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骥行千里(大字版)

書城自編碼: 260754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张骥良
國際書號(ISBN): 9787500259367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15/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9.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万有引力书系:金马 巴拿马铁路悲歌
《 万有引力书系:金马 巴拿马铁路悲歌 》

售價:HK$ 112.7
人文与社会译丛:休谟的人生智慧
《 人文与社会译丛:休谟的人生智慧 》

售價:HK$ 78.2
高效时间管理:巧妙且明智地利用时间
《 高效时间管理:巧妙且明智地利用时间 》

售價:HK$ 66.7
完美咨询 原书第4版
《 完美咨询 原书第4版 》

售價:HK$ 86.3
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珍藏版)  [美]茜拉·科尔哈特卡
《 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珍藏版) [美]茜拉·科尔哈特卡 》

售價:HK$ 79.4
水悖论(“同一颗星球”丛书)
《 水悖论(“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78.2
空间微电子. 第二卷.空间用集成电路设计
《 空间微电子. 第二卷.空间用集成电路设计 》

售價:HK$ 250.7
罪恶与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罪恶与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35.7

 

編輯推薦:
盲人作家张骥良先生继《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之后又一力作。他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朴实、自然的纪实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痛苦与挣扎,也写出了自己的抗争与崛起。


本书特点:


1)本书讲述了一个人民代表的艰辛故事,一部盲人记者的卧底人生。这是一部中国盲人的心理成长史,也是一部充满血和泪的个人奋斗史。

2)本书自始至终确立了励志的主题,作为一个盲人,作者30多年来有近500万字的文学、新闻作品及长篇历史小说发表、出版。作者以拼搏、进取的姿态笑对人生,充满了励志的激情,对健全人及残疾人均有激励作用。3)作者卧底采访,九死一生的惊险故事,体现了一位盲人记者的胆识、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读来不仅令人惊心动魄,对人生、职业、事业等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或多或少会有所启发。
內容簡介:
《骥行千里》是盲人作家张骥良的第二部小说。他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朴实、自然的纪实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痛苦与挣扎,也写出了自己的抗争与崛起。这里有他当记者的惊心动魄,有他从事盲人工作的苦涩与艰辛,有他探索末代皇帝溥仪的坚守与执着……
關於作者:
张骥良,男,1954年6月30日生于北京,视力残疾。7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华儿女》《知音》《人民文学》《诗刊》等全国数百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文学评论、报告文学、以及人物通讯等等,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作者系北京作协会员,朝阳区人大代表。
目錄
第一章身世之谜

捡来的孩子也是宝

“残废了,也是一条命呀!”

和我命运相同的妈妈

癌症手术前的托孤

远去的父亲

妈妈语录


第二章纯真年代

幼儿园老师的小帮手

我的家庭学校

难忘“暑假”生活

我要上学

获奖与落选

校园小诗人

第一次和名人接触

给郭沫若写信

萌动的青春

学农的故事

毕业前的北戴河之旅


第三章生活百味

待业的那些日子

我成了一名制药工人

病倒在密云小旅馆里

除夕前,我从长春到北京

我情感的燕子飞走了

我的婚姻是包办的

我用笔养活全家


第四章笔墨生涯

疯狂写诗与投稿

而立之年参加青创会

在文化宫创作班的那些日子

《地平线的呼唤》诞生记

支持我写溥仪的人们

潜心创作长篇纪实小说

盲人作家对话外媒记者第五章笔者夜行

我成了一名打工记者

卧底丐帮的五天四夜

报道差点惹官司

卧底血头血霸险成聋哑人

一篇报道把违法者送进监牢

在世博会采访的日子里


第六章光明使者

盲人对话南开学子

书香生日庆祝会

我们办书画会这些年

赴日交流办个展

登上文化讲堂的讲台

人大代表的激动

解决盲人的读书难问题

履职之路不停步

传递爱,践行爱

理事·管事·做事

做盲道安全的守护者
內容試閱


林非读了我的盲人朋友张骥良先生这部传记体纪实文学作品后,跳入我脑海的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词汇——态度。我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他乐观面对逆境、不断锐意进取的拼搏人生。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要我看,决定成败的不仅仅是细节,态度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态度不端正,要注意细节也是徒劳的。但只要求态度端正,而忽略了细节,恐怕也很难成功,看来态度和细节同样决定着能否成功。

最初的刻苦学习,后来的勤奋写作,是骥良一贯坚持的人生态度。一个视力接近于失明的人,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里,竟然发表了近500万字的新闻及文学作品,他那本写溥仪的长篇历史小说,销售量近10万册,这是中国盲人作家创造的奇迹和神话。

他最初写诗,写散文随笔,后来也写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及通讯报道。无论是在工厂当工人,还是在报社干记者,别人下班以后都休息了,可他还在熬灯守夜地爬格子。用文字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样也丰富着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生。这算不算一种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呢?

乐善好施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在这部书稿中,我读到了为盲人朋友谋福利的感人故事。他当区残联副主席已经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光当朝阳区盲人的头儿,也快20年了。尽管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仍然乐此不疲,干得劲头十足。他明明知道干这事没有报酬,但还是坚持了这么多年,而且义无反顾地坚持着他的信念,为全区的盲人群体谋利益。从这一点上,我们确实感到他人格可贵之处。他还调动个人的关系和资源,为盲人朋友干了大量好事、实事。他在这个没有报酬的岗位上一直干了这么多年,做到这一点实在太不容易了。之所以坚守了这么多年,因为他有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生态度。

为人民负责,也是一种积极、善良、正义的人生态度。当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百姓的医疗安全受到侵害时,他作为一家小报的打工记者,实在无法沉默下去、容忍下去了,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卧底采访。让没有化验过的脏血,流入北京周边的个体诊所,不仅仅威胁着我们农民兄弟的健康,而且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而流落于地铁、地下通道、街头巷尾的乞讨者的行为,严重影响着我们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形象。他用自己001的残余视力,用自己那颗敏感而又善良的心,特别是用他手中那杆正义之笔,把一个个黑幕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把那个卖医疗垃圾的某大医院科长送进了监狱,把那个贪赃枉法并把回扣大把装进自己腰包的药剂科长绳之以法。

卧底采访的危险性实在太大了。连健全人记者的卧底采访都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因为危险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更何况盲人记者了。读着他笔下的这一幕幕惊心动魄,从心灵里流淌出的文字,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竟敢冒着这么大的危险进行卧底采访,心灵深处的动力是什么呢?这也许出于他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当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这种态度让他勇敢地冲上去。为人民负责的人生态度,在他矮小的身躯里,在他的心灵里,起了巨大的作用。

作者并不是完人,也根本不可能成为完人。他同样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犯过不大不小的错误。在这部自传体纪实作品中,他敢于把自己不太光彩的另一面写出来,这同样需要很大的勇气,不比卧底采访时的勇气小。他写了自己的身世,也写了自己在中学时代那朦朦胧胧初恋的感觉,如果他不把这些内容写出来,读者是无法知晓的。正因为他老老实实写出来了,这部书才显得真实,他这个人才显得真实。实事求是是一种作风,更是一种直面人生的态度。正因为作者把这些细节如实地写了出来,我倒觉得他的灵魂干干净净,他的内心世界清清白白。他敢于不留情面地解剖自己,这不仅需要勇气,同样需要胆量。实事求是地面对心灵,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广大读者,的确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无论是了解盲人的内心世界,还是通过一个盲人体现社会变化与时代进步,无论是看卧底采访者的惊心动魄,还是体味作者与命运的厮杀。字里行间显露出作者乐观、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态度决定观点,观点体现思想;而思想反映人格与人性。有了作者端正的人生态度,才奠定了这本书正确的思想基础。因此,判定一本书是否有价值,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值得参考的条件之一。




第一章身世之谜

年轻人一手撑伞,一手抱着孩子,在雨天里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他盼望孩子的父母赶紧出现。然而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一拨又一拨人从他身边匆匆走过,没有人在他身边停下来。捡来的孩子也是宝1954年6月30日,这一天阴沉沉的。下午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北京市立第三医院挂号室职工张喜龙,推着自行车走出了医院大门。这时他才想起该抽一支烟了,这天下午可真够忙的,连支烟都没顾上吸。可一摸兜里的烟盒都已经空了。医院大门对面就是一个小卖部,说是小卖部,只是普通民房把窗户打开了,窗台便改成了柜台,卖点香烟及儿童食品。屋里没有人,这位年轻的烟民只好耐心等着。这时他似乎听到了几声猫叫,叫声很微弱,有气无力的。这位姓张的年轻人东张西望,也没有找到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半天他才听清楚,声音是从自己脚下发出来的。他低头一看,窗台下放着一个破纸箱子。他弯腰打开破纸箱子盖,情不自禁地哇了一声,破纸箱子里装的不是一只小猫,而是一个婴儿。箱子底已经被雨水泡湿了。婴儿被冻得浑身青紫,哭声已经很微弱了。“谁把孩子放在这儿了?过一会儿还不冻死。”他弯下腰本能地抱起婴儿。说来也怪,这婴儿被那年轻人抱起后,哭声便戛然而止了。

不大会儿工夫,那卖烟的老头儿回来了。见到这位年轻的主顾,亲热地问:“这是您的小孩儿?”那年轻人把刚才发生的一幕,对老头儿说了。

年轻人一手撑伞,一手抱着孩子,在雨天里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他盼望孩子的父母赶紧出现。然而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一拨又一拨人从他身边匆匆走过,没有人在他身边停下来。连小卖部的那个老头儿也觉得没有生意可做,关窗闭户,连灯也熄灭了。年轻人也觉得身上冷了,可心里却像着了火。他心里明白,家中的妻子早做好了晚饭,正等着他回去呢。可怀里的孩子怎么办?还放回原处吗?不行,绝对不行,这也是一条小生命呀!可抱回去也不行,他们会问:这孩子从哪儿来的?即使妻子不怀疑,老丈母娘能相信自己吗?老丈人、内弟和内弟的未婚妻会怎么议论和看待自己?

又一阵风吹过,年轻人打了个哆嗦。他决定赶紧回家,妻子在家里早等急了。这孩子无论如何也得先抱回家去,这可是一条幼小的生命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本来平静的家庭,被这个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打乱了。年轻的丈夫向全家讲述了捡起这个孩子的经历。老丈人先发话了,对老伴说:“明天一早你就叫上街道居委会的同志,把孩子送到派出所去。”丈母娘开始用温水给孩子擦澡,才发现这是一个男婴。她边擦边抹起了眼泪:“多可怜的孩子,这孩子的亲生父母太狠心了!孩子才出生几天,就这么狠心把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给扔了。”妻子手忙脚乱地给妈妈打下手,泪水也是不住地往下流,她和这个孩子的命运一样,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被亲生父母遗弃的。被身边这位好心的妈妈抚养成人,如今也成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叫蒿喜珍,与丈夫同在北京市立第三医院工作。由于夫妻俩名字第二个字都是“喜”,被同志们戏称为“双喜”。

孩子进了家门,第一件大事就是吃。正当丈母娘和妻子为孩子擦澡的空当,年轻的丈夫又推车出了门。不大会儿工夫,奶粉、奶瓶、奶嘴都买回来了。这一夜,小家伙很乖,只在深夜哭闹过两次。可这个家庭里的好几位成员都没有睡好觉,年轻的妻子几乎彻夜未眠。她让孩子和自己睡,一会儿孩子尿了,一会儿喂水,一会儿又喂奶。她索性捻亮床头台灯,一边哄着孩子,一边阅读夜校的教材。这时她才认真地端详着这个男婴,惊喜地发现这小家伙长得好漂亮!她真有点喜欢这个孩子了。

第二天,这个家庭的成年人都上班去了,只留下了给小宝宝擦澡的那位老太太。早饭后老太太抱起孩子,和同院的张老太太一起去了派出所。接待的民警同志很客气:“大娘,您别把孩子往我们这儿送呀!我们这儿连个女的都没有,一帮子大男人,工作又这么忙,您老人家把孩子放这儿,我们怎么办呀!”就这么三言两语,老太太没词了,只好把孩子又抱回了家。

当天晚上,夫妻俩回家一看,小家伙正躺在床上玩呢。这小家伙的眼睛又大又亮又有神,还挺惹人爱的,老太太把去派出所碰了钉子的事一说,一家人又议论开了。还是丈夫的主意大家都认为可行,他说:“我明天去一趟报社,通过登报找找孩子的亲生父母。”

第二天下午,他和单位请了半天假,便骑车去了报社。社领导对这件事很重视,当时就派记者去了他家里,详细了解了捡拾孩子的经过。第二天这篇报道见了报,在这家不大的医院里,引起了同事们的议论。

“小张心眼真挺好的,无形中给自己找了多少麻烦呀!”

“这小子胆太大了,这哪儿是捡了个孩子呀!分明是捡了个包袱。”

“依我看,这小子想出名,要不然跑报社干嘛?”

这议论传到他耳朵里,他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心里明白,不能见死不救。别人爱嚼舌头,就让他们嚼去吧!

虽说这件事登了报,可一晃十多天过去了,孩子仍然没人来认领。这十多天可把老太太累坏了,女儿女婿工作都很忙,孩子白天就全托付给老太太。

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中午,京郊顺义一对农民夫妇找上门来。两口子快四十岁了,还没有个孩子。一大早就从顺义往城里赶,到中午才进家门儿。他们向这家人说明了来意,年轻的妻子说话了:“这孩子我们自己收养了,我带了他这么多天,已带出感情来了。”她的话十分坚定,声音虽然不大,却震撼了在场的家人。那对农民夫妇一看主人的态度这么坚决,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客人一出门,家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集中到年轻妻子的身上,好像一下子不认识这位家庭成员了。几分钟的沉默之后,还是老太太打破了沉寂,“娘知道你的心思,是不是你嫌那两个人穿得太破,想给孩子找个好一点的人家?”到了这一步,年轻的妻子只有把心里的想法全盘托出:“经过这十多天的相处,我已经喜欢这孩子了。我和喜龙已经商量好了,我们决定收养这孩子。趁着今天大家都在家,你们也帮我出出主意。”老太太最了解女儿了,这孩子从小脾气就犟。只要她想干的事,说什么也得做。事情到了这一步,看来拦也拦不住了。可她心里还是为女儿担忧:“这事你可想好了,将来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怎么办?到时候你们又不想要这孩子了,再想送走可没地方送呀!”

老太太这话一出口,女儿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是呀!老人说的确实是个问题,可到了这一步,她的性格不允许她多想了。她明明该想这件事,可嘴里说的却是:“我们俩已经商量过了,这几年先不要孩子,等这孩子大一点了再说。”她这么一说,丈夫也只有点头的份了。他爱妻子,爱她的善良。这回收养这个孩子,他还没认真考虑过,既然妻子说已经和他商量过了,他也只好点头了。

老丈人在那里闷头抽烟,家里人正在议论的这件大事,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百分之百不同意这件事,但他什么也不说,他心里明白,即使自己说了,家里人也不会听。老太太唯一的儿子正在谈恋爱,除了他的女友之外,这个世界好像与他没有什么关系。最高兴的是年轻妻子的妹妹,这个小姑娘那年才4岁。她对这个新来的小客人充满了好奇。

那个被捡起的男孩就是我。我从此便有了一个家,有了爸爸、妈妈、姥姥、姥爷、舅舅和小姨。爸爸捡到我的那一天,1954年6月30日便成了我的生日,一个标志着新生和有家的日子。这个日子后来写进了我的各种履历表,也写进了我的人大代表证。“残废了,也是一条命呀!”我的满月宴办得热闹极了。我满月的前几天,大家伙就起哄让我父母请客。父母本打算自家人吃一顿饭,就算把满月过了,可同事们偏偏不干。父母又怕大家说自己小气,满月再不办肯定是不行了。听说那天从早到晚客人不断,同事们仨一群俩一伙来到我家。据父母的老同事董阁飞阿姨回忆:“你小时候长得可漂亮呢!眼睛又大又亮,还特别惹人爱,像小洋人一样。凡是去你家里的客人,都想抱抱你。”

客人们渐渐散去以后,父亲才想起该给我洗个澡了。手一摸吓了一跳,我的身上烧得滚烫滚烫的。父母抱着我就往医院跑。可还没跑到医院,我居然抽搐起来了。大夫们使出浑身解数,40多度的高烧怎么也退不下来。有的大夫认为:“先天性营养不良引起的缺钙抽风,因此高烧不退。”有的大夫认为:“也许是受了惊吓,或受了凉,如果抽风停不下来,高烧就很难退去。”高烧和抽风就好像贴在我身上,什么好药都用上了,疾病就是舍不得离开我。看着我那烧得通红的小脸,不断抽得蜷缩在一起的小身子,父母别提有多心疼了!从我进这个家门的那一天起,父母待我如同己出。我这突然一病,他们急得够呛。专家、主任医师们拿出了十八般武艺,可就是赶不走我的高烧和抽风。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的病一点也不见好。大夫们拿出了最后一招,对我进行腰部穿刺,抽出骨髓进行分析、化验,确定患病的原因。当时曾有人劝说过父母,说腰穿的危险性很大,弄不好会落下后遗症。但父母太相信本院的同事了,做完腰穿的结果是,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妈妈最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把问题反映给院方。于是议论开始了,核心议题是,这种现象与穿刺没有关系。当时中国也许还没有“医疗事故”这个词汇,医患关系问题自然也不会被人提出。我的父母只好自认倒霉,腰穿之后并没有找到病因。高烧和抽风仍在继续,后来有位中医建议给我吃点“化风锭”,我也不知道这个药名写得是否准确,吃完这药后,高烧和抽风真的停止了,但眼睛却落下了终身残废——当时还没有残疾这个词儿。

从此,父母为了治好我的眼病,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求医问药之路。凡是北京及周边有名的眼科医院、眼科专家全都拜到了。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这种病名叫“视神经震颤”,说得通俗一点,是神经出了问题,也就是眼球不受神经指挥了,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眼球得神经病了。视力将终身残废,专家的诊断像判决书一样,把父母带进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现实实在是太残酷了,对于我年轻的父母而言,确实是一种考验。当时医院里就有人给我父母提建议,这孩子终身残废了,你们心甘情愿养他一辈子吗?后来我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曾经问过母亲这个问题。她回忆说:“专家确定你的视力将终身残废以后,对我们俩的打击太大了。但你毕竟是一条弱小的生命呀!当时确实有同事建议过我们,把你再送回原处去。我们根本不会那么做,如果真的那么做了,我们的心一生一世也不会平静下来。我们会活得胆战心惊。即使养活你一辈子,也算保全了一条弱小的生命!”母亲说得平心静气,我的泪水却怎么也止不住了。和我命运相同的妈妈从我满月的那天起,父母每个星期都抱着我跑一两趟医院。一场大病,让他们几乎一贫如洗。五十年代青年人中流行的“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全卖完了。家里只剩下一张床和锅碗瓢盆。同院的街坊们和医院的同事们都在议论,为了这个捡来的孩子,把家都快卖光了,值吗?这些议论后来传到我父母耳朵里,他们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一样。

进入6月,母亲吃了油大的食物就反胃,恶心。同事们都催她检查,看看是不是怀孕了。大家这一提醒,她一下子警觉起来。她真的怕自己在这个时候怀孕,然而怕没有用。白天怎么都好办,紧紧张张一天的工作,根本容不得多想。可到了晚上,面对家人、丈夫、儿子,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晚上,还没等妈妈把这个消息告诉爸爸,爸爸先说话了:“你怀孕了?”爸爸的语气很平静,妈妈点了点头。这之后便是长时间的沉默,爸爸的问话虽然平静,但他的心情不再平静。

这一夜,两个人什么都没说,各自在想心事。可光沉默也不是个事呀!问题还得解决。又一个夜晚来临了,爸爸的问话打破了沉寂:“你打算怎么办?”经过一夜的思考,妈妈和盘托出了她的想法:“我打算留下骥良骥良是我的小名,先打掉肚里这个孩子。咱们都还年轻,还有怀孕的机会。咱们的经济状况你是知道的,有了孩子咱也养不起呀!妈现在光看骥良一个,就够她累的了。咱们再要了这个孩子,谁来给咱看呀!”这回轮到爸爸沉默了,妈妈说出了她的想法,爸爸长久没有回答。这长久沉默的气氛太沉闷了,过了一个多小时了,爸爸仍然没有表态。妈妈又说话了:“打掉咱们的亲骨肉,你心里不好受我知道,难道我心里就好受吗?可没有什么好办法啊!”沉默,依旧是沉默。直到第二天上班前,爸爸才恢复了常态。他对妈妈说:“你想得对,就按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