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走出中世纪》(增订本)二十年前初刊至今,影响持久不衰,亦曾被译为英文,广泛流传。现经作者校订原作,增补大量内容,并从更能彰显历史时空连续性的角度,调整编次,从而成为较初刊更加完整精到的名家名作。与《走出中世纪》(增订本)相关之《走出中世纪二集》也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
|
內容簡介: |
《走出中世纪》(增订本)讲述作为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朱维铮教授以其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多元的探索视野和妙语连珠的流畅文字,在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连贯的发掘探讨和发人深省的研究思辨,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作出了独到地阐述,从而充分显示其不仅把握中国历史昨天、前天的学术修养,更体现其关怀人类社会今天、明天的人文精神。
媒体推荐
走出中国的“中世纪”
《走出中世纪》提炼了1930年代以来的明清史研究,浓缩了中国近代从晚明到晚清的波澜壮阔之进程
南方周末 2007-08-16 14:39:13
■每周一书
□李天纲
朱维铮先生的《走出中世纪》(增订本)20年后再版,又一次获得读者的赞誉,可见有价值的思想和学术,原来是可以历久弥新的。回想起来,《走出中世纪》初次出版的情景还历历在目。1986年,本书以深入凝重的笔调,触动刚从“文革”过渡出来的人心,在“思想解放”的学术界引起热议。一位经历运动、变得激进的老先生说:中国人自己是走不出中世纪的,只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出中世纪”。稍后,另一位中年先生则相反,拿了一把西方“经典”尺度,丈量一番后,说中国古代根本不曾有过“中世纪”。说不要“西方中心”,自己拿的尺度却还是来自西方。1980年代的思想学术界,光谱很宽,色彩很丰富,对于《走出中世纪》的议论,是一个例子。
对于有着“文革”共同记忆的好几代中国人来说,十年噩梦,一朝醒来,惊怵之后,“中世纪”确实是一个容易唤醒的概念。经历过那一时期的好几代中国人,在东方的“文革”和欧洲的“中世纪”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走出中世纪》在20年前就不是一本可以拿来当作时髦谈助的“伤痕”类书。它非常耐读,是专业书,主要的读者还是综合性大学文史哲专业的学生。复旦大学的学生都知道,朱维铮先生是校园内最为恪守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教授之一,无徵不信,无稽不谈。通观全书可以发现,《走出中世纪》提炼了1930年代以来的明清史研究,浓缩了中国近代从晚明到晚清的波澜壮阔之进程。
《走出中世纪》确实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其中的观念和史实,编织得非常细密,需要相当程度的思想兴趣和学术训练才能慢慢进入语境。当然,一般读者也能凭着人生的阅历,从本书饱含热情的文字中悟到些什么,但要领悟到更深的意义,先要熟悉近四百年来的明清学术史。书中“匪夷所思”一篇,是周围很多朋友都喜欢咀嚼的,每一条文字都约到最简,其中包涵的学术意蕴,需要自己用功力去发掘。例如,第一条“徐光启”说:“他(徐光启)向利玛窦问了西方政教,便想赴欧洲亲自考察一番。没有成行,那不是他的过错。假如他真的去了,又回来了,中世纪晚期的思想史,会不会是另一种模样呢?”在“文革”后的学术界,这是个很突兀的问题。要知道,1983年国内学术界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的时候,很多学者还在回避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掩盖他的天主教徒的身份,连徐光启从上海到过澳门,见过西洋人的事实都加以否认,生怕一位中国的爱国者,和西方天主教会扯上后就有损形象。
整个1980年代,朱维铮先生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中年学者合作,恢复了1930年代十分兴盛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开创了这个领域的各项教学和研究。从“文化史”角度,突破“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等传统学科中意识形态的限制,马上有清新可喜的气象,受到学术界的瞩目,纷纷响应,一时涌起“文化热”。
讲授就是写作,用写作的精神来讲授。这种精神,注重探讨,不计功利,古人称之为“述而不作”。如今,这种古人精神被计算“论文数”,强调刊物“权威”、“核心”级别的学界所抛弃,却还在《走出中世纪》这样的“札记”类著作中保留着。《走出中世纪》瑰集的多是真知灼见的“笔记”、“断想”和“考证”,没有一篇是高头讲章式的“论文”。出版后,在一次“谈学”中,我问过朱老师,“在今天动辄以大部头空头著作唬人的年代里,(《走出中世纪》的札记体形式)显然有一个重要的学风问题,您如何看待?”朱老师戏称这样的高头讲章,就像是个虚假的“大头娃娃”,不过就是晃来晃去而已。
最近20年里,学术界的“论文”产量大幅度提高,学术行政单位所属各级学术刊物的学术声誉却渐渐破产。因循、重复、剿习、抄袭、卖版面、吃作者、榨基地,各种各样的丑闻层出不穷,究不胜究。相反,倒是出版社、报社和一些公众型的刊物为了兼顾读者面和发行量的考虑,刊发着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作品。像朱老师这样的前辈学者,完全置身于当代“名利场”之外,仍然不加入这场无规则的游戏,还是一如既往地“述而不作”,写着自己的“札记”,在几家遂合心意的刊物上发表。朱老师的《走出中世纪》,和他以后的一系列作品,都是这样写作的。如此境界的“述而不作”,鼓励了很多有志于学术的后辈。
转眼之间,《走出中世纪》出版已经二十年了,离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年代的结束,也已经三十年了。这二三十年里,好几代的学者努力“走向未来”(《走向未来丛书》语),“走出文化封闭圈”(张隆溪语)。现在的中国学术界,已经“换了人间”,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社会既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这些都不言而喻。但是,变化的方向是否真的如当初学者们的设想,当今中国的现状是否真的已经不再“封闭”,是否真的完全不需要再对“中世纪”怀抱忧虑,这些都是大可怀疑的。
中西悬隔,时空跨越。一种历史,比如说“中世纪”,不可能在不同文化传统的社会中重复开展。换句话说:欧洲的“中世纪”和中国的“中世纪”天然不同,拿欧洲标准量世界,保持“西方中心论”,当然都是肤浅的。但是,以中国历史学问为根基的学者讲“中世纪”,天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不必由“反西方中心论”者来提醒。朱老师的学问,是从中国历史的深处出来的,他在《走出中世纪》中讨论的,当然是“中国的中世纪”,不是欧洲标准的“中世纪”。其实,只要真正摸到历史的脉络,讨论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欧洲历史的概念,如“中世纪”,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借鉴,而“标准”、“定义”都退居次要。正因为如此,在《走出中世纪》这样的著作中,我们可以从晚明到晚清的近代历程中,看到很多人性和社会的大问题。
|
關於作者: |
朱维铮 1936年出生,江苏无锡人。复旦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专门史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曾主持编辑《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等。 1987年以来先后应邀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担任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
著作有《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与龙应台合作)、《壶里春秋》、《中国经学史十讲》和《孔子思想体系》(合作)等。
|
目錄:
|
增订本小引
初版序
英文版序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至晚清的历史断想
匪夷所思
——世纪更替中间的哲人怪想
利玛窦在中国
楔子
一 利玛窦圆梦
二 怎样“劝化中国”?
三是“拓荒”么?
四 渗入王学开拓的空间
五“慢慢来”的策略
六 目的与手段的倒错
七 关于《利玛窦中文著译集》
利玛窦与李卓吾
徐光启和晚明史
晚明的西学领袖
何以不能称学派?
利玛窦和徐光启
晚明“天学”的轴心
技术救世的成败
附:《历史上的徐家汇》代序
给魏忠贤“造神”
“红夷大炮”
南明史的一部力作
十八世纪的汉学与西学
一 “空白”引出的疑问
二 答疑的难点
三 古老学术史的倒演
四 王学与西学
五 尊朱抑王的奥秘
六 南国汉学家的反应
七 汉学与西学的相关度
八 中世纪特色的回光返照
九 隔膜的心态
汤若望与杨光先
所谓《不得已》案
满清首任钦天监正
帝师生涯
杨光先发难
传教士内哄
满洲权贵支持更愚昧一方
南怀仁怎样告倒杨光先
关于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
“真理学”、“清官”与康熙
“一介不取”?
满清盛世的“小报告”
年羹尧与汪景祺
附:汪景祺《功臣不可为》
戮心的盛世
附:上引《乙丙之际箸议第九》部分译意
和砷案
附:清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宣布和坤二十大罪的上谕
在中世纪晚期的《三国演义》
讲史小说岂是信史?
满洲文盲权贵的教科书
荒谬的关羽崇拜
由清宫到民间的“三国戏”
“你能抵挡他么!”
马纯上和匡超人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初说
“以公心讽世之书”
马二先生说“举业”
文坛流氓匡超人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跋几份“反洋教”揭帖
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
一 假孔子与真孔子
二 近代三种假孔子
三 “假作真时真亦假”
四 信言有征见真实
阳明学在近代中国
——由晚清至民国的政见史札记
关于早年章太炎
——章太炎著作按语一束
《明独》
《读<管子>书后》
《译书公会叙》
《视天论》
《茵说》
《公言》
《原变》
《与梁鼎芬绝交书》
《<客帝>匡谬》
《征信论》
《驳<箴膏肓评>三书叙》
《<社会学>》
《序<革命军>》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原学》
《革命之道德》
《无神论》
《论诸子学》
《衡三老》
《悲先戴》
《哀后戴》
《与人书》
《复吴敬恒函》
《代议然否论》
《<齐物论释>序》
关于晚年章太炎
——就“五四”后章太炎思想的札记
唯物史观在中国萌芽形态的历史考察
——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中世纪将复归吗?
——《知识价值革命》提出的疑问
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