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編輯推薦: |
《秦岭火地塘常见动物图鉴》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工作者使用、参考。
|
內容簡介: |
《秦岭火地塘常见动物图鉴》收录了秦岭火地塘生物学实习基地常见昆虫和脊椎动物 261种,配有彩色图片 398幅,每种动物都配有 1~3幅能反映其分类学形态特征和野外生境的彩色照片,并有简明的文字叙述。本《秦岭火地塘常见动物图鉴》也使用了一些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拍摄的图片,其中部分影像只显示了动物的大概轮廓,这为野外识别快速运动的动物提供帮助。
|
目錄:
|
脊椎动物野外识别 001
哺乳动物野外识别 004
鸟类野外识别 021
爬行动物野外识别 070
两栖动物野外识别 080
鱼类野外识别 086
昆虫野外识别 091
参考文献 148
拉丁名索引 150
中文名索引 155
|
內容試閱:
|
"脊椎动物野外识别
1. 生境观察
各种动物以一定的方式生活于某一特定的生境之中,生境中食物、水、隐蔽三要素的结构配置深刻影响动物对生境的选择。例如,蛙类偏爱有水源的区域,一些蜥蜴喜欢干燥的地域,黑脊蛇选择在潮湿的土壤中活动,雁鸭类多栖息于开阔的水面,松鼠、鼯鼠多选择森林的环境等。
2. 形态特征识别
(1)体型
身体大小和形状是初步识别动物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对快速飞行的鸟类识别。例如,鳅类体型呈长棒状,与鸡相似的血雉、红腹锦鸡,与麻雀相似的蓝鹀、金翅等;与蜥蜴体型相似,在水中活动的山溪鲵;与家狗大小相似的狼等。
(2)姿态
根据动物奔跑、飞翔、静止姿态来快速识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鹡鸰、鹨、云雀、燕雀及啄木鸟等波浪式飞行;百灵和云雀垂直起飞与降落;伯劳、鹡鸰尾上下摆动,鹪鹩在栖止时常仰头翘尾,很像小公鸡;林麝静立时前肩低后臀高。
(3)体色与纹理
观察动物体色时,因逆光看好像是黑色,容易产生错觉,故应顺光观察。观察中,首先要注意整体颜色,其次在短时间内看清头、背、尾、胸等主要部位,并抓住主要明显的特征,如头顶、眼圈、体背、腹部及尾等处的鲜艳或异样色彩。例如,秦岭雨蛙周身绿色,头侧有镶细黑线的棕色斑;丽斑麻蜥背部具多行白色斑点;红白鼯鼠胸白背棕栗色,鹊鹞、喜鹊体色为黑白两色相嵌,蓝翡翠、红嘴蓝鹊体色以蓝色为主等。
3. 主要行为方式
鼯鼠依靠皮膜采取滑翔式运动,蝙蝠依靠皮膜在空中飞翔,鼹鼠、鼢鼠、竹鼠善于地下掘土,黑熊常爬上树取食果实,啄木鸟喜在树干上攀援等。
4. 活动时间
多数兽类喜欢晨昏活动,林麝常常夜间活动,羚牛白天与晨昏都在活动;蜥蜴类喜欢温暖的午间活动,颈槽游蛇喜欢白天活动,黑脊游蛇喜欢雨后活动;巫山角蟾、隆肛蛙常在夜间捕食,夜鹰和鸮夜间活动,鹰隼类白天活动等。
5. 痕迹识别
野外相对容易直接观察到鸟类、蜥蜴、蛙类和蛇类,但是遇见兽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动物痕迹来进行动物(主要是兽类)识别。常见动物痕迹种类包括足迹、取食(捕食)痕迹、食丸(食团、唾余)、粪便,以及动物爪痕、蹭痒痕迹等。
(1)足迹
足迹的大小、形状、足迹链的步幅、足迹的基底性质、动物行动姿态(行走、慢跑、跳跃等)留下的足迹是判断野生动物的重要线索。根据鸟类足的排列位置和是否有蹼(主要为游禽和涉禽),可分为10 种类型:不等趾型,为3 趾向前、1 趾向后,如血稚;对趾型,为第2、第3 趾向前,第1、第4 趾向后,如啄木鸟;异趾型,为第3、第4 趾向前,第1、第2 趾向后,如咬鹃;前趾型,为4趾均向前方,如雨燕;并趾型, 似常态足,但前3 趾的基部并连,如翠鸟;转趾型,与不等趾足相似,但第4 趾可转向后;蹼足,前趾间具发达的蹼膜,如潜鸟;瓣蹼足,趾两侧附有叶状蹼膜,如 ;半蹼足,蹼退化,仅在趾间基部存留,如鹤;凹蹼足,与蹼足相似,但蹼膜向内凹入,如燕鸥;全蹼足,4 趾间均有蹼膜相连,如鸬鹚。在野外实践中,鹛类等鸣禽、鸡类等走禽和鹬、雁等涉禽和游禽常会在潮湿地面留下清晰的足迹,多数鸟类很难发现足迹。
根据兽类足着地方式,可分为3 种行走模式:跖行,即跗跖(掌部)、趾均着地,如熊类、灵长类等;趾行,即全趾着地,如犬科、猫科动物;蹄行,仅趾端(蹄)着地,如有蹄类。不同科属兽类足印趾痕也可能不同,如猫科动物足印前端有4 个趾痕,而熊有5 个。同时,猫科动物行走时将爪缩起而不会留下爪痕,而熊科、犬科动物足印明显有爪痕。
在野外观察足迹时,要注意测量爪痕、足印的长和宽,判断前足、后足,以及同侧跨距和异侧跨距,并且注明地面基底状态,如冰上、雪上(被雪多少厘米)、土上等。此外,需要对足迹摄影,这是一个十分直观而有力的记录方式。拍照时,将卷尺放置于被摄物体旁边,以便提供参照系统。如果实在没有卷尺等测量工具,使用通行物体(如人民币、笔)作为参照物。在拍照单个足印时,一定要垂直足印平面,使视角可以观察到整个足印。在分别为足印、足迹链拍照后,也要为当地生境拍照。
(2)粪便识别
不同类别和种类的野生动物粪便往往呈现不同的外形,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兽类为例,从粪便的总体形态可区分出食草兽和食肉兽,即食草兽粪便通常小而略带团丸形,食肉兽的粪便大多长而大,呈圆柱状或长条形并带有逐渐变细的末端。至少其形态和大小能帮助鉴别分类到目级类群。例如,羚牛冬季粪便大而呈圆柱状;苏门羚粪便略小呈椭圆形,似大花生大小;斑羚粪便具干性略呈圆形,多呈不规则粒叠性,似小花生大小;毛冠鹿与斑羚相似,但粪粒小且呈椭圆形;小麂粪粒比毛冠鹿更小;林麝粪粒大小相似于小麂粪便,粪便表面光滑黑亮,嗅闻有细微的麝香味(雄性);野猪的粪便似家猪粪;豹粪便呈节堆状,后节甚细长,始端近圆形,向后渐小,末端具针尾。
(3)洞穴特征
对于一些兽类,如竹鼠、鼢鼠、鼹鼠等营地下生活,可根据洞穴、土堆加以判断。竹鼠洞穴多在竹林中,洞口是开放的,常有挖掘洞穴形成的土堆和堵在洞口的竹枝;鼢鼠洞口完全封闭,但会在地面形成多个明显土堆,但在山地森林里所形成的土堆不明显;鼠兔洞口周围没有土堆,也没有堵塞物放在洞口。
(4)其他痕迹
取食(捕食)痕迹也是一个重要的动物识别特征。鹰隼类和鸮类取食后常常会将未消化的食团吐出,通过食团所在位置容易找到它们,同时根据食团中大量的骨骼和毛发还可以对鼠类进行鉴别;野猪觅食时常会有大面积的拱痕,羚牛取食华山松树皮时会留下高低不等的啃食痕迹,豪猪也常会啃食楤木基部的树皮等。此外羚牛、野猪在树干上的蹭痒痕迹、猫科动物留在树上的挂爪痕都会成为重要的识别信息。
以上几种识别方法必须灵活运用,不能仅凭一种方法。例如,对一些善于鸣叫的鸟类,常循其鸣声,再走近观察形态与颜色,以确切辨认。对于一些猫科、鼬科、犬科、鼠类等中小型动物,尽可能收集众多的信息,如痕迹、生境、形态、行为等,这样才能进行准确地识别。
哺乳动物
野外识别
川西缺齿鼩鼱Chodsigoa hypsibia
(De Winton’s Shrew,川西长尾鼩)
食虫目Insectivora
鼩鼱科Soricidae
亚洲鼩属Chodsigoa
体型较大,体长73~99 mm;尾长小于体长,尾长60~80 mm。后足较小,通常小于17 mm。
通体灰棕色,足背白黄色。尾上浅褐色,尾下白色。齿式(单尖齿型):上颌门齿前尖大,后尖小。上颌具3 枚单尖齿,第一单尖齿大于其后两个几乎等大的单尖齿。
生活于海拔1000~3600 m 地区的林缘灌丛、休垦地和针叶林地。以昆虫和蚯蚓为食,也吃种子。国内有2 个亚种,其中分布于陕西的为Chodsigoa hypsibia hypsibia,见于秦岭南北坡的林地中。中国特有种。
喜马拉雅水鼩
Chimmarogale himalayica
(Himalayan Water Shrew,褐腹水鼩)
食虫目Insectivora
鼩鼱科Soricidae
东方水鼩属Chimmarogale
体型较大, 体长115~132 mm, 尾长79~112 mm,后足长23~26 mm。毛被浅黑棕色,杂有少许白毛,腹面淡茶褐色,背腹色在体下侧无明显分界。足趾边缘有浅白色毛栉,尾背黑褐色,尾下侧毛栉白色。齿式(单尖齿型):齿尖纯白色,上下前门齿特别发达,上颌具3 枚单尖齿。
生活于海拔250~2000 m 林区的清澈溪河里,在近水石隙、水边营巢。以水生昆虫、蝌蚪和小鱼为食。国内有3 个亚种,其中分布于陕西的为指名亚种Chimmarogalehimalayica himalayica,见于秦岭南北坡的溪流边。
小纹背鼩鼱Sorex bedfordiae
(Lesser Striped Shrew,尖嘴耗,药老鼠)
食虫目Insectivora
鼩鼱科Soricidae
鼩鼱属Sorex
体型小, 体重4g 左右。体长50~72mm, 尾长48~66 mm。吻尖长, 眼不发达,耳短小。大多数个体从颈基到尾基有一条黑色背中线条纹(不如纹背鼩鼱Sorexcylindricauda 明显)。吻部覆以污白色短毛,体背、腹毛都呈深棕色,两者几乎同色或腹面稍淡。
生活于海拔1500~2500 m 的山地森林、草灌、荒地。以蚂蚁等昆虫及蠕虫为食,在地上落叶层觅食。国内有3 个亚种,其中分布于陕西的为川西亚种(S. bedfordiaebedfordiae),见于秦岭南坡的针阔混交林中。中国特有种。
长吻鼹
Euroscaptor longirostris
(Long-rostrum Mole,鼹鼠,反扒子)
食虫目Insectivora
鼹科Talpidae
东方鼹属Euroscaptor
体长90~145 mm,尾长11~25mm,后足长14~23 mm。体形粗圆,眼小,头外形狭长,吻尖而向前突出,吻端裸露无毛。卵圆孔到听泡距离小于2 mm。毛被短而细密,略具丝光光泽。通体暗灰色到黑色,有时略有浅棕色。尾短呈球棒状,尾毛稀疏,暗褐色。四肢粗短。前足掌部异常宽大并向外翻折。
栖息于海拔800~2600 m 的山地森林、草丛。高度适应掘土生活,主要营地下生活,食虫。陕西分布于秦岭南坡。中国特有种。
脊椎动物野外识别
1. 生境观察
各种动物以一定的方式生活于某一特定的生境之中,生境中食物、水、隐蔽三要素的结构配置深刻影响动物对生境的选择。例如,蛙类偏爱有水源的区域,一些蜥蜴喜欢干燥的地域,黑脊蛇选择在潮湿的土壤中活动,雁鸭类多栖息于开阔的水面,松鼠、鼯鼠多选择森林的环境等。
2. 形态特征识别
(1)体型
身体大小和形状是初步识别动物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对快速飞行的鸟类识别。例如,鳅类体型呈长棒状,与鸡相似的血雉、红腹锦鸡,与麻雀相似的蓝鹀、金翅等;与蜥蜴体型相似,在水中活动的山溪鲵;与家狗大小相似的狼等。
(2)姿态
根据动物奔跑、飞翔、静止姿态来快速识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鹡鸰、鹨、云雀、燕雀及啄木鸟等波浪式飞行;百灵和云雀垂直起飞与降落;伯劳、鹡鸰尾上下摆动,鹪鹩在栖止时常仰头翘尾,很像小公鸡;林麝静立时前肩低后臀高。
(3)体色与纹理
观察动物体色时,因逆光看好像是黑色,容易产生错觉,故应顺光观察。观察中,首先要注意整体颜色,其次在短时间内看清头、背、尾、胸等主要部位,并抓住主要明显的特征,如头顶、眼圈、体背、腹部及尾等处的鲜艳或异样色彩。例如,秦岭雨蛙周身绿色,头侧有镶细黑线的棕色斑;丽斑麻蜥背部具多行白色斑点;红白鼯鼠胸白背棕栗色,鹊鹞、喜鹊体色为黑白两色相嵌,蓝翡翠、红嘴蓝鹊体色以蓝色为主等。
3. 主要行为方式
鼯鼠依靠皮膜采取滑翔式运动,蝙蝠依靠皮膜在空中飞翔,鼹鼠、鼢鼠、竹鼠善于地下掘土,黑熊常爬上树取食果实,啄木鸟喜在树干上攀援等。
4. 活动时间
多数兽类喜欢晨昏活动,林麝常常夜间活动,羚牛白天与晨昏都在活动;蜥蜴类喜欢温暖的午间活动,颈槽游蛇喜欢白天活动,黑脊游蛇喜欢雨后活动;巫山角蟾、隆肛蛙常在夜间捕食,夜鹰和鸮夜间活动,鹰隼类白天活动等。
5. 痕迹识别
野外相对容易直接观察到鸟类、蜥蜴、蛙类和蛇类,但是遇见兽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动物痕迹来进行动物(主要是兽类)识别。常见动物痕迹种类包括足迹、取食(捕食)痕迹、食丸(食团、唾余)、粪便,以及动物爪痕、蹭痒痕迹等。
(1)足迹
足迹的大小、形状、足迹链的步幅、足迹的基底性质、动物行动姿态(行走、慢跑、跳跃等)留下的足迹是判断野生动物的重要线索。根据鸟类足的排列位置和是否有蹼(主要为游禽和涉禽),可分为10 种类型:不等趾型,为3 趾向前、1 趾向后,如血稚;对趾型,为第2、第3 趾向前,第1、第4 趾向后,如啄木鸟;异趾型,为第3、第4 趾向前,第1、第2 趾向后,如咬鹃;前趾型,为4趾均向前方,如雨燕;并趾型, 似常态足,但前3 趾的基部并连,如翠鸟;转趾型,与不等趾足相似,但第4 趾可转向后;蹼足,前趾间具发达的蹼膜,如潜鸟;瓣蹼足,趾两侧附有叶状蹼膜,如 ;半蹼足,蹼退化,仅在趾间基部存留,如鹤;凹蹼足,与蹼足相似,但蹼膜向内凹入,如燕鸥;全蹼足,4 趾间均有蹼膜相连,如鸬鹚。在野外实践中,鹛类等鸣禽、鸡类等走禽和鹬、雁等涉禽和游禽常会在潮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