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TPP对中国是机遇,更是严峻挑战。本书作为一部研究太平洋战略的专著,就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心正在向西太平洋地区转移的事实提出,作为该地区面积**的国家,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具备经营开发海洋的能力。作者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提出中国应如何以太平洋为战略起点,通过类似“一带一路”等具体政治经济措施,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以及环太平洋地区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有别于美国霸权主义的和平崛起之策。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中国如何实现从“块头大国”走向“世界强国”这一世纪之问开始,从国际战略的角度,就如何认识中国在开发太平洋时所遇到的机遇和风险、应对将要出现的困境和挑战,实现在对太平洋的战略跨越,提出非常有远见的对策建议,是国内首部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缘等多角度系统研究中国太平洋战略的专著。
|
關於作者: |
郎毅怀 吉林省永吉县人,首次“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中共吉林省省委副秘书长,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吉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吉林省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会长,吉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国家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中国社会变革思想录》《从国家主义到民本主义——中国政治的体制与价值观》等。
|
目錄:
|
目录
自序 001
前言 走向世界大国的趋势与挑战 001
第一章 战略缘起
一、太平洋:走向世界大国的生命之洋 009
1.养命之源 009
2.活命之域 015
3.续命之门 018
二、太平洋:走向世界大国的风险之洋 020
1.大国云集空间缩小 020
2.拥挤效应加剧竞争 024
3.围堵阵线隐然成型 029
三、太平洋:走向世界大国的给力之洋 033
1.空前丰富的文化盛宴 033
2.巨大挑战即巨大机遇 035
3.创造人类文明新高度 039
第二章 战略架构
一、以发展安全为核心 048
1.发展安全至要 048
2.共同安全至用 050
3.大国责任至重 053
二、以和平竞争为攻略 056
1.和平乃上上之策 057
2.努力降低战争风险 067
3.可选择的和平模式 073
三、以军事实力为盾牌 075
1.构建战略实力均势 078
2.重在战略反击能力 080
3.正确运用战略威慑 084
第三章 战略布局
一、守御为先 091
1.坚守战后国际体系 093
2.守护台海和平发展 094
3.守住南海 102
二、经贸结阵 105
1.经贸的攻略特征 106
2.奇迹般的经贸突围 110
3.以经贸构筑崛起空间 112
4.逐步向定价权挺进 118
三、以陆制海 121
1.欧亚大陆战略价值 121
2.抢占中亚战略高地 123
3.由核心而三面扩展 126
四、压力外移 130
1.接近拉美 131
2.亲近非洲 132
3.介入中东 134
4.进入南太平洋 138
第四章 战略结点
一、平和美国 140
1.中美没有直接利益冲突 141
2.中美矛盾始于性格不同 146
3.以对话协调达成平和 159
二、冷对日本 166
1.努力维持正常关系 167
2.不可放松战略警惕 170
3.实施适度战略拒止 179
4.以冷方式处理矛盾 181
三、携手俄罗斯 182
1.大格局下的政治难友 183
2.唇齿相依的战略互补 189
3.“背靠背”式的战略连横 197
第五章 战略塑造
一、“美国秩序”的陷落与维持 203
1.支柱作用日渐式微 203
2.霸权力量走向衰落 207
3.过渡中的地区秩序 210
二、太平洋秩序塑造路线图 212
1.经济互联:新秩序的基础建构 213
2.政治平衡:新秩序的主体战场 215
3.主权和谐:新秩序的基本目标 220
三、推进“中国秩序”的塑造 222
1.突出“一带一路”互联体系 223
2.实行多边主义的借势运力 225
3.建立主权平等的安全契约 228
4.实施和平主义的文化输出 229
第六章 战略能力
一、国家凝聚力 236
1.传统体制:民众外在于国家 239
2.当代体制:民众被国家服务 244
3.改革取向:落实人民主体性 250
二、国家行动力 254
1.比较优势:相对集权 255
2.优势缺陷:腐败风险 257
3.扬长避短:提升效能 261
三、国家导向力 265
1.功利高地:发展 266
2.主体高地:民本 269
3.秩序高地:平等 272
4.心灵高地:正气 274
后记 277
参考文献 281
|
內容試閱:
|
自序
一
太平洋地区诸大国的集群合作与博弈,将是21世纪国际政治的突出特点。2012年,美国奥巴马总统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同年,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新政府设立远东发展部,并制定了新的亚太政策,提出了旨在开发东部和融入环太平洋经济圈的“东进”战略;印度莫迪政府上台后,加快了“东向”步伐,更加积极地介入太平洋区域合作与竞争;而日本则一直将太平洋地区视为其必争之地。因此,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重要特征,就是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心向西太平洋地区的转移。太平洋正在成为全球国际经济、政治、安全的核心区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二
中国东部海疆线绵长,是西太平洋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就人口、国土面积、经济总量、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中国是毋庸置疑的“块头大国”。然而,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相较,中国在经济力量、军事实力以及软实力 方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因此,中国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由“块头大国”向“品质大国”跃升的过程。
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推进的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大陆边疆线纵横南北,同时又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领海。由于受困于传统生产方式和薄弱的战略发展基础,中国长期偏重于内陆发展而缺乏对辽阔海域的开发和经营。持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已经由以农业为主体的内陆经济转变为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开放型经济。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开发和经营海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鲜明地提到中国发展的战略日程上来,“海洋生命线”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营和开发海洋的能力。显然,中国的和平崛起将立足于太平洋,太平洋是中国在更高层次上崛起的起始点,中国的持续崛起将表现为对太平洋的经略和跨越。这是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地缘政治学的基本逻辑。因此,以“跨越太平洋”为灵魂的“太平洋战略”,无疑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海洋外交”、“海上丝绸之路”正在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方向。中国能不能从“块头大国”跃升为“品质大国”、从地区大国成为世界大国,首先取决于中国能否成功地经略和跨越太平洋。
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和审慎的态度,对太平洋地区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进行分析与思考,形成合乎实际并能够确保中国发展安全的太平洋战略。
三
经略和跨越太平洋,首先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太平洋上展开合作与共治。在这里,继续和平发展的路线,对中国来说是必需的。借助于太平洋的资源优势和大国、强国云集的市场优势、区域合作优势,通过持续的和平发展,中国是能够走向世界,成为具有卓越品质的世界大国的。但这里的基础和关键是中国能否在“内修政理”的同时,建立可行和可靠的太平洋战略,以便与各国和平力量一道建设“蓝色太平洋”。
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力量在西太平洋上对资源和海权的争夺已经进入相当激烈的程度。由于太平洋是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及东盟集团的核心利益重叠区,所以这里也是美国等域外大国(国家集团)战略角逐的热点地区、诡谲地区。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各相关国家和国家集团都制定了自己的战略和对策。美国在“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指导下,高调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介入南海争端,并组建军事同盟,对中国实施“近海岛链封锁”,以重拾太平洋主导权;俄罗斯战略“东进”,积极推动东部重点开发,并把远东军区作为主要作战方向;日本正在突破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改自卫队为国防军,努力成为“正常国家”,国家右倾化趋势明显;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搅动下,西太平洋沿岸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度降低,冲突风险升高。太平洋上很不太平。
因此,如何化解太平洋上正在发生和行将发生的冲突,建立国家间的战略互信,是中国的太平洋战略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包括:努力尝试与美国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切实管控与日、菲等若干亲美国家间的领土、领海争端,降低中美冲突的风险;在西太平洋地区发展和培育一批战略支点国家,形成可靠的战略纵深和战略依托,以应对太平洋上的战略博弈,实现国家战略安全;作为地区大国,中国也有责任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如防止朝鲜半岛擦枪走火等。但说到底,我们所说的太平洋战略就是要维护太平洋上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家间的和谐友好,继续打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确保我国的发展安全,以期顺利实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世界大国的政治理想。
四
美国的太平洋战略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将西班牙赶出了自己的后院古巴,同时在关岛等太平洋岛屿上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据点。这标志着美国开始将战略目标转向了太平洋地区。“二战”之后,美国占领了日本,影响力深入渗透到了韩国。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更是将太平洋地区视为世界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区域,将中国视为太平洋地区的潜力大国,认为美国要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宰,就必须遏制中国,就必须首先成为太平洋地区的主宰。T.罗斯福曾说过:“我们未来的历史将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在面临中国的太平洋上的地位,而不是取决于我们在面临欧洲的大西洋上的地位。” 在《亚洲问题》一书中,美国战略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认为,太平洋地区是未来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谁控制了太平洋地区的中国,谁就控制了未来世界。在20世纪的近百年时间里,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其对太平洋地区的力量扩张,主要有“经营”诸岛链以钳制中国;控制太平洋枢纽夏威夷和关岛等地,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扶持日本和韩国,以日、韩制约中国和俄罗斯;近来又极力拉拢东南亚小国,进而组建亚洲版的“北约”,为中国崛起设置障碍。总体来讲,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家力量,推行极具“进攻性”的太平洋战略。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太平洋战略是和平和共赢的。
建立和平、和谐和友好的太平洋政治、经济、安全秩序,符合中国和环太平洋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因而也是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共同责任。这个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的理论和政治表达,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其基本内涵,就是倡导多样性基础上的合作、平等和民主基础上的合作、相互协调与相互合作基础上的合作共赢。所以,面对太平洋上的大国集群博弈和竞争,乃至全球经济和政治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习近平主席总览世界大势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必将对未来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哪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那一套” 。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能也不能重走美国“进攻型”太平洋战略的老路。
当今中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支撑中国有效地主导和引领太平洋区域秩序的构建,但基于自己的战略利益和建立和谐世界的大国理想,中国正在积极促成和平、和谐和友好的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安全新秩序的建立。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并努力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积极倡导“睦邻友好”,“守望互助”,实行“友情外交”,以友好的态度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主张以“共赢”的方式促进与邻国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是推进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把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两个大局更好地统筹起来、实现与太平洋及整个亚洲国家合作共赢的重大战略。这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同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中国同太平洋沿线国家之间经贸互联互通和互惠互利,为中国的崛起打开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巨大而包容的建设平台必将带动太平洋沿线各国的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深化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相认同,逐步形成“太平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和文化共识,从而开辟一个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太平洋新时代。
2014年以来,在亚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中,中国一直积极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案的共识和实施,一方面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持,调动太平洋沿线国家参与合作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切实统筹和协调国内相关区域发展,积极寻找并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和对外开放的支撑点。鉴于太平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国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出了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新方案。亚太自贸区的建立,可以化解环太平洋地区一体化多头引领、相互制约的困局,勾画出太平洋地区新的发展蓝图。总体而言,中国的太平洋战略选择和外交方略是以和平和共赢的方式与周边各国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利用太平洋,构建和平稳定的太平洋秩序,促进环太平洋地区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五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太平洋战略的专著。本书的要旨,就是着眼于实现中国的大国理想,就如何认识中国在开发太平洋时所遇到的机遇和风险、应对将要出现的困境和挑战,实现对太平洋的战略跨越提出对策建议。
本书前言讨论了中国崛起的实质性内容和继续崛起的世界性挑战,认为,就中国的文化基因和潜质而论,只要能够保持体制上的持续创新,中国一定能够通过持续崛起,从目前的地区性的“块头大国”成为一个具有卓越品质的世界大国。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崛起带动了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国际社会的长期繁荣注入了强大活力。但广泛存在的国家自私和民族自私,却使中国崛起这样一个可以是共赢的过程面临诸多的荆棘和陷阱式的挑战。而这种荆棘和陷阱又首先存在于太平洋地区。中国的崛起始于太平洋,也将持续于太平洋。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长征,将从经略和跨越太平洋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