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編輯推薦: |
里尔克曾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你要爱你的寂寞。”我觉得这话就像是对今天的译者说的。翻译,寂寞而清苦;但是,能把职业当作事业,能使技术成为艺术,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能从苦中尝到甜的滋味,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呢? ——周克希
《译之痕》是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周克希先生翻译之路上的手稿集。为了翻译的信、达、雅,他对翻译作品反复琢磨,每译一书必作广泛的翻译修改,因此留下数量惊人的翻译手稿,这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除了大量的翻译手稿图以外,在书中,周克希用随笔的形式回忆了数十年的翻译历程,
文字简练、冲淡,感性而又节制,散发灵性的光辉,在展现自身翻译修为的同时,也展现了个人魅力,谦逊、温柔但非常坚定。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精妙的文字,更可以深刻理解文学翻译之路的甜蜜与艰辛。
|
內容簡介: |
《译之痕》是法国文学翻译家周克希先生的最新随笔,多幅珍贵手稿直观地展示了好的译文是怎么得来的,那些意味深长的文字是经过了怎样缠绵辗转的思考,从而成就了迷魂之作,来打动读者的心。
全书按照周克希先生翻译生涯的时间与作品来划分,从他热情地投身于自己喜受的翻译事业开始,心无旁骛,顺其自然,一部部好作品接踵而来。相关译作的手稿记录下了数十年人生思考的“痕迹”,每一个章节俱见其翻译心得和灼见,比如“好译文是改出来的”、“译笔贵在传神”、“文字应求鲜活”、“文字来自透彻理解”等等,亦可见其追根究底的较真,又有寻找精妙的探究。这本手稿集反映了一个翻译家的阅读和翻译历程,也展示了一个翻译家的为师之学、为范之正。
|
關於作者: |
周克希,1964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华东师大数学系任教,其间于1980年至1982年去法国巴黎高师进修黎曼几何,回国后任副教授。1992年改行调至译文出版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任编审。翻译的文学作品有《追寻逝去的时光卷一去斯万家那边》、《追寻逝去的时光卷二在少女花影下》、《追寻逝去的时光卷五女囚》、《包法利夫人》、《小王子》、《基督山伯爵》、《三剑客》、《不朽者》、《王家大道》、《古老的法兰西》、《侠盗亚森罗平》、《格勒尼埃中短篇小说集》、《幽灵的生活》等。著有随笔集《译边草》。
|
目錄:
|
壹 第一次人生
数学
贰 翻译是一种选择
《成熟的年龄》
叁 寻找文字背后的感觉
《古老的法兰西》
肆 深深的怅惘
《不朽者》
伍 尝试粗犷的笔触
《王家大道》
陆 大仲马情趣
《基督山伯爵》
柒 重温少年侠气
《三剑客》
捌 好译文是改出来的
《包法利夫人》
玖 用心去感受
《小王子》
拾 略带佻达的文体
《侠盗亚森·罗平》
拾壹 译笔贵在传神
《格勒尼埃中短篇小说集》
拾贰 文字应求鲜活
《幽灵的生活》
拾叁 “悠悠万事,一卷为大”
《追寻逝去的时光·卷一·去斯万家那边》
拾肆 文采来自透彻理解
《追寻逝去的时光·卷二·在少女花影下》
拾伍 惨淡经营和个人色彩
《追寻逝去的时光·卷五·女囚》
拾陆 只因为热爱
《译边草》
拾柒 终有一别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
拾捌 译后余墨
“追寻廿钞”
拾玖 童心未泯
绘本十六种及其他
|
內容試閱:
|
壹 第一次人生:数学
我这大半生,粗略地说,是“三十三年数学,三十三年翻译”,中间交叠十年。
在复旦数学系学了五年数学,在华东师大数学系教了二十八年数学(其间有两年去巴黎高师进修黎曼几何),最后改行从事文学翻译工作,跨度不可谓不大。改行的内因,是拗不过自己的性子,我从小喜欢看杂书,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和对翻译的向往。在法国的两年进修生活,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外因。巴黎高师是一个汇聚“天之骄子”的著名学府(入学条件非常严苛),我在那里结识的好友,偏偏学的都是文科:Vincent是学文学的,Agnès是学哲学的……整个校园的氛围又是那么宽松而充满人文气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思路开阔了,胆子也大了,感到改行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开始一段新的人生道路,不仅可以,而且是应该的。
但我是公派出国进修,不能说走就走,所以我仍在数学系任教,当教研室主任,当研究生导师。我的想法是,尽管我志不在此,但还是得有若干年的时间努力报效学校才对。此时,有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我被安排作半小时报告,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会后反响不错。在兴奋之余,四个字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急流勇退。人,难在认识自己。我既已认清了自己到底要什么,那就应当适时全身而退。知天命之年,是该走的时候了。走,意味着放弃不少东西,但我去意已决,顾不得那些。
我是个内向的、容易纠结的人。但让我庆幸的是,在人生的重大关头,我没有太过纠结。当时做出的决定,尽管朋友中十个有九个半不赞成,甚至觉得我在“作”,但我至今不悔。恍惚间,我感到自己比旁人多了一次人生。除了数学这第一次人生,我还有文学翻译那第二次人生。
贰 翻译是一种选择:《成熟的年龄》
在高师进修数学期间,认识了金德全,他是柳鸣九先生的研究生,在巴黎大学进修文学。交往一段时间以后,他对我说,他正在编一个“波伏瓦研究”的集子,想让我译波伏瓦的一个中篇《成熟的年龄》。翻译的机遇这么不期然而至,我在感到突然的同时,也有些兴奋。
写数学论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译小说只能是“业余”的副业。全部译稿在回国后才完成。波伏瓦首先是个哲学家,她的文字很平顺,味道淡淡的,好像写得一点不着力。这样的文字,很适合初学翻译者“练手”。但我并不敢怠慢,译稿一遍遍修改,一遍遍重抄,折腾了好久才算定下稿来。碰巧这时有幸认识了郝运先生。他看了我的译稿,给了我充分的鼓励,并且对照原文在译稿上作了修改、加了批注。
回想起来,我从他那儿得到的最大的教益,就是“贴着原文译”——就好比钢琴家,首先要学会的是“照谱弹”。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难,郝先生的做法,近乎作坊师傅带徒弟。我至今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1982年下半年,终于把经郝先生修改的译稿托人捎给了德全兄。后来,又将另一份誊写稿直接寄给了柳先生。让我想不到的是,它要等到十年以后的1992年,才能变成铅字收入《西蒙娜·德·波伏瓦研究》。
但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我作出了一个选择,悄悄地开始了文学翻译这第二个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