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明第一推手-刘伯温

書城自編碼: 256507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历史/地理人物
作者: 陆杰峰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226209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8/2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6.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大模型启示录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6.6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

HK$ 70.3
《历史的镜子(精装典藏本)》
+

HK$ 60.7
《万千星辉》
+

HK$ 70.3
《当励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静的五步锻炼》
+

HK$ 70.3
《索玛花开》
+

HK$ 72.2
《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高维思维训练的7堂课》
編輯推薦:
成就大事业者,必有大政治智慧





看历史小说,读高层智慧



谋人,谋事,谋官,谋己,都是在谋利益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步步为营,一统江山

跟刘伯温一起掌控全局

高,实在是高!
內容簡介:
谋人,谋事,谋官,谋己,都是在谋利益

帝王师刘伯温的独家官场秘笈



那是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更是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之际。元朝末年,朱元璋,这个还只是个龙典寺小和尚的他便乘势而为,揭竿起义,率兵攻入应天府。
为了招集天下有志之士,在听到民间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后,便亲自寻找隐士刘伯温,并说服他出山。而也正是他的这一“请”,才有了之后的西平陈友谅,东征张士诚……刘伯温,用他的智慧和谋略,成就了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并被世人称为“帝师”、“王佐”。

本书为读者讲述了这段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并重点解读了朱元璋的用人术及刘伯温的谋略……
關於作者:
陆杰峰,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当过两年语文老师,博览群书,偏爱历史,尤喜与人煮茶论道,臧否古今人物。闲来无事,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遂成一家说辞。著有《不为繁华易素心》等作品。
目錄
前言

引子:刘伯温的惊世预言

第一章 泰山不是堆的,神童不是吹的

拼爹游戏应该这么玩

来自宋朝的铁血基因

神童是怎样炼成的

良师益友与重点大学

应试教育没有扼杀人才

第二章 到官场去,磨一磨少年心性

撑不住了,要变天了

忠臣就要比奸臣更奸

索性辞职,去旅行

厚黑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三章 书生初掌兵,一场憋屈的胜利

出现了,前半生的宿敌

天才策士的第一次表演

帝国的囚笼只属于胜利者

一生中最后的悠闲时光

平乱是一门技术活

阴谋诡计,这个我懂

帝国最终失去了刘伯温

第四章 如果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帝国到了崩溃的前夜

朱八八升职记

朱元璋的野蛮生长

不影响历史的擦身而过

故事大王刘伯温

也许我一开始就错了

第五章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不要迷恋孔明,他只是个传说

刘伯温版《隆中对2.0》

陈友谅的野望

张士诚的逆袭

屌丝何苦为难屌丝

第六章 胜败二字,全在参悟“天机”

大决战:军师的决断

百试百灵的诈降计

天气预报就是核心竞争力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相继失去了亲人和朋友

捡便宜?没那么容易

离开你我做不到

第七章 决战鄱阳湖,掀翻陈友谅

天子的疗效是“胁诸侯”

无敌舰队VS无敌堡垒

遇见,在宿命中的战场

鄱阳湖上拍《赤壁》

让你成魔,我来当佛

稻草+奇谋=陈友谅的末日

第八章 文武搭配,干活不累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

张士诚,该收摊了

北伐:那一卦的风情

做个了结吧,方国珍

钉子户大拆迁工程

第九章 渡江第一策士,开国第一功臣

从神棍到质量监督员

南京!南京!

历法是个什么玩意儿

把帝国的运转带上轨道

一定要把枪杆子稳住

十四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第十章 谋天下容易,谋己身难

朱八八,你变了

一匹来自淮西的狼

两大集团的首轮PK

蜜月期,结束了

凤阳不可都,王保保未可轻

最后的宿敌,登场

第十一章 神机军师与厚黑教主的不对称博弈

当年情分还剩多少

走错一步成杀局

呔!你这个叛徒

失控的棋子

爵位越低越安全

第十二章 人间万事西风过,唯有沧江日夜流

无可奈何的“山中宰相”

胡惟庸的致命一击

最后的绝地反击

生得传奇,死得离奇

刘伯温的升仙之路

其实,我只是一个文人

附:谁杀死了刘伯温

刘伯温年表
內容試閱
来自宋朝的铁血基因


青田刘氏家族传到刘伯温的时代已经辉煌不再,但至少刘伯温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我祖上也阔过!”相信没人会反对。

刘伯温,和他爸爸刘炝,他爷爷,乃至他爷爷的爷爷都是如假包换的文人。可是,在此之前,刘氏家族是响当当的铁血军人世家,一个个都是曾经马上征伐、也曾醉卧疆场的战将。

刘家世代将门,长年驻扎西北,统率着北宋王朝最精锐的部队——陕西军。他们的主要对手,是来自贺兰山的党项族。在与西夏多年的死磕中,刘氏家族的成员一个个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和过硬的军事素养。当然,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以刘伯温的太太太太太太爷爷(八世祖)刘延庆和太太太太太爷爷(七世祖)刘光世最为显赫。

《宋书》上说刘延庆“雄豪有勇”,此人一生戎马倥偬,征方腊,伐辽国,抵御西夏入侵。在担任挪延省省长兼军分区司令(挪延路总管)时,西夏进犯中原,刘延庆领命出击,大破西夏成德军,活捉了敌军元首,一时风光无限。

不过除了“雄豪有勇”、打起仗来不要命之外,刘延庆在谋略和统兵上似乎比较欠缺,如果以《三国志》系列游戏里的武将属性来衡量,他大概是属于武力值高,但是智力值和统率值比较低的人物,属于“猛将”一类。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伐辽国的时候,刘延庆带领十万大军渡白沟,军容极为混乱,当时与他一起出征的辽国降将郭药师拉住刘延庆的马缰绳进谏说:“将军,以咱们现在这种军容,如果路上遇到敌人伏兵,恐怕还没交战就要溃败了!”刘延庆不听,他轻蔑地看着郭药师,心想你个辽国降将,两姓家奴,少来指手画脚。(后来郭药师又投降了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姓家奴。)

而事实证明,郭药师是对的。大军到良乡就遭遇了辽国大将萧干的伏兵,任是刘延庆再怎么骁勇善战,也挡不住兵败如山倒,最后只能退守营寨。

大老粗刘延庆顿时没了主意,郭药师献计道:“萧干总共才带了万把人出来,现在全力跟我们这十万人死磕,后方肯定空虚。请将军给我五千奇兵,让我去偷袭燕山,将军只要记得派遣一支轻兵做后续部队就行了。”

有了上次的教训,刘延庆对郭药师言听计从,当下便答应了。事实证明,郭药师能连续在辽宋金三个大公司之间跳槽,确实有他的不凡之处。郭药师统率着五千人把萧干的后方留守部队打得人仰马翻,但刘延庆在统率方面的“天赋”实在是让郭药师无语到极致,左等右等,眼看敌人已经组织起了有效防御,自己这五千人也快打完了,后续部队居然还没来!

最后,长叹一声“竖子不足与谋”,郭药师无奈退兵。一条完美的妙计就这样破产。

郭药师长吁短叹,刘延庆也抓耳挠腮,那边萧干更没闲着。正如演义小说中常有的情节,当天晚上,辽军便“人衔枚,马勒口”兵分三路偷袭了刘延庆的兵营,刘延庆一败涂地,丢下所有粮草辎重,狂奔数百里,退守雄州城。

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战争,夭折了。

《宋史》记载:“契丹知中国不能用兵,由是轻宋。”刘延庆被当作宋军战斗力差的反面典型在辽国出名了。

可见,一支军队,光有万夫莫开的猛将是不够的;当然,光有神机妙算的谋士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刘伯温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将多次体会到。

尽管刘延庆作为统帅的能力差了点,但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是合格的。靖康之难中,刘延庆镇守开封城,城破,身死,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刘延庆殉国后,他的儿子刘光世继承他的衣钵,在南宋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

刘光世,字平叔,南宋名将,在《宋史》中一个人独占了整整一章的版面。

即使是在南宋初年这个牛人辈出的时代,刘光世也是独当一面的绝代名将,与岳飞、张浚、韩世忠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风光无限。只是由于刘光世这个人打仗有点喜欢投机取巧,不太乐意打硬碰硬的恶仗;做官上又左右逢源,跟秦桧走得很近,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最后他在“中兴四将”中只能位列老幺。

刘光世一生身经百战,年轻时随父征方腊、伐辽国;建炎南渡后,刘光世扼守镇江,英勇阻击金国大军;之后一直奋战在抗金第一线,直到1142年兵权被秦桧收走。

刘光世一生留下了许多记载,但最能体现刘光世威望和性格的,莫过于1129年平定苗刘兵变的故事。

那一年,南宋军军官苗傅和刘正彦突然发动兵变,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向杭州进军。这支叛军抵御外寇不行,打起自己人来却势如破竹,没几天就攻陷了杭州并逼迫宋高宗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太子赵旉,苗傅和刘正彦则顺理成章地成了辅政大臣。

胜利来得太突然,让中级军官出身的苗傅和刘正彦有点手足无措,一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毕竟只是两个小贼,一时脑热干了票大买卖,冷静下来后看着眼前烫手的赃款,存也存不了,花也花不掉,傻眼了。

但政变不是请客吃饭,容不得半点拖泥带水。就在苗傅和刘正彦犹豫的时候,各地的勤王军队已经纷纷汇集起来,那都是在抗金前线浴血奋战的王牌军,战斗力岂是苗刘的乱军所能比拟。

苗傅和刘正彦怕了。勤王的将领中,刘光世、张浚、韩世忠……哪个不是一等一的猛人,伸伸手指就能捏死他们两个。这个时候,硬扛是跟自己过不去,最好的方法是拉拢。拉拢谁呢?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当时南宋将领中威望最高的刘光世。

于是,正马不停蹄向杭州进军的刘光世突然收到一道敕令:他被升职为国防部部长(太尉)了。随着升职信一起来的,还有叛军的信使。在刘光世面前,信使滔滔不绝,从三皇五帝到国家大义,说得头头是道,主题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与刘光世合作。

苗傅和刘正彦并不傻,他们也不是真指望一个国防部部长的头衔就能收买刘光世,更不指望刘光世能够帮他们打退其他的勤王大军。他们只是想通过向刘光世示好的方式,传达一个和谈的信号,希望几位勤王将领能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方案,你好我好大家好,没事儿打什么仗呢。

刘光世平静地听完信使的演讲,盯着信使的眼睛,突然笑了,仿佛看到什么好笑的事情,越笑越开心,最后几乎要从马上跌下来。信使被刘光世笑得心里毛毛的,再看刘光世身边的偏将也都皮笑肉不笑地盯着自己,他有点发怵。

突然,刘光世不笑了,冷冷地盯着信使,一把将敕令撕作两半摔在信使面前,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信使和被撕成两半的敕令。

谈?有什么好谈的。打,给我狠狠地打!打怕了,打疼了,打服了,打死了,才是最好的结果。谈?你还没睡醒吧。

接下来的故事没有悬念,在刘光世、韩世忠、张浚这些中兴名将的夹击下,叛军像豆腐一样轻易地被打成了灰灰。

而此役过后,刘光世也被顺理成章地任命为国防部部长,这次是真正的朝廷任命。

这是当年刘炝最爱给小刘伯温讲的故事,也是小刘伯温最爱听的故事。

乡下娱乐活动少,每当父亲有空,小刘伯温就会搬着小凳子听父亲讲先祖的故事,讲刘延庆如何大破西夏军,又是如何镇守开封城;讲刘光世如何抗击金兵,如何平定叛乱。听着这些故事,小刘伯温觉得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沙场。是的,军人世家的铁血基因在刘伯温的身上流淌。

尽管他是一个文人,但他绝不会成为文弱的书生。



神童是怎样炼成的


在刘伯温的老家青田,至今还流传着刘伯温小时候许多智斗财主老爷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老财主无不是又懒又贪,小财主无不是又坏又蠢,一肚子坏水,锲而不舍地找穷孩子刘伯温的麻烦,似乎欺负刘伯温是他们一生的重要使命、人生的全部价值。当然,他们每次都被刘伯温小朋友的妙计骗得团团转,最后好人胜利坏人吃瘪,就像灰太狼和喜羊羊。

这些故事有板有眼,情节紧凑,细节丰富,而且喜感十足——唯一的问题是,它们都是瞎掰的。

事实上,当刘伯温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在青田没有哪个财主敢欺负刘伯温。因为青田刘氏虽然到他父亲刘炝时已经中道而衰,但世族毕竟是世族,响当当的名声摆在那里。所以,当一代军师还是“刘伯温小朋友”的时候,他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逍遥的,虽然不是显赫门第,但仍是颇有些根底的小康之家。

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成才的。穷人家的孩子肚皮都吃不饱,还成天被坏财主欺负,哪有时间精力读书;而阔人家的孩子从小吃穿不愁,前景一片光明,哪里还有动力奋发图强。

只有类似刘伯温这样的中产阶级子女,有余力学习,也有动力学习。

况且,刘伯温还有一个别人无法比拟(至少是同村的小朋友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他的父亲刘炝是主管教育的官员,同时也是一个学养根底扎实的知识分子。

因为父亲有文化,又懂教育,所以刘伯温从小就能接受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再加上青田刘氏家学渊源,刘伯温几乎是在书堆里长大的,从小就博览群书。当其他孩子还在争论到底是王二狗的蟋蟀还是赵三牛抓的蟋蟀更厉害的时候,刘伯温已经熟读蟋蟀宰相贾似道的故事了。刘伯温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有模有样地给村里的其他小朋友讲故事,小朋友们也乐意听刘伯温讲故事。于是,在武阳村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一群小朋友,围蹲在刘伯温面前,托着下巴入神地听着刘伯温讲述正史野史上的掌故,或者笔记小说里的鬼狐仙怪,就像小刘伯温当年听自己的父亲讲刘氏玄祖的故事。

可见,在起跑线上,刘伯温小朋友就远远地甩开了其他小朋友,想不被称为神童都难。

更何况,除了出色的家庭教育,刘伯温自身的天赋也不低,特别是他有一项特殊的才华:记性好。不仅仅是“好”,而且是“过目不忘”。

这个才华对于理科生来说可能没什么,但对于文科生刘伯温来说,简直就是上天送来的一份大礼。

比方说,1332年,二十三岁的刘伯温到北京(北京在当时被称为大都,由于北京在历史上多次改名,为了防止混乱,下文叙述中一律沿用今天的称呼,本文中的南京、南昌等也是如此,请读者朋友见谅)参加公务员考试时,抽空去了趟书店。在书店里他看到一本好书,挺喜欢的,便站在书店里从头翻到尾看了个遍。

书店老板对这个站书店蹭书看的小伙子挺感兴趣,因为刘伯温正看得津津有味的那本书,是他们书店常年积压的库存书,别说买,连翻都很少有人翻。

反正也卖不出去,干脆做个好人。于是老板对刘伯温说:“小伙子,宝刀赠英雄,好书送才子。既然你这么喜欢这本书,我就把它送给你了,不用谢——以后有空常来我这里逛逛就行了。”

刘伯温翻完这本书,随手将书放回书柜,淡淡一笑道:“多谢老板美意,赠送就不必了,因为我已经背下来了。”

说完飘然而去,留下将信将疑的书店老板,深藏功与名。

当然,上天赋予刘伯温这样的才华,可不光光是为了给他省下买书的钱。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给“死记硬背”四个字正名。

如果你学过文科或者见过文科生,肯定会诧异于他们巨大的背诵量。许多人对此不满,以此破口大骂中国教育是“填鸭教育”。但其实,对于文科生来说,背诵储备足够多的知识实在太重要了。不错,知识固然要活学活用,但关键是,要灵活运用首先得有知识储备才行。就像打仗,主将用兵的能力固然重要,但首先也要有很多兵可用才行。你自己有一桶水,才能随时随地都舀出一杯水,在所有文科知识全靠人脑存储的古代尤其如此。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没有厚积,何来薄发。

除了记性好,刘伯温的悟性也好得惊人。不管什么书,只要扫一眼就能把书的精要提炼出来,看懂个七七八八(过目洞识其要)。

这还了得!一本书,看一眼就背下来了,非但背下来了,还读懂了、读透了!

到刘伯温十四岁那年,刘炝觉得自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教给儿子了,家里的藏书也被看得差不多了,于是刘炝决定送刘伯温去处州路括城的重点中学继续深造。

重点中学从来都不是那么好考的,刘伯温那个时代更是如此。没有扩招,也没有什么分校,一届只录取二十五名学生,都是从各个区县优中选优挑选出来的尖子生,要是分数进不了这前二十五,给再多择校费赞助费都是白搭。

不过,神童刘伯温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了,毫无悬念地进入了这所重点中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

而即使在重点中学,和全省最精英的学生们相比,刘伯温依然是神童级别的人物。具体表现在,他几乎没怎么用功读书,从来没见他在课余时间诵读过什么经典。

这种吊儿郎当的学生不会太受老师的喜欢。当时教授《春秋》的老师看刘伯温整天没正形儿,没见他做笔记也没见他上自习,气不打一处来,每次抽背都会抽到刘伯温,只要刘伯温一句话背不顺溜,老先生就准备借机发飙。

但刘伯温始终没给他发飙的机会,不管哪篇课文,刘伯温都能倒背如流,最后,连老先生都服气了。

天生记性好,没办法。

就这样,在括城的重点中学里,刘伯温继续过着他的幸福生活——不费什么劲儿就能成为尖子生,能不幸福吗。

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刘伯温将来顶多也就成为一名普通的文官,在元史或者明史的角落上留下一段列传。

幸好刘伯温还有一个业余爱好:他喜欢看课外书。

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总是比死读书的学生有出息些,特别是,刘伯温读的都是天文、兵法类的课外书。

兵法就先不提了,真正关键的是天文书。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可不是一门研究什么果壳中的宇宙的学问,而是一门帝王之学。因为在古人看来,人和天是有对应关系的,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大到时代的气数,小到个人的命运,都能在天象上得到对应。

我们读《三国演义》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诸葛亮或者司马懿“夜观天象”,见谁谁的将星暗淡,主损一大将云云。这就是古人想象中对天文星象的最高级运用。

当然,光靠夜观天象就能预知未来的技能实在是太玄奥也太逆天了,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掌握。在古代,天文学的最重要应用领域就是:天气预报。可以说,谁占据了天气预报的制高点,谁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

而刘伯温另一个业余爱好——兵法,则教会了他如何占据地利与人和。

由此可见,小神童刘伯温从小就不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主儿,因为无论兵法还是天文,都是在乱世才能大放异彩的学问。



良师益友与重点大学


跟县里村里的学校比起来,郡里的学校(郡庠)师资力量总是要雄厚一些,所以,在郡里的重点中学读书,遇到名师的概率会大很多。

刘伯温便有幸遇到一个,一个将会给他带来重大影响的老师。这位老师的名字,叫郑复初。

可能许多人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也难怪,漫长的历史中能够被后人“耳熟能详”的人,要么是一等一的猛人,要么就是一等一的衰人。而在名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元末,郑复初还稍微差了那么一点。

但在当时,郑复初的名气还是很大的,身边有一大群名儒为友,包括后来被朱元璋评价为“开国第一文臣”的宋濂。而宋濂曾评价郑复初是:“精通伊洛之学,望重当世,四方从之者号为‘四经师’。”

在郑复初的班里,刘伯温的表现一直很突出,经过几个月的观察,郑复初断定,眼前这个记性好、悟性好又胸怀大志的孩子将来肯定不一般。于是,在一次家长会上,郑复初满怀欣慰地对刘伯温的父亲刘炝说道:“你儿子将来必定会光耀门楣啊(此子必高公之门矣)。”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作“罗森塔尔效应”,说的是两个心理学家通过“坑蒙拐骗”的手段,让老师相信他班里有几个学生是天赋异禀的优等生苗子,结果几年后他们再回来调查,发现这几个当时随口指定的“苗子”真的成了优等生。原因就在于,接受暗示之后,老师真的把这几个苗子当作优等生培养,最后就真的培养出了优等生。

在刘伯温身上,“罗森塔尔效应”体现得更加明显。为了培养这个好苗子,郑复初非但在学习上对刘伯温关怀备至,还经常带着刘伯温参加自己的文人沙龙,带他出去见世面。也正是在郑复初的沙龙上,刘伯温认识了宋濂,这对他后来的仕途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不过在当时,对于刘伯温来说,像宋濂这样举国闻名的大儒还有点高不可攀,最大的用途可能也就是拿来吹个牛,“我今天跟宋先生喝酒了”云云,在朋友面前装个叉什么的。

当时真正对刘伯温产生影响的,是一个叫作吴梅涧的朋友。

吴梅涧是个道士,这个人留下的史料比郑复初还少,我们只知道他名自福,字梅涧,从小进入紫虚观出家,师傅的名字叫叶邦彦。叶邦彦羽化登仙(就是死了)后,吴梅涧成了紫虚观的掌门,而且这掌门一当就是五六十年——他活得确实够长。

刘伯温是在一次“驴行”中认识吴梅涧的。某个周末,刘伯温“驴行”至一个好去处,怎道是个好去处?有诗为证:

晚翠楼子好溪南,溪山四围开蔚蓝。

微阴草色尽平地,落日木杪生浮岚。

岩畔竹柏密先冥,池中茭荷香欲酣。

闻说仙人徐泰定,骑鸾到此每停骖。

这是刘伯温的《题紫虚道士晚翠楼》,亲笔所作,绝无代笔。从诗中描述的景象来看,这里真是个世外桃源,神仙般的去处。

这里就是少微山,吴梅涧的紫虚观便坐落于其中。

当时刘伯温还不认识吴梅涧,不过遇见道观,自然要进去看看,和道士聊聊天、论论道什么的。这是文人旅行在外的一种高雅习惯。

结果一聊之下,刘伯温就被吴梅涧的道家修养所折服,而吴梅涧也惊诧于眼前这个年轻人居然有如此学问,一来二去,两人便聊成了忘年交。

后来,刘伯温只要一有空就会去紫虚观找吴梅涧,吴梅涧便带着刘伯温在少微山上到处走走看看。每到一个地方,吴梅涧便像一个博学的导游一样,把景点的来龙去脉跟刘伯温介绍得清清楚楚。一直到日薄西山,吴梅涧便会在自己的道观炒几个小菜,温几壶素酒,两人再作一番酣谈。

吴梅涧是个非常有道行的道士,自小便精研《道德》、《黄庭》诸经,被当时的道教领袖、龙虎山道士张留孙册封为崇德清修凝妙法师,而当时的道教业内人士都称赞他是“教门高士”。可见吴梅涧在道法方面的造诣绝不会低。

后世传说中,刘伯温总是竹管道袍,飘飘然神仙之态,他身上这种仙气大概就是来自吴梅涧。在与吴梅涧交往的几年里,他多次表达了自己想修道飞升,“他日道成为列仙”的愿望。

当然,少年人要清心寡欲、心无挂碍地走上修仙道路谈何容易。事实证明,刘伯温也就是三分钟热度而已,毕竟,他本质上还是胸怀天下的有志青年,谁让他身上流着南宋大将刘延庆的血呢。

所以,刘伯温最终没有过上寻仙访道的日子,而是继续他的学业。1327年,尖子生刘伯温考上了有着近六百年历史的名牌大学:石门书院。

所谓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类教育机构,类似于私立学校。与之相对的则是公立学校,正式名称叫作“官学”(刘伯温之前就读的郡庠便是官学)。在中国历史上的书院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宋代的岳麓书院和明代的东林书院(就是东林党的东林)。

书院的雏形在唐朝就已经形成,到了北宋初年,天下承平,讲学之风蔚然,文士们往往依据山林和城市,在闲暇时间讲授儒学经典。元明继承两宋的文化,书院讲学之风也非常盛行,如果一个地方出产名儒,当地的有钱人往往会出钱出米资助这些学者,并且让他们开书院讲学。

与官学相比,书院的政治课学分更少,所以学风更加自由,学生思想更加解放——东林党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刘伯温考上的石门书院始建于744年,位于青田县西北瓯江南岸的石门洞,属于天下名山三十六洞天之一,也是道教福地。石门书院位于石门洞的西边,群山环抱,环境清幽,自然环境好得没话说:其地两壁双峰对峙,就像两扇大门;四周山崖环绕,又如一座城寨;往里走,青松郁郁,修篁森森,还有数十丈高的飞瀑,随风飘洒,疑似银河落九天。

试问今天有几所大学敢说自己的环境好过石门书院?

就在这个清静幽深、冬暖夏凉的校园里,刘伯温修习了五年。这五年中,刘伯温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史料,估计也没有太多值得叙述的内容,每天的生活无非是起床,吃饭,读书,睡觉。因为此刻的刘伯温,正在准备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科举考试,至少当时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