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5.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5.8
《
收尸人
》
售價:HK$
72.8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0.7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吴桐祯讲给大家的成语必修课
比《成语大词典》 更有趣、更详细、更实用
学生学习、考试的成语知识库
教师备课、教学的必备参考书
颠覆读者对成语的种种误解,
成语的正确用法将一一揭晓。
|
內容簡介: |
目前,在成语的使用中,存在着弃词典的规范释义于不顾,一律用“望文生义”的办法来理解和运用成语的现象。由于这样使用成语的人不在少数,致使有些成语面临着被改变意义的危险。本书有鉴于此,特选出最容易被用错和可能被用错的成语600例(涉及成语1000余条),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大词典》的规范释义为标准,对其进行探源、辨析、释疑、正误,以求规范成语的用法,统一大众对成语的认识和理解。
|
關於作者: |
吴桐祯,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语趣谈》系列节目。出版有《吴老师说文解字》《中国人应知的成语常识》《被误会的中国故事》等。
|
目錄:
|
A
001 为何"矮人观场"是贬义词?
002 "安常处顺"是"日子过得好"吗?
003 "安贫乐道"的"道"是道德吗?
004 "安土重迁"是指搬家吗?
005 "按兵不动"是按住武器不行动吗?
006 "按图索骥"含贬义吗?
007 "暗送秋波""跋涉奔波""长桥卧波"的"波"同义吗?
008 "暗送秋波"送的是什么?
009 "嗷嗷待哺"可用于大人吗?
B
010 "八百孤寒"与"八斗之才"都是表扬才子的吗?
011 "白面书生"是褒义词吗?
012 "白日见鬼"仅指不可能出现的事吗?
013 "白云苍狗"为何能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014 为什么"白云亲舍"是"思念父母"之语?
015 "稗官野史"为何"官"与"史"并列?
016 "班门弄斧"为什么能与"布鼓雷门"同义?
017 "阪上走丸"意在表明什么?
018 "包藏祸心"者实际上害人没有?
019 有"杯弓蛇影"还有"蛇杯弓影"吗?
020 "杯水车薪"与"沧海一粟"可通用吗?
021 "悲歌慷慨"意在表现什么?
022 "必恭必敬"与"毕恭毕敬"等同吗?
023 "闭月羞花"有实指的人吗?
024 "筚路蓝缕"和"衣衫褴褛"都指衣服破旧吗?
025 "敝帚自珍"能形容喜欢旧东西吗?
026 "壁立千仞"可用来比喻道德学问吗?
027 罪犯不交代主要罪行可用"避实就虚"表述吗?
028 "鞭辟入里"是鞭打到里面吗?
029 为何用"别风淮雨"指写了错别字?
030 古人为何用"别来无恙"问人?
031 "别无长物"是没有特长吗?
032 "冰肌玉骨"与"冰壶秋月"同义吗?
033 "冰块"能"冰清玉洁"吗?
034 "伯仲叔季"中为何没有"孟"?
035 为何用"博士买驴"指废话连篇?
036 "不白之冤"与"真相大白"的"白"同义吗?
037 "不得其死"与"不得好死"可互相代用吗?
038 是"不孚众望"还是"不负众望"?
039 "不即不离"是一种什么状态?
040 "不解之缘"只可用于男女的缘分吗?
041 "不经之谈"是"非经典之谈"吗?
042 "不胫而走"等同于"不翼而飞"吗?
043 "不绝如缕"是连续不断吗?
044 "不刊之论"是不能刊登的言论吗?
045 "不堪回首""不堪入耳"的"不堪"同解吗?
046 "不可名状"是不能说清楚状况吗?
047 "不稂不莠"与"良莠不齐"同义吗?
048 "不能赞一辞"与"文不加点"同义吗?
049 "不情之请"是怎样一种"请"?
050 "不赏之功"是小功劳吗?
051 "不识大体"是没有了解"全体"吗?
052 "不食人间烟火"烟火如何"食"?
053 是"不温不火"还是"不瘟不火"?
054 "不肖子孙"指坏子孙吗?
055 "不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都对吗?
056 用"不亦乐乎"表过甚之词,错了吗?
057 "不自量力"与"绠短汲深"同义吗?
058 "不在话下"是不在"谁的话下"?
C
059 为什么形容"才高"用"才高八斗","学富"用"学富五车"?
060 "残年暮景"与"残年余力"可互相代用吗?
061 "残山剩水""山水"如何能"残剩"?
062 "惨淡经营"是指生意不好吗?
063 "沧海横流"指大水泛滥吗?
064 "侧目而视"是指看不起对方吗?
065 "曾几何时"与"曾经"同义吗?
066 "插科打诨"的"科""诨"都指开玩笑吗?
067 是"察言观色"还是"察颜观色"?
068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强调的是什么?
069 为何"长舌之妇"含贬义?
070 "长袖善舞"指人能歌善舞吗?
071 "超然物外"的"物"是指"物质"吗?
072 有"车水马龙"还有"车马如龙"吗?
073 有"成人之美",也有"成人之恶"吗?
074 "嗤之以鼻"这句话合理吗?
075 "尺短寸长"合理吗?
076 "出将入相"只能用于舞台的上场门下场门吗?
077 是"出神入化"还是"超神入化"?
078 "出水芙蓉"只能形容游泳女子吗?
079 "刍荛之言"合理吗?
080 为何"雏凤清声"可代指"青出于蓝"?
081 是"触目警心"还是"触目惊心"?
082 "传世之作"的"传世"是传给儿子吗?
083 "垂手可得"是"唾手可得"之误吗?
084 "春秋笔法"是专指批评人的笔法吗?
085 "春蚓秋蛇"是自谦之词吗?
086 "聪明睿智"与"聪明才智"可互相代用吗?
087 "从吾所好"与"从心所欲"同义吗?
088 "蹉跎岁月""萍飘蓬转"都指虚度年华吗?
D
089 "大吹大擂"与"大吹法螺"同义吗?
090 "大方之家"是出手大方的家庭吗?
091 有"大费周折"还有"大费周章"吗?
092 "大名鼎鼎"的"鼎"是"三足两耳"的鼎吗?
093 "大相径庭"何来"悬殊"义?
094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句话不合理吗?
095 "待字闺中"的"字"应怎样理解?
096 "箪食壶浆"与"箪食瓢饮"同义吗?
097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指"乱"了什么?
098 "当仁不让"是不让谁?
099 "当头棒喝"的"棒"如何"喝"?
100 "党同伐异"是"党派相同而伐异"吗?
101 为何"倒打一耙"能成为成语?
102 能用"倒海翻江"形容下雨吗?
103 "道路以目"和"道路指目"同义吗?
104 "道貌"怎样"岸然"?
105 "得过且过"是鸟名吗?
106 "得陇望蜀"是贬义词吗?
107 "得其所哉"本是说明什么问题的?
108 "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是"卸磨杀驴"的意思吗?
|
內容試閱:
|
“暗送秋波”送的是什么?
宋丹丹的小品让中国人都知道了“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这虽然是个笑话,但对“秋波”的来历,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
(一)有人说“秋波”就指“美人的眼睛”。其实不然。从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来看,此中的“秋波”就不是指眼睛,而是指“泗水中的水”。因为两句诗的前句指水清澈明亮,后句指徂徕山被水照得也很明亮。同样温庭筠《苏武庙》中的“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的“秋波”,也指水。所引的这两句诗是《苏武庙》的末联,集中写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苏武归国后,汉武帝已死。所以末联的这两句说“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受汉武帝封侯赐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着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苏武对汉武帝的感情特别深。在匈奴时,李陵劝苏投降。苏说“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指汉武帝)所成就”。
(二)有的书说“用‘秋波’指眼睛,源自李贺《唐儿歌》的‘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仁剪秋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杜家的公子:体态稳重,气质沉静,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的一双眼睛像剪起的秋水那么明澈)。并认为:是李贺最早把秋水与眼睛联系起来,然后由“秋水”转为“秋波”指眼的。不错,李贺是把“水”与“眼”联系起来了。但不能说他最早。因为他这样用,是用了杜甫的典。杜甫《徐卿二子歌》有“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齐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大儿九龄色清澈,秋水为神玉为骨。”诸句。此中的“秋水为神玉为骨”即说徐卿的大儿子“眼晴有神,骨头质细如玉”,也就是说“已用‘秋水’指眼”了。而李贺在咏杜家男子时是将杜甫的“秋水为神玉为骨”化为“骨重神寒”和“一双瞳仁剪秋水”的。因此应列于杜甫之后。
(三)那么是谁直接用“秋波”指美女的眼睛的哪?笔者读书不多。就我所见应是苏轼。《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苏轼在他的《百步洪》诗中谈到《晋书》这段故事时,有“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谢鲲)欲语防飞梭。”之句。此句就用“秋波”指“美女的眼睛”了。此后“秋波”则多用于指“美女的眼睛”。如《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此中的“秋波”即是。至于为何用“秋波”指“美女的眼睛”,一般的说法是“秋波”既明澈又荡漾,足以表现“眼睛的流动传情”。《西厢记》即用的是此意。
(四)至于“暗送”与“秋波”结合形成词语,可能是在后来。多见于近现代作品中。原指用眉目传情,后引申为暗中示意,献媚巴结。如《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四回:“曹(锟)、张(作霖)二人均在天津。(王占元)因亦不惮修阻,亲自到津,加入议团。对张则暗送秋波,对曹尤密切勾结。”此中的“暗送秋波”即是。
此外李贺诗中的“天庙器”原指瑚琏之器,为祭祀用具。因其贵重,故用以比喻才干高,能胜任大事的人。在前文中笔者将其今译为“栋梁之才”秉此。
原原本本”各是两个同义词重叠吗?
“原原本本”本为“元元本本”,语出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元元本本”的第一个“元”是“探原”的意思,第二个“元”是“元始”的意思;第一个“本”是“追根”的意思,第二个“本”是“根本”的意思,合起来是“把事物的根由底细摸得清清楚楚”。“殚见洽闻”则是“广见博闻”。如人们常爱引用的“元元本本,数始于一(追源寻本,数字是从一开始)”(语出《汉书一〇〇下叙传)即用的是本义。有的文章为了避免读者把“元元”的含义混同,就特别把前一个“元”写为“原”。如汉·王符《潜夫论》“臻皇帝之极功者,必先原元而本本(达到皇帝之最高成就者,必先追源寻本)”即是。不过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可知,“元元本本”已查不到,只有“原原本本”,意义也演变成为“按事情的原样不加任何改动”。这“原原本本”是否与“元元本本”有关,词典也没说。因此笔者所见到的《西都赋》上的“元元本本”,与《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上的“原原本本”是否有关联,有两种可能:一、《西都赋》的“元元本本”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的“原原本本”无关(因《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有解释没说出处,不敢妄断它们有否联系)。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对“原原本本”的解释是由《西都赋》上的“元元本本”的原义引申而来。此外再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则解释“原原本本”为“从头到尾地(叙述)”,与《西都赋》上的“元元本本”的意义接近。至于“原原本本”是两个同义词重叠的说法还不能找到佐证。
“苦心孤诣”、“苦口婆心”的“苦”都指“味道”吗?
不是。所问的问题涉及“苦”的本义与引申义。“苦”是形声字。本义为苦菜,即荼。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浓烈的腐败豆酱气味,故古人称其为败酱草。以此引申指像胆汁或黄连的气味。由此又引申指费尽的意思。“苦心孤诣”的“苦心”即费尽心思。“孤诣”为独到之处。全语指刻苦用心地钻研探求,达到独创的程度。如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八五》:“孟东野(郊)贾浪仙(岛)卓荦偏才(这二人诗作的意境风格简啬孤峭,因此这样称呼他们),俱以苦心孤诣得之。”此中的“苦心孤诣”即是。也形容对某事努力经营,煞费苦心。如鲁迅《风筝》:“(我)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此中的“苦心孤诣”即是。
“苦口婆心”的“苦”是虚化为副词“竭力地”意思。所以“苦口婆心”是不辞烦劳地反复劝说,用心像老婆婆那样慈善,形容一片好心,再三再四地进行规劝。语出《宋史·赵普传》:“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复来奏。”“苦口婆心”即从文中提炼而出。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等人若不得个贤父兄、良师友,苦口婆心的成全他,唤醒他,可惜那至性奇才,终归名堕身败。”此中的“苦口婆心”即是。
形而上学”是外来语吗?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分步说明。
首先要说的是“形而上学”语出《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所以抽象超出形体之上的,称作“道”,具体有形体可见的,称作“器”。将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器具适当变化剪裁以达到应用的目的,称作“变”;把“变”进一步推演,使其实行发挥作用,称作“通”,然后进行倡导进行具体设置以供天下人民使用,称作“事业”)。”由此可知“形”指的是“人能知觉的物质形状。超越人类知觉表示万有根源的抽象道理谓之“形而上”。如《文心雕龙夸饰》:“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这段话就直接用了《易经系辞》“形而上”的原文原意,说明“所谓形而上指的就是抽象的道理,形而下指的就是具体的事物。抽象的道理难以比拟,用精妙的语言也不能把它描绘得很细致;具体的事物则容易描绘,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便可以显示它真实的面貌。
其次要说的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一本著作名为tametataphyeica(拉丁文metaphysica),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把《tametataphysica》译成中文时则用了出于《易经》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成了亚里士多德上述著作的书名。后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的书名在外文中又被用作哲学名词。这个哲学名词成为汉语里的外来语时,也译作“形而上学”。
所以今天人们使用的“形而上学”这个词语可能用的是《易经》上代指“抽象道理”的“形而上”(如《文心雕龙夸饰》),也可能用的是在外文中作为哲学名词的“形而上学”。如说“某人形而上学地看问题”,那么这就是用的作为哲学名词的“形而上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但对“形而上学”本质的彻底揭露,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说“某人形而上学地看问题”也就是说他“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今天人们对“形而上学”一词使用的频率来看,把它作为哲学名词使用的次数多,用它《易经》上原义的次数则较少。
坐怀不乱”是褒义语吗?
“坐怀不乱”语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本义为鸟孵卵。这里指抱住使不受寒)不逮门(进不了家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这句话是一个女子在窗户外面对一个在屋内的男子说的话。说这话之前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一位独居一室的女子,房子被刮坏。她来到邻居家要求进屋避雨。邻居家正好也是一个男人独居。这个男人认为“孤男寡女”应避嫌,不让这位女子进屋。这位女子就从窗户外面向男子说了引文的话,意思是:“你为什么不学一学柳下惠。他敢于让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子坐在他的怀中取暖。全国人都不认为柳下惠淫乱。”此中的“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鲁国柳下邑人,死后谥号“惠”。他远行夜宿东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见元胡炳文《纯正蒙求》)
“坐怀不乱”即从“毛亨传”中提炼而出,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如《镜花缘》第三十八回:“唐敖道:‘据这光景,舅兄竟是柳下惠坐怀不乱了。’”《好逑传》第十六回:“我铁翰林不独姓铁,连心身都是铁的,比那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秉烛达旦的关云长,还要硬着三分。”两文中的“坐怀不乱”均是。“秉烛达旦的关云长”指关云长被困曹营时,曹操为了劝关云长投降,给关送去许多美女。关不为美色所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