拜。
“四呀嘛四月八,神仙庙里把香插,拜的是神仙,想的是你个小冤家。”一位来庙里祭祀的山民,带着泥土的气息,眉飞色舞地唱着歌,惹得我和朋友们捧腹大笑,他却若无其事。
烧香、叩拜并不是陕南人感激神灵的主要方式,还要用歌唱与神灵来交流,歌里藏着人与神的秘密。如果自己唱得不行,还要请专门的巫师;巫师不够气派,那就请来戏班子,扮演各路神仙,唱三天三夜吧。山歌、情歌、小调尽情唱,总有一句能被神灵听懂。
正是有了那些多如繁星的庙堂便有了遍地歌谣,这些歌声让隐藏于山水之中的神迹赫然显露,让人心向往,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陕南与众不同的天籁之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