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研究背景
在本章,将对社会发展、学术领域、教学改革及教学理论四个可能影响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背景因素展开讨论。
**节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研究者考察了近30年美国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他们发现:随着时代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具有不断更新的、更高程度的综合技能,那些日常操作和常规技能的工作,正在被包含高层次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工作所取代
Bernie T,Charles F 2009 21stCentury Skills: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研究还发现:日常操作和常规技能的“常规工作”往往是“基于规则的、程序的、操作的”,例如电话接听员、流水线工人、图书管理员、司机等从事的工作;具备高层次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创造性工作”则包含更多的“抽象解决问题”、“思考灵活性”,例如科学家、策划者、设计者、经理等从事的工作。
进入新世纪后,信息增长加速,社会变迁加快。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从工业经济转变为创造力为特征的知识经济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 s Transforming Work,Lif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BasicBooks
Abdul S A 2001 Development of a learning and thinking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Bangi,Malaysia。美国学者的研究显示,随着信息爆炸速度的加快,到2020年,信息倍增周期会缩短至73天
Ennis R H 1985 Developing minds: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 Assosiation for Supervision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CD) Alexandra,Virginia。社会的剧变直接引发各国变革教育的浪潮。在这一浪潮中,通过学校教育培育公民的创新素质被凸显出来: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处理倍增繁杂信息的素质,而学习动机、知识理解、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恰恰是这一素质的重要成分
Sawyer R K 2006 Educating for innovation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41~48。
第二节学术领域的持久关注
在中外教育史上,探讨如何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者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是学术研究领域持久关注的问题。
一、国外学者对基于思维的教学的关注
国外学术界对基于思维的教学的关注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先哲们。苏格拉底在对话教学中形成的“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与定义四个步骤。其中,在“讽刺”阶段,教师不断提出问题使学生陷入认知冲突之中,使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在“助产”阶段,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的、主动的思考,得出结论;在“归纳与定义”阶段,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西方*早的启发式教育。柏拉图在著述中强调,人要认识世界,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心灵必须通过理性,运用思维,以思维为工具,才能在认识过程中获得真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既然知识需要凭借思维来探求,逻辑学由此成为一种关于正确思维的科学。逻辑学的职能是论述取得知识的方法,因而逻辑学是获得真正知识的重要工具。古希腊的哲学家对于思维在认知世界、获知真理的重要性方面的洞见无疑为后世学者指明了方向: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等哲学大师分别论述了严格的思维是探索事物的性质、缘由和根据,发现事物的存在基础或本质以及目的的重要工具。
近代以来,人们对基于思维的教学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对思维的认识日益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
Kuhn D 2005 Education for Thinking 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Venville G,Adey P,Larkin S,et al 2005 Fostering thinking through science in the early years of schoo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5,1313~1331。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反省思维”,强调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意识,强调通过“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做”中验证效果
杜威 2005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姜文闵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1。布鲁纳(Jerome Bruner)的“发现学习”提倡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自己寻找问题和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探究性思维
布鲁纳 1982 教育过程 邵瑞珍译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到了20世纪60年代,“批判性思维运动”更是席卷全美,大学、中学和小学纷纷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借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倾向。此后,一些学者试图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认为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实为“钱币的两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其想象力的发展,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则有利于其逻辑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增强
Oxman Michelli W 1992 Critical thinking as creativity Inquiry: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9(3),1。
二、国内学者对基于思维的教学的关注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姚本先 1995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育研究,(10):40~43。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教学中思维的作用、思维的方法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要求学生“每事问”(《论语?八佾》);认为教学中启发思维的时机非常重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孔子的学生子夏进一步提出求学问时应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教育思想(《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近代以来,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1985 陶行知全集(第四卷)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2近30年来,基于思维的教学研究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朱智贤、林崇德、张庆林、胡卫平、陈龙安、张玉成、胡飘等学者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思维,从各个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霍懋征、李吉林、孙维刚、于漪、顾泠沅、张天孝等优秀老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思维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第三节教学改革的重要选择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习者正式纳入教育目标中。美国是世界科技强国,早在2003年相关机构就制定了《面向21世纪学习者的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
贺巍,盛群力 2011 迈向新平衡学习——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解析 远程教育杂志,(6):79~87。在这个框架的“学习和创新技能”层面中强调:①创造和革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与人协同开展创造性工作、实施创新(将创造性想法付之于行动中,在其可能发生的领域切实做出自身的贡献)。②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有效推理、使用系统思维、判断和决策、解决问题。
新加坡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思维型学校,学习型国家”(Thinking Schools,Learning Nation)活动,对于中小学提出“教的更少,学的更多”(Teach Less,Learn More)的教学要求
Saravanan V 2005 “Thinking Schools,Learning Nations”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review in Singapor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4),97~113。在委内瑞拉,法律明文规定:所有学校都有义务教授批判性思维能力。我国香港地区在1999年开展“思维工程”(Thinking Project)项目,以思维工作坊的形式,以中小学教师为培训对象,开展了多期培训活动。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
通过教学改革提升青少年的创新素质,是世界各国的通用做法。以科学课程为例,国外学者对科学课程的难度要求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极不协调的关系
Shayer M,Adey P 1981 Towards a Science of Science Teaching London:Heinemann
Iqbal H M,Shayer M 1995 Distribution of Piagetian cognitive level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match with science curricula Bulletin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XVIIXVIII (1,2),42~49。国内对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表明
王晶莹 2006 物理学习困难的归因分析和实践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光国 2008 高一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物理学习困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造成学习物理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面对这一现状,我们的选择是:要么降低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难度,进而降低教科书的内容难度,让物理课程变得更容易些,要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变成优秀的思考者。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课程改革都在不断调整课程难度,其中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降低课程内容难度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这将导致高一级学校的反对。另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失败的无奈之举。因此,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来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度理解,推动课程改革,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尽管存在困难,却应该成为解决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极不协调的关系的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课堂里,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a culture of memory in the classroom),创建新型的、以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思维型教学文化” (a culture of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Tishman S,Perkins D N,Eileen J 1995 The Thinking Classroom: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a Culture Thinking Allyn and Bacon:Boston
Ritchhart R,Perkins D N 2004 Learning to think:The challenges of teaching thinking In:K J Holyoak,G Morrison (Eds),Cambridge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