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編輯推薦: |
1、黑塞是20世纪德国又一文学巨匠,抒情、写景的大师,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人道主义精神启迪着当今的世人。
2、黑塞一生精研佛典和《周易》《道德经》,有着深厚的东方情怀,读来亲切感人。
3、本书收录黑塞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随笔10篇,基本涵盖了作者各阶段的散文创作。《童年轶事》、《大旋风》等追忆早年的生活点滴;后期《内与外》、《奥古斯托斯》则思索“无物在内,无物在外”等教义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黑塞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随笔10篇,基本涵盖了作者各阶段的散文创作。《童年轶事》、《大旋风》等篇写作于一战前,作者追忆早年生活的点滴琐事,讴歌家乡小城施瓦本纯朴的民风,以及新教社区家庭、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情谊,字里行间充盈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内与外》、《奥古斯托斯》写于战后,他一边平复战争灾难和家庭悲剧造成的内心创伤,一边思索“无物在内,无物在外”等教义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力求在西方文明与东方哲学之间找到一种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相互平衡的理想境界。《我的传略》等则写作于晚年,黑塞由物及人,为自己人生各阶段勾画出一幅淡雅的素描,人书俱老,别开生面。
黑塞早年曾悉心钻研叔本华、尼采哲学,又因家庭的熏陶熟读孔子、老庄及印度佛教典籍,在写作上常常能融理想于现实之中,亦庄亦谐,亦真亦幻,时人称之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名骑士。
|
關於作者: |
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德国20世纪前叶重要诗人,作家,1946年诺奖获得者。黑塞出生于德国南方小城施瓦本一个虔诚的新教家庭,外祖父和父亲都有在印度传教的经历,母亲出生于印度,幼年时期家庭中浓郁的东方情调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对印度哲学、佛教以及中国《易经》、《道德经》等都有很好的修养。黑塞成名后长期旅居瑞士乡村,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黑塞自少年时代便决心当一名诗人,早年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卡门青特》,在德国轰动一时。1914年一战爆发,黑塞呼吁和平运动,遭受社会和家庭的误解,精神几乎崩溃,战后写出《希特哈尔塔》、《荒原狼》等优秀作品。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政权推行残酷的法西斯统治,年逾六旬的黑塞不由对于当代西方文明产生疑虑,并进一步反思东方与西方、自然与人类乃至世界各民族相互联结、和谐共处的必经之路,人道主义精神达到高峰,创作出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东方之旅》和《玻璃球游戏》。
|
目錄:
|
译本序
童年轶事
大旋风
婚 约
内与外
奥古斯托斯
我的传略
纪念品
拜访诗人
乔迁时的遐想
|
內容試閱:
|
一般的男孩子,他从来不曾想望成为任何种类的大人物,而是希望成为一个魔术师,可以躲藏在隐身帽下替人们做好事,可以“使死人复活”,“让苹果在冬天生长”。这种天生的浪漫气质,再加上黑塞整个青少年时代所汲取的精神文化,使黑塞逐渐形成了他那独特的美学世界观。黑塞从十五岁时逃离毛尔布仑神学院在家自修,1892年至1899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歌德、诺伐利斯、让·保尔、梯克、荷尔德林和艾沁多夫等作家,叔本华、尼采和吉尔克郭德等哲学家,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都是黑塞崇拜的圣人。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课堂学习收获更大。”西方一些黑塞研究家认为黑塞一生总是越来越深地沉浸于远离生活的梦幻王国之中,这和黑塞这一时期所汲取的精神文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一系列精神偶像逐渐帮助黑塞构成了他的美学世界观,这种美学观点就是黑塞日后许多著作的思想背景。后来人们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原因即在于此。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十六岁时,他那间小屋的书桌抽屉里就塞满了他创作的诗歌、幻想故事和形形色色小文章,当然这大都是幼稚的习作。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能获得公众承认。直至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德·卡门青特》于1904年问世,加上作品所表现的又恰好符合当时读者的需要,作品才一下子轰动德国,作者本人因此而跻身于新进作家的行列。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最后又回返故乡的“自然之子”,体现了作者厌恶资产阶级文明,试图从宗教上获得精神平衡的思想。1904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专事写作。1904——1914年是黑塞创作鼎盛时期,写了大量小说,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以及多种短篇小说集都是作者早期的重要作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塞经常赴伯尔尼参加和平运动,呼吁“人道和理性”,这种反战活动触怒了德国统治者,他们动员许多御用报刊诬蔑黑塞“叛国”,在当时强大的政治压力下,黑塞面临“孤立”的处境,又恰逢家庭失和,夫妇分居,使这位一贯安于恬静生活的诗人精神上大受打击,几乎精神失常。但是他终于克服了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特别是战胜了自己内心的危机,不仅度过战争年代的难关,而且在战后立即恢复了写作能力,短期内写了许多作品,其中《德米安》(1919年)、《克林格梭尔的最后一个夏天》(1920年)、《席特哈尔塔》(1922年)、《荒原狼》(1927年)和《纳尔齐斯和哥尔德蒙》(1930年)等,都是公认的成功之作。黑塞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弥漫着心灵分裂的苦恼和迷茫、彷徨的气息,尤其是《德米安》和《荒原狼》几乎就像直接叙述作者这些年代的思想感情,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富于探索精神的知识分子,受到当时种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和限制,因而虽然有善良的愿望,却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走投无路,以至精神上痛苦万分,只能从音乐中寻求安慰,或者从妇女身上获得力量。相形之下,《纳尔齐斯和哥尔德蒙》却比前两者明朗得多。小说的两个主人公象征作者的两种理想,一个代表感觉,一个代表精神,黑塞通过这一对相辅相成的人物说明世上一切矛盾着的万物只有互相补充才能完美无缺,达到不朽的境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