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读者·乡土人文版》十五年典藏精选. 情感卷:在*美的年华遇见你,既有游子恋家的不舍与思念,又有对家乡美食的细腻描写,谱写了众多知名作家笔下质朴感人的乡土风情和人文风貌,带领读者一起品味乡间*纯正的舌尖美食,走进魂牵梦绕的乡土风景,挖掘传统文化的乡土内涵。精品美文,感情真挚,耐人寻味。读者美文,汇聚精神甘露,点滴真情感动至善人心。本书汇集了读者乡土人文杂志十五年中**精华的人气篇章,将给您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
內容簡介: |
《读者·乡土人文版》十五年典藏精选. 情感卷: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荟萃读者乡土人文版季度美文佳作,以自然细腻的笔触,描绘游子刻骨铭心的乡土记忆,抒写国人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刻画故乡清新质朴的乡土风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乡土内涵。融乡情、亲情、感悟、旅食、民居、地理、地方人文和现实关注于一体,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现乡土中国——一个真实、美丽、传奇、质朴的家园。精品美文,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
關於作者: |
《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的地方人文第一读本。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创刊于2000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自然细腻的笔触,描绘游子刻骨铭心的故土记忆,抒写国人挥之不去的田园情结,刻画乡野清新质朴的人文风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融乡情、亲情、感悟、旅食、民居、地理、地方人文和现实关注于一体,全方位地向读者们展现华夏地方人文之厚重与缤纷。
|
目錄:
|
[ 第一辑 ]烟火梧桐
我有一个哥哥————原 木 002
无鸡不欢的时代:白斩鸡————指间沙 005
还是乡下自在————余世磊 007
他们仨————于志学 010
母亲的盛事————宋利萍 013
昆明人的“杂种”气质————杨镇瑜 017
千奇百怪的上海路名————春 晓 022
一只鹰落在屋顶上了————王 族 024
乡下的猫————流放者归来 027
行走在那个叫鼓浪屿的小渔岛————梦里天衣 029
师父难为马三立————孙福海 033
一碗米粉————徐全庆 036
母亲住在一朵云里————石 兵 039
与一块土地的对视————陈丹玲 045
趣话中国地名————马 莉 048
父母的一场意外爱情————李 四 050
儿女债————吴佳骏 054
66瓶灯油————梅 寒 059
留守儿童的日记————张金刚 061
烟火梧桐————刘文波 063
水上的集市————和 勇 066
[ 第二辑 ]不认真的世界
把最好的给你————孙道荣 070
不认真的世界————庄雅婷 073
父亲老了会自卑————阮华君 075
杠子上的舞蹈————叶 梓 078
合肥之痒————王贤友 081
藏在香港历史中的街名————徐 蕾 084
总让你赢的那个人———一路开花 086
肇兴,真正的宁静————走 了 088
漫谈东北炖菜————余 力 092
世界上最柔软的路————曹春雷 094
细 节————余显斌 096
故乡与远方————枫雪谷 099
缸里乾坤————李明富 101
哑 父————李雄洲 103
民国做派————刘仰东 107
人在北京————大 卫 110
底线是最重要的————易中天 114
蛙声入梦————包利民 116
善良是一种高贵————蒋子龙 118
格子的日本————葛文潮 121
长 河————韩松落 124
色达,“金马”秘境————酒 中 126
天津记————汪惠仁 130
等你一起动筷子————罗 伟 136
[ 第三辑 ]村落的终结
倔了一辈子————黄秀颖 140
向泥土敬礼————耿 立 143
在母亲身边————白连春 146
台湾人的寺庙情结————彭玉冰 150
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梁晓声 153
纯净的拉卜楞————徐梦雨 155
老人鱼————严歌苓 158
鲁 鲁————宗 璞 162
感恩中国————李 愚 166
在印度打“象的”————刘润生 170
南宁人,慢悠悠的热心肠————莫 兮 172
植物性————刘 云 176
村落的终结————李培林 179
植物爱听和谐音乐————乔 娟 185
清江,藏不住的风景————张 健 187
尊 严————王培静 190
村庄里的狗————李雪峰 193
背 心————王宗仁 198
人不留客火留客————叶书麟 201
巴厘岛的“斗鸡”————方 刚 204
父爱从不曾卑微————葛 闪 206
呼伦贝尔记忆————李存葆 208
马三立找房:忽悠一座北京城————陈 蓉 212
线装洛阳————李 山 214
老行当————王向阳 218
[ 第四辑 ]乡关不再见
乡关不再见————刘炎迅 226
约定重生,在这个春天里————窗 帘 234
芦花开在故乡里————苇 笛 236
西双版纳,一个做了千年的梦————黄 泽 238
素时锦爱————张峪铭 240
在日本逛巴扎————萨 苏 243
萝卜物语————李兴义 246
乡下女人的乳房————李 晓 248
跟自己比————韩 青 250
甘谷罐罐茶————王 琪 252
村庄的歌者————包利民 255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累”————〔新西兰〕焦 阳 258
老爸的瓦尔登湖————衷 声 261
“六不总理”段祺瑞————齐 夫 264
在碧色寨,看小火车穿越百年岁月————安 心 266
大表兄————林青刊 270
谢 土————乔忠延 273
原味台湾————亚 亚 277
夜宿法国“农家乐”————谢 方 279
小气的父亲————刘清山 282
开在童年窗棂上的花————黄忠龙 285
过 继————刘兴华 287
山水地名看重庆————钟 地 290
最草根名吃:煎饼卷大葱————南 晨 292
|
內容試閱:
|
乡关不再见
文_刘炎迅
故乡说起来很抽象,其实不过是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细节,一个能够让人想起来觉得温暖的地方,一个可以包容亦可供成长的环境。然而,许多当代中国人却只能怅望乡关,不可回,无法回,抑或回去,已不是故乡。
火车到站后,儿子却不愿下车,他指着地面说:“脏!”
前来接站的亲友一阵大笑。
昨夜一场大雨,车站的地面湿漉漉的,到处是泥水,被淋湿的瓜果皮、纸屑等各种垃圾裸露在地面上,苍蝇在上面乱飞。
儿子才三岁,有点被吓到了。母亲梁鸿后来说,儿子不知道,这是内地县城最普通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外面的世界不断地提速,生活节奏、城市建设,包括火车的速度。但是,对于故乡梁庄所在的这个县城,那些只是风景而已。
梁鸿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的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她在2008年和2009年,用近五个月的时间深入河南乡村调查采访,完成了十多万字的纪实性乡村调查《中国在梁庄》。
梁庄是她的故乡。她曾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那天,她带着三岁的儿子回到阔别已久的梁庄,没想到,儿子完全不接受那里。而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梁鸿,也进一步感受到故乡的衰落,当年熟悉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
很多人感叹,故乡在沦陷。
人们从鲁迅当年写故乡的文字中找到了相似的情绪:“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学者黄乔生曾说,鲁迅对家乡彻底丧失了信心和希望,在给友人的信中,痛加诋毁,简直要骂起来。当时鲁迅说,在绍兴到处都能碰到鬼把戏,从做官的到老百姓,各自心怀鬼胎,用心险恶,他真想呼吁上天发一场大洪水,把整个城市都毁灭了。
这种情绪未免有些极端,但类似的情绪却不同程度的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2011年5月,梁鸿接到邀请,去给团中央青年干部百村调研的年轻公务员们讲一堂课,她想了想,定下的题目是“我们如何回到故乡”,讲了两个小时。
“故乡是被抛弃的。”梁鸿说。
不回故乡,是一种深刻的无奈
梁鸿的书房在一幢小高层里,简单,安静,一张书桌朝着窗户。她如今每天会坐在这里写书。过去的一年,她去很多城市寻找梁庄在外打工的青年,她想记录下这些远离故乡的孩子的故事。
“故乡这个主题,是我最关注的。”梁鸿说。
梁鸿走访了各地的梁庄青年,想听听他们在异乡的生活。但一见面,老乡之间的话题一下子就落进故乡里,聊了一天,都是在回忆梁庄的故事,张家长李家短。
在异乡,谈论家乡成为一个按摩情感的工具。在人们百无聊赖的闲侃中,故乡一次次被升华,成为具有抽象意味的情感释放之地。
但真正让他们回到故乡,谁也不愿意。
回去做啥?没钱没希望。所以,有时候,人们对故乡的念想是分裂的。电影《手机》里,著名节目主持人严守一在北京打拼多年,在事业和生活最不顺利的时候,回到了故乡,得到了释放。
而在平时,他几乎不回故乡。
“农村现在是没有吸引力的。我们都在建设大城市,年轻人离开故乡来到城市,带着梦想,追求大城市的幸福。他们中很多人的期望是,在大城市定居,过上体面的生活,若干年后,这里会成为自己孩子的故乡。”梁鸿说。
这样的愿望要实现却很难。
梁鸿的一个堂侄在北京打工多年,现在是某大学食堂的员工,一个月三千多元的薪水。在很多梁庄人看来,这很不错了,够体面的了。
有一次,梁鸿和他吃饭。酒过三巡后,这个侄儿有些激动。当梁鸿问他将来有什么打算时,他说:“不回故乡。”他解释说:“回故乡啥事也成不了,日子过着没劲。”
然后他就跑出去给还在梁庄的爷爷打电话。爷爷快九十岁了,耳朵背,他就抱着话筒提高嗓门喊话。土里土气的方言,完全放开音量,在旁人听起来,像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吵。从屋里跑到屋外,从屋外跑回屋里,电话通了十来分钟。其实,这次通话,爷爷在那边几乎没有说话,只是不停地应着,间或发出衰老的轻叹声。孙子在这头叽里咕噜说了好半天,挂了电话,眼圈都红了。
“我就想给我爷爷打打电话,我就想听听我爷爷的声音。”这位侄儿说。
“不回故乡”背后,其实依旧保留着强烈的不舍和某种不甘心。“在外面混,在大城市里打工挣钱,累,日子过得不易,但不这样又能怎样,谁让故乡穷,谁让挣钱的地儿都在大城市里呢?”梁鸿说,她感到这个侄儿的心其实一直在故乡,但人只能在北京。这是一种深刻的无奈。
漫长的临时生活
“我们都成了‘搁置’的人,”梁鸿说,“生活在别处。”人们背井离乡后,就成了“搁置”的人,开始漫长的临时生活。
梁鸿的表姐夫现在北京南城一家汽修厂做工。梁鸿那天去看他,走进他的宿舍,一个五平方米的小屋,砖头垒起来的床,旁边放着一块案板,上面放着包包菜和一碗面条。
“整个房间特别简陋,特别寒酸。”梁鸿说。当时她问:“你为啥不买个电视,一天忙下来,也好有个放松。”
他说:“我一天忙到晚,回家吃完饭,洗个脚,就倒在床上,听听收音机,就睡了。一早起来,洗一把脸又要出去干活。”在这个屋子里,他住了七年,很少回梁庄。
“没有一点温暖的感觉。”梁鸿说。其实这个表姐夫觉得,自己不过是暂时住在北京,总有一天挣够了钱就回家。
但这需要漫长的等待。电影《阿飞正传》里有一句台词:“有一种鸟没有腿,一生都在外飞行,如果说有一天落回大地,那就是死亡的一天。”
这个比喻很残酷,但很直观地映射了当下的现实。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很多人,“临时着、暂住着”在某地,可能就是一辈子。
“暂住证的提法很可怕。”梁鸿说,“这意味着人的精神没有着落,临时住在远离故乡的大城市,但故乡又难以回去,就成了夹缝中的人,游离的人。”
梁鸿打算回家过年,更主要是出于一个旁观者的观察。但她也觉得,过年的气氛确实大不如前,年轻人多不回家,满眼都是老人,缩着衣袖坐在家里。
“回家的路很远,路费也贵,票也难买,这都是客观因素。另一个原因就是,回家也没意思,大家都不在家,很多兄弟七八年都没有见过面。乡村确实在萧条,没有办法。”梁鸿说。
我们都没有了故乡
王娟(化名)的故乡在连云港一个临海的小城市,大学毕业后,她到南京工作,省会的生活,忙碌而繁华。有一天她觉得很累,打算回故乡。回去的路上,脑子里勾画出很多美好的图景,但真正到了家,一股巨大的不适应感扑面而来。
没有夜生活,天黑拉灯就睡觉,时间像被擀面杖擀过一遍,又细又长,很难熬。“也没有半夜从酒吧出来邂逅帅哥的机会了。”她调侃道,就像电影《孔雀》中的那种没有希望的落寞的小县城。
这时她才发现,自己更适应省会的生活。喧嚣、忙碌、劳累、嘈杂,还有一样故乡看不见的东西——机会和希望。
李慧是四川人,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一家传媒公司,成为家乡人眼中令人羡慕的白领。然而,再回到故乡那样的小城市,她发现那套行为规则和人际关系,她早已陌生。久别的留在故乡的旧时挚友,也不再有共同话题。当她有意无意地在老友聚会的饭桌上说起朝鲜的落后、金正日之死时,总不免引起一阵冷场。
“他跟咱们有啥子关系嘛。”没人对此感兴趣。李慧说:“故乡与外界很远,我和故乡也很远。”
专栏作家十年砍柴前不久写了一本回忆故乡的书——《进城走了十八年》。他在书的封面上写了一段话:“岁月偷走了青春,记忆依旧年轻,离乡路上的那些风景,是永远消逝的耕读文明。”十年砍柴是湖南人,本名李勇,十八岁负笈北上,至今二十二年。
李勇说,自己大概每年要回故乡一次,有时还一年回去好几次。多数并不是春节,而是利用出公差顺道看看父母。
“我们三兄弟都定居在外省,只有姐姐姐夫一家在老家湖南陪着父母。父母也不愿意离开故土跟着儿子们度过晚年,他们坚信只有终点停在故乡、停在老宅的人生,才是圆满的。”
他最近一次回去,是2011年清明,哥哥也回来了,弟弟因为距离太远没有回。他们去爷爷、奶奶的坟上挂青——将纸幡插在坟头上,将坟头上长了一年的荆棘茅草割干净。
李勇说:“一提起故乡,我首先想到的是村口的一眼井。”他对这口井记忆最深,它不仅是全村二十户人畜最重要的水源,而且也是全村最重要的公共财产。在祠堂、族谱被迫消逝的数十年里,它是维系村里人的精神纽带。
这口井离他家有三十级陡峭的台阶,兄弟姐妹品尝农家生存之苦,也是从这口井开始。对于李勇来说,关于这口井的记忆还和爷爷的死联系在一起。
读五年级的时候,爷爷患脑溢血去世了。“我妈和我婶子按照当地的风俗,拿着纸钱,到井边点燃,然后大哭。”这叫“买井水”,告知井神,某个人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不再喝这口井的水,感谢井水滋养了他的一生。
“后来我在想,这种仪式还有一个功能是告知。家逢丧事,不可能一家一户告知,请他们帮忙。井边一哭,这个消息就传出去了……”
李勇每次回去,都会听父母讲哪位爷爷或叔辈又走了,村里熟悉的人越来越少了。村里的那些孩子们,他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他。
“他们的父亲是和我一起长大的一代人,多数在外打工。”李勇说,整个村落已不再是一个生态完整、充满活力的系统,而是残缺的、停滞的,安静得可怕。连牛羊的叫声都少了,童年时最常见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景象很难再见到了。
然而最令他感到无法忍受的是,这次回乡,他发现村口的这眼井也几乎废弃了。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
熊培云也是江西人,写了一本有关故乡的书。他在故乡的诸多变化里,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一些古树被人连根拔走。
“村边晒场的那棵老树,有几十米高,不仅在我的孩提时代给了我昂扬奋进的斗志,同样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几百年历史;而当我有朝一日离开故土,远足他乡,它又是那样温情满满,成为游子望乡之时的归所。”他说。
没有了树,土地会失去灵魂。熊培云说:“上个世纪80年代,我曾经在这棵大树旁,边收割水稻边听崔健的《一无所有》,与父母在田间地头忙着‘双抢’。而现在,虽然表面上我在城市里过得意气风发,掸去了泥土,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心底的家园。”
2008年春天他回故乡,少年时的一位好朋友开车将他送回故乡小堡村。他只在村子里待了十几分钟,就为了去看看大树被挖走后的那个土坑。有一句流行的话——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熊培云很认可。在一些地方,比如苏南,乡村和县城都在招商引资中变得工厂林立,当地居民也颇为富裕,年轻人可以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他们不需要背井离乡。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留住故乡。接受采访时,很多人感叹,就算故乡始终在身边,也早已变得不一样——城市大拆大建,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一系列的政策命令下,无论乡村还是城镇,都急急忙忙地改头换面,新楼房、新街道、新超市、新河堤、新桥梁……原本熟悉的地方反而有些陌生。一位接受采访的人说:“不夸张地说,现在回家,都要带地图了。”
一位曾到苏南昆山采访的记者描述说,当地政府在“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的口号下,打算让村民都能住上楼房。于是,一个个村落被规划整合成整齐划一的新式小区。然而那些突然被迫搬进楼房的村民,住进楼房的第一件事却是拆掉煤气灶,在贴着瓷砖、铺着地板的厨房里砌一座老式锅灶,然后在墙壁上掏出个洞,伸出一截铁皮制成的烟囱。他们依旧习惯炉火从炉膛舔出来的感觉,那才有生活的意思。他们也会在高高的楼房的窗户外,照旧例挂上一张竹匾,或者一面镜子。
故乡说起来很抽象,其实不过是一个个具体的细节,比如葬礼。
梁鸿提到一个例子。在那些建设一新的村镇,村民们还会照旧例在做白事的时候搞一场仪式。但原来在乡野进行的这种仪式,如今只能在车水马龙的街市里进行,每当看到这种情况,她就不免有一种无来由的荒诞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