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可供从事环境遥感应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和教学人员、研究生参考使用。
|
內容簡介: |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采用以遥感技术为主的“3S”技术,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调查与研究。《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共分五章,系统介绍汶川震区39个县(市、区)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规模的遥感划分标准,详细阐述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其与龙门山断裂带的关系,重点研究汶川地震触发的体积**滑坡——安县大光包巨型滑坡等典型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并总结和分析地震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及重大泥石流灾害的动态变化趋势。
|
目錄:
|
目录
绪论1
一、主要研究内容1
二、总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
三、主要认识及研究成果3
四、主要研究人员及分工4
第1章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环境背景6
1.1概述6
1.1.1地理位置6
1.1.2交通条件7
1.2自然地理条件8
1.2.1气象与水文8
1.2.2地形地貌1"
1.3区域地质环境条件12
1.3.1大地构造格架12
1.3.2地层岩性14
1.3.3岩浆岩17
1.3.4工程地质岩组特征18
1.4主要活动断裂带特征20
1.4.1龙门山中央断裂带22
1.4.2龙门山前山断裂带22
1.4.3龙门山后山断裂带23
1.5地震活动24
1.5.1历史地震记录24
1.5.2“5.12”汶川特大地震25
第2章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方法27
2.1遥感信息源及基础资料收集27
2.1.1遥感信息源27
2.1.2其他基础资料29
2.2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及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29
2.2.1无人机航空数据的快速获取29
2.2.2基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31
2.2.3基于卫星影像立体像对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33
2.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34
2.3.1卫星遥感图像处理34
2.3.2无人机航空遥感图像处理37
2.4遥感解译方法40
2.4.1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4"
2.4.2遥感解译方法及步骤4"
2.4.3地质灾害规模的遥感划分标准41
2.5野外i周查验证42
2.5.1野外调查验证内容42
2.5.2野外调查验证方法42
2.6遥感成果图件编制43
2.6.1图件编制原则43
2.6.2图件编制步骤43
第3章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研究45
3.1遥感信息源选择45
3.1.1县(市、区)遥感信息源45
3.1.2重点研究区遥感信息源47
3.1.3典型地震地质灾害遥感信息源48
3.2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影像特征5"
3.2.1地震滑坡的遥感影像特征5"
3.2.2地震崩塌的遥感影像特征52
3.2.3泥石流的遥感影像特征54
3.2.4不稳定斜坡的遥感影像特征56
3.3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57
3.3.1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类型57
3.3.2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规模59
3.3.3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危害对象6"
3.4典型地震地质灾害遥感研究62
3.4.1滑坡62
3.4.2崩塌83
3.4.3泥石流85
3.4.4不稳定斜坡93
第4章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研究96
4.1重点研究区概述96
4.1.1北川县擂鼓一青川县东河口研究区96
4.1.2綿竹市汉旺一茂县研究区98
4.2地震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99
4.2.1地震烈度与地震地质灾害99
4.2.2地层岩性与地震地质灾害101
4.2.3地形地貌与地震地质灾害103
4.2.4水系与地震地质灾害106
4.3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107
4.3.1崩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107
4.3.2地震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111
4.3.3地震地质灾害与龙门山断裂带关系的初步分析113
第五章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及动态变化趋势分析119
5.1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链影响因素分析119
5.2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分析120
5.3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形成演化过程分析123
5.3.1同震型地震地质灾害形成阶段123
5.3.2地震地质灾害体转移、汇集阶段124
5.3.3谷底天然坝溃决、泥石流暴发阶段124
5.3.4同流域多支沟泥石流群发阶段125
5.4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动态变化趋势分析126
5.4.1牛圈沟126
5.4.2走马岭沟134
5.4.3红勾140
5.4.4文家沟146
结束语152
主要参考文献153
|
內容試閱:
|
绪论
据今7年前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s 8.0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映秀镇西南,地理坐标为北纬31.0°?东经103.4°?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山区所发生的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救灾难度**?诱发地质灾害*为严重的一次特大地震,地震造成69229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倒塌和损毁房屋3000万间,受灾总人数达4625万人,受灾面积44×104 km2,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万亿元人民币,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损失?
汶川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强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异常活跃,是我国地质灾害*发育?*严重的地区之一?“5.12”汶川特大地震进一步对本就十分脆弱的山体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类型之复杂?危害之严重前所未有,尤其是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的汶川?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茂县?安县?北川?平武?青川等10个极重灾区和29个重灾区地质灾害分布*为密集,危害也*为严重?2008年汶川地震后至2011年的3年间,在强降雨的作用下,灾区相继暴发了一系列规模大?危害严重的泥石流灾害,远远超出了该地区地震前泥石流的暴发频率和规模,再一次不同程度地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损失,并对灾后恢复重建成果构成了严重威胁,引起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因此,地震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汶川震区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9年启动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计划项目,并于2010年1月下达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补充调查”工作项目,项目编码:1212011014033,由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完成?该项目从2010年开始实施,2011年6月提交成果资料,历时一年半,其目的是采用“3S”技术和“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调查技术,以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点,以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其与龙门山断裂带的关系研究?典型地震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为突破口,针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大量地面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本书正是在“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补充调查”工作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凝练?总结而成的?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是在充分收集和整理前人已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和地面调查为一体化的“天?空?地”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全面而系统的对汶川震区39个县市?区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工作,并对典型地震地质灾害进行多时相遥感对比分析,研究地震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地震地质灾害类型?数量?规模及危害,分析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为汶川震区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保障灾后恢复重建成果提供遥感基础资料和科学决策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1采用震后的中分辨率卫星图像资料,开展汶川震区39个县市?区1∶5万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解译地震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判定地震地质灾害的规模大小和危害对象,分析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
2采用震后高精度DMC数码航空图像和高分辨率卫星图像资料,选取汶川震区北川县擂鼓—青川县东河口?绵竹市汉旺—茂县2个重点研究区,开展1∶1万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主要研究地震地质灾害与龙门山断裂带的关系?
3采用震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DMC数码航空图像和无人机航空图像等遥感信息资料,结合无人机航测技术,开展典型地震地质灾害多时相遥感对比分析,研究汶川震区典型地震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发展趋势及灾害链式特征等?
二?总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汶川震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形急变带,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区,地形切割大,山体破碎,地质环境条件恶劣;加之受“5.12”汶川地震的影响,交通通行更加困难,人工现场调查难度大?效率低,且视线受到限制,往往难以形成总体认识,局部地区常规的地面调查难以开展?遥感技术不受交通?视域的限制,是一种高效?全面?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采用“3S”技术和“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调查技术方法,以中高分辨率卫星数据?DMC数码航空数据和无人机航空数据为遥感信息源,可对地面调查空白区进行全视域解译,调查地质灾害特征,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的精度和质量?
本书在充分收集和整理前人已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图像视域广?信息量丰富?实时性强等优势,采用多平台?多时相?多分辨率航天空遥感图像资料和无人机航测技术,结合GPS?GIS等新技术和新方法,辅以地面调查验证,从“面?线?点”3个层次,全面开展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工作:①开展汶川震区39个县区?市1∶5万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查明各县市?区地质灾害的类型?数量?规模和分布状况等;②开展北川县擂鼓—青川县东河口?绵竹市汉旺—茂县2个重点研究区1∶1万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重点研究汶川地震地质灾害与龙门山断裂带的关系;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震地质灾害进行1∶5000详细解译与研究,并通过多时相遥感对比解译,分析其成因机理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研究地震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系统地分析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为汶川震区地质灾害防治?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与建设提供遥感基础资料?总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如图01所示?
图0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框图
三?主要认识及研究成果
“5.12”汶川地震触发了数以万计的地质灾害,是迄今为止有记录以来,空间分布*密集?规模**?危害*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因地震地质灾害而死亡人数约为2万?通过本次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验证,进一步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取得的主要调查与研究成果如下所述?
1在对已有成果资料综合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汶川震区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规模的遥感划分标准,明确了震后同类型地质灾害的识别标志,为地震地质灾害准确判释和灾情预判提供了依据?根据“汶川地震灾区39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分别对汶川震区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分布面积及其对应规模进行统计分析,并经2300多处地质灾害勘查点随机抽样检查,确定了地质灾害规模的遥感划分标准,作为地质灾害规模的遥感划分依据?
2本书研发了汶川震区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和地面调查为一体化的“天?空?地”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方法,补充和完善了汶川震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通过本次对汶川震区39个县市?区1∶5万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新发现中型以上地震地质灾害2325处,其中滑坡523处?崩塌1287处?泥石流388处?不稳定斜坡127处?截至2010年12月,汶川震区39个县市?区共有地质灾害13759处,其中滑坡5339处?崩塌4575处?泥石流1675处?不稳定斜坡2050处?地面塌陷65处?地裂缝55处,以滑坡?崩塌为主,平均发育密度为14.02处100 km2,快速地查明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数量?类型?规模及其发育分布特征?
3通过对汶川震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震地质灾害进行遥感调查与分析,本书根据不同地震地质灾害类型,选取了大光包滑坡?东河口滑坡高速远程滑坡?唐家山滑坡高速短程滑坡?凤凰山滑坡崩滑型滑坡?牛圈沟泥石流?走马岭沟泥石流?红椿沟泥石流?文家沟泥石流?老虎嘴崩塌和时代广场不稳定斜坡等40处典型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解译,结合野外调查验证,对典型地震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特别是利用震前和震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和DMC数码航空图像?无人机航空图像等多时相航天空遥感数据资料,对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安县大光包滑坡进行了4期遥感解译和对比分析,确定了滑体边界?剪出口位置等特征,建立了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三维实体模型,计算出其体积为11.52亿~11.99亿m3,系统总结了大光包巨型滑坡特征,分析了大光包滑坡的成因机理及发展趋势,建立了巨型地震滑坡精细化遥感测量技术和方法?
4本书采用多平台?多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资料,在分析汶川震区泥石流发育特征?演化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对牛圈沟?走马岭沟?红椿沟?文家沟等典型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多期的遥感对比解译,统计分析了泥石流沟物源堆积量及冲出量,研究了地震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及动态变化趋势,为灾区重大泥石流的演化?危害及其治理工程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5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受断裂带尤其是发震断裂控制,同时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震烈度等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①地震地质灾害沿龙门山断裂带呈“带状”分布?从距离上看,距离断裂越近,灾害发育密度越大,且在断裂两侧10 km范围内,地质灾害尤为发育?从方向性上看,地震地质灾害崩滑方向主体上与发震断裂走向垂直或大角度相交;地震地质灾害沿NE方向的分布密度较SW方向大?另外,断裂对地质灾害的控制还体现在上盘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在断裂错列?转折端集中分布?
②地震地质灾害沿河流水系呈线状分布?以龙门山褶皱侵蚀中山区*为发育,分布高程主要集中在1000~1500 m,坡度30°~50°斜坡为地质灾害高发区,其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占总数量的80%左右,且地震波传播的背坡面一侧的滑坡发育密度明显大于迎坡面一侧?
③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在坚硬岩类中较为发育,且主要发育崩塌灾害,在软岩和第四系覆盖层中主要发育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
④地震区内的地质灾害在不同烈度区的发育密度整体上随着烈度的降低而降低,其中Ⅹ度区发育密度**?
四?主要研究人员及分工
本次调查研究人员由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充分体现了学科优势互补,发挥了团队集体智慧的力量?本书撰写分工如下所述?
绪论由王军?汪友明撰写,介绍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成果?
第1章由汪友明?沈松平撰写,介绍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地质环境背景,重点阐述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活动断裂带特征?地震活动性特征和地层岩性与工程地质岩组特征等,总结地震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第2章由王军?宋云?游丽君?马晓波?江煜?王小刚等撰写,介绍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遥感信息源及基础资料收集?无人机航空摄影及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解译方法?野外调查验证和遥感成果图件编制等,地质灾害规模的遥感划分标准等为调查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第3章由王猛?梁京涛?刘彬等撰写,介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研究,主要包括遥感信息源选择?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影像特征?39个县市?区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和典型地震地质灾害遥感研究等内容,结合野外调查验证,详细阐述地震地质灾害数量?类型?规模及危害,补充和完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
第4章由梁京涛?汪友明?杨磊?任光明等撰写,介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研究,阐述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通过对2个重点研究区的调查,重点分析地震地质灾害与龙门山断裂带的关系?
第5章由王猛?王军?梁京涛?任光明?曾建等撰写,介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及动态变化趋势,阐述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链影响因素?地震地质灾害链式特征,通过多时相遥感解译和对比分析,具体研究牛圈沟?走马岭沟?红椿沟和文家沟等4处典型地震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趋势?
本书初稿分章完成后,由王军?汪友明进行统稿?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和相关图件由江煜?马晓波?谭娟?张肃?游丽萍?吴传智?邓秀梅?宋班制作完成?
在调查研究工作和专著的撰写过程中,至始至终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总工程师?国际滑坡协会主席殷跃平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张永双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郑万模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宋军研究员?中国国土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