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2010~2014年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呈现出多彩与多样的学术面貌,无论是高频度的学术交流活动,还是多维度的研究成果抑或新层面的理论探索都显现出这几年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炽盛与深化的发展样态。本书从理论与方法、书序与书评、学术活动纪要与综述三个方面概括了2010~2014年的学术成果与发展面向,其中不乏深邃新锐的论文和观点,对深入探索历史上的社会生活及形成历史研究的新范型具有积极意义。
|
關於作者: |
梁景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龚书铎先生、李侃先生、林增平先生、耿云志先生。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女性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主张从多学科的角度看待社会文化的演化,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文化问题。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等,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目錄:
|
炽盛与深化——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五年历程(2010—2014)(代序)【梁景和】/1
上编 理论与方法
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刘志琴】/3
生活质量: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维度【梁景和】/14
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中国“社会文化史”的反思与展望【李长莉】/32
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常建华】/47
走上人文学科前沿的社会文化史【刘志琴】/64
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对概念【梁景和】/70
“碎片化”:新兴史学与方法论困境【李长莉】/76
从“新史学”到社会文化史【罗检秋】/83
着力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左玉河】/97
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危兆盖 等】/101
关于社会文化史理论的几点思考【李志毓】/113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的概念【李慧波】/122
也论社会史与新文化史的关系——新文化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张俊峰】/128
新社会文化史:寻绎意义的新尝试【朱梅光】/143
“新文化史”给我国史学研究带来了什么?【耿 雪 曾 江】/147
中编 书序与书评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中文版序【王 笛】/153
《当代中国口述史——为何与何为》序【梁景和】/167
《英雄的悲剧——李秀成心理分析》序【梁景和】/170
《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序【姜 进】/178
个性社会、快乐、性伦文化
——《21世纪中国女性文化本土化建构研究报告集成(2001—2012)》序【梁景和】/184
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的面面观
——评梁景和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邹兆辰】/187
一本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入门书【余华林】/195
评梁其姿《从疠风到麻风:一种疾病的社会文化史》【杨璐玮 余新忠】/198
近代中国女性运动的多维图景
——评游鉴明《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
【方艳华 刘志鹏】/220
晚清社会文化史的新探索——读《文化、社会网络与集体行动》【陈其泰】/225
社会生活与观念意识互动的新视野——评《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研究》【张 弛】/231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瓶颈”与未来走向
——读梁景和等著《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嬗变研究(1919—1949)
——以婚姻·家庭·妇女·性伦·娱乐为中心》札记【李俊领】/240
千年书院历史的立体透视
——读《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张天杰】/267
下编 纪要与综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近年来举办学术会议综述
【吕文浩 王 胜 等】/273
2009—2011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李长莉 毕 苑 李俊领】/327
2012年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李长莉 唐仕春 李俊领】/344
社会文化史:一个有活力的研究领域【吕文浩】/357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文化史
——第五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雷 平】/361
新时期社会生活史研究述略——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为中心【杨卫民】/374
后 记【梁景和】/3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