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9.4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5.2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91.8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HK$
69.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80.5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8.8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汲取传统经典的人生策略,成就您的经典人生!一本成功人士的枕边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的人生策略进行了系统详尽的归纳总结,并依据非敌我矛盾的完备类型将其分为十类八十策。可以说是集中华民族经典人生策略之大成,全面揭示了中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德和人生价值观体系。这些人生策略经过几千年时间的历练和成功的人生实践,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必将再次成功引导中华民族步入民富国强、长治久安的大中国盛世。
|
關於作者: |
齐甲斌,新疆乌鲁木齐人,1960年出生,文、理双大专学历,有高中语文教师、省报编辑和企业经理等相关经历,曾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曾出版《零守恒终极猜想--辩证逻辑学以及统一时空理论》《六十四计——谋略学的理论基础及对策》。
|
目錄:
|
目录
总说(1)
第一套修身策(1)
第一策以德报怨(2)
第二策当仁不让(5)
第三策逆水行舟(9)
第四策从善如流(12)
第五策忙中偷闲(15)
第六策投桃报李(19)
第七策雪中送炭(22)
第八策一念了悟(25)
第二套入世策(28)
第九策坦诚相见(29)
第十策三思后行(31)
第十一策左右逢源(35)
第十二策推功揽过(37)
第十三策有余不尽(42)
第十四策达情体意(45)
第十五策妙手回春(48)
第十六策曲径通幽(51)
第三套处世策(54)
第十七策审时度势(55)
第十八策情由可恕(58)
第十九策欲取先予(62)
第二十策患难见真(65)
第二十一策大诈似信(68)
第二十二策处变不惊(70)
第二十三策和为贵(72)
第二十四策平易近人(75)
第四套事上策(78)
第二十五策良禽择木(79)
第二十六策念旧怀忠(82)
第二十七策和而不同(86)
第二十八策锦上添花(89)
第二十九策绳木从正(92)
第三十策投其所好(97)
第三十一策画龙点睛(100)
第三十二策观亲者清(104)
第五套立身策(108)
第三十三策孝为先(109)
第三十四策荣辱不惊(111)
第三十五策持之以恒(115)
第三十六策知足常乐(119)
第三十七策冷识热换(123)
第三十八策大肚撑船(126)
第三十九策抱朴守拙(129)
第四十策安分守己(132)
第六套立世策(136)
第四十一策崇俭抑奢(137)
第四十二策适可而止(141)
第四十三策安诚立信(144)
第四十四策执两用中(147)
第四十五策随方逐圆(151)
第四十六策与人为善(154)
第四十七策谨言慎行(157)
第四十八策深谋远虑(160)
第七套驭下策(164)
第四十九策路遥识马(165)
第五十策画饼充饥(168)
第五十一策不计前嫌(171)
第五十二策良匠无弃(174)
第五十三策辞福拒祸(177)
第五十四策礼贤下士(180)
第五十五策求贤若渴(184)
第五十六策握柄念咒(187)
第八套治世策(191)
第五十七策大处落墨(192)
第五十八策赏罚严明(196)
第五十九策刑德成治(200)
第六十策民为本(204)
第六十一策无为而为(209)
第六十二策防微杜渐(213)
第六十三策正人正己(216)
第六十四策亲疏兼任(222)
第九套出世策(225)
第六十五策移风易俗(226)
第六十六策不即不离(229)
第六十七策乐苦乐忧(233)
第六十八策淡泊明志(237)
第六十九策以静制动(241)
第七十策老当益壮(243)
第七十一策人弃我取(246)
第七十二策与世无争(249)
第十套保身策(253)
第七十三策居安思危(254)
第七十四策欲善利器(256)
第七十五策欲间故亲(259)
第七十六策分危解厄(262)
第七十七策难得糊涂(264)
第七十八策以屈为伸(268)
第七十九策罪己术(271)
第八十策忍为上(274)
跋(277)
主要参考书目(281)
|
內容試閱:
|
第三策 逆水行舟
●解语
非盘根错节,无以别攻木之器利;非颠沛横逆,无以验德行之操定。本领自难处做去,如逆风鼓棹,才是一段真精神;学问自苦中得来,似披沙获金,才是一个真消息。语云: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译文:如果不用盘根错节的重重困难,就无法鉴别出哪一种砍削**更锐利无比;如果不用颠沛漂泊、横祸逆境,就无法验证一个人德行操守的坚贞不移。可想而知,真本领是从艰难险阻的奋斗中炼就,就像是顶着风浪奋力划桨,方显出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精神;真学问是从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得来,就像是从沙中淘取纯金,这才是做学问的关键所在。俗话说:走到花繁柳密处,拨得开贪恋之情,方显出超凡的手段;遇到狂风暴雨时,立身能稳如泰山,才显出脚跟牢固。
●批语
横逆穷困,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语云: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而况毁人者不善,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以释过而厚德;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诚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旨哉言乎!
译文:横祸逆境与穷途困顿,如同锻炼造就英雄豪杰的一副火炉和锤子,如果能经受住考验,身心内外均受益;如果经受不住考验,身心内外均受损。俗话说: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其中这个“耐”字极有意味,令人咀嚼。对于生活在人情刻薄险恶、世道坎坷不平社会中的人来说,若不用一个“耐”字来支撑和固守住自己的信念,勉励和鞭策自己走过危险路途,又有几人不滑入名利的荆棘丛中,掉进贪欲的土坑壕沟之中呢?话又说回来了,身居逆境之中,全身心内外所遭遇的磨难其实都是针砭弊病,纠正过失的良方妙药,不断地砥砺名节、磨炼德行而不自觉;身处顺境之中,所遇到的舒心适志之事就好比眼前尽是阻滞前进的兵刃戈矛,逐渐地消溶风骨、腐蚀意志而不自知。更何况诽谤别人的人其德行并不好,而受到诽谤的人,遭到一番嘲讽和诋毁,就会增加一次反省和修养,从而可以消除错误而增厚德行;欺侮别人的人其行为并不见得是福,而受到欺侮的人,遇到一次强暴欺侮,就会增长一次胸襟和度量,反而可以转祸为福了。这的确像孟子所说的:“老天想要把重任降给某个人,必须首先要折磨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身体,困乏他的全身,使他的行为总是遭受干扰麻烦,这样就可以震撼他的心灵,磨炼他的性格,使他增长才干弥补不足。然后才让他挑起重担。”这话说到了关键之处。
●典例
写尽八缸水柳公权墨染涝池黑
博取众家长柳公权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柳体”的创立者。他临写的《玄秘塔》至今仍然是人们学习、临摹“柳体”的权威字帖。
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特别喜欢书法,到了十四五岁便写得一手好字,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日子久了,他心里美滋滋的,不知不觉就骄傲起来,以为天下“唯我独尊”了。
有一天,他和几个伙伴比赛谁的字写得好,于是就在村口的大树下摆了一张方桌,比了起来。柳公权很快写了一篇,心想:我肯定是第一了,谁能比得过我?心里这样想着,脸上也流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这时,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路过,看了一眼柳公权所写的字后说:“这字就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软塌塌的,没筋没骨的。”柳公权听后,马上不服气地说:“我的字不好,那么请你写几个字让我瞧瞧!”老人笑道:“我一个卖豆腐的,自然比不过你。不过城里有个用脚写字的人,比你用手写的字还要强几倍,如果你不服气的话,去和他比一比吧。”
第二天,柳公权怀着满肚子的委屈和疑惑进城了。一打听就找到了,就在前面不远的一棵大树下,上挂一块白布,见三个大字:字画汤。许多人正围在一起低头瞧着。他急忙跑过去一看:确实是一位失去双臂的老人,正坐在地上写字呢。只见地板上铺着纸,他用左脚压着一边,用右脚的大拇指和二拇指夹住毛笔,运转脚腕,一排遒劲的大字便出现在众人面前。大家一阵喝彩:“好,好!”
柳公权看呆了,这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自己有双手,还赶不上人家用脚写的,还骄傲自满,自以为天下第一;惭愧,不知天外有天啊!想到这里,柳公权来到老人面前,双膝跪倒,说道:“先生,请受徒儿一拜,请您教我写字吧。”无臂老人推辞道:“我一个残废人,能教你写什么,只是混口饭吃罢了。”柳公权坚持说:“请您不要推辞,您不收我作徒,我就跪着不起来。”这无臂老人见他情真意切,就说:“你实在想学,就照这首诗去练吧。”说罢,老人又用脚铺开一张纸,挥毫写下一首诗: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这首诗,是无臂老人一生练字的写照。那意思是说,练字很辛苦,得下苦工夫,用尽了八缸水,染黑了涝池水;博取众家之长,虚心学习,才有如今这苍劲有力的龙飞凤舞。
柳公权是个聪明人,早已领略了这诗中的寓意,他不但懂得了写字必须勤写勤练,虚心学习,更懂得了做人亦不能恃才傲物,否则将一事无成。他怀着不可名状的感激之情,接过了老人的诗,急切而又羞愧地回到了家。打这以后,他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每日里挥毫泼墨,练字不止,悉心研究揣摩名人字帖,最后终于练成流传千古的“柳体”书法。
第四策 从善如流
●解语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制怒,无以纳谏;不从善,无以改过。语云:良言难得,恶语易施。
译文:耳旁经常听一听逆耳的忠告,心中经常想一想不顺心的事情,从而使自己的德行经常像放在砥石上被磨得锋利一样。如果耳旁常听的都是些悦耳动听的好话,遇到的事情件件都是称心如意的,使自己志骄意满而不知警戒,就等于把自己的生命泡在毒酒中,已是无药可救了。况且人人并非都是圣贤,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而不克制自己怒火的人,是听不进去他人的劝告的;不听从他人劝告的人,就不可能改正自己的过错。俗话说:对自己有益的话不容易听到,伤害别人的话很容易说出。
●批语
与其喜闻人之过,不若喜闻己之过。《帝范》曰:“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败德败正,莫逾于谗佞。今人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于无形,奚能自睹?何则饰其容者,皆解窥于明镜;修其德者,不知访于哲人。讵自庸愚,何迷之甚?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明王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王从讠叟,命因甘而致殒。可不戒哉!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荛,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盖听言之道,徐审为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者,集众议正反于一身,择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去之,此所以明也。且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则心自清。在乎听人之进言,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以众人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众人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众人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执不信之心,与执必信之心,其失一也;轻信与否,轻言骤发,皆听言之大戒也。况受言以明智,骄横孤行祸必自生。
译文:与其喜欢听到别人的过错,不如喜欢听到自己的过错。《帝范》里说:“想要磨炼自己的德行,提高修养,没有比忠言这块砥石更好的了;而败坏大德,背离正道,没有比谗佞之言更厉害的了。人的容颜相貌同在眼睛的附近,人却无法自己审视自己,更何况是非得失存在于无形之中,自己怎么能轻易觉察呢?人们修饰打扮自己的容颜时,都懂得去照镜子,但在修养自己的德行时,却不懂去向明道的人求教。这是何等愚蠢和迷惑啊!人之常情,忠言逆耳难以让人接受,称心如意的话易于听从。殊不知那些你不爱听的话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你爱听的话,虽像美味一样甘甜可口,岂不知其中有鸩毒之祸!明主听取忠言良策,就像人有了病而去对症吃药,药到病除;暗主听从阿谀奉承,就像喝味道甘甜的毒药一样,因此而送了命。切不可失去警戒啊!如果他的话有道理,即使他是草民奴仆,也不能因为他的身份和地位低贱而不去听他的话;如果他的话没有道理,即使他是王侯卿相,也不能因为他出身高贵就采纳他的意见。”这正像人们所说的: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人为镜,可以察知自己的是非得失;以史为镜,可以得知王朝的兴衰更替。
总之,听取意见的正确方法是,以徐徐审度为先决条件,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全面了解情况,就能明辨是非;若一味地听信某一方面的意见,就不能明辨是非。而多方面地听取意见就是汇集众人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于一身,选择正确的意见而听从,舍去不正确的意见,这就是明智的原因。而且依据事之常理去倾听他人的意见,心中自有主张;依据道义杜绝贪欲则内心自然清明。关键在于倾听他人意见时,不能轻易许诺,也不能正面拒绝。轻率地表示接受,就会丧失心中的主见;直接予以拒绝,就会闭塞言路,从而无法洞察实情。如果能从众人的角度出发,以众人的眼光看待事物,那么任何事就会无所不见;如果能利用众人的耳朵去倾听,那么任何事就会无所不闻;如果能利用众人的心去思考,那么任何事就会无所不知。正如车轮的辐条都集中于轴心一样,众人的见闻和智慧都向你那里汇集,你自然就能像神明那样洞察一切,从而不受蒙蔽了。还有,听前持一点不信或完全相信都是错误的;听后轻易相信与轻易否定,以及轻率匆忙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都是听取意见人的大戒。更何况虚心听取他人的忠言是明智的,而骄横自以为是,灾祸必然不请自来。
●典例
七国反汉险要处设伏置陷
从善如流周亚夫避实击虚
吴楚七国借清君侧为名,联合反汉,叛军长驱直入,汉室危急。汉景帝想起文帝临终时的话:“一旦事有危急,周亚夫可以为将。”于是下诏拜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前去平叛。
周亚夫率军来到灞上,部将赵涉私下对他说:“吴王一直在收罗死士。这次知道将军要去攻打他,一定会在肴殳山、黾池等险要之处设下伏兵。何况用兵贵在神速,将军何不从这里向右,走蓝田,出武关,直抵雒阳,这样充其量耽误一两天的时间,然后直入武库,鸣鼓击之,诸侯听说,就会以为将军是从天而降。”周亚夫听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大军顺利到达了雒阳。
一到雒阳,周亚夫就兴奋地说:“七国反叛,我军平安地到了这里。占据了雒阳,雒阳以东就没有忧虑了。”他派人去肴殳山、黾池等处搜查,果然发现那里设有重兵埋伏。他说:“赵涉细心明察,使我军避开了凶险。”于是他加封赵涉为护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