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疏影清浅集》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宁夏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项宗西同志的一部诗词、散文杂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擅长的古典诗词、楹联、现代诗和散文杂文作品,古典诗词尤其显示了作者在这一领域多年创作累积的经验和水平,散文杂文有生活感悟、时事评论,也包含若干评论家对作者创作的诗评。诗词作品语言凝练,讲究格律,不乏气势和意蕴。散文杂文语言流畅、平实,字字见真情。
|
關於作者: |
项宗西,笔名宗西。1947年3月生,浙江乐清人。六十年代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杭州到宁夏,相继在农村、企业和县、市、自治区各级综合经济部门及党政机关工作。曾任宁夏第九届政协主席,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宁夏诗词学会总名誉会长。
自幼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对诗词、散文、随笔等较为偏好,业余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多年的塞上工作生活经历,使其诗词作品兼有西北的雄浑豪放和江南的细腻柔情,作品直抒胸臆,情感真挚。部分诗词和散文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诗刊》以及宁夏、浙江等地的报刊、杂志和网络博客上发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著有诗词和散文集《春色秋光》、《春晖秋月》、《霁月清风集》等。
|
目錄:
|
吟啸集
古典诗词
念奴娇·习总书记再访兰考——步《追思焦裕禄》原韵
诗二首(郭庄荷影爱伊咏荷)
鄂豫鲁纪行(古都洛阳郑州黄河重游黄鹤楼泉城济南)
渔歌子·春芳咏(一)(迎春花海棠花桃花榆叶梅紫丁香)
诗五首·春芳咏(二)(水仙芍药樱花梨花杏花)
诗三首(甲午迎春玉兔登月长春初雪)
词二首(水调歌头·登岳阳楼西江月·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海口万绿园
左公柳
胡杨林
悼胜荣同志
痛悼秦中吟诗长
赠传庆兼题“太湖帆影”
八桂行吟(南宁昆仑关百色起义纪念碑钦州湾柳侯祠)
“六一”儿童节为五岁小外孙女戏作二首(无师自通偷藏识字卡片)
赠张杭平
羊年贺岁
塞上重逢
诗三首·海南行(三亚南山寺天涯海角)
塞上行·爱伊河
沪京道中
夜读故乡学友寄来贺岁诗笺有感
三角梅
无题
丁亥春登杭州吴山城隍阁
奉和回赠摄影同乐会诸君
思亲
诗三首·黄梅时节江南雨(雨中即景雨中钱王祠雨中遐思)
两岸标语牌
金门高粱酒
塞上瑞雪
清明祭樊小多
诗二首·羊年春节回乡有感
凤凰城新歌
京西初冬——香山访红叶未获感赋
春到六盘山
登庐山
《富春山居图》感怀
赠别
榕城访林氏故居——读林觉民绝笔《与妻书》
有感
水调歌头·送友之沪
忆秦娥·塞上情
满江红·抗震灾
念奴娇·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
鹧鸪天·咏梅
沁园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水调歌头·黄河金岸
党校四题之一(“实事求是”石碑)
黄河金岸诗歌节朗诵会
民乐塞上行三题(琵琶《彝族舞曲》二胡《秦腔主题随想曲》丝竹《梅花三弄》)
题焕昌独奏剧照
金秋宁夏三咏之二(赏月黄河楼)
情系钓鱼岛
航母“辽宁号”交付入列
步韵梦龙吟友《矿山同人三台山聚会》
春节抒怀
赠女
浣溪沙·祝捷——贺“神八”对接成功归来
虞美人·赞刘洋
楹联
题黄河楼
为杭州二中六五届高三丁班同学四十周年聚会而作
为六五届高三丁班同学会五十周年而作
赠凤箫吟(张建宇)网友
新诗
愿夕阳依然多彩绚丽
潺湲集
明月清辉伴人生
开网致辞
我们曾经年轻
在和“艺术总监”相处的那些日子里
我所了解的家新
清明祭——怀念小多
追忆——怀念同窗詹天祐
人间自有真情在——写在老知青艺术团结束访问之际
第一次参加运动会(往事回忆之二)
也谈昔日黄河滩上的蚊子
吃螃蟹逸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杭州:最女性化的城市?
长春的第一场冬雪
宠辱不惊达观自如磊落胸怀——苏轼的人生境界
品读郑板桥
“司空见惯”的由来
当“老外”的联想
杂感(一)——吃谁的饭,砸谁的锅
杂感(二)——从代课教师二十五元的月工资说起
这绝不是一个小问题
载人航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为“草根”英雄唱响赞美之歌
面对“幸福之问”
杨富生——最美育才追梦人
有关“三钱”和大师的话题
电视纪录片《断刀》和《严寒的冬天》观后
习惯和不习惯
再议琉球的归属问题——到时候了——《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读后
甲午杂感
厚颜无耻的“抗议”
杂感三则
两会期间时事点评
《月塘秋望》序言
国是安危终萦心——张国宝同志《种树书集》读后
推荐一篇文章《两角钱坐车》
嘤鸣集
评《春色秋光》郑伯农
人文关怀的艺术书写——《霁月清风集》读后吴淮生
淮生先生的信(附:给淮生先生的信)
长空千里凝碧——项宗西同志词《念奴娇·习总书记再访兰考》读后张铎
读《霁月清风集》有题金持衡
读项宗西主席《霁月清风集》感而相赠沈华维
政风巡视兼赠项宗西主席二首沈华维
集外集
加快中华传统诗词的发展创新步伐
抓住机遇,在诗词创作的深度、高度、广度上取得突破
——访著名诗人项宗西
告别发言
后记
|
內容試閱:
|
念奴娇·习总书记再访兰考
——步《追思焦裕禄》原韵
桐花初放,紫霞飞,绿满中州大地。
笑貌音容今宛在,魂化年年春雨。
故道黄沙,荒畴苦碱,重任苍生系。
桑田沧海,全凭拼搏豪气!
世事捭阖纵横,鞠躬尽瘁,明镜廉泉洗。
身处中枢念黎庶,爱伴大河流去。
举国“聚焦”,中华圆梦,百载炎黄意。
扶摇振翼,长空千里凝碧。
(作于2014年4月1日,《宁夏日报》2014年4月15日、《光明日报》2014年4月18日、《中华辞赋》2014年第4期、《中华诗词》2014年第6期刊发)
吃螃蟹逸事
记得有一位伟人曾说过,世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可尊敬的,因为那需要非凡的勇气。不过到了现代,各种饮食的禁忌早已被打破。比如人们往往打趣某个地方的人,凡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除了四条腿的板凳不吃,其他都可以吃了。照此下去,地球上的飞禽走兽总有被吃尽的一天,那时,恐怕人类离自己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的宁夏农村,就不知道有些东西也是可以吃的。比如甲鱼,俗称老鳖,在南方那东西是美味,滋补,而且价格不菲。那时黄河边打鱼的人不少,但如果网到一只鳖,肯定都会大喊晦气,马上扔到河里了事。再比如螃蟹,在当时,见过的人都很少,更别说吃过了。螃蟹的繁殖很独特,必须要在淡水和海水汇流之处、半咸半淡的环境下,才能产卵育苗。因此,蟹苗要在如长江口的崇明岛等处才能捕到。好在只要精心养护,蟹苗也可以在内陆淡水区域茁壮成长。
宁夏川区成规模养殖螃蟹,似从20世纪60年代始。当时有一位叫张宝奎的大学生,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分配到黑泉湖水产站任技术员,开始尝试螃蟹人工养殖。押运蟹苗是水产站一年养蟹能否成功的关键。那东西非常娇贵,火车运输时间太长,肯定不行,只能空运。那时航空业也远不如现在发达,还没有开通上海至银川的直达航线。飞机辗转起落,稍有服侍不周,蟹苗就会“全军覆没”,当年的螃蟹养殖也就宣告夭折。所以到后来,几乎每次蟹苗押运都由张宝奎负责,亲自动手,保温保湿,确保无虞。
20世纪70年代初,我所在的厂里还有许多年轻人从来没见过螃蟹。有一次,几个年轻人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跑来找我:“老项(实际我比他们也大不了几岁),我们今天下班去黑泉湖耍,看到螃蟹了!”
“那有什么奇怪的,是从渔场里偷跑出来的。”我很不以为然。
“那家伙怪吓人的,听说你们南方人敢吃?”
“本来就能吃,味道好着呢。”
“那下班去逮走,我们陪你去,帮你一起逮。”
“没空,我下班还得去科委上课,考职称补英语。要去你们自己去。”
“不会抓呀,那东西张牙舞爪的。”
“好办,等天黑拿手电去照,一照到它就不动了。再用拇指、食指捏住蟹盖往上一提,就咬不到你了。”
“逮回来你可要吃呢,说话算数。”
“那有什么,逮回来我们一起吃。”
这帮年轻人精力充沛,爱玩,我也没有太当一回事。不料,我刚下课回家,他们即满载而归,竟然有十来只,中等个儿,如果过几天肯定还会长得更大。可惜了。
“今天晚了,明天煮吧?”
“不行,你说了,说话得算数,今晚就煮。”
“那好,谁去帮着找一点生姜来?”马上有人应声而去。
做螃蟹其实是最简单的,用钢精锅蒸熟就成了,酱油、醋都是现成的。很快,十几只螃蟹变成了诱人的红色。
“来,一块儿吃。”
“不,你吃,我们不会。”
“照我的样子来就是了,我教你们。”
“不了,不敢,我们看你吃。”看着蒸熟以后变了色的螃蟹,他们连连拒绝。原来如此,他们辛苦半夜,就是为了亲眼见一下南方人如何把这怪物吃下去。
他们坚决不吃,我只好叫来了厂里的另外两个杭州知青,风卷残云般地把一锅美食报销了。这伙小年轻目睹了我们吃螃蟹的全过程,从好奇到惊讶,继而哈哈大笑推门而去。
“你们明天还逮吗?逮到都送来。”我不忘再追上一句。
第二天我给张宝奎打电话,他出差不在。我和接电话的同志说:“把你们的螃蟹看好了,哪个口子没扎紧,螃蟹都偷跑出去叫人逮走了。”没等对方说话,我就把电话压了。算是个善意的提醒吧,白吃了人家辛苦养成的螃蟹,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不知道那伙年轻人后来又去了没有,即使去了,也逮不到了吧,总之再没有人和我提逮螃蟹的事。
几十年过去,往事如在眼前。如今宁夏已是西北水产大省,仅贺兰一个县的水产品产出就相当于甘肃全省的产量。这些水产品不仅能满足宁夏自己的需要,还用专用增氧车装运,远销到周边省区,仅销往拉萨的活鱼就占到当地淡水鱼市场销量的一半以上。
对宁夏人来说,螃蟹也早已不再是稀罕物,它不仅走进了普通的酒店餐厅,更变成了许多寻常百姓家庭餐桌上的美食。蟹田稻米被当作有机米,也价格不菲。回想起彼时吃螃蟹的经历,我们当了一回人们亲眼见到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正可敬的,应该是那些第一次把螃蟹引种到宁夏来并成功畜养的人。是他们,丰富了宁夏人的餐桌,也孕育了宁夏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希望。
(作于2011年5月2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