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自然属性就决定了个人肉体组织的先天差异性和特殊性,而具体生活环境的差异又增大了每一个体成长、发展中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性。因此,教育必须正视人的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承认每一独特个体存在的合理性,尊重个体选择和发展的无限多样性,并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是人才的发展的基本因素,而不是绝对的均衡发展。最优化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多种媒体的接触、交往和选择中实现更大程度的个性全面发展,这是个体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佳组合。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H.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在对历史上和同时代的著名学者、文艺家、政治领袖等杰出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后,提出的人类发展动机的学说,是指人的内在匮乏如生存、安全、爱、归属等基本需要被满足以后所产生的真正个人发展的需要,处于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大需要层次的顶端。具体是指“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Self—Fulfillment)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一切”,是指人的潜能、天资和创造精神最充分的施展和不断实现。
马斯洛相信,人类,包括婴儿在内,生而具有心理发展的潜力和需要,他说:“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从自然科学意义上说,这与一粒橡树种子迫切希望长成橡树是相同的。”马斯洛并不排除人在遗传上的差异性,然而他又相信人的潜力还是存在的。因此,他认为自我实现未必都是重大发明、创造艺术杰作、著书立说,或是博学多才者的专利,“相反,它可能要低贱得多”(马斯洛语),存在于大量平凡的人们之中,“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那些平凡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