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人居环境的思辨与实践》适合于中国城镇化、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以及建筑工程、管理等相关研究人员和广大相关专业高校教师与学生阅读参考。
|
內容簡介: |
《人居环境的思辨与实践》以中国城镇化为中心,以重庆山地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包括人居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城市规划、景观学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人居环境的思辨与实践》对“全球化格局中的中国城市化”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进行了有益探索。《人居环境的思辨与实践》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文字活泼生动。
|
目錄:
|
1.背景的价值:可持续规划思考 演讲人:颜文涛
2.空间的属性: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门禁社区”现象 演讲人:徐苗
3.城市设计的理性思维:结合个案的思考 演讲人:董世永
4.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城乡规划方法 演讲人:赵珂
5.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划发展 讨论人:赵珂等
6.厕所与城市设计 演讲人:王林
7.生态学:科学与社会的桥梁 演讲人:袁兴中
8.干预与约束——规划的尺度主动式健康干预的人居环境研究 演讲人:谭少华
9.市场运作与建筑设计 演讲人:马智利
10.点亮思想的光芒:创造城市的价值 演讲人:陈可石
11.价值对话:建筑现实 演讲人:朱亦民
12.转型:从社区更新到社区规划 演讲人:黄瓴
13.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认知 演讲人:邢忠
14.历史建成遗产的非物质纬度及其他 演讲人:郭璇
15.建筑、艺术与技术 演讲人:秦佑国
16.“原置”在设计学中的意义 演讲人:朱育帆
17.学术写作与学术规范 讨论人:梅笑等
18.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与批判 演讲人:杨震
19.人民的建筑:关系到70%人类居所的实践与探索 演讲人:谢英俊
20.快速发展中的重庆山城景观特色保护探讨 演讲人:陈为邦赵万民
21.没有枷锁跳不了舞:大型项目的限制与创作 演讲人:凌克戈
22.XL vs.XS 演讲人:叶四安
23.城市经营范式下的规划困境与思考 演讲人:刘贵文
24.中国建筑的文化身份 演讲人:尹国均
25.电影中的空间 演讲人:范倍
26.走向诗意的建筑 演讲人:卢志刚
27.另类语言的诞生:生活如何改变建筑 演讲人:马西蒙
28.创造性空间:在街道与建筑之间 演讲人:乔森纳 巴内特
29.平行空间 演讲人:赖军
30.环境、意境与建筑 演讲人:戴志中
31.解读现代城市规划专业实践 演讲人:赵民
32.城市规划城市问题研究方法 演讲人:赵民
33.全球危机与生态文明 演讲人:温铁军
34.绿色能源系统与城镇化 演讲人:陈清华
附录
索引
|
內容試閱:
|
1.背景的价值:可持续规划思考
演讲人:颜文涛博士、副教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评论人:袁兴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时间: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19:30
地点: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5101阶梯教室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首次双周论坛!双周论坛起名为“歌乐山下,嘉陵江畔”,不仅由于重庆大学地理环境的原因,也是源于对学术美好的想象和追求,很多事情需要去辩说。这个论坛希望给大家提供学术思辨的机会和平台。同时我希望学校内各学院间能够多一些交流,把老师的研究成果和同学讲一讲。学科交叉始终是学术发展的动力。
论坛的基本形式是,首先请演讲人做相关的学术报告,然后请评论人做评述,最后请演讲人和评论人一起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
今天我们评论人请到的是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的袁兴中教授;演讲人请到的是颜文涛博士。颜博士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等。他获得过多项的荣誉以及科研基金,发表了多篇具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下面我们欢迎颜文涛老师!
颜文涛:首先感谢重庆大学青年学术委员会,另外感谢我的博士后导师袁兴中老师。本次讲座的题目是《背景的价值:可持续规划思考》。这次讲座将我“十一五”期间的一些工作内容与荷兰的合作项目做了一个综合。报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背景的价值和问题;②传统规划的反思;③可持续的规划方法;④如何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⑤规划如何响应气候环境;⑥水环境保护的问题;⑦滨水缓冲区和湿地;⑧关于可持续建筑的探讨。
我们先探讨背景的价值。背景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背景能提供空气等自然环境,以及消纳城市废弃物。不同的城市提供完全不同的背景,相同城市的背景也会不同。目前城市中第一存在高强度开发后河道退化的问题以及管道化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水环境问题严重恶化,水环境的问题不仅仅是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的问题,还涉及空间用地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第四个问题是基本农田的消失、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城市周边地区高产农田土地的丧失。另外,还有湿地的消失、森林的破坏、空气污染严重。最终这些问题会导致健康的问题,有些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导致了癌症高发,同时提前消耗了环境资源,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下面我们来看看对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我们的传统规划比较重视建设用地,轻视环境用地;重视生态原则,轻视分区生态管理;强调单一功能用地,忽略复合用地;重视经济的机遇,轻视环境约束;重视建设形态,轻视本身环境结构特征;重视物质规划,轻视非物质规划;重视区域的发展,轻视区域的安全;重视发展效率,轻视发展公平。
当然,在“十一五”期间我们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如比较强调区域生态网络结构;强调非建设用地的布局结构,从环境结构解决环境本体的功能,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本身的价值;已经认识到了本身环境的结构,建立了生态环境安全的体系和格局,保护了一些关键区域和节点;提出了非建设用地的生态功能引导对建设用地的约束。上述的一系列方法优化了城市的空间格局和用地形态,避免了无序发展。
我下面提出的六点问题是解决不够或者没有解决的。第一点是空间结构的控制目标清晰,但是对清晰功能目标研究不够,我们原来的功能目标也不明确,只是为了强调整个系统的结构,本身的功能目标不够。第二点是考虑了空间相邻的作用,但是对于作用强度以及冲突的消解策略研究不够,还是停留在静态的阶段。第三点是对各种边界的转化机制认识不够,弹性的概念思维相对要少一些,有一些刚性的边界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第四点是考虑了用地功能的引导,但是对各种复合用地的研究不够,将来城市的复合用地会越来越多,这需要我们研究。第五点是只考虑了景观的结构,对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研究不够,只强调了空间结构。第六点是认识到了背景本身的价值,但是对其背后的要素作用研究得还是不够,背景有哪些环境要素?有气候、地质、水文、植物、动物以及人类这些要素。我们对于不同的要素对规划的影响还是研究得不够透彻。
另外,讲一下可持续规划的方法:明确问题,制定目标,根据问题和目标确定我们的技术路线,对环境要素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方案可以分为高强度、中等强度以及低强度的方案。我们需要让大家认识到高强度开发模式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子,低强度开发模式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子,最后才能进入设计阶段。同时我们需要有全球的思维,所有的规划肯定会跳出规划范围来看规划的地块。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强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气候、地质、地形、土壤以及小气候对场地本身的影响。植被调研的时候应该搞清楚哪些是原生植被,哪些是外来植被。另外,人口的迁移和分布、现状的聚落特征、开发模式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等,这些都是环境调研需要去做的。
那么我们怎么样做环境分析?首先需要确定关键区域:文化关键区域和资源生产的关键区域。同时在环境分析的过程需要哪些原则?需要维持本身生态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需要强调自然和文化的联系要素。在地形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影响地表稳定性和地表径流的环境要素。我们的同学普遍着重于关注坡度分析,而对其他要素考虑较少。这样考虑问题是不全面的,因为地形结合到土壤之后条件会发生变化。
水文主要是关于地下水环境的研究、地表蓄水层的建设、地下水盆地的区域、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区划。同时雨洪管理也非常重要,其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低影响规划模式;另一种是最佳管理实践。
空间环境学理论、空间社会学理论对规划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而环境分析是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首先应对场地和区域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才能着手设计。
现场调研时需要调查很多更为重要的因素,比如物种、植被、水文要素的演变趋势;另外,本身地质的演变是非常重要的,需调查社会的演变史、现状人口分布及未来的人口分布、现状的聚落特征等。
规划应对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所把握。地形分析应结合土壤条件去考虑,地形不仅只是坡度本身,坡形对开发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处理。
下面讲一下如何应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城市的发展活动首先要做一个战略规划、一个系统保护规划,那么关于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在战略规划层面能够做些什么?城市规划中应该考虑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的保持,把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域作为以后规划的发展目标。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很难从经济层面转换,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纳入空间战略规划中来。都市区的发展中,有些区域会包含生物保护区,保持和加强对这些区域的保护会是将来政府工作的重心。我们知道物种分布图属于基础工作,但是在我国的规划中还比较忽视这些工作。同时保护与修复要同时进行,都市区空间战略规划应补充生态这方面的内容,应该采用系统保护优化规划整合濒危物种信息到土地利用规划,把生态区化方法应用到规划中,确定都市区濒危物种优先保护区,确定优先考虑区域,确定城市增长边界。
那么规划设计如何响应气候环境?发展对环境和气候会造成压力,我们的规划如何去响应气候方面的因素?许多存在的环境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都会影响规划的进行。与我一起合作的荷兰专家针对规划区做过一个能源分布图,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一个能源利用的框架。第一类区域为高热区域,比如大量太阳能和地热的区域;第二类区域为低热的区域,能源主要靠水能风能以及高热地区的输入;第三类区域为无能源区域,主要靠电力的输入。
下面探讨一下水环境保护的内容。水环境保护不只是水处理的问题,在很多案例中完全截断污染后水环境还是没有变化,为什么?因为其他的废水,比如地表径流、暴雨径流比本身的生活污水指标还要差。水环境空间单元与规划管理单元应该结合起来,同时要回归到其小流域本身的范围的控制。关于水环境的约束评价,其中地表水功能区划对规划约束巨大,地表水功能区划里面的二类水水质目标不能新增排放口,这对产业布局是有引导的,有些小流域没有环境容量就不能做大型产业布局。
景观区域不仅有使人愉悦的功能,更有环境的功能。滨水的缓冲区及河流的缓冲带,不仅增加了地表径流时间,也为绿道规划提供基础,为野生动物提供植物和栖息地。以后做这一类景观背景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愉悦人的功能,还要考虑环境的功能。
有哪些技术与规划有关?暴雨径流进入城市水体缓冲区以后再进入水体,以及独立的水文单元区域加上最佳管理技术,这些都与规划有关系。那么针对不同的河流等级缓冲区的宽度怎么确定?河流缓冲区域宽度包含了哪些内容?河流的三带系统怎么确定宽度?如何控制岸边带、中间带、最外围的带?城市区域与农业区域不一样,针对城市区域的三带控制与农业区域的宽度的配置不一样,三带在应对外围不同的功能要求时三带宽度也不一样。我们知道开发前后城市河流整个水位会抬升,最高洪水位也会抬升,城市发展以及开发前后都会改变原有的数据,因此河岸缓冲区如何响应洪水,我们如何思考缓冲区本身保护了多少河流滨水的廊道?
缓冲区如何规划和管理?流域的哪一种土地用途应该被限制?已经被开发的区域的河流流域是如何做的?另外怎么样构建缓冲区网络,如何把这些网络和绿道结合起来?这些问题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究。
下面是可持续建筑的内容,这部分是与荷兰方合作的。有个万科的项目,现状植被很好,所以万科提出了要求,不能影响本体的环境生态系统,不能影响原有水文条件,不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开发,建成建筑不能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干扰。评价的标准为:生态足迹最小、占地最小、对周边的生态影响最低。因此房子的上方和进入房子的道路都采用了架空形式,实际上整个坡地几乎没有动过。建筑排放的污水全部采用就地处理的方式,达到了三类水质。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开始实施了。这些就是我要讲的内容,占用了大家一个小时的时间,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颜文涛老师的精彩演讲!下面请袁兴中老师做评述。
袁兴中:这次报告是我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对于规划师来说,背景只是规划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研究的全部。我们最关注的是功能,当然我们也关注形态。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反过来发现,形态结构对于功能很重要,从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到福尔曼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景观规划方法》,我们都发现了潜藏在空间结构之下的那些重要功能,结构的消失会带来功能的消失。今天面对这样变化的环境,我们对规划有很多期许,我自己归纳了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变化环境当中如何去做规划,即全球变化下的适应性规划。第二个方面是更自然、更宜居的城市是我们的追求,在这样的更宜居、更自然的规划中,生态优先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全球生态工程师协会主席说过“自然为母,时间为父”,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一定要遵循这个基本原则,自然界是我们追求的模板,而时间可以解决一切。第三个方面是更安全更持续的规划,考虑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底线、生态底线、环境底线、资源底线。
今天这个报告从多个方面来谈这些方面的问题,我还想强调一下方案实施之后还有评估的过程,以便为我们未来积累经验。另外如何应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我们发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物种多样性,但是解决的途径却在规划层面上。有一篇关于马达加斯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文章,该文章中讨论了如何在马达加斯加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规划设计部分探讨了规划如何响应气候变化。低碳城市的规划正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思路,但目前我们还仅仅停留在理念上,在现实的城市规划中很少考虑到这一点。全球变暖会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我们虽然想到了这些问题,但是还没有落实下来。
水环境保护这一部分讲得很好,特别是水环境空间单元与规划管理单元的协调,讲了滨水缓冲区和湿地,我认为三带缓冲系统可能没考虑到变化环境,我特别强调变化环境。当没有那么多缓冲区空间的时候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对于可持续绿色建筑我是门外汉,但我曾经从生态学的方面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把可持续的建筑群体称为群落,就像设计生物群落一样来设计这个建筑群落,把建筑群中的每一个要素当作生态系统中的要素来考虑,也许我们从生态学方面能够找到一些支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