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編輯推薦: |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过五六十本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几十部戏剧以及其它短篇小说、诗歌、各种著作,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是其代表作,被称为“凡尔纳三部曲”。
|
內容簡介: |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使市民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没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
|
目錄:
|
目录
1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漫游代序
第一部分
3第1章飞逝的巨礁
11第2章赞成与反对
18第3章悉听尊便,先生
24第4章内德·兰德
33第5章冒险向前
40第6章全速前进
50第7章不知其种属的鲸鱼
59第8章动中之动
68第9章内德·兰德的怒火
76第10章海洋人
86第11章“鹦鹉螺”号
96
|
內容試閱:
|
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漫游
代序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Gabriel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南特,1863年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正式发售,从此一举成名,此后便开始从事写作职业,一直到1905年3月24日于亚眠逝世。
儒
勒·凡尔纳一生写过五六十本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几十部戏剧以及其他短篇小说、诗歌、各种著作,其代表作为《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气球上的五星
期》。凡尔纳的大部分作品都收录于总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漫游》系列作品集。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被称为“凡
尔纳三部曲”。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依从其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及杂志文章。在与出版商埃泽尔父与子合作期间(1862年开始至凡尔纳去世),凡尔纳的文学创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
凡尔纳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与赫伯特·
乔治·威尔斯一道,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随着上个世纪后叶凡尔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原始手稿的发现,科幻学界对于凡尔纳的认识也在趋于多样化。
科学幻想小说并非从凡尔纳开始,但在幻想的规模上,特别是在科学的语言性上,凡尔纳大大超过了前人。凡尔纳的才能在于,他实际上是在科学技术所容许的范围里,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与必然的趋势做出了种种在当时是奇妙无比的构想。因为这些构想符合科学的发展趋势,他们到了20世纪几乎全都成为了现实。凡尔纳对于科学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尽可能把自己的想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例如,为了写从地球飞行到月球的故事,他先仔细研究过空气动力、飞行速度、太空中的失重以及物体溅落等等科技问题。正是基于此,他的科学幻想就是科学的预言。
同
时,凡尔纳的作品并非枯燥的科学的图解而基本上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性质。他总是在科学畅想的框架里编织复杂、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情节惊险,充满奇特的偶
合,再衬以非凡的大自然奇景,造成一种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兼之凡尔纳的文笔流畅,叙述轻快,所以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尽管凡尔纳的创作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广泛的阅读,但另一方面,他的每一次旅行都和小说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93年,在接受采访时凡尔纳说道:“我喜欢乘游艇,但同时并不会忘记为我的书采集些信息。……我的每部小说都能从我的出游中获益。譬如在《绿光》中便可觅得我个人在苏格兰的艾奥纳岛和斯塔法岛游览中的经历和视角;还可以算上那次1861年的挪威之行……至于《黑印度》则与我在英格兰的旅行和对苏格兰湖泊的拜访有着联系。《漂浮的城市》一书,取材于我在1867年搭乘大东方号对美国的访问。……《桑道夫伯爵》来源于自丹吉尔至马耳他的游艇航行。”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第二大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法语作家。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海底两万里》(法语:Vingtmillelieuessouslesmers),是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使市民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没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
起先,它以连载的形式,从1869年3月20日到1870年6月20日在埃泽尔创办的《教育和娱乐》杂志上与读者见面。《海底两万里》的上篇于1869年11月28日出版,下篇在1870年6月13日出版,初版卖了五万册,可以说《海底两万里》从一开始就得到读者的欢迎。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第1章飞逝的巨礁
1866年
出了一件怪事,是一个没人说得清也无法说得清的怪现象,大家可能还都记忆犹新。且莫说港口居民被种种流言弄得心神不定,内陆民众惊诧不已,就连海上的人们
也都感到震惊。欧洲和美洲的商人、船东、船长、船老大、各国的海军军官,以及这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对这件事表示了高度关注。
确实,一段时间以来,有好多船只在海上与一个“庞然大物”相遇。那是一个长长的梭子状物体,有时泛着磷光,比鲸鱼的个头大,而且速度也比鲸鱼快得多。
各
种不同船只的航海日志对出现的这个庞然大物都做了记录,说这个物体或这个生物速度极其快,动力极其大,像是天生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说它是一个鲸类动
物的话,那它的体积要比当时科学分类的所有鲸鱼都要大得多。无论是居维叶①、拉塞佩德②、迪梅里③,还是卡特拉法热④,都不会承认这么个大怪物的存在,除
非他们见过它,也就是说,除非他们自己亲眼所见。
按照多次观察所得的结果,平均算来(保守的估计,此物长
①居维叶(1769—1832),法国著名博物学家。
②拉塞佩德(1756—1825),法国博物学家。
③迪梅里(1774—1860),法国博物学家、医生。
④卡特拉法热(1810—1892),法国博物学家、人类学家。二百尺;夸张的估计,这个大家伙宽一海里,长三海里),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庞然大物要大大超过鱼类学家们迄今为止所认同的所有的鱼类,如果这个大家伙果真存在的话。
然而,它真的是存在的,这种存在是无可否认的。而人类一向是对神奇事物感兴趣的。所以,这个不可思议的怪物的出现,就必然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要想把它视为无稽之谈,那是根本办不到的。
确实,1866年7月20日,
加尔各答—布纳克轮船公司的蒸汽机船“希金森总督”号,在距澳大利亚东海岸五海里处,就曾遇见这个游动着的大家伙。起先,巴克船长以为是遇到了一块不为人
知的巨礁,他还准备对它的准确位置加以测算。可是正在这时候,这个奇怪的大家伙竟然突然喷出两根水柱,高达五十尺,直插云霄。如此看来,除非这块巨礁上有
间歇喷泉,否则的话,“希金森总督”号所遇见的就确实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只是这种动物尚不为人所知罢了,它能从鼻孔里往外喷出混杂着空气和蒸气的水柱。
同年7月23日,
西印度—太平洋轮船公司的“克利斯托巴尔·科伦”号在太平洋水域也看到了同样的情景。这么看来,这个奇特的鲸类动物速度惊人,能够快速地从一处游到另一
处,因为“希金森总督”号和“克利斯托巴尔·科伦”号是在两个相距七百海里的不同海域看到它的,而时间上只是相隔两三天而已。
半个月后,在距“克利斯托巴尔·科伦”号在太平洋上遇见那个大家伙两千海里处,国家轮船公司的“海尔维蒂亚”号和皇家邮轮公司的“香农”号,在美洲与欧洲间的大西洋海域迎面近舷对驶时,分别在格林尼治子午线的北纬42°15′,西经60°35′
处,同时发现了那个怪物。“海尔维蒂亚”号和“香农”号即使首尾相接也不过一百米长,估计那个大怪物至少有三百五十尺长,因为这两艘船与它相比较起来,简
直是小巫见大巫。可是,当时在阿留申群岛的库拉马克岛和乌穆居里克岛一带海域的鲸鱼,个头最大的,也只有五十六米长,没有谁见过超过这一身长的。
有
关的报告接二连三地传来:横渡大西洋的“佩莱尔”号的几次最新发现;跑伊兹兰航线的“埃特纳”号与那个怪物擦肩而过;法国“诺曼底”号驱逐舰的军官们所做
的记录;海军准将詹姆斯的参谋部在“克利德勋爵”号上所测定的精确方向。所有这些报告,都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应。在那些生性爱说俏皮话的国家,这件事被当
成了笑谈,但在那些认真务实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人们对这件事就极其关注。
在
各大中心城市,这个怪物成了时髦话题;在咖啡馆里,人们对它津津乐道;在报刊上,人们在嘲讽它;甚至有人还把它搬上了舞台。各家小报可算逮着了机会,随心
所欲地编出种种离奇的故事来。有些因为编不出新花样,便把极力想象出来的那些巨型怪兽又给刊登出来,从北极地区的那头白鲸——可怕的“莫比·狄克”①,到
斯堪的纳维亚传说中的巨型海怪克拉肯②,应有尽有。有的人甚至把老古董也给搬了出来,包括亚里士多德和普利尼③的看法也被引用了,因为他们两位也认为有怪
物存在。还有彭图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埃纪德的游记什么的。最后,还搬出了哈林顿先生的那诚实可信的报告来。据此报告称,他于1857年在“卡斯蒂朗”号上看到过一条大蛇,这种巨大无比
①美国小说家、诗人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的小说《白鲸》中那头可怕的鲸鱼名字。
②系北欧传说中的大海怪名,据说其触须可缠住五百吨的船只,将其拖入水底。
③普利尼(23—79),古罗马作家,著有《博物志》等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的蛇直到当时为止,只是在旧时的北极探险船“立宪”号驶经的海面上出现过。
于是乎,在学者圈内和科学杂志上,轻信者与怀疑派之间便展开了一场没完没了的论战。大家因“怪物问题”而变得异常激动。信奉科学的记者与相信神灵的记者打起笔墨官司来,有些记者还因此而动起了手,他们从海蛇争起,最后竟发展到了人身攻击。
这
场论战持续了半年,双方各不相让。各种小报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矛头指向巴西地理研究所、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研究会、华盛顿史密斯协会等所发表的
论文,对《印度群岛报》、穆瓦尼奥神甫①的《宇宙》杂志、皮德曼②的《消息报》上的辩论文章大加抨击,对法国及其他各国的大报上所登载的文章也进行了无情
的批驳。小报的那些才华横溢的作者们故意引用其对手们曾经引用过的林奈③的那句话——“大自然不创造蠢材”,其本意是想让当代人不要违背大自然,不要相信
什么大海怪、大海蛇、“莫比·狄克”,以及海员们脑子发热、胡编乱造的东西。最后,一份极具讽刺味儿的报纸发表的一篇编辑们十分喜爱的文章起了作用,像伊
波利特④一样,给了那个怪物致命的一击,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结束了这场论战。才智终于战胜了科学。
在1867年的头几个月里,怪物的事似乎已经被遗忘,不再被人提起。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些新的情况又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一次,已经不再是什么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了,而是一个
①穆瓦尼奥(1804—1884),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
②皮德曼(1822—1878),德国博物学家。
③林奈(1741—1783),瑞典博物学家。
④疑为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1828—1893),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历史学家,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必须加以避免的真真切切的危险。这个问题的性质变了。那怪物在变,变成了小岛、巨岩、暗礁,但却是个能飞逝的难以捉摸的、无法确定的暗礁。
1867年3月5日,蒙特利尔海洋航运公司的“莫拉维扬”号夜航至北纬27°30′、西经72°15′
的海面上,右舷尾部撞上了一块礁石,可任何海图上都没有标明这一带海域有此礁石。当时,“莫拉维扬”号借着风力并凭借自身那四百马力的动力,正以每小时十
三节①的速度在行驶。如果不是船体材质坚硬的话,可以肯定,“莫拉维扬”号必定连同其从加拿大搭乘的二百三十七名乘客一起沉入海底了。
意
外发生在早晨五点前后,天刚破晓。负责值班的海员们立即向船尾跑去。他们仔仔细细地搜索海面,但什么也没发现,只是看到三链②远的地方,有个已碎成浪花的
大旋涡,犹如平静的洋面受到了猛烈的撞击。出事地点被准确地测定、记录下来,而“莫拉维扬”号也无任何损坏,便继续航行。它是撞到了一处暗礁呢,还是撞到
了遇难船只的残骸?无从得知。但是,等到回到船坞进行检查时,才发现船的一部分龙骨已被撞裂。
这件事本身就是极其严重的,但是,如果不是几个星期后,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故的话,也许这事也就像其他的许多事故一样,被人忘掉了。而这新的一次事故,由于受损船只的国籍以及它所属的那家公司的名望的缘故,才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英国船东丘纳德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精明的实业家于1840年开办了一家邮船公司,用三艘四百马力、一千一百六十二吨的轮式木船,开辟了利物浦和哈利法克斯之间的邮政业
①节,系航速单位,等于1海里/小时,即每秒0.5144米。
②链,系旧时计量距离的单位,一链等于十分之一海里,合185.2米左右。务。八年后,他的公司设备增加,拥有了四艘六百五十马力、一千八百二十吨的邮船。又过了两年,又增加了两艘马力更强、吨位更大的船只。1853年,
刚刚获得继续经营邮政快递特许权的丘纳德公司,又增加了多艘船只:“阿拉伯”号、“波斯”号、“中国”号、“斯科蒂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这
些全都是速度一流的快船,而且还是继“大东方”号之后,在海上航行的最大的船只。这样一来,该公司便拥有了十二艘船,其中八艘是外轮驱动的,四艘是螺旋桨
式的。
我
之所以简略地介绍了这些情况,是想让大家清楚地知道,这家举世闻名的经营有方的公司,在海上运输方面是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没有任何一家远洋航运公司经营
得比它更好,没有一家比它更加卓有成效。二十六年来,丘纳德公司的船只横渡大西洋两千次,没有一次延误,没有丢失过一封信一个人,也没有损失过一条船。因
此,尽管法国与之进行了强有力的竞争,但旅客们仍旧对它情有独钟。这一点,从官方的统计资料中也可看得出来。因此,丘纳德公司的一艘最好的汽轮发生了意
外,引起巨大的反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1867年4月13日,海上风平浪静,风向甚宜,“斯科蒂亚”号正行驶在西经15°12′、北纬45°37′的海面上。船只开足一千马力,以十三点四三节的航速行驶着。驱动轮正常地拍击着水面。此时,船只吃水深度为六点七米,排水量为六千六百二十四立方米。
下午四时十七分,旅客们正在大厅里用晚餐,突然间,“斯科蒂亚”号左舷轮后部轻微地震动了一下。
不是“斯科蒂亚”号撞上了什么东西,而是它被什么东西撞上了;像是被钻孔器似的锋利的工具戳了一下,而不像是被钝器击打了一下。撞击似乎非常轻,所以船上的人都没有因此而有所不安。但是,大家却听见货舱监运员跑到甲板上来,大声喊道:
“船要沉了!船要沉了!”
旅客们一下子慌乱起来,但是安德森船长连忙稳住了大家。确实也是,眼下还并没有什么危险。“斯科蒂亚”号共有七个用防水舱壁隔开来的船舱,有一个舱进水,是绝无大碍的。
安德森船长立即下到底舱。他发现五号舱被海水浸入,而且浸水速度很快,说明破口处窟窿很大。所幸,这间舱内没有锅炉,否则锅炉必然被淹灭。
安
德森船长立即下令停船,并派一名水手潜入水中查看损毁情况。不一会儿,情况便弄清楚了,原来船体吃水线以下部分有一个两米宽的大洞。这么大的洞涌进的海水
是无法堵得住的,因此,“斯科蒂亚”号只好在它的几个驱动轮被淹没了一半的情况下,继续行驶着。此时,它距克利尔岬三百海里,所以晚了两三天才驶回利物
浦,进了公司的船坞。这两三天足以让利物浦的人们惊恐得够呛。
“斯科蒂亚”号被架上了干船坞,工程师们开始对它进行检查。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吃水线下二点五米的地方,破了一个规则的等腰三角形窟窿。铁皮上的裂口很整齐,即使使用打孔钻也无法打出这么规则的洞来。
如此看来,弄穿这个洞的钻孔工具肯定不是用一般的淬火技术制作的,而且,这个工具以巨大的力量冲过来,穿透四厘米厚的铁板,还得倒退出去,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最
近的这次事故就是这样,其结果又让公众的情绪激动起来。自此,以前的那一次次海难的不明原因,全都归结到这个怪物身上。这个怪诞的大动物因而便承担起所有
沉船事故的责任。可是,沉船事件数目很大,根据维里塔斯署统计的每年三千艘受损的船只中,因失去联络而被当作连人带货全部失踪的蒸汽船或机帆船,其数目不
下二百艘!
因此,不管公正还是不公正,反正这个大怪物成了这些船只失事的罪魁祸首。由于这个大怪物的存在,各大洲间的航路变得日益危险,公众坚决要求,应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可怕的大怪物从海洋里清除掉。
第2章赞成与反对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我正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贫瘠土地进行完一番科学考察回来。我是作为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的客座教授,由法国政府委派前去参加这项科学考察工作的。我在内布拉斯加州工作了半年,采集了不少重要的标本,然后,于3月末到了纽约。我预定于5月初返回法国。回国前的这段时间里,我便对我所采集的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行了分类整理。“斯科蒂亚”号发生意外的时间正好是这个时候。
这
件事我十分了解,因为它当时已是个热门话题,我不可能不知之甚详的。我把美国和欧洲的报纸看了又看,但并无更多新的东西。这事真是个不解之谜,令我困惑。
我游移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之间,没有定见。这件事肯定确有其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还被邀请去亲手摸了摸“斯科蒂亚”号上的那个窟
窿。
我到纽约时,这件事被传得沸沸扬扬。一些不学无术的人说是浮动的小岛啦,看不见的暗礁啦什么的,但这类假设被彻底地否定了。确实也是,除非这所谓的暗礁肚子里装有一台机器,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飞速地移动呢?
同样,说它是一个浮动的船体,是一条遇难船只的巨大残骸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它为什么速度会那么快?
因此,可能的答案只有两个,人们因而分成了观点极其对立的两大派,一派认为是一种力大无穷的怪物,另一派则认为是一艘动力强大的“海下”船。
可是,这后一种假设尽管还算说得过去,但经过对新旧两个大陆的调查,它也站不住脚了。因为某个人要想拥有这样的一种机械,那是不可能的。他是在什么地方建造它的?是什么时候造的?造这么个庞然大物,他又怎么能保守得住秘密呢?
只
有一国政府才可能拥有这种破坏力巨大的机器。在人们想尽办法提高武器杀伤力的悲惨时代,某个国家背着别国研发这种可怕的武器是有可能的。继夏斯勃枪①发明
之后,又发明了水雷,水雷之后又出现了水下撞锤,随后又是各种各样的你攻我击的对抗性武器的出现。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然
而,各国政府纷纷发表声明,予以否认,所以这种战争机器的假设也就不能成立了。各国政府的真诚是无法怀疑的,因为这事关公众利益,远洋运输遭到破坏,各国
政府是不可能在这件事上撒谎的。再者,建造水下船只,岂能掩人耳目?个人干这种事而又密不透风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一个一举一动都受到敌国密切监视的国家
而言,想保密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因此,在对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甚至土耳其进行调查之后,所谓水下大马力船的假设最终也被否定了。
尽管小报仍在不断地讽刺挖苦这个大怪物,可是它依然在海上漂来漂去。因此,人们任由想象力驰骋,竟至于荒诞不经地说是一种神鱼。
①夏斯勃枪,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军队使用的一种后膛步枪,发明人为夏斯勃(1833—1905)。
我
抵达纽约后,有些人便专程前来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我曾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两卷四开本的著作——《海底的秘密》。该书深受学术界重视,而我也因此成为博物学
这一极其神秘的科学的专家。别人当然要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了。只要是能够否定事情的真实性,我绝对是要持否定态度的。可是不多久,我被逼无奈,只好明确地
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纽约先驱论坛报》也给巴黎自然史博物馆教授、尊敬的皮埃尔·阿罗纳克斯先生发了约稿函,请求对此事发表看法。
我只好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因为我无法保持沉默,所以就说了。我从政治学和科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写了一篇内容翔实的文章,于4月30日发表在该报上,在此,我把拙文的摘要抄录如下:
我对各种不同的假设逐一加以研究之后,由于所有其他的假设都被排除掉了,所以我不得不承认有一种力量大得惊人的海洋生物存在。
我们对海洋深处毫无所知。探测器下不到那么深的地方。海洋深处到底是什么情况?海面以下十二海里到十五海里的地方到底有什么或者可能有什么生物存在着?它们的机体是什么结构?对此,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不过,摆在我面前的这个问题,可以用两难推理①加以解决。
要么我们对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所了解,要么我们并不了解。
①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对象中做出一种选择,但不管选择哪一个对象,它同样也是反对这一选择的决定性论据。
如
果我们对它们并不全都了解的话,而大自然又仍然对我们保守着某些鱼类学中的秘密的话,那么,承认某些鱼类或鲸类新类别甚至新品种的存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了。这种新的鱼类,其器官基本上“不适合漂浮”,它们生活在水下探测器无法达到的海底深处。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或一时兴起,或纯属任性,它们偶尔也会浮出
水面。
反之,如果我们了解所有这类生物,那就该从已经分类了的海洋生物中去查找我们所说的那个动物。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倾向于它属于一种巨大的独角鲸什么的。
一般的独角鲸或海麒麟,身长通常为六十尺。把它扩大五倍,甚至十倍,再根据其增加的长度赋予它相应的力量,同时增强其攻击能力,这便是我们所要查找的那个动物了。它将具有“香农”号的军官们所确定的长度,具有撞击“斯科蒂亚”号的触角和撞坏一只汽船铁壳的力量。
确
实,据一些博物学家的看法,独角鲸有一把象牙质的利剑或一支骨质的戟,那是一颗坚如钢铁的大牙。有人在鲸鱼身上发现过这种长牙,那是独角鲸成功地攻击了鲸
鱼之后所留下的。还有人在船体吃水线下拔出了这类牙齿,它们像锋利的钻头戳穿木桶似的把船底凿穿。巴黎医学院陈列室里就收藏着一颗这样的巨齿,长二点二五
米,根部宽四十八厘米!
那么,假设把这种动物的攻击武器的威力加大十倍,那它的力量也得加大十倍,再让它以每小时二十海里的速度游动,用它的速度乘以它的重量,便可求出它所造成的海难所需要的冲击力了。
因此,在获取更多的资料之前,我认为那是一头独角鲸,它体形庞大,身上长着的并非一支戟,而是像驱逐舰或战舰的金属冲角一类的武器。它既具有舰船的重量,又具有与它们相同的动力。
这一无法解释的现象就这么做了解说,要么干脆就说,不管大家是瞥见、看到、感觉到或觉察到什么,反正这纯属无稽之谈。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最后的这句话说得很差劲。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想多少保持点教授的尊严,免得让美国人笑话,因为美国人嘲笑起人来是不客气的。我这是在给自己留点余地。其实,我心里是承认这个“怪物”的存在的。
我
的文章引起激烈的争论,反响很大。有不少人赞同我的观点。而且,该文的结论也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人的头脑就喜欢对这种超自然生物的奇思异想,而海洋正
可以为这种遐想提供空间,因为海洋是这类庞大的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场所。与之相比,陆地上的动物,如大象和犀牛,简直小得可怜。海洋里生活着人们已知
的一些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因此也可能还隐藏着人们尚不知晓的一些硕大无朋的软体动物,一些看着会让人毛骨悚然的甲壳类动物,比如一百米长的大虾或两百吨重
的螃蟹什么的!
这
有什么不可能的?从前,各个地质纪的陆地动物,如四足兽、四手兽、爬行类、鸟类,都是用大模型造出来的。造物主用巨型模具把它们制造出来,经年累月,斗转
星移,模具在逐渐地变小。既然地核几乎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海洋却始终不变,那么,在深不可及的海洋深层,为什么就不可能留存另一个时代的巨大物件的模
具呢?海洋的年即地核的世纪,而世纪则是地核的千年,那么,海洋为什么就不能在其中保留着那些巨大生物的最后的一些变种呢?
我自己也被引向了这种种的幻想之中,可我是不可以这样的!我必须中断这种幻想,因为我觉得时间已经把这些幻想变成了令人胆战的现实。我再说一遍,大家都一致认为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却又与大海蛇什么的并无共同之处。
如
果说有些人只是把这件事当作一个有待解决的纯科学问题的话,那么另有一些人,特别是美英两国的一些更注重实际的人,则主张把这个可怕的怪物从海洋中清除
掉,以保证横渡大洋的交通运输的安全。工商界的报章就是以这种态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海运商情杂志》《船舶协会报》《邮船报》《海事与殖民地杂志》等所
有那些为声称要提高保费的保险公司说话的报纸杂志,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完全一致。
公众舆论形成之后,美利坚合众国率先发表了声明。纽约已做好准备,组织起一支远征队,前去清除独角鲸。一艘名为“亚伯拉罕·林肯”号的快速驱逐舰已跃跃欲试,争取尽快远航。各武器库的大门已向法拉格特舰长敞开,他正积极地装备自己的舰艇。
事
情偏这么怪,等你决心要追逐这个怪物时,这个怪物却不见了踪影。此后的两个月里,再没听到有关它的消息,也没有一艘船与它遭遇。这头独角鲸就像已经得知人
们正在追捕它似的,因为大家谈它谈得太多了,甚至还通过越洋电报谈论它!于是,一些爱说笑的人便说,这个精明的怪家伙游经海底电缆时,截获了电报,听见了
风声,便藏而不露了。
这么一来,这艘已经准备好远征,并装备了威力很强的捕鲸炮的快速驱逐舰,竟不知应该驶向何方。人们的情绪越来越烦躁。这时候,7月3日,终于有了消息,说是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驶往上海的一艘轮船,三个星期前,在太平洋北部水域,又看见了那头独角鲸。
这则消息令人大为振奋。法拉格特舰长奉命立即起航,一天都不许耽搁。食物已经装上了船,燃料舱里装满了煤。全体船员已各就各位,只等点火、加温、起锚!真可谓刻不容缓,马不停蹄,毫不延宕!说实在的,法拉格特舰长心里也痒痒,巴不得尽快起航。
“亚伯拉罕·林肯”号准备驶离布鲁克林码头三小时前,我收到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纽约第五大道饭店
巴黎博物馆教授阿罗纳克斯教授
先生:
如果您愿意随“亚伯拉罕·林肯”号一同远征,代表法国参加这次探险的话,合众国政府将乐观其成。法拉格特舰长已为您准备好了一间舱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