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守望孩子,静待花开

書城自編碼: 259247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理论
作者: 王道国,高晓蓉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813691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8/16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9.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学问·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 大学问·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

售價:HK$ 90.9
元宴
《 元宴 》

售價:HK$ 216.2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
《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 》

售價:HK$ 227.7
无线重构世界:射频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无线重构世界:射频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售價:HK$ 124.2
海外中国研究·南方的将军:孙权传
《 海外中国研究·南方的将军:孙权传 》

售價:HK$ 135.7
历史的深度
《 历史的深度 》

售價:HK$ 66.7
中国漆艺技法全书: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
《 中国漆艺技法全书: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 》

售價:HK$ 181.7
晋朝的死结
《 晋朝的死结 》

售價:HK$ 101.2

 

編輯推薦:
爱孩子,就要给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充满了浮躁和功利:从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到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德育。在这种压力环境下,孩子的心理问题远比过去严重。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能够享受优质家庭教育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家中听不到家长的叫喊声。家长既不会指责孩子,也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只会用自己行为的方方面面影响孩子。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好好学,啥都可以满足你。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胜他人一筹,于是纷纷奔走于各辅导班、特长班之间,主动掏钱给孩子报名。可是,真正能够从中获益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呢?
孩子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急功近利的教育只会加重孩子的负担;给孩子设置的目标太高,也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管是性格品质的培养,还是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仅靠一时半会儿的学习,都是不行的。要想教育好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就要遵守其
內容簡介:
父母是孩子最贴心的、最直接的护航者,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将对孩子一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亲子关系中,无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采用的是何种方式,重要是最终的效果。孩子的成长似乎是自然且无可阻挡的过程,父母只要用全心的爱去陪伴和守护身边,静静地等待和欣赏就已经足够,本书告诉家长朋友们如何用“守望一朵花开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书中处处绽放着独特而有效、用心而无痕的教育智慧。
關於作者:
王道国,副教授,现为明德书院院长,《父母规》研究中心顾问,运河企业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孔子研究院儒学会馆文化顾问,大爱基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总发起人,著有《左手责任右手执行》等作品,参与编写《幸福企业的密码》《师德》等。
高晓蓉,副教授,从教24年,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荣获2014年济宁市教育局“孔孟之乡最美教师”荣誉称号,立足产学研研究,提出“岗位化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闻做讲写”五项能力体系与“思悟谋慧性”养成系统。
目錄
第一章不要赢了起跑线,输了人生路
谁让神童仲永变庸子?...... 002
“助跑线”过短,天鹅如何飞向蓝天?...... 005
早期教育的出发点...... 007
没有了解和规划,何来成长?...... 008
将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011
成长无须跳级,揠苗无法助长...... 014
第二章多一些耐心,呵护孩子慢慢成长
孩子的成长不可替代...... 018
家长,你只需要耐心一点点...... 021
好的教育都不是立竿见影的...... 023
慢养才会成大器...... 025
教育孩子,从了解孩子开始...... 027
教育需要多一些耐心...... 030
第三章理解孩子,接纳你的“慢小孩”
认识孩子本来的样子...... 034
懂孩子,才能帮孩子...... 035
捍卫孩子本有的独特...... 037
教育从尊重开始...... 039
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 044
正确应对孩子的不良情绪...... 047
别给孩子脑门上贴“笨”字...... 051
第四章慢养第一步,学会亲子沟通
和孩子沟通,需要从小培养...... 056
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 059
唠唠叨叨不是爱...... 062
知心话,要饱含深情地说...... 064
担心孩子,也要学会变通...... 066
批评孩子,要客观...... 068
第五章培养优秀品质,不可抄近道
培养好品质,靠的是耳濡目染 ...... 072
爱心:从爱家人开始...... 075
诚信:一次诚信并不难,难的是坚持...... 079
果断:让孩子学会正确处事...... 082
责任感:多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085
自信心:不同的年龄就要做不同的事...... 088
战胜自己:在点滴事件中,引导孩子学会战胜自己...... 090
第六章培养好习惯,欲速则不达
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 094
不要因为一次不诚实就否定孩子...... 097
尊重别人体现在生活的很多细节...... 101
让孩子对自己的承诺负责...... 103
多重复,引导孩子学会生存...... 106
改正坏习惯有一个过程 ...... 108
第七章优秀,需要慢慢来
学习,一口吃不成大胖子 ...... 116
学会制订学习计划...... 120
打好基础,让孩子学会学习...... 123
不让孩子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 126
学习目标需适宜...... 129
好成绩不是逼出来的...... 131
第八章能力培养,需要慢慢“熏”
能力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 136
孩子的阅读能力不是“打”出来的...... 139
孩子的动手能力不是“说”出来的 ...... 142
孩子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145
孩子的思考能力不是“帮”出来的...... 149
孩子的交际能力不是“闹”出来的 ...... 153
孩子的领导能力不是“训”出来的...... 156
第九章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润物细无声
心理卫生培养不是轻而易举的...... 160
停下来,让孩子多欣赏沿途的风景...... 163
多体会,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馨...... 166
想一想,鼓励孩子抵抗失败的苦难...... 168
笑一笑,教孩子体验生活的美好...... 171
动一动,启发孩子感受身体的灵动...... 175
第十章寓教于乐——培养孩子创造力
孩子爱“做梦”是一件好事...... 180
自由的空气带来更多的创造...... 184
寻找适合孩子的游戏...... 187
让孩子学会“玩”...... 189
把孩子交给大自然...... 193
后记慢养,不等于“放养”!...... 195
附录致孩子的19岁...... 197
內容試閱
谁让神童仲永变庸子?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不寻常的“神童”,可是在极尽发掘之后,他们一般都会失望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如今,有关“神童”的新闻不时地会出现在网络等媒体上。可是,多年之后,当年的“神童”也不过如此。通过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神童”不再“神”的例子,古代最有名气的“神童”就是王安石笔下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
他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父亲不让他继续学习,被当作造钱工具而从神童沦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
古时候,在一个叫金溪的地方有个叫方仲永的人,仲永家世代以耕田为生。他长到五岁的时候,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忽然有一天,方仲永却哭着向父亲索要这些东西。
父亲感到很奇怪,就从邻居那里借来了儿子想要的东西。方仲永挥毫取墨,立刻题诗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全乡的秀才都慕名来观赏。从那以后,只要人们指定事物让方仲永作诗,他都可以一气呵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让人称道的地方。
人们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对他的父亲以礼相待。有人甚至还花钱来购买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就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他进一步学习。
明道年间,王安石跟随父亲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方仲永,那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王安石让他作首诗,可是写出来的诗意境全无,完全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现在和普通人没两样了!”
不可否认,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可是最终却成了一个平凡的人。方仲永的天资是非常不错的,可是由于没有接受到正常的后续教育,最终回归成了一个平凡的人。
古代有伤仲永的典故,其实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这样伤“神童”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1983年6月17日,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一个贫苦的家庭。2岁时,他已经能写出140个物品的名称。
1988年,魏永康5岁,很多孩子到这个年龄都还没有上学。但魏永康却靠着超群的记忆力、独特的思维方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超强的自学能力,走上了一条很多孩子都无法效仿的路。13岁,正常的孩子都在上中学,而魏永康却已经上大学了。那一年,他考出了602分的高分,轰动了整个华容县。
在高中和大学期间,妈妈一直都在学校陪读,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包括给魏永康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上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这次,妈妈不能跟在他身边了。离开了妈妈,魏永康无法安排独立生活,完全没有生活的自理能力。魏永康发现,自己实在不能适应没有妈妈照顾的生活。2003年8月,已经上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走了39天。
我们不否认,这些被责令退学的神童并不是人才。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他也不可能去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与社会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自己在生活中慢慢地经历和体会。
神童的退学是揠苗助长的悲剧。让一个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去承受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势必招致失败。从魏永康母亲的言行中,我们读到了沉甸甸的母爱,也看到了母爱转换成溺爱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仅仅几年光景,魏永康就经历了由昔日“神童”到“泯然众人”的人生历程,演绎了一幕现代版的“伤仲永”。
“神童成长”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家长应该顺应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要幻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
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孩子的人生中不光只有学习,那只是十多年的短跑片段,更重要的是赢在人生的长跑中。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不要给他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因为他缺少生活的经验,对知识的感悟并不深刻。要让孩子赢得人生的长跑,就要让他学会学习、愉快学习。
“助跑线”过短,天鹅如何飞向蓝天?
生命永远是值得期待的,因为它蕴含着无限的潜能。为了领略更为高远的人生风景,不断地超越自我,不停地加速前行,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但是家长也应该时常提醒他们:你的助跑线够长吗?
星期天,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市郊的野生动物园游览。在一个小湖上面,几只天鹅正在水面上追逐嬉闹、倘佯自在,我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驻足观赏。孩子问:“没有绳网,没有束缚,这群天鹅为什么一直待在这方狭小的水域,而不展翅飞翔呢?”
这时候,饲养员走了过来。听到议论,他先是冲我们摇头一笑,接着便饶有兴致地替我们解说起来。原来,天鹅在展翅高飞之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用来滑翔;如果助跑线的长度太短,天鹅是很难飞上蓝天的。时间长了,天鹅便会丧失飞翔的信念,甚至丧失飞翔的本能。
听了饲养员的解释,我们都恍然大悟,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古人将天鹅称为“鸿鹄”,天鹅从来就是“志存高远”的象征。然而,一旦失去了飞翔的能力,“鸿鹄”和“燕雀”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一群寻常的“鸟”而已。天鹅如此,孩子的教育亦如此!
如今,众多家长都热衷于孩子的潜能开发,在“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早受教育越好”等口号的宣传下,在无限度地夸大“脑开发”“关键期”作用的氛围中,家长们你追我赶地通过各种“方案”来挖掘孩子心智的宝藏,以期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可是,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过度的开发是以牺牲快乐的天性、幸福的童年为代价的。这种现象和做法是拿孩子今天会认多少字、说多少英语、弹多少曲目等盲目的“成就”,去换取孩子明天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后劲,这种人为缩短孩子发展“助跑线”的做法,和天鹅的可悲又有什么不同呢?
家长要给自己的头脑降降温,要冷静、理智地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善待孩子发展的“时间表”,使孩子积蓄足够的动能,以便日后飞得更高、更远。在生活中,家长要不断地去延长孩子的起跑线,让孩子保持向上的激情,表现自己展翅翱翔的雄姿,实现人生的价值。一厢情愿地投机取巧、醉心于缩短实现理想的助跑线,只会让孩子落得可悲的下场。
前文中的魏永康,只有超乎常人的知识巩固能力,却缺少做人一定要具有的生活自理能力,被迫退学也是他的助跑线被人为缩短而造成的恶果。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就请家长们尽力延长孩子的助跑线!
早期教育的出发点
如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80后”家长们虽然只养一个孩子,但比以前的父母养一大群都难。因为,在现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为了给孩子的智力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许多家长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对他们进行熏陶。于是,对婴幼儿进行深度潜能开发、个性培养、健康呵护的一系列亲子教育悄然兴起。古人云“三岁看老”,三岁真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吗?
毛泽东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要求去山上放牛,为此还被小伙伴们戏称为“牛司令”。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一直品学兼优,但父亲毛贻昌却想让他休学,送他去湘潭城里的一家米店做学徒。
毛贻昌希望儿子在经商上搞出点名堂来,希望他日后成为一个大财主。毛泽东不愿意去,他始终认为自己应走上一条求学之路,就在去外婆家看望舅父、舅母时,将这一情况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舅父。在舅父的帮助下,毛泽东才得以继续上学。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从小都有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愚笨的经历,但他们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坚持主动向学,最终出类拔萃,成就一代名人。孩子的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习惯、态度和思维方式等,但是如果早期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因此,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或选择何种理念,早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引导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孩子在学习上容易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性,家长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化被动为主动。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会慢一点,有的则立竿见影,但都需要细心等待,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
没有了解和规划,何来成长?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
2013年8月7日,刘力向单位递交了辞职信,这已是她从去年至今的第26次辞职。刘力自大学毕业后,陆续换过好几十个工作,其中不乏国企及大型跨国企业,可是不管她到哪里,妈妈总会事先帮她查询好去单位的最佳路线、单位附近的最佳饭馆,甚至连怎么和新同事相处妈妈也要“手把手”地教。
这次,财务不小心把刘力的工资算错了,刘力自尊心受挫,便立刻递交了辞职信。妈妈因为没来得及教她如何处理这件事而焦急懊恼。
不知是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还是家长管的太多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家长在孩子身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教孩子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人生;对学习异常重视,却忽略了孩子心理人格的规划,忘记了放手让孩子自己体味人生。
其实,大多数家长一般都会考虑这些问题,只是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深入、细致地和孩子们一起研究过问题。成功的学业规划是未来职业规划的基础。因此,在重视孩子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孩子做一份属于自己的学习规划、生活规划、职业规划。有了这些规划,一步一步地进行,孩子的目标就可以实现,正向的人生也就不难达成了!
教孩子做好人生规划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订立目标,感受目标
订立目标,就是让孩子感受到那是“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父母去实现目标”。只有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孩子才会感受到那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哈佛女孩》一书中的父亲从小就为女儿定下了目标——让孩子能够接受哈佛的优质教育。父亲不仅和女儿一起确定了这个目标;在孩子能够自己感受的时候,还带孩子去“哈佛朝圣”,让孩子感受真实的哈佛力量,于是“就读哈佛”成了孩子真实的动力。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梦,在孩子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他们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设计未来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步:分解目标,制定阶段计划
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之后,就要分解目标,制定阶段计划。
如果孩子的目标是长大之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那么,家长就可以和孩子分析,如今在社会上做医生需要接受怎样程度的教育、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在求学的每个阶段要实现什么目标等。把这些问题慢慢分解出来,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绘制出一个比较丰满的人生蓝图。
有了清晰的人生蓝图,要再和孩子一起制定有效的阶段计划,而且必须是书面的计划,持之以恒地督促孩子加以落实。孩子形成习惯后,就能朝着目标自己一步步往前走了。
第三步:将目标和实际联系起来
在现代社会,学习成绩很重要,但是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更重要!从小为孩子树立好人生目标,孩子就可以及时找出与这个目标间的现实差距,调整学习方向,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培养孩子的:
小童从小认定自己将来要从事律师或相关的职业,所以在学习方面,爸爸很注意对小童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引导孩子阅读大量的书籍,还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涉猎商业、经济方面的知识。小童上大学后,在兼职的选择、社会活动方面,小童爸爸也引导孩子要有所选择,一切都力求与未来职业方向相吻合。
从小开始规划人生,学会设立人生目标,我们的孩子在教育资源有限、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定然能保有立足之地,拥有美好的人生。
将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每个人都有一段美好的童年,一起捉迷藏,一起过家家,一起到河里抓鱼,一起逃学游戏…… 回想过去,你一定会在嘴角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些至今都是我们脑海深处最美好的记忆。
现在的孩子从三岁就入托儿所开始,一直长到成人,看看他们沉重的书包,看看他们匆忙的脚步、忙碌的身影……孩子们太苦了!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
周末,张女士给老同学小美打电话,想约她带着她的女儿笑笑一起出去玩。可小美却说:“不行!今天上午我要带笑笑去少年宫学钢琴,下午她要学书法,晚上学游泳。今天恐怕没时间了。”
之后,张女士又给另一个朋友打电话,想约她带着孩子一起出去玩,可是对方也说要带孩子去上英语辅导班,最后张女士只好一个人带着女儿桐桐出去踏青。
和煦的微风,灿烂的太阳,让桐桐兴奋不已。桐桐拿着照相机,咔咔咔地拍着。看着欢呼雀跃的女儿,张女士很为同学和朋友的孩子感到难过,好像可以看到孩子们无助的眼神。
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童年?是谁让孩子再也享受不到快乐时光?是孩子最亲最爱的人——孩子的爸爸妈妈!
很多家长都相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所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多学一些,多掌握一些技能,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你让孩子去学钢琴,孩子就会成为“钢琴高手”吗?你让孩子学习书法,孩子就会成为“书法家”吗?你让孩子苦练拉丁舞,他就一定会成为“拉丁王子”吗?如果不能,还不如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孩子找到自己的最爱,孩子才会真正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有所发展。如果将孩子本应无忧无虑玩耍的童年时间剥夺掉,孩子快乐的童年必将随之悄然消失。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1.鼓励孩子多运动
家长要多陪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舒缓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不仅可以让孩子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还能够让孩子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2.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研究发现,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更健康有益!家长不要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因为孩子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无拘无束地发挥,让他们悠闲地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才可以让他们以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
3.放弃所有的完美理念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最好,但如果做家长的试图帮助孩子改正或者“收拾”他们造成的不够完美的结果,反而容易损害孩子的自信心。
有的家长让孩子擦桌子,然后自己又再擦一遍,这种举动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做得不好。更不幸的是,孩子慢慢也就会相信:我做得确实不好。下一次,如果你又试图帮助孩子修正他做过的事,要记得问问自己:“如果不这么做,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或者安全吗?如果不这么做,一年以后会有什么遗留的后果吗?”如果答案都是“no”,那么最好还是放弃。
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帮助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是家长的责任。但一定要记住,这只是做家长的一部分,你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远远比他是否把桌子擦干净要重要得多!
4.让孩子大声笑出来
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多讲讲笑话,唱些可笑的歌谣,或者不妨开个自嘲的小玩笑。笑对孩子、对家长都很有好处,当孩子大声笑的时候,不仅会释放紧张情绪,还会吸入更多的氧气,这样能让孩子在很短时间内就精力充沛、情绪高涨。
成长无须跳级,揠苗无法助长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咱的孩子不能落下了;
别人家的孩子考得好,咱的孩子不能差了;
别人家的孩子上好学校了,咱的孩子也必须得考上……
身为家长,总是为孩子想的最多,总想孩子能少吃些苦头,总想孩子能更优秀……其实,成长这门课是最公平的,没有捷径可走。
关于揠苗助长的故事,人们一定不会陌生,大凡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像故事中的那个愚人一样犯类似的错误。可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揠苗助长”,给孩子的未来发展留下很多隐患。只有纠正这些错误做法,还孩子成长的自由,才能把今天的幼苗培养成明天的参天大树。
5岁的小轩在上海市一家国际幼儿园读书,爸爸妈妈对他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为此,爸爸不仅将他送进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还在一家培训中心报名,让他参加了两年制的幼儿EMBA班。
为了让小轩学到更多的知识,父母又到其他教育机构给他报了兴趣班:特色语言、创意思维、国画、围棋、游泳,这5门课程几乎占满了小轩的“课余”时间,以至于小轩的“日程安排”比他当老总的爸爸还紧张。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棵“独苗”的身上,为了孩子不惜倾注全部心血,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因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过度施教则会陷入误区。
现代教育提倡早期开发儿童的智力,但并不是说可以不顾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而随意超前;现代教育也提倡通过丰富的脑刺激来促进孩子大脑的生长,但也不是说可以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超量刺激。过度的超前和过度的超量,都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绝大多数3~6岁孩子的身心发育都不适合高强度的学习,他们在学习书本知识方面能力有限,如果被迫接受长时间的课程化学习,无异于揠苗助长。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就会造成萎靡不振甚至厌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依然过度施教,有时会使孩子的精神崩溃,甚至出现极端行为,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走出这样的误区呢?
1.让孩子打好基础
家庭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为将来的发展准备前提条件的基础教育。所以,一定要使孩子在初学阶段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学好基本知识,练好基本功。
2.家庭教育要连贯有序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有序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都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条件,后一个阶段又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和发展,各个阶段都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家庭教育也应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不能颠倒或跳跃。
3.抓准时机,进行教育
儿童、青少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各部分变化发展的速度不是完全一样的,达到成熟期水平的时期也是各不相同的。某一方面的成熟期或关键期意味着这一方面为接受教育和学习做好了准备,在这个时期对这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就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发展。如果错过了成熟期与关键期,教育和学习的时间就会增加,甚至终身难以弥补。所以,要抓住适当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第 二 章
多一些耐心,
呵护孩子慢慢成长
孩子的成长不可替代
家长,你只需要耐心一点点
好的教育都不是立竿见影的
慢养才会成大器
教育孩子,从了解孩子开始
教育需要等待
孩子的成长不可替代
孩子的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只能协助,不能代替。家长的代替,不仅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愤怒的种子,也会影响孩子能力的发展。如果家长不放心孩子,孩子就会在无形中接受家长投给自己的这种担心和不信任,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真的认为:我不行,有问题我得请教爸爸妈妈。
孩子不是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行,而是接受了家长给他的信号才会这样认为!孩子的成长需要体验,有意识让孩子从小吃点苦、受点罪、跌几个跟头,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更能使他在挫折中悟出道理、锤炼本领,为人生的成长积累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位母亲为他二十岁的儿子伤透了心,不得不去请教心理专家。
专家:“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从此就不再给他买系鞋带的鞋子?”母亲点点头。
专家:“孩子第一次自己刷碗的时候溅了一身水,你是不是从此不许他走近洗碗池?”母亲又点点头。
专家:“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整理床铺,用了很长时间,并且弄得歪歪扭扭,你是不是不耐烦地把孩子推到一边,替他重新整理?”母亲惊愕得看了他一眼。
专家:“大学毕业后,你是不是又动用了自己的权利和关系,为他安排了前程?”母亲更惊愕了,连连点头。
最后,专家肯定地说:“现在你的儿子是不是工作没业绩,与同事处不好关系,还对你们很暴躁,完全变成了一个陌生人?”母亲“哇”的一声哭出来:“是的,这是怎么回事呀?”
专家严肃地说:“你们把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好了,所以,孩子就不会做所有的事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但绝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些场景也常常出现:吃早餐时,家长替孩子拌面;早餐结束,家长替孩子擦嘴;上学路上,家长替孩子系鞋带……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如今渐渐都让家长做了。
不可否认,孩子需要家长的抚养,但是,家长为孩子做的不能停留在低层面,应该学会放手,一点一点放,直到他们独立并能帮你做。孩子上了小学,穿衣服、叠被子、洗澡、背书包等,凡是他们自己能做的就都应该交给他们,哪怕他们做得不够好;做饭、刷碗、洗衣服,他们都能做,即使摔碎了杯子、碗,跟他得到的成长技能相比又算什么呢?
如今,很多家长常常感到很困惑:我为孩子做了这么多,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孝顺,不知道心疼我?可是,只有当孩子帮你做的时候,才是懂得爱你!“养儿方知父母恩”就是真理。那么,家长应该为孩子做哪些事呢?
1.给孩子做个好帮手
协助就是处于从属地位,在需要帮助时搭把手,不需要帮助时一边看着就可以了。什么事情是需要家长帮助的呢?比如孩子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孩子做的事情有危险时要帮助。
2.支持孩子的决定
孩子想学什么,想做什么,只要不是坏事,你都要表明立场,成为孩子坚定的支持者。特别是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伤害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起,不要因为孩子丢了家长的脸,就跑到孩子的对立面去。
3.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孩子来到学校、进入社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惑、苦恼,怎么引导确实需要学问。家长要帮助孩子处理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肯定正面信息,剔除负面信息,正确看待中性信息。
比如,孩子说“××买了一双耐克鞋,花了800多元。”家长要说:“我也可以给你买,但是如果你将来有能力自己买的话,你会更自豪。人的外表穿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学问、有品行、有内涵。”
家长,你只需要耐心一点点
保持耐心,对于每个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谁都想做一个有风度、有涵养的家长,但太多的理由又使我们常常事与愿违。
两天前,和同学一起去商场溜达,在儿童专柜前,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一堆玩具前流连忘返,妈妈厉声催他走,他却置之不理,充耳不闻。爸爸生气了,走过去一巴掌下去,孩子“哇哇”大哭。可是,孩子也耍起了牛脾气,怎么也拽不走。孩子感到很委屈,大人感到很尴尬。
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一家祖孙三代在街头漫步,也许是小女孩走累了,蹲在地上不愿起来,无论妈妈奶奶怎样大声呵斥,低声软哄,孩子就是懒得走。大人与孩子展开了对峙,双方出现了僵持的局面。
不可否认,这几个家长确实是太不会处理这些小事了,其实,只要给孩子一分钟时间,什么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孩子有时候并不清楚一分钟是多长时间,但口头协议一旦签订,幼稚的自尊心、天生的守信感就会让孩子乖乖听话,在大人说“一分钟到了”时,他们会自觉地停止手里的活动,心满意足地跟大人回去。
对于孩子的任性和小脾气,家长完全可以想出更聪明、更理智、更平和的处理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巴掌和大声呵斥。多拿出一点耐心,和孩子讲一讲道理;多一点耐心,听听孩子是不是可以休息一分钟后再继续自己走。
当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时,如果家长没耐心,露出厌烦的表情,会烦掉孩子的好奇心;
当孩子慢腾腾穿衣系鞋时,如果家长没耐心,上前帮代劳,会帮掉孩子的独立性;
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时,如果家长没耐心,忙于自己事,会给孩子带来孤独感;
当孩子正向你诉说苦恼时,如果家长没耐心,打断了话语,也就打跑孩子的亲和力;
当孩子汇报不合格成绩时,如果家长没耐心,来一顿责骂,只会骂掉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因怕挨打而说谎时,如果家长没耐心,给一顿打,只会打掉孩子的诚实观;
当孩子想要你讲个故事时,如果家长没耐心,找借口推脱,只会推掉孩子的求知欲。
……
当家长在四处寻找成功的秘诀,当家长一直在羡慕别人家孩子如此优秀的时候,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本身缺少了一些耐心,这一点微不足道的耐心,却是孩子成功最重要的保证!
好的教育都不是立竿见影的
好的教育方式一般都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在孩子的成长上,家长要投入细致的指导,从点点滴滴中积累。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现在最缺乏的是什么?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你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妈妈和灿灿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尚街,那里各式各样的小商品琳琅满目,灿灿看得应接不暇。她们先去小饰品区,给灿灿买了头花、卡子,随后灿灿一直耐心地跟着妈妈试衣服,还时不时地提点意见。
出来的时候,她们看到大街上有两位残疾人:一个女的看上去像是个盲人,坐在一个滑板上唱歌;前边,一个中年男子在地上打着滚,拉着车子往前走。走进一看,原来这个人没有腿,而且只有一条胳膊。
当看到人们纷纷给他们钱的时候,妈妈问灿灿要不要给他们钱?灿灿点了点头,之后妈妈给了灿灿5元钱,让她放在箱子里。这件事似乎对灿灿有所触动,在随后的路上灿灿一直沉默着。
中午,灿灿悄悄地问妈妈,那两个人现在上哪儿了?妈妈说:“他们那样的情况应该走不多远,也许现在还没有吃上饭呢。”“哎,他们真是可怜。怎么没人管他们呢?”灿灿叹了口气。
回到家,灿灿问妈妈:“妈妈,我今天表现好吧?”“今天的表现妈妈很满意,有爱心,不乱花钱,不乱跑,以后要继续保持这样啊。”
“嗯!”
教育没有立竿见影,只有潜移默化。有时大人磨破嘴皮子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不见得能听到心里去,也不见得愿意听,其实给孩子一段消化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学会理解领悟,可能比大人说上十句百句还管用。遇到事情让孩子自己学着想办法去解决,甚至接受一些小挫折,比一味地听从大人的安排指挥接受的教育更深刻!
在早期教育时,一定要把孩子的品行教育、品格教育、道德教育、习惯教育放在第一位。家长要确立这样的信念:好的教育方式一般都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好的品质的培养总是更难。绝不能因为教育孩子后没有马上呈现出某种效果,就断定这样的教育没意义,教育孩子,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慢养才会成大器
教育是心与心的触摸和碰撞,是心灵的深刻交流,只有达到高度的默契时,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可是,这种心灵之间的高度默契并不是瞬间爆发的,而是在漫长的教育岁月中,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地慢慢浸润、感化而成的。也就是说,教育需要回归到心灵深处,需要慢下来,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此才会培养出优秀的好孩子。
著名作家冰心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一种慢教育:
冰心父亲的教育非常生活化,他经常会带着冰心在筑于半山腰屋子的走廊上眺望大海,每次冰心的心都会被辽阔而深邃的大海所感动。
后来,冰心回忆说:“我和父亲一起看大海,我看父亲,也看大海,我觉得父亲的胸襟就像是大海一样宽阔、坦荡,做人就应该那样。”宽容、坦荡的为人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至冰心童年的心灵之中。
看海,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闲适散漫之中,却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漫步自然”的方法正是“慢养”的一种好方式。让孩子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不断地去尝试、去感受,一枝一叶就会勾起他们以往的经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伤心的,哪怕是一点点也能让他们的心灵产生悸动。
教育是一个与孩子接触、交流、沟通的过程,家长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心灵世界。这一切,非慢不可能达到。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放慢脚步,才能听到孩子的真实想法,才可以让他们有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只有慢,这种感悟和发现才有了被感知的可能。
慢养并不要求孩子能够学到多少东西,它注重的是对孩子心灵的触动和启发,是最终的教育质量。教育只有慢下来,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灵如同是自然界的果实,只有经历了充足的阳光和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地成熟,其内在的自然韵味才会芬芳无比。可是,“慢养”是需要时间的。那么,教育要怎样地慢下来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呢?
1.给孩子时间,等待孩子慢慢成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他们的各种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家长既不能以孩子将来才能达到的能力水平来要求此时的孩子,也不能急于把自己的迫切教育理想强加在还没有成熟的孩子身上。
2.不提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给孩子选择教育时,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不能超出孩子在自己的年龄阶段所处的认知范围。过早开发孩子潜能,仅仅是做了无用功甚至是负功。
比如让孩子学画画,很多家长很早就把孩子送到专业教师开办的班里去接受规范技巧指导,结果孩子很早就能画什么像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丧失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其如此,倒不如让孩子敞开心灵自由地涂鸦,体验自由想象、不受羁绊的快乐,之后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绘画。
3.不拔高,不给孩子增加太多的压力
众所周知,要想让水快一点烧开,可以通过给水加压来达到。如今,不少家长对待孩子也与此类似。许多家长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名成家。
这种高投入产生的高要求必然使家长少了平常心和耐心,多了苛刻与责难。孩子的自信与能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往往每况愈下,难如人意。因此,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地引导,不能对孩子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负担。
慢教育有一种慢慢浸润心灵、慢慢丰富生命、慢慢滋养的教育之美。家长要给自己的家庭教育生活找寻一个生命的原点、一个思想的源头、一个美好的上游,让孩子有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心情,去面对各种教育场景及事件;要将孩子从“效率至上”的机械运转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困顿中解放出来,进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复教育本来的“慢”性!
教育孩子,从了解孩子开始
不了解孩子,对他就会盲目教育,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得不偿失。了解了孩子,教育才会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个女孩叫梅溪,今年八岁,十分懂事,成绩也很好,爸妈几乎没操什么心。面对这样一个乖巧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感到十分自豪。可是,随着梅溪逐渐长大,妈妈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逐级上升。
梅溪考试进了班级前五名,妈妈就给她制定了一个前三名的目标。梅溪很听话,说:“一定不负妈妈众望。”结果,下次考试成绩梅溪真的挺进了前三名。
接着,妈妈又要求梅溪向第一名冲刺。梅溪感觉自己与第一名相差很远,要超过很难,想对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但沉默了一会,最终没有吭声。妈妈没看出孩子异样的神情,满心期望她下次成绩能拿第一。
可是到了期末考试,梅溪的成绩倒退到十名之后。妈妈以为梅溪贪玩了,就把她痛斥了一顿。第一次被妈妈责怪的梅溪,委屈的泪水在眼眶中直打转。但她还想安慰妈妈,就小声地解释说:“妈妈,我是压力太大才没考好,不是没有用心学习。”
妈妈听女儿哽咽着说出此话,再想想梅溪平时用功学习的行为,知道自己冤枉了孩子,她心痛地一把抱住了女儿。这时候,梅溪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哭着说:“妈,我真的不想惹你生气,所以一直都很努力,有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多次做梦都被没考第一吓醒了。”
妈妈听着,眼泪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这是她第一次听女儿说这样的话,这时候她才发现,原来自己给了孩子这么大的压力!自己太失职了,竟然这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分很多类型,有的孩子比较乖巧,像上文中的梅溪一样,一心为别人着想;有的孩子爱自责;有的孩子比较活泼;有的孩子比较腼腆等,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你必须要了解。
了解孩子的途径很多,家长平时可以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多留心孩子的变化,抽空与孩子一起玩耍。只有掌握了孩子的类型,了解了孩子真实的能力,家长才能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最终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家长不仅要了解孩子属于哪种类型,还要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只有如此,才不会因误解而错怪孩子。
儿子正读高中,学校老师通过家校联系册向李先生反映:孩子在校的学习状态不好,成绩总是提升不上去,希望家长到学校去沟通一下。
李先生感到很纳闷:孩子早晨起得早,晚上学习到很晚,几门学科都找了老师辅导,作业做了也不少,为什么成绩总是提升不上去?带着疑问,他去了学校。
和辅导老师、班主任交流以后,李先生才发现,原来孩子上课经常打瞌睡,听课效率低,课堂内容没有学透,完成作业就十分吃力。
李先生十分诧异,难道孩子睡眠不足?通过几天的深入了解,李先生发现了真相:孩子用零花钱偷偷买了手机,中午上网、打游戏,午间不休息,下午上课时昏昏欲睡。晚上迫于家长陪伴又不敢早睡,晕晕乎乎地熬到深夜……
显然,李先生的苦恼源于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关心太少,连孩子买了手机自己都竟然不知道,而只知道一味地给孩子报补习班。没有从根本上了解孩子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
如果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长板短板、兴趣爱好、生活情况,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因材施教,而是凭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想象,盲目行动,既浪费了金钱又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错过了大好的教育时机。
家长应用心了解自己的孩子,关心他的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的遗憾或许可以少一些。
教育需要多一些耐心
孩子个人的成长过程不是直线上升的,他们的个性、品质等各方面的形成该是在反复的“碰壁”与“寻求解决”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违反了这样的规律,孩子将会成为“次品”或“废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学会等待!
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希腊有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雕塑家。有一次,他在雕刻少女塑像。在雕塑过程中,他对这尊塑像产生了深深的爱情。俗话说得好,诚之所至,金石为开!最后,他的真诚愿望终于感动了爱神,塑像变成了真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热烈的期望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家长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所面对的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孩子,而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存在各种不同的差异,如家庭条件的差异、自身条件的差异等。可是,我们有选择职业的权利,有选择专业的权利,却没有选择孩子的权利。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下,给孩子带去一阵阵的“狂风暴雨”,而孩子在久经此种情形后,终将变得麻木,因此出现了下一次的“暴风雨”会来得更猛些的恶性循环。很少有家长会静静地坐下来“和风细雨”地用真诚去和孩子交流,用等待的心态理智地接受孩子的“犯错”,用乐观的态度采取恰当的行为去引导孩子。为何会如此?因为,很多家长不懂得等待。
如果家长能对孩子寄予真诚的等待,那么对孩子在接受教育教学中的进步必有裨益,尤其是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允许孩子“犯错”,家长应该在耐心地引导中等待孩子慢慢地进步与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一个孩子来说,五分是成功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孩子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只有正视这个差异,教育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视这种差异而揠苗助长,只会欲速则不达,只会物极必反。
等待是一种健康的教育心态,是一门无声的教育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把孩子塑造成有精神有思想的大写的“人”。只有在等待中,家长才会更加冷静,更加理性;只有在等待中,孩子才能得到自我纠正,自我提升!
第 三 章
理解孩子,
接纳你的“慢小孩”
认识孩子本来的样子
懂孩子,才能帮孩子
捍卫孩子本有的独特
教育从尊重开始
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
正确应对孩子的不良情绪
别给孩子脑门上贴“笨”字
认识孩子本来的样子
人要想活得幸福快乐,得能认清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并且接受自己的这个样子。很多人之所以不幸福,往往都来自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接受自己是谁。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其实,孩子的成长就是家长带着他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的过程。因此,家长首先要认识孩子,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用自己头脑中那个完美儿童的概念往孩子身上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
2014年9月22日凌晨,临澧一中高一学生龙某(男)、游某(男)从学校学生宿舍楼坠地死亡。据当地市公安局通报,两名学生坠亡原因已查明:系因“不堪学习压力”相约跳楼自杀。
9月21日晚自习时,两人相约分别写下了遗书。老师查寝熄灯后,龙某向一名同学透露了自杀的想法,多名同学曾加以劝阻。两人以“只是想在外面吹风”为由取得同学信任后,跳楼自杀。
惋惜之余,许多家长也在琢磨,其实很多时候,病根或许恰恰出在家长身上!要想让孩子不被期望压垮,家长首先就要给自己“解套”;要认识你的孩子,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有的孩子不是什么好学生,对家长那种热切期望和自身差距比较有抵触。爸妈想让他考班里前十名,可他也就是三四十名的水平,怎么办?
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不这么想,在他们心中,自己的孩子都是天才,动不动就是“我儿子真挺聪明的”,其实能聪明到哪儿去啊?家长对孩子评价高了,自然期望就高了,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也得考个前五名吧?考不上前五,那肯定是不努力,回家就得一通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如此,孩子得被逼成什么样?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样去期待孩子,家长和孩子都不会幸福,只能活在“为什么你不如××”的阴影里,等孩子大了,他会反问家长“你自己都不行,凭什么说我”的时候,亲子关系就会破裂!
懂孩子,才能帮孩子
不管用哪种育儿方式,有一点是家长必须要做的,那就是理解孩子。因为只有理解了孩子,你才知道怎样去养育他们!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李女士去广场散步,看见一位年轻的父亲把他一岁多的小男孩放在广场台阶下面,父亲休息的时候,男孩就顺着台阶往上爬。每爬一个台阶都特别费劲,吭哧老半天才爬完一阶。
开始的时候,父亲还站在旁边看着,爬了两阶他就受不了了,抱起孩子噌噌几步走到最高处。结果,孩子不干了,又哭又打。父亲不知道怎么回事,很烦地骂:“臭小子,你不是要上去吗?我把你抱上来你还哭?”
李女士走过去,对那个父亲说:“你把孩子抱下去,让他重新爬,他就不哭了。”对方一脸不相信的样子,但是孩子在哭,没办法,只好照着做了。当他把孩子抱到台阶下面,孩子立刻止住了哭声,重新爬台阶。他很吃惊,问:“怪了,你是咋知道的?”
“咋知道的?”这句话,代表了现今许多家长的教育状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但是大多数成年人都只知道人的生理成长规律,却不知道心理成长规律,上面那个父亲就是这样。
一岁多的孩子正处于腿的敏感期,孩子发现他有两条腿可以使用,会不断地用他的腿感知世界。如果成人不知道这些,阻止这样的探索,孩子就会哭叫;如果经常阻止,不但会让孩子的潜能发展受到影响,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家长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首先应该给孩子什么?孩子要的是什么?
英国人讲,培养一个绅士要经历三代,指的就是人文素质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国人也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是在内心深处很少有人这样认为。孩子的成长在不同的阶段,其需求是不一样的。做父母的要懂一些育儿心理,才不会出现给错爱的尴尬,才会少一些“咋知道的?”的感慨!
捍卫孩子本有的独特
每个人最大的资源就是他的独特性,而不是他的共通性。人类所有出彩的人或者事都是因为那个人活出了自己的独特而来的。可是,令人感到唏嘘的是,几乎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在家里或学校里都不被尊重。
果果是个5岁的小女孩,从小就表现出了对色彩的兴趣,经常会拿着笔在家里到处“涂鸦”,虽然妈妈经常会用语言制止她,可是她依然我行我素。妈妈很生气,使用了“武力”,结果,果果哭闹得更凶了。
明明是孩子做得不对,可是管浅了孩子不听,管深了又怕阻碍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果果妈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其实,果果妈已经陷入了一个教育误区。“棍棒教育”“严厉管教”早已是上个世纪的词汇,如今尊重孩子、鼓励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才是教育观念的主流。
经常听到大人这样说自己的孩子:“你怎么总跟好人两样?!”所谓的“好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或者“常人”。如果孩子不和“好人”一样,不符合那些“标准”,孩子就不被接纳、不被喜爱,而这是孩子不能承受的,所以孩子们就会在各种程度上泯灭自己的独特性,委屈地适应着大人(社会)的标准。慢慢地,当重复了千万次或者更多之后,孩子就会习以为常,就会习惯性地不顾及自己的感受去适应别人。
如果你问一个成年人他在想什么,他可能立刻就说出来;可是,如果问他内心的感受怎么样,他会愣住,然后说:“感受?什么感受,感受有什么用?这件事怎么做才重要。”做事的时候,这些人遵从的逻辑是:我想要怎样喜欢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是否接受,重要的是别人是否认可、是否买账。
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写作和生产,只能做出平庸的东西!乔布斯不迎合需要,而是创造需要,他考虑的不是现在大家喜欢什么,而是“我太喜欢我自己的设想了,我要把它实现”,当产品做到他自己都忍不住要舔一口时,全世界就会爱他爱疯了。
听从自己的内心和适应社会的标准是一个选择的岔路口。孩子怕父母不接受而扭曲自己,成人怕社会不认可而扭曲自己,在这种害怕之下,人们很容易错过自己生命中的宝藏,而去乞讨或适应。要让孩子尊重自己的感受,追随自己的内心,宁可别人不理解不认可,也要按自己的内心来活。
家长要用宝贵的觉知来对待孩子,不要再和孩子说“你看人家谁谁谁”,不要再问“你怎么总和别人不一样”,不要再怕“你将来可怎么适应社会”,而要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的喜好是重要的,你的理解是重要的,只要追从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这是孩子唯一的责任,也是孩子最大的荣耀!
教育从尊重开始
真正的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
14岁的女儿是个懒散的人,房间里总是弄得乱七八糟。
星期六,妈妈推开女儿的房门,进去帮她打扫卫生。女儿看到妈妈进来,不高兴地摆摆手:“你进来干嘛!出去!”
妈妈不顾女儿的抗议,拿起扫帚扫起来:“不懂收拾,看你的房间都脏成什么样了?”
“没看见我房门上贴着‘请勿打扰’的告示吗?不要随便进我的屋子好不好?要进来也应该敲门呀!”
“那以后你自己把房间弄干净啊!”
“那是我的事,不要你管!”
“你这孩子,怎么和大人说话呢?”
“妈妈,你应该尊重我啊!我也是大人!”
妈妈生气地从女儿房间里退出来。果然,在女儿的门上挂着一个漂亮的挂饰,可以用手拨动,每拨一格就有相应的话出现,如“我正在看书,请勿打扰”或“进门之前先敲门”等。
要让孩子尊重你,你首先得尊重孩子!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他们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自己的位置上,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斥骂、棍棒就会随之而下。可是,要知道,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家长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当家长在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物,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1.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尊重儿童权利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959年联合国大会首次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儿童权利公约》是人类在对待儿童问题上的最重要的文明成果,是约束现代各国儿童政策的国际性公约,也是当今成人正确对待儿童、家长善待子女的指导思想。作为现代社会的家长应该关心和了解这些知识,并努力实践之。
2.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只会将事情搞僵,不仅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很多家长缺乏等待孩子自然成长的耐心,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幼小的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只会加重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调查显示,上海市儿童的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很多家长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家长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只接受孩子的成功,不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更谈不上了。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家长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
3.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年幼,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家长不能因孩子弱小、对成人有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如果这些素质发展不好,就会影响他们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两三岁时,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如果家长担心他们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就会剥夺孩子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到时候,如果孩子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都做不好,又会受到家长的指责与埋怨,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孩子以支持,比如信任孩子、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
4.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经常听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孩子们却说,爸爸妈妈总是逼着我学这学那,一点儿自由都没有,真没意思!为什么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孩子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孩子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成长的最初几年里,孩子是用身体、活动、游戏来感觉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可是,很多家长却剥夺了孩子的这种学习方式和活动权利,用各种各样的学习安排把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占据了,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
研究表明,受家长支配太多、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就会很弱,创造能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压制,好奇心更会受到打击,如此他们是很难发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如果孩子过早地承受了太多的学习压力,就会早早地失去童年的乐趣,如此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
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内容,家长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唯有如此,才能挖掘出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
5.正视孩子间的差异
每个孩子的遗传因素和生长环境都是不同的,孩子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发展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可是,有些家长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当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时,家长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会不停地数落、讽刺、挖苦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消沉、迷惘。孩子年龄小,见识少,往往以家长、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过多的批评、责骂容易使孩子迷失自我。
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都是不同的,家长既不能用别的孩子的长处来比掉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因孩子某方面的欠缺而否定他的一切,更不能照搬其他孩子的成功个案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家长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并正视孩子间的差异,要怀着沉稳的心态耐心引导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须知,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营养品。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要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家长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家长、尊重他人,这才是有效的教子良方。
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十足,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缺点,为孩子打开自信之门,帮助孩子走向更宽广的未来。
1.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都喜欢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家孩子的弱点相比较,这是育儿中的大忌!
在孩子的幼儿时期,有的家长羡慕谁家孩子的动作更好,羡慕谁家孩子的语言能力更强,之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拿一些日后孩子都会自己掌握的能力而去相互比较,要知道,只不过有些孩子提前具备了某些能力,而并不是你的孩子不行。
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最爱比较的莫过于孩子的学习了,每次考试都恨不得知道班上每个同学的成绩。如果自家孩子成绩高了,就会沾沾自喜;如果孩子得成绩有所下降,就会对孩子训斥一番;就连孩子写字也要比,谁写得难看,谁写得慢。其实,在这些喋喋不休的教诲和攀比中,家长都犯了最不应该犯的错误,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是弱小的,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家长的语言攻击、家长的相互比较、家长看似苦口婆心的教诲都在告诉孩子:你不行,你比不上别人!
孩子出生的时候,初为家长的喜悦让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那时候在家长的眼里、心里,自己的孩子总是最好的。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心态就不一样了。其实,孩子没有变,变化的是家长的心态,总是觉得人家的孩子好,开始烦自家孩子的缺点。
家长要以最初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一个看似浑身都是缺点和毛病的孩子也会有自身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很有可能外人发现不了,需要家长去细心发现,并给予呵护。我们相信,每一个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家长都会收获一个自信的孩子。
2.欣赏孩子、赞美孩子
家长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在发现孩子优点的同时,给予孩子适度的赞美,时刻以欣赏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孩子。在鼓励声中长大的孩子,你想让他不自信都很难。
小柯很调皮,经常会给父母招惹一些小麻烦,但有时也会主动做些好事,比如:把摔倒的小朋友从地上扶起来、帮邻居家老奶奶捶捶背等……
看到小柯帮助人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充满喜悦地赞扬他:“我家小柯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帮助别人,将来长大了一定会了不起!”
在父母的赞扬声中,小柯更懂事了,更喜欢帮助别人了。
一个特别淘气喜欢破坏的孩子也可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安静的孩子可能是一个细心的懂得坚持的孩子;一个写字不好的孩子有可能拥有很好的发散性思维,或者拥有良好的数学能力。
欣赏,对成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别人欣赏的目光中,我们会更尽力地做好事情,孩子亦然。家长的欣赏是孩子进步的阶梯,每个家长都要以最柔软的心来欣赏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快乐、幸福、自信。
3.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家长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因为孩子一直都是踩着家长的脚印前行的。
有一个女孩叫彤彤,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考试每次都是名列前茅;彤彤品德也很好,性格文静、和善。家长会上,班主任对彤彤提出了表扬,家长们纷纷让彤彤妈介绍经验。可是,彤彤妈却说:“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孩子,既没有教孩子读过书,也没有为她请过家教,孩子好像天生就很乖,不用教似的。”
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彤彤的爸爸妈妈都很喜欢读书学习。每天,下班回家,吃过饭后,父母便都会到自己的房间里去学习钻研。虽然家里有电视,但电视很少打开。而且,大人之间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礼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和睦的磁场。
彤彤受到熏陶,不仅学习成绩很好,品德也像父母一样,和善而端正。
今天,已为人家长的我们都能从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家长的影子。同样,孩子也在踩着我们的脚步行走,我们有怎样的好习惯和不良习惯,都会被孩子无形中模仿。所以,想拥有一个自信的孩子,首先就要给孩子一个充满了爱的家庭。如果家长间经常争吵不断,气氛不融洽,孩子怎么会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呢?
生活中,家长要注意提高一下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品格素养,因为这些东西都会潜移默化地转移给孩子。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就要塑造什么样的自己。一个自信的孩子必然来自良好的家庭氛围,来自自信的家长和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
正确应对孩子的不良情绪
要想做成功的家长,只有爱是不够的,还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想法、感受和内心需要,正确应对他们的不良情绪,比如愤怒、悲哀和恐惧。这样,才能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和爱的桥梁,使孩子成长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
有这样两个案例:
案例一:
乐乐感冒还没有完全好,要吃冰淇淋,妈妈不同意。乐乐生气地挥着小拳头打妈妈,边打还边嚷嚷:“打死你,打死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