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內容簡介: |
从偏远山村到定居繁华大都市!从下岗职工到沿海媒体小有名气的记者!从“没读书的人”到“写书给读书人看”!看不到希望也不绝望。作者的成长故事,对于在糖水中泡大的一代是一本难得的教科书!
《羞涩年代》中有一个个温馨的画面,有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有一张张朴实的面孔,有一句句暖人心窝的话语……
《羞涩年代》共分为三辑 ,第一辑走向阳光,第二辑阳光之手,第三辑拥抱阳光。《羞涩年代》反映了70后这一代人的生活不易。面对困境,唯有自强不息,才有可能在困难面前站起来。但作者始终怀抱着一颗阳光向上的积极心态。这,对于糖水中泡大的一代是一本难得的教科书。
|
關於作者: |
胡世民,原名胡四民,男,汉族,1972年4月生,湖南省涟源市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龙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三级作家。2000年11月南下深圳寻梦,先后供职于龙岗日报、深圳侨报,历任记者、编辑、专刊部部长、采访中心副主任。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于国家、省、市、区各级报纸、杂志,上千万字,多篇作品获奖。2011年8月出版长篇小说《蜕变》(海天出版社)。
|
目錄:
|
序 看不到希望也不绝望胡世民
第一辑 走向阳光
山沟里的“四属户”
父亲走了
较量
生活低谷
男儿当自强
踏上文字征程
选读技校
进城
断“奶”之痛
破茧
抉择
扎根深圳
第二辑 阳光之手
父亲的心愿
特殊教育
细舅
大姨
丈母娘
亲大姨
和叔
大姐
二姐
黑人
贤妻
给女儿取名字
兄弟
乐当“爷爷”
爱的奉献
老爷子
第三辑 拥抱太阳
第一次做好事
巧戏张神汉
柑子山的馒头
草莓熟了的时候……
双抢
橘子酸橘子甜
钓鱼
快乐的“钻牯佬”
春梦
讨债记
“潇洒”进舞厅
电视机
房子啊房子
母亲的记账本
豆腐渣
被爱,是一种幸福
茶亭与大家亭
喜看龙岗新脸谱
《水晶石》序
“老革命”的情怀
风雨人生阳光能量
后记
|
內容試閱:
|
我的老家在湖南省涟源市桥头河镇石狗管理区檀山塘村。然而,多少年来,方圆百里,甚至几百里的人,都叫其为“朱家垅”。定名“檀山塘”,是因为这里群山林立,翠色如屏;道它“朱家垅”,则是这里山势连绵,横贯数里。以前,这里没有修建二广高速娄底匝道时,交通十分闭塞,去距离五十里地远的县城和十里远的镇上,都得靠脚步行。
在1958年大炼钢铁、开大食堂的那些年里,我父亲年仅二十岁就从偏远的山村跑到煤矿当了工人。听说父亲曾在几家矿山工作过,最后选择去了条件最为艰苦的柑子山工区。柑子山是湖南省涟邵矿务局斗立山煤矿下属的一个工区,因山得名。柑子山巍然挺立,海拔千余米。这个煤田矿井就开办在柑子山的半山腰上,远离城镇,矿井工人出入都很艰难。我父亲也不例外,矿区离我家少说也有五十里远。而且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蹚水过河,走一趟基本需要半天时间。由于路途遥远,加上父亲每月只有四天休息时间,因而基本上是每月回家一次。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是桥头河镇大范村张化青的二女儿。当时,我外公家境还算殷实。母亲与父亲的姻缘,纯粹是因为我大姨娘先嫁到了朱家垅。我父亲是大姨父的远房堂兄,或许是大姨娘认为他是一个好伢子,不想肥水流入外人田,或许是为了姊妹有个照应吧,她便把我母亲介绍给了我父亲。
父亲是大男子主义者,他那低得可怜的几个工资基本上是自己做主花销,从来都不交给母亲。如果母亲需要什么,他就掏钱帮她买回来。如果家里需要花销,则要提前向他报告计划预支。如果家里急需要钱开支他没在家,就只好向左邻右舍先借。母亲是“三从四德”的典范,心甘情愿地被我父亲“统治”着,一直无怨无悔。
在那个年代,作为工人的家属,我家被列为农村“四属户”。“四属户”俗称“半边户”,是干部、职工、教师、军人这四种人员的家属,意思为家庭主要成员一半在单位就职,一半在农村务农。由于家里有人吃国家粮,拿工资,一般条件比较好,往往受人嫉妒。但因为家里没有一个壮劳力,工分少,在生产队靠工分称粮的年头,只能吃队里的平均口粮,然而口粮定量低,往往粮食不够吃,要拿现钱才能领到一家的口粮。那时候,在外工作月工资很少,大多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十元钱工资。由于工资低,家庭人口多,既没钱又没粮,困难比一般家庭多。改革开放后,“四属户”发生了质的变化,“四属户”这一词语正渐渐淡出历史。
母亲生性胆小怕事,嫁到朱家垅后,由于身份的特殊,少不了被人欺负,但她总是忍气吞声。对此,一些乡邻们结合她的名字(张子香),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子哑巴”。
母亲对我们讲,在那个时候的农村,那种渗透到了骨髓里的农民的“坚决”,让“四属户”吃尽了苦头,因为当时他们看重的是男劳力。作为女流之辈,尽管母亲干活非常积极十分卖力——挖地、播种、收割、挑担……她样样干,项项精,甚至超过了一般的“十分劳力”,却还是受到别人的歧视。在他们的头脑里就只有这样一根筋——女人就是女人,永远都不如男人,女人只能是男人的一个帮手——尤其是“四属户”,男人不是生产队的“主心骨”,永远都是他们的“负担”。
如此定位,便不管母亲能力如何如何的强,干活如何如何的多,成效如何如何的大,其所得的工分永远只能低于男人不能超过男人。因此,每当“秋后算账”时,母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大担大担地往家里挑,自己则只能等在最后,捡些已经被别人千挑万选过的剩余产品。最让母亲伤心的是,在这种显失公平的分配中,一些男劳力比较多的家庭,还时不时地指着为数不多的几户“四属户”大骂:“硬是背时倒运,让我们养着那帮‘瘌婆子,(指不能干事的人)。”由于这些人都得罪不起,也就不能顶嘴论理,只能任由他们骂。就算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会去捅这个马蜂窝。
母亲说:“当时,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劳力就没有工分,没有工分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意味着只能饿死。如果他们不安排你干活,那就麻烦大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一家人就只能喝西北风了。没法子,为了生存,只能少说多干,最好是装‘聋子’作‘哑巴’。”
这一农村阶级斗争的残余产物,准确地说应该是一条人为挖掘的沟壑,直到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土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才彻底消失,让母亲挺直脊梁。
年年岁岁挥汗干,岁岁年年汗白流。多少是非、恩怨、艰辛!体现在母亲身上的善良、仁爱、坚韧、宽容……这一种种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以及她的那种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正是支撑我们渡过一切艰难和曲折的生命活力!它难能可贵!催人泪下!发人深思!引人向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