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編輯推薦: |
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
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
內容簡介: |
《殷言快语》为“澳门文学丛书”之一。
《殷言快语》乃作者移居澳门三十年来写作之短文:“谈天说地”概括生活百态;“怀念追忆”记录人物春秋;“歌舞音乐”和“戏剧电影”是为澳门国际音乐节和澳门艺术节宣传而作;“我的茶道”则是作者本人七十年来与“茶”相遇相知的心得;“吃的故事”:谚语“民以食为天”绝对正确,长寿健康吃出来,笔者喜欢吃、也喜欢下厨房,希望诸君阅读了“吃的故事”后胃口大开,长命百岁。
|
關於作者: |
殷立民,1933年上海出生,1956年至1968年任职上海外国语学院,1968年至1973年任职上海新中中学,1973年至1978年任职上海外语电化教学馆,1979年至1982年任职上海画报社;1983年至1990年任职澳门电视台,1990年至今任职澳门文化局。
|
目錄:
|
谈天说地
李敖的上海母校市东中学
看凤画怀念凤阳
照相机
洋山岛记忆
横排与竖排右起与左起
切身体验针灸治疗·
从人均四点五平方到十七平方
童年的柚木雪柜
祸从口入
修路的速度奇迹
柬埔寨的乌蝇
烟事数则
澳门好
衬衫假领头
修理保养的故事
一代更比一代强
具体与抽象的转换
冷热皆难熬
买不买车
说身高
澳门好地方
恢复传统文明
飞来横祸
车祸纪事
小城澳门常被误读
和谐澳门
回归澳门
怀念追忆
企业家的精神
——悼王启翔
忆陈伯吹
迟来的辉煌
——纪念张充仁诞生一百周年
悼念经叔平
忆雕塑大师滑田友
念姑妈说抗日
歌舞乐音
……
戏剧电影
吃的故事
后记
|
內容試閱:
|
李敖的上海母校市东中学
李敖大陆行,拜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东中学(缉规中学)。澳门人都知道北大、清华,但是对于李敖在上海的母校市东中学知道的不会多。笔者本人从1946年至1951年在这所学校读书,我和该所学校还有多重其他关系,我的曾祖父殷可久(音乐家刘天华的岳父)曾在缉规中学讲经(即传授古文);我的伯祖父殷正甫在英国人执政年代,任职该校的中文部主任;我的伯父殷之鸿19世纪80年代前,在该校任教四十多年。所以我对市东中学比较熟悉。不妨在此作一点介绍。
市东中学是上海的老牌子学校,最早的校名是聂中丞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缉规中学,聂缉规是曾国藩的女婿,学校的创办人,笔者还见到过曾国藩的外孙女(聂缉规的小女儿)来学校视察。1949年以后改名为市东中学。
1941年以前聂中丞中学是公部局学校,是当时租界当局给中国学生(只收男生)读书的公立学校。除了国文(汉语)课程,所有课程全部用英语教学(包括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当时上海共有四所这样的中学,另外三所是育才、格致和老华童(后来改名为晋元中学、纪念谢晋元将军)。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各学校,缉规中学是最后接管的。因为该校的地下共产党力量薄弱,而且三民主义青年团员较多。接管的人员是特别安排的,校长段力佩、副校长吕型伟都是重量级人物。段力佩后来任职育才中学校长,兼任很多党内外重要职务;吕型伟后来任职上海市教育局长。
改名后的市东中学,一直是上海的重点中学,因为学校的体育运动一向在上海领先,所以是华东地区第一个试行劳动卫国制(一种照搬苏联的体育制度)的学校。
李敖在校时期的校长是国民党参议员蒋梦麟先生。当时不少学生是高官(校长朋友)的儿子。我不认识李敖先生,很高兴有一个名人同学,而且不是前后同学,是同一时期的同学,虽然他的有些观点,我不完全接受。但是有这样的名人同学,还是觉得很沾光的。
此文刊载2005年10月20日《澳门日报》
看凤画怀念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冬冬冬呛,冬冬冬呛,冬冬冬呛冬呛冬呛……”这是我从小就熟悉的凤阳花鼓调。走进卢家大屋,看到很惹人喜欢的一排凤阳小花鼓,这是凤画大师王金生先生从安徽凤阳带来的。
从花鼓调看出凤阳历来就是个穷地方,怎么个穷法?我讲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奉命前往安徽凤阳,拍摄城西湖农场“五七”战士(务农的学生和教师)和当地公社社员(农民)的幸福生活。乘火车到蚌埠下车,饿了想找吃的,看到街对面有一家门面较宽的饮食店,就走了过去,店门口站着很多衣衫褴褛、蓬头污面的人,据说都是从我将要去的凤阳地方来的公社社员。再一看店铺里,有一帮这样的人围着一个正在吃着的顾客,等着他吃剩的残余食物,吓得我回头就走。猛然想起了临动身前朋友的忠告,当地肝炎已成瘟疫,沿路不要吃饭,到市场去买点熟花生,炒熟的花生有壳,比较安全。想不到买花生也有插曲,我刚把花生放入我的提包,正要付钱,卖花生的农民提起剩余的花生布袋急急忙忙跑开去了,一看背后几个穷凶极恶的、戴着红袖章的纠察,正在恶狠狠地折断另一个卖花生农民的秤杆子,训斥声、哀求声乱成一片。依据当时的政策,农民私下卖花生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必须惩罚。过了一忽儿,纠察走开了,背后有人轻轻拉了一下我的衣袖,传来一句轻轻的“同志”声,是农民溜回来收花生钱,我偷偷地给了钱,他偷偷地收了钱,我们两个都是“犯罪分子”。
因为要拍摄农民生活,五七干校的领导带我到附近村庄见村长(当时称小队长),说支部书记外出讨饭,家里由村长做主。村长带我到一家政治上可靠的人家去拍照。所谓政治上可靠,实际上就是比较听领导的话,比较顺从。
泥砖堆砌的屋子没有门,大跃进年代树木已经砍伐光,当地没有木材可以做门。进屋就看见一个方方的大土堆,旁边还有两个小方土堆,这就是桌子和凳子,靠墙还有一个更大的长方形的土堆,这就是床。没有柜子,因为不需要,除了身上的这套黑布棉袄,没有其他任何衣衫。春天来临,将棉衣的棉花抽出来,就成了夹袄。夏天穿衣服是浪费,个个赤膊。这一家比较富裕,每人有一件棉袄(当然,不会有内衣)。据说穷人家并非每人都有棉袄,家里人轮流穿着,没有轮上的躲藏在床上的破棉絮里。
我的任务是拍摄人民公社新貌展览用的照片,假如我按实际情况拍摄,结果是反对文化大革命罪,轻则批判挨斗争,重则坐牢杀头。我安排了一个样貌尚可以的女子,手捧一个大碗,靠在没有门的门框边,吃空碗里的“东西”。从屋里往外拍摄,逆光的“艺术”照,看到一个吃饭女人的轮廓,其他都看不清。因为对当时的农村来说,有东西吃就是好的了,所以这幅照片是通得过检查的。这是用照片欺骗的一例,也可以说是我做过的坏事中的一件。不过我要“狡辩”一下,这种欺骗,社会后果不严重,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人会受骗上当,老百姓不相信官方的传媒,宁可听信“谣言”。
几年后(1979年)我有机会再去凤阳,出乎我的意料,年轻人竟然穿上了皮鞋,从没有衣裤到买得起皮鞋,这不能不说是物质生活的一次大飞跃。据说文化大革命过后,当地有几个人冒着砍头的危险,带头把地给分了。农民在自己的地里劳作不到三年,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凤阳的面貌。从来就是靠外来粮食维持本地的勉强的“饱”的凤阳,非但可以真的吃饱,而且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余粮出售。
凤画大师王金生请我一定再到凤阳去看看,他对我说,现在又大变样了,凤阳地区虽然还说不上家家小康,但是丰衣足食是肯定的。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停止征收农业税,并且还有补贴,农民得到了实惠,可以说真正得到了解放和翻身。
我看着卢家大屋挂着的,从朱明皇帝年代就形成的美丽凤画,想起了现今依旧保留着朱元璋遗迹的凤阳,怀念历史上苦难万千的凤阳,但愿凤阳一天比一天更好起来。
此文刊载2008年10月30日《澳门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