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医西解——中西医学理论的深度融合

書城自編碼: 260241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张敏
國際書號(ISBN): 9787535786777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7-15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500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64.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0.0
《无极之镜》
+

HK$ 70.3
《《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
+

HK$ 180.2
《图解黄帝内经(最好的《黄帝内经》图解版本,畅销百万册图解经典》
編輯推薦:
★ 用西医的理念思考中医的奥秘
★ 让西医的解析走近中医的精髓
★ 本书系作者对中西医学理论深度融合的突破性思考
★ 继《思考中医》《现代人看中医》等中医文化畅销图书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
內容簡介:
本书主要是以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理论对中医基础理论概念做现代化的解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解读首先是从“经络系列”开始的,进而能够分析经络运行“气血”的实质,对“气”、“血”的本质作出判断,并从“气血”的本质推断出“阴、阳”的本质;从经络与藏府的联系判断“藏、府”的本质,从而能够对藏的功能特点及五行理论进行解读
關於作者:
张敏,1994年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广东省鹤山市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职称为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从2008年起辞职潜心研究中西医理论结合。
目錄
目录

第一章经络………..……………………………………………………………………….….1
第一节经络的实质………………………………………………………………………..………..…....1
一、经络的概念 ………………………………………………………………………………….….1
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1
三、循经感传在脊髓内传递的生理(电学)基础…………………………………………..….….6
四、循经感传现象与Ⅱ级神经元传导链的关系……………………………………………….….10
五、经络的实质是Ⅱ级感觉神经元传导链…………………………………………………..……13
第二节十二经脉的Ⅱ级链在神经中枢的空间定位…………………………………...........….…….14
一、Ⅱ级链结构可向上延伸到脑干 ………………………………………………………..……..14
二、十二经脉的Ⅱ级链在神经中枢内的分布………………………………………...……..……15
三、十二经脉循行特点与II级链关系解析…………………………………………………….…20
第三节十二经脉与藏府的联系……………………………………………………………….….……23
一、十二经别与藏府的联系………………………………………………………………………..23
二、经脉藏府属性的生理学原理在于不同层次的神经反射特点………………………………..24
三、表里经互为表里的原理在于神经反射的协同性……………………………………………..24
四、经络Ⅱ级链的反射效应确定经络与藏府的功能……………………………………………..25
第四节奇经八脉初探………………………………………………………………………….…….....26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与功能………………………………………………………………....……..26
二、督脉与任脉的循行部位与功能………………………………………………………….…….26
三、督脉与任脉Ⅱ级链可能的相关结构………………………………………….………….……27
【附】概念介绍:脑干网状结构…………………………………………………………….…….29
第五节腧穴的效应原理………………………………………………………………………….....…31
一、腧穴的效应源于神经反射………………………………………………….…………….……31
二、产生不同效应的神经反射路径……………………………………………….………….…....32
第二章气……………………………………………………………………………………...35
第一节气的概念……………………………………………………………………………….…...…..35
一、气的渊源…………………………………………………………………………..………...….35
二、气的分类………………………………………………………………………..……………....35
三、经气的实质…………………………………………………………………………………......36
第二节气的实质……………………………………………………………………...……………...…36
一、气的功能表现………………………………………………………………..…………...….....36
二、气表现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37
三、神经系统功能与cAMP -蛋白激酶A(PKA)的联系……….………….………………..…37
四、气的实质是cAMPPK A的效应……………………...………………………..………..…....37
第三节各种气的实质………………………………………………………………….……....…….....38
一、元气……………………………………………………………………………………...….......38
二、宗气……………………………………………………………………………...…………...…41
三、营气…………………………………………………………………………………...…...……42
四、卫气………………………………………………………………………...……...……………43
第四节气的病机………………………………………………………………………………………..44
一、气虚………………………………………………………………………...…………………...45
二、气机郁闭……………………………………………………………………..…………………45
三、气机上逆……………………………………………………………………………………......47
四、气机泄脱…………………………………………………………………..………………...….49
【附】概念介绍:环式腺苷一磷酸(环磷腺苷cAMP)………...……………..………………...….51
第三章血…………………………………………………………………..…….………...….54
第一节血的概念………………………………………………….…...……………………….………54
第二节血与血液的区别……………………………………………………………………….………55
一、血虚证的舌象表明血虚证的特征是细胞萎缩………………………………….…………...55
二、血与血液的功能差异…………………………………………………………………..……..55
三、津血同源为探寻血的实质提供线索…………………………………………………………56
第三节血的实质…………………………………………………………….……………………..…..56
一、影响细胞有形成分的细胞器…………………………….……………………….…………..56
二、舌体萎缩的原因在于核糖体功能减退………………………………………...….………....57
三、阴血虚的实质是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不足…………………………….……………...58
四、经络中运行的血………………………………………………………………………..……..59
五、核糖体与阳气、阴血的关系………………………………………………………………....60
第四节血虚证………………………………………………………………….………………….…...61
一、血虚证的诊断…………………………………………………………..………….……..…...61
二、血虚证的实质……………………………………………………………….…….……....…..61
三、血虚证的治疗……………………………………………………………..………..........……63
第五节血瘀证………………………………………………………………....………………..….…..65
一、血瘀证的诊断…………………………………………….…………………………….……..65
二、血瘀疼痛的发生机理………………………………………….……………...……….……...65
三、血瘀证的主要诊断依据……………………………………….……….......………….……...67
四、血瘀证的四种主要证型的含义……………………………….……………………...………69
五、活血祛瘀药的作用原理……………………………………….………………...…...……….72
第六节血寒证.……………………………………………………………………...………...……......72
一、血寒证的诊断………………………………………………………….……………...............72
二、血寒证舌青紫的发生机制…………………………………………………………..…..……73
三、血寒证的实质…………………………………………………………………….....…..…….74
四、血寒证的治疗及其可能机制………………………………………………………..…..……75
第七节血热证……………………………………………………………………………….….………75
一、血热证的诊断……………………………………………………………………....………......75
二、血热证舌红绛的发生机制……………………………………………………….…...……......76
三、血热证的实质…………………………………………………………………….………..…...77
四、血热证的治疗及其可能的机制……………………………………….………….……………77
【附1】概念介绍:内质网………………………………………………………………….………....78
【附2】概念介绍:高尔基体……………………………………………………………….….…..….80
第四章阴……………………………………………………………………………….……..82
第一节阴的概念 ………………………………………………………………………………………82
第二节阴虚证……………………………………………………………………..……………...…….83
一、阴虚证与血虚证的表现差异……………………………………………...……………..…….83
二、阴虚证的症状表明内质网合成蛋白质功能下降…………………………………...…..…….83
三、内质网合成蛋白质功能下降的原因…………………………………………………..….…..84
四、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减少是导致阴虚证的主要机制…………………………………...……..85
五、“阴”是与未折叠蛋白质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功能………………………………...……..87
第三节阴与精的辨析………………………………………………………………………..........…..89
一、精的概念……………………………………………………………………………..….……89
二、阴与精的关系………………………………………………………………………..……….89
三、先天之精就是遗传物质DNA……………………………………………….…………..…..89
四、肾主藏精的实质含义…………………………………….……………………………..……91
五、肾精与肾阴的区别……………………………………………………………………..…….91
第四节津液……………………………………………………………………………………………92
一、津液的中医内容…………………………………………………………………………..….92
二、津液是外分泌液…………………………………………………………………………..….93
三、细胞的可调节性分泌与组成型分泌………………………………….………………..……93
四、外分泌蛋白的糖基化及其修饰…………………………………….……………………..…94
五、津液的本质是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糖基化加工的功能………………………………..….96
六、津液的功能………………………………………………………………….…………..……97
七、津液的病变…………………………………………………………...…………………..…..97
【附】概念介绍:应激蛋白…………………………………………………….……………………...98
第五章阳……………………………………………………………….………..…….……100
第一节阳的概念………………………………………………………………………….………….100
第二节线粒体的功能与病变…………………………………………………………….…….……100
一、线粒体的形态、分布和数目…………………………………………………………..……100
二、氧化磷酸化…………………………………………………………………..…….………...101
三、呼吸链功能调节及线粒体功能失调……………………………………...……….………..102
四、线粒体损伤的形态改变………………………………………………………….………….104
第三节阳虚证的实质……………………………………………………………………...….……..104
一、阳虚证的症状特点………………………………………………………..……...………….104
二、从舌象探寻阳虚证的根源…………………………………………………..……......……..104
三、慢性线粒体损伤可以出现阳虚证的各种特征…………...………………………......…….106
第四节阳虚证症状的发生机制……………………………………………..………………...…….107
一、导致线粒体损伤的因素………………………………………………...………………...…107
二、阳虚证症状的发生机制………………………………………………...…………….……..107
第六章气血阴阳与细胞信号转导……………………………………..….…….…….…..114
第一节细胞信号转导简介………………………………….…………………………………….…114
一、细胞通讯的三种方式……………………………………………...………………………..114
二、信号分子与受体……………………………………………………...…………………..…115
第二节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简介……………………………………………………….….116
一、细胞内核受体及其对基因表达的调节…………………………………...…………….…..116
二、NO作为气体信号分子进入靶细胞直接与酶结合……………………….…………….….117
第三节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简介…………………………..………………………....…117
一、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17
二、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19
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122
第四节气血阴阳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123
一、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阳气的关系……………………………………..……123
二、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阴血的关系……………………………………………..……124
三、各种信号通路与阴精的关系………………………………………………………….….…124
第五节细胞层面上的气血阴阳相互关系…………………………………..…………………....…125
一、气与血的关系………………………………………………………………………..….…..125
二、阴与阳的关系…………………………………………………………………………....….127
第七章辨证与中医整体组学…………………………………………………..……………..….….129
第一节疾病与基因概要…………………………………………………..………………………....129
一、疾病基因与遗传易感性有关………………………………………………………..….…..129
二、基因突变可能诱发疾病…………………………………………………………………….130
三、基因突变改变表达产物的“质”和“量”引起疾病……………………………….……130
第二节组学简述……………………………………………………………………………….….....130
一、疾病的组学特征………………………………………………………………………..…...130
二、分子网络与整合组学……………………………………………………………….....…....133
第三节证的实质……………………………………………………………………………….….…134
一、证的概念……………………………………………………………………………...…...…134
二、证的实质是表型………………………………………………………………..……...…….134
第四节辨证是中医整体组学………………………………………………………………..…........135
一、气血阴阳与代谢组学………………………………………………………………..……...135
二、整合组学与中医整体观……………………………………………………………….........136
三、辩证是中医的整体组学……………………………………………………………..…..….137
四、方剂配伍与多基因疾病………………………………………...…………………..……....138
第八章五藏系统…………………………………………………………………..……….140
第一节藏府的本质……………………………………………………………………...…………140
一、五藏系统是以功能为主导的概念…………………………………………………….…….140
二、藏与脏的区别…………………………………………………………………….……….…141
三、功能五藏与实质脏器的联系……………………………………………………………..…141
第二节肾系统…………………………………………………………………………………...…142
一、肾主藏精…………………………………………………………………………….……….142
二、肾主水液……………………………………………………………………...……………...143
三、肾主纳气………………………………………………………………………………….….144
四、肾藏志,主恐………………………………………………………………………….…….144
第三节肝系统……………………………………………………………………………………...145
一、肝主疏泄……………………………………………………………………………………..145
二、肝主藏血………………………………………………………………………………..……148
三、肝藏魂,主怒………………………………………………………………..………………149
第四节心系统……………………………………………………………………………………...150
一、心主血…………………………………………………………………………………….….151
二、心藏神,主喜………………………………………………………………………………..151
第五节脾系统……………………………………………………………………………………...152
一、脾主运化……………………………………………………………………………………..153
二、脾主统血…………………………………………………………………………...………...154
三、脾藏意,主思……………………………………………….…………………………….…155
第六节肺系统……………………………………………………………………..…………….....156
一、肺主气……………………………………………………………………....…….………….157
二、肺朝百脉…………………………………………………………………….……….………158
三、肺主通调水道………………………………………………………………………….…….158
四、肺藏魄,主悲…………………………………………………………...…………….……..161
第九章五行与五藏………………………………………………………..…………..……165
第一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65
一、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系统论………………………………………………….….…165
二、中医理论中五行的基本内容………………………………………………………….…….165
三、五行的运行规律……………………………………………………………………....……..166
第二节五行理论在中医的应用………………………………………………………...………...…167
一、阐明五藏的生理联系………………………………………….………………...……….….168
二、阐明五藏的病理联系………………………………………………………………...….…..168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169
第三节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在人体的实质含义 ………………………...………………...………170
一、五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170
二、神经中枢具有自组织机能………………………………………………...…………….……..171
三、神经系统的自组织可用五行进行归纳………………………….……………………….……171
第十章舌诊原理………………………………………………………………..…….……175
第一节望舌质………………………………………………………………………………………..175
一、望舌色…………………………………………………………………….……….…………175
二、望舌形………………………………………………………………………………….…….178
第二节望舌苔苔质……………………………………………………...……………………...…182
一、厚薄………………………………………………………………………..…………...…....182
二、润燥……………………………………………………………………………………...…..183
三、腐腻…………………………………………………………..………………………...…....184
四、真假…………………………………………………………………...……………...……...185
五、剥脱……………………………………………………..…………………………...……....185
第三节望舌苔苔色…………………………………………..………………………...……...….186
一、中医苔色诊断的内容………………………………………………...…………...……..…..186
二、舌苔颜色变化与腺细胞的颜色物质相关……………………….……………...……..……187
三、氧化还原酶与活性自由基……………………………………………………………….….188
四、胆红素的合成与影响………………………………………………….………………….…189
五、参与腺细胞颜色形成的细胞机构…………………………………………...………….…..190
六、分泌颗粒颜色的形成与疾病进展的关系……………………………………………….….191
七、观舌诊病的生物学依据…………………………………………………………….…….…192
第十一章痰饮…………………………………………………………………………..193
第一节痰证…………………………………………………………………..……………….…..….193
一、痰证的舌象特点源于腺细胞肥大性的形态变化………………………...…………….…...193
二、形成腺细胞肥大的因素………………………………………………………...…………....194
三、高尔基体功能增强的机制直接与PI3K-PKB信号路径有关…………………………..….196
四、导致分泌泡积蓄的机制主要与胞浆钙离子浓度下降有关…………………….………..…196
五、PI3K-PKB信号路径是痰证的直接形成路径………………..………………………..……199
六、中医理论中生成痰证的三种因素的实质…………………………………...……..………..200
第二节饮证………………………………………………………………………………….………..202
一、饮证的概念…………………………………………………………………….…..…………202
二、饮证的诊断和治疗………………………………………………………………….………..203
三、从诊断依据推断发病机制…………………………………………………………..……….203
四、饮证的实质…………………………………………………………………….……..………205
第十二章六淫邪气………………………………………………………….…..……....206
第一节六淫与杂气的概念及本质……………………………………………………………....…...206
一、六淫的概念及本质…………………………………………………………………….....….206
二、杂气的概念及本质…………………………………………………………………….…….207
第二节六淫邪气的致病机制…………………………………………………………………..…….207
一、邪气致病的原理……………………………………………………………….……….……208
二、六淫邪气的致病机制简析…………………………………………………………….…….208
第十三章表证与里证……………………………………………………………..……216
第一节表证…………………………………………………………………………………………...216
一、表征的中医内容………………………………………………………………...……………216
二、表证的本质是固有免疫……………………………………………………………..……….216
三、表征恶寒发热症状的形成机制………………………………………….……………....…..217
第二节里证………………………………………………………………………..…………….……221
一、里证的中医内容…………………………………………………………………...…………221
二、里证的范围与涵义…………………………………………..……………………...………..221
第三节半表半里证……………………………………………………….…………………………..222
一、半表半里证的中医内容………………………………………..………………………….…222
二、半表半里证特征症状的形成机制……………………………..…………………….………222
三、半表半里证的免疫学特征…………………………………………………………….……..227
第十四章风寒证与风热证……………………………………………...………….…..229
第一节风寒证………………………………………………………………………………..…….…229
一、风寒证的中医内容……………………………………………………………………….…..229
二、风寒证的形成机制……………………………………………………………………….…..229
三、风寒证的预后……………………………………………………………….………………..230
第二节风热证…………………………………………………………………………………..…….230
一、风热证的中医内容…………………………………………………………………………...230
二、风热证的形成机制……………………………………………………………………….…..230
三、风热证的预后…………………………………………………………………………….…..231
第十五章温病与卫气营血辩证…………………………………………………….…..233
第一节温病概述…………………………………………………………………………………..….233
一、温病的概念……………………………………………………………………..………...…..233
二、温病的基本特性……………………………………………………………..…………...…..233
第二节卫气营血辨证纲要…………………………………………………………………...…..…..234
一、卫气营血辨证概述……………………………………………………………...……………234
二、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234
三、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235
第三节卫气营血的现代病理机制……………...…………………………………………………... 235
一、温邪的实质是导致细胞能量代谢显著增强的环境因素…………………………………...235
二、卫气营血辩证实质是急性感染发热性疾病中不同阶段的病理诊断……………………...236
【附】概念介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240
第十六章脉诊原理………………………………………………………….……....….242
第一节脉象的形成原理……………………………………………………….………..……………242
一、脉诊的概念………………………………………………………………...……..…………..242
二、脉象的形成理论…………………………………………………………………………..….242
三、正常脉象……………………………………………………………………………….…..…242
四、影响脉象的因素………………………………………………………………………….…..243
五、构成脉象的因素……………………………………………………………………………...245
第二节涩脉辨析…………………………………………………………………………...………....248
一、涩脉的形成与构成降中波的因素有关………………………………..…………………….248
二、心肌顺应性下降导致降中波增强………………………………………..………………….249
三、心肌的收缩功能与气的关系………………………………………………..……………….252
四、涩脉主病与脉理的解析……………………………………………………………………...252
第三节常见病脉的脉象、主病、脉理及形成原理………………………….……………………..253
一、浮脉类…………………………………………………………………………………...……253
二、沉脉类…………………………………………………………………………..…………….254
三、迟脉类………………………………………………………………………………………...255
四、数脉类………………………………………………………………………………………...257
五、虚脉类…………………………………………………………………..…………………….258
六、实脉类…………………………………………………………………...……………………260
附录Ⅰ 生化及细
內容試閱
第一章 经络

第一节经络的实质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藏府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最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经络的存在是以循经感传为证据的。循经感传作为一种意识现象,存在着合理的神经学基础。在脊髓的后角结构中,存在着复杂的中间神经元与Ⅱ级感觉神经元的广泛联系,I级感觉神经元的传入纤维将信号传到同节段Ⅱ感觉神经元的同时,又可发出升降支与上下节段的Ⅱ感觉神经元联系,从而使脊髓后角内的Ⅱ级感觉神经元之间易于发生纵向上的联系增强,从而形成位于脊髓后角内的Ⅱ级神经元传导链。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积累了经验,并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逐步升华并经实践的反复验证而形成的。它不仅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藏府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的经,有路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的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其分布循行较浅表的部位。

二、 经络的解剖学基础

(一) 循经感传是经脉存在的主要证据
自古以来,经脉存在的证据是“循经感传”。循经感传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针刺、按压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产生的一种“酸麻重胀”等感觉,从被刺激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路线通常呈带状,一般约0.5-5厘米宽。感传路线除了有一定的宽度外,尚有一定的深度,因其刺激部位而异。一般四肢末端、头面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上臂、臀、下肢等肌肉丰厚处感传路线较深似在肌肉中 。
刺激穴位产生的“酸麻重胀”的感觉称为“得气”,感觉的传导现象称为“行气”。
从现代解剖学我们知道知道“针感”在肢体上的传导没有实际的管路。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循经感传”这种现象呢?
我们知道,各种感觉(包括针感)都是通过神经进行传导的。我们沿着感觉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可以发现产生“循经感传”这种现象的结构基础。

(二)脊髓是“循经感传”的发生的部位
感觉神经冲动从外周到大脑皮质形成感觉意识至少需要经过三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神经元为感觉神经第I级神经元;脊髓后角内接受I级神经元传入,向上位脑结构(丘脑)投射的神经元为Ⅱ级神经元;丘脑接受Ⅱ级神经元投射,发出轴突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的神经元为Ⅲ级神经元。
在I级、Ⅱ级、Ⅲ级、皮质感觉区神经元四个层面上,哪个层面可能发生“循经感传”这种现象呢?
现代神经解剖学认为,“大脑皮质的机能单位以细胞柱的形式存在,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几乎不超越临近细胞柱向侧方扩散,这就明显增加了感觉的精密度,能正确的确定冲动产生的部位” 。因此,不可能在大脑皮质内发生传导。
丘脑腹后外侧核是感觉传导路的第Ⅲ级神经元,接受脊髓丘脑束的信号。虽然没有腹后外侧核的解剖资料,但作为信息传导通路上的一个细小的整合部位,从功能特点和经络传导需要的时间上看,几乎没有可能发生导致信号扩散的传导行为。
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仅仅管理一个节段的感觉信息,也不可能产生感觉信息在多脊髓节段内的长距离的传导。
因此在这四个层面中,脊髓后角的Ⅱ级神经元才有可能具备形成神经元传导链的结构。在脊髓内部的后角结构中,具有多个纵贯脊髓全长的多个板层,其间具有大量的中间神经元和丰富的纤维联系可能导致神经冲动在脊髓内进行长距离的信号传导而形成体表上的经络感觉意识。
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信息进行3-4层次(神经节、脊髓、网状结构、丘脑)的解构和编码(如刺激信号的痛觉、触觉信号经由不同的Ⅰ级感觉神经元传入),最后传输到大脑皮质进行整合才形成意识。从感觉意识的准确性来说,对传入信息的解构不太可能在初级传入之后在更高级中枢才进行多种可能性、不准确的编码,唯一可信的逻辑是,对腧穴的刺激(感觉信息)是在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内(脊髓)上进行扩散,再依次上传到上级中枢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循经感传”的意识。
体表穴位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脊神经根传入脊髓,接受Ⅰ级传入纤维的Ⅱ级神经元不仅向上级神经中枢投射电冲动产生本部(初始受到刺激的体表部位)感觉意识;还会通过中间神经元引起邻近的Ⅱ级神经元产生电冲动,向上级神经中枢投射产生本部(继发兴奋的神经元对应的体表部位)感觉意识。这样,当某一局部肢体受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脊髓后角Ⅱ级投射神经元之间次第传导时,导致意识中枢次第产生局部刺激在躯体上传导的感觉意识。这样,在脊髓后角内Ⅱ级投射神经元之间次第传递神经冲动的这个传导路径所产生神经信号,最后在人的意识中枢中构成了肢体上的“经络”镜像(这个发生在脊髓后角Ⅱ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称为“Ⅱ级感觉神经元传导链”或简称为“Ⅱ级链”)。这就是经络“针感”沿经络传导的神经学原理。

(三)循经感传在脊髓内传递的解剖学基础
脊髓的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在脊髓切面上呈蝴蝶型;灰质外周为上下纵行的各纤维传导束(图1-1)。肢体的刺激信息沿着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的浅感觉传导通路通过脊神经节(Ⅰ级感觉神经元)传导至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Ⅱ级神经元)。脊髓灰质的细胞构筑从后向前分为大致互相平行的9层结构及中央管周围灰质的ⅹ区。与感觉意识相关的结构是脊髓后角及脊髓中后部的Ⅰ-Ⅶ层。Ⅷ,IX层相当于前角(图1-2)。

这些脊髓神经元中,有部分神经元具有长轴突,能够向高级神经中枢(如下丘脑、大脑皮质)投射感觉神经冲动,属于感觉神经元;部分具有较广泛的树突野、轴突丛与其它神经元产生突触联系,从而为神经冲动在脊髓内部传递构建了结构基础,这类神经元主要位于Ⅱ层和Ⅲ层。下面将对脊髓各板层的结构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主要介绍与感觉意识相关部分) 。
⒈ Ⅰ层:Ⅰ层接受脊神经后根细纤维,这些细纤维主要传递皮肤的伤害性信息和温度刺激。此层神经元的轴突参与构成脊髓丘脑束,向丘脑投射。盆腔内脏的初级传入纤维到Ⅰ层分别沿后角内侧缘和外侧缘走向腹侧,构成内脏内侧和外侧传入带,而部分纤维终止于Ⅰ层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轴突投射至脑桥臂旁外侧核,构成盆腔内脏感觉的Ⅱ级通路。
⒉ Ⅱ层:有相当数量的粗纤维(主要传递触觉信息)自后角背侧缘穿过Ⅱ层向深层投射。还有部分后索的粗纤维自后角内侧缘穿入灰质,进入Ⅳ、Ⅴ层内侧部再返到Ⅱ层,并在Ⅱ层的神经毡中形成丛状的轴突终支丛,但并不与Ⅱ层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Ⅱ层的投射神经元的轴突并不向上位脑结构投射,而是跨越几个节段以后与其他节段的Ⅱ层神经元或初级传入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构成闭锁环路,推测它可能对初级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起调控作用。
进入Ⅱ层的无髓或薄髓纤维与Ⅱ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Ⅱ层的投射神经元分别是内侧部的中央细胞(具有广泛的树突野)和外侧部的边界细胞(树突主要向腹侧延伸),轴突进入周围白质中。Ⅱ层还具有相当数量的非投射神经元,分别是岛细胞(具有狭窄的吻尾方向的树突树,轴突分布于树突树附近)和柄细胞(主要位于Ⅱ层背外侧,其向腹侧分布的树突茎上有无数小突起,呈柄状,其轴突分支进入Ⅰ层)。
在Ⅱ层神经毡中,常见的是轴-树突触。此层的突出特点是存在着5%的突触小球或突触复合体。其构造特点是以一个中央轴突为中心,与周围的一群神经突起形成各种突触,外周为胶质膜所包绕。关于突触小球的功能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中央轴突属于初级传入,也有人认为是Ⅲ、Ⅳ层的大椎状细胞轴突。
(神经毡:构成神经元胞体之间的部分称为神经毡,有大量的轴突终末、树突、神经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存在于神经毡中 。)
⒊ Ⅲ层:其神经元的树突向背侧伸向Ⅰ、Ⅱ层,向腹侧伸入Ⅳ、Ⅴ层,轴突多起于树突的基部,分叉分出细枝,在Ⅲ、Ⅳ层内形成密集的纤维丛,由于它们大多止于灰质内,所以Ⅲ层神经元被认为是中间神经元。
⒋ Ⅳ层:后角固有核主要位于此层。此层细胞多以中型的圆形、梭形和三角形细胞为主,也有少量的大多极细胞。(大多极细胞)其神经元的放射状树突伸向背侧,生有大量的树突棘,在Ⅱ层与粗的初级传入纤维返入Ⅱ层的丛状终支形成突触联系。此种细胞可接受低强度至高强度的机械性刺激,其放电强度与刺激强度成正比,因而被称为广动力域神经元。Ⅳ层细胞主要接受初级传入有髓纤维传递的低强度的机械性刺激。向丘脑腹后核注入HRP时,对侧Ⅳ层固有核内可见逆标细胞。【注:HRP(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法是追踪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纤维联系的重要方法。】
丘脑腹后核与意识的联系:①丘脑腹后外侧核:接受来自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的躯体感觉信息,传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后部。②丘脑腹后内侧核:接受来自头面部和口腔的痛、温、触觉及味觉,传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下13区域。
⒌ Ⅴ层:Ⅴ层细胞大小不一,部分神经元的树突向背侧伸入Ⅱ层,接受有髓粗纤维的初级传入,Ⅴ层结构内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还接受上位脑结构的下行投射(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大部分Ⅴ层细胞的轴突经前白连合跨越至对侧侧索,参加脊髓丘脑束的构成。
脊髓丘脑束可分为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 。
脊髓丘脑前束是传导轻触觉的传导束。来自Ⅰ、Ⅳ、Ⅴ层神经元的轴突,绝大部分经前白连合交叉至对侧前索的腹侧部上升,抵达丘脑,故名脊髓丘脑前束。此束的内侧部终止于室周灰质,外侧部投射于丘脑腹后核的尾侧部和丘脑后核。投向丘脑腹后核的纤维与触觉有关;而止于后核和室周灰质的纤维则可能传递伤害性刺激冲动。
脊髓丘脑侧束是传导痛觉和温觉的传导束。感受痛觉和温觉的Ⅰ级神经元中枢突进入脊髓后分为升降支,升降1-3个节段投射于Ⅰ、Ⅳ、Ⅴ层Ⅱ级感觉神经元,从这些神经元发出的Ⅱ级纤维斜向上前内方行,经前白连合跨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在延髓与脊髓丘脑前束合并成脊髓丘系,投射于丘脑腹后外侧核。从丘脑腹后外侧核起始的Ⅲ级感觉神经纤维经内囊枕部投射与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
后根纤维进入脊髓后的去向 :除粗纤维约30%的长升支投射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其余的纤维(或以侧支)沿后角内侧缘(少数从背侧缘)穿入灰质,终止于Ⅱi层(Ⅱ层的腹侧部)。后索也有相当数量的无髓或薄髓的细纤维,进入脊髓后折向外侧,分为升降支行于背外侧束内,上升1-3节或下降1-2节,再进入灰质,终止于Ⅰ、Ⅱ层。从内脏来的传入纤维,经背外侧束分别沿后角的内、外侧缘行向腹侧,形成内侧和外侧内脏传入带,内侧者终止于后连合核或Ⅵ层内侧部(后角连合核);外侧者投射于Ⅴ层、Ⅶ层及后连合核或后角连合核。此外,尚有相当数量的后根纤维,穿后角背侧缘进入灰质,投射于各层,其中,细纤维多终止于Ⅰ、Ⅱ层,且有明显的体部定位;较粗的纤维穿经Ⅰ、Ⅱ层止于Ⅲ、Ⅳ层及后角的深层;粗纤维从后角内侧缘或背侧穿入后,终于Ⅳ、Ⅴ层内侧部及前角的Ⅷ、Ⅸ层,也有部分终止于Ⅶ层。
投射于脊髓灰质的后根纤维或其侧支,大体上有下列三种可能的归宿:①直接或经中间神经元与传出神经联系,形成节(段)内反射;②终止于中间神经元,此中间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形成固有束,上升或下降若干节段后,再与运动神经元联系,以构成节段间反射;③终止于特定的感觉传导器的Ⅱ级中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轴突行于同侧或对侧脊髓白质中,上升至脑结构的一定部位,经过几次神经元的传递,最后止于特定的中枢部位。
⒍ Ⅵ层:仅见于颈、腰膨大部的后角基部,在T4—L2节段此层缺如,Ⅴ层与Ⅶ层直接相连。该层内侧部接受后根进入的有髓粗纤维的投射,发出的纤维参加脊颈丘脑束,最终到达大脑皮质感觉区。外侧部多接受脑结构的下行纤维投射,其发出的轴突与前角(IX)运动神经元联系。
脊颈丘脑束 :也是传导触觉和痛觉的传导束,可看做是脊髓丘脑束的补充。来自后根的薄髓及无髓纤维,在后索中上升数节后,终于Ⅴ、Ⅵ层神经元。由这些神经元发出纤维至颈髓上段的外侧颈核,从外侧颈核发出的纤维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在Ⅵ层靠内侧缘处,Clarke背核的背内方,有一纵贯脊髓全长的的半月形细胞柱,称为“后角连合核” ,曾经被称为“内侧基底核”。此核的尾部到骶髓膨大,且由于灰质后连合的扩大而逐渐并入于后灰联合区,且两侧者逐渐向中间靠拢,在骶髓中段合成一个核团,叫做“骶髓后连合核”。应用标记和溃变相结合的电镜方法证实:躯体初级传入与内脏初级传入共同与同一后连合核神经元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而此神经元是向上位脑结构(臂旁外侧核)投射盆腔内脏感觉的Ⅱ级神经元,从而确证了内脏和躯体初级传入在此核的汇聚。
灰质后连合:脊髓灰质横断面呈“H”状,围绕中央管的中间部位狭窄,以中央管为界,背侧部为灰质后连合,腹侧为灰质前连合。
⒎ Ⅶ层:Ⅶ层相当于中间带,位于脊髓前角背侧和后角基部之间。Ⅶ层的核团,多与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入和传出有关。 该层主要核团有中间带内侧核、中间带外侧核。
中间带内侧核:位于Ⅶ层的内侧部,中央管的外方,纵贯脊髓全长。
中间带外侧核:主要由支配内脏活动的节前神经元构成。此核可分为胸腰段和骶段两部分。胸腰段(C8-L3节段)属于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主要位于侧角内。骶髓灰质在外形上虽无侧角膨出,但S2-S4节段与侧角相应的部位也存在着中间带外侧核——骶髓副交感核,是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聚集处。
整个中间带(Ⅶ层)不仅含内脏传出神经元,而且也含有大量的盆腔脏器传入通路的二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都与盆腔脏器的初级传入发生联系。骶髓后连合核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和盆腔脏器的神经联系,因此,中间带与骶髓后连合核被认为是与盆腔脏器联系的复合体,将之命名为“骶髓内脏面”。 该结构与内脏传入纤维关系较大,可能与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任督二脉”相关,将在“奇经八脉”进行分析。
外周感觉神经传入的神经冲动,来源于感觉神经的感受器对于刺激的电转换。感受器位于感觉神经末梢,主要分为三类1.外感受器(主要分成三种,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2.内脏感受器,3.本体觉感受器。其中产生“酸麻重胀”等“气感”感觉的感受器是机械感受器,在形态学上属于包被感受器,其传入纤维主要是有髓粗纤维(痛觉和温觉主要是通过无髓和薄髓纤维传导)。在以上脊髓后角的板层结构中,直接与经络感觉意识产生有关的结构主要是发出纤维投射到丘脑的脊髓后角Ⅰ层(痛觉和温觉)、Ⅳ层、Ⅴ层和Ⅵ层。神经冲动从丘脑投射至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才有躯体感觉意识的发生。Ⅲ层为中间神经元;Ⅱ层神经元并不向上位脑结构投射,主要是对初级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起调控作用。
机械性刺激产生的触觉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在Ⅳ层、Ⅴ层和Ⅵ层的投射神经元之间,相互缺乏突触的联系而不会发生直接传导,必须依赖中间神经元才能进行神经冲动在脊髓后角内的传导。Ⅲ层中间神经元的突起特点,使得神经冲动在Ⅲ层与Ⅳ层、Ⅴ层和Ⅵ层之间相互传导成为可能。
分析脊髓后角内各层神经细胞突起的特点,可以发现,机械性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有髓粗纤维到达Ⅱ层轴突终支丛;Ⅳ层、Ⅴ层神经元的树突向背侧伸入Ⅱ层,接受有髓粗纤维的传入;Ⅲ层神经元的树突既能向腹侧伸入Ⅳ层、Ⅴ层,又能向背侧伸入Ⅰ、Ⅱ层,其轴突起于树突的基部,分叉分出细枝,在Ⅲ层、Ⅳ层内形成密的纤维丛。因此,在Ⅲ层与Ⅳ层、Ⅴ层之间具有丰富的突触联系,形成触觉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在Ⅰ、Ⅱ层与Ⅲ层之间同样具有丰富的突触联系,形成痛觉、温觉信息的传递(例如温针疗法时的传导现象)的结构基础。Ⅱ层发出的跨节段投射纤维与其他节段的Ⅱ层神经元或初级传入纤维形成突触联系,对感觉信息在脊髓后角内的长距离传递也能发生重要作用(图1-3)。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