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名著名译·社科经典:人类的故事(修订版)

書城自編碼: 267769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世界史
作者: [美] 房龙著 著;白马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5902584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82页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5.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7.0
《穿越百年中东》
+

HK$ 88.5
《布达佩斯往事: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家庭的秘密档案(理想国译丛01》
+

HK$ 88.8
《光荣与梦想1》
+

HK$ 202.8
《耶路撒冷三千年》
+

HK$ 554.6
《美国史(全4册):美国本土最深入人心的美国史经典,时至奥巴马》
內容簡介: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用灵动流畅的文字,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呈现在读者面前。故事从远古的时候讲起,从东方古老土地上的一次次纷争,到雅典与斯巴达之争、罗马与迦太基之争,到基督教与伊斯兰的碰撞,到宪政国家的兴起,到殖民化运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本书中,房龙展开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画卷,请读者站在一个高塔之上,俯瞰奔腾不息的历史之河。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被世人誉为“人文主义大师”。他于1921年出版《人类的故事》并一举成名,该书用青少年能懂的语言讲述了成年人也感兴趣的故事,被评为 “美国最佳少儿读物”。


译者简介:
白马,原名刘翔,祖籍江苏无锡,1966年生于浙江杭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国际文化学系副主任,学术专长在诗歌研究、美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与电影史研究等方面。浙江大学美学专业硕士导师,浙江省美学学会秘书长。译有《格列佛游记》《林肯传》《达尔文回忆录》《致加西亚的信》《人类的故事》《地球的故事》等。
目錄
第一章舞台布景
第二章我们最早的先人
第三章史前人类
第四章象形文字
第五章尼罗河谷
第六章埃及的故事
第七章美索不达米亚
第八章苏美尔人
第九章摩西
第十章腓尼基人
第十一章印欧人
第十二章爱琴海
第十三章古希腊人
第十四章古希腊城邦
第十五章古希腊的自治
第十六章古希腊的生活
第十七章古希腊的戏剧
第十八章希波战争
第十九章雅典与斯巴达
第二十章亚历山大大帝
第二十一章小结
第二十二章罗马与迦太基
第二十三章罗马的崛起
第二十四章罗马帝国
第二十五章拿撒勒的约书亚
第二十六章罗马的覆灭
第二十七章教会的崛起
第二十八章穆罕默德
第二十九章查理曼大帝
第三十章北欧人
第三十一章封建社会
第三十二章骑士制度
第三十三章教皇与皇帝
第三十四章十字军东征
第三十五章中世纪的城市
第三十六章中世纪的自治
第三十七章中世纪的世界
第三十八章中世纪的贸易
第三十九章文艺复兴
第四十章表现的时代
第四十一章伟大的发现
第四十二章佛陀与孔子
第四十三章宗教改革
第四十四章宗教战争
第四十五章英国革命
第四十六章势力均衡
第四十七章俄罗斯的崛起
第四十八章俄罗斯与瑞典
第四十九章普鲁士的崛起
第五十章重商主义
第五十一章美国革命
第五十二章法国大革命
第五十三章拿破仑
第五十四章神圣同盟
第五十五章大反动
第五十六章民族独立运动
第五十七章发动机的时代
第五十八章社会革命
第五十九章解放
第六十章科学时代
第六十一章艺术
第六十二章殖民扩张与战争
第六十三章新世界
第六十四章永恒的真理
內容試閱
第一章舞台布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问号的阴影之下。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向何处去?
慢慢地,但凭着坚忍的勇气,我们把这个问号一步步推向遥远的界限,越过地平线——在那儿,我们希望能找到我们所要的答案。
我们还没有走出多远。
我们所知的仍然非常有限,但是我们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地:我们已经能够(以相当的准确性)猜测出很多事情。
在这一章里,我将根据我们现在深信不疑的知识告诉你们,当人类第一次出现之时,舞台布景是怎样的。
《人类的出现》(房龙绘)
如果我们把动物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时间表示为一条长线(如下图),那么长线的最上端这条细小的线,就表示人类(或者多多少少类似于人的生灵)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
人类是最后一个登场的,却是第一个运用自己的大脑来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研究人类,而不是研究猫啊狗啊马啊或任何别的什么动物——尽管就这些动物自身而言,也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进化过程。
就我们所知,在最初始的时候,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是一个燃烧着的大火球,是浩渺的宇宙之海中一团小小的烟云。慢慢地,经过了几百万年,地球的表面烧光了,外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岩石,如注的大雨一直在下,击打在这了无生命的岩石上,磨蚀了坚硬的花岗岩,并把泥沙冲入山谷——在冒着热气的地球上,这些山谷隐藏在高高的悬崖之间。
当太阳破空而出时,最后的时刻来临了,它看到这个小星球上有几个小水洼——这些小水洼后来发展成了东西半球上的浩渺海洋。
然后有一天,伟大的奇迹出现了。本是无生命的东西,却创造出了生命。
第一个包含生命的细胞漂浮在茫茫海水之中。
在几百万年的光阴里,它都毫无目标地随波逐流。但是就在这一漫长的时段里,它萌生出一些习性,使它得以更容易地在处境恶劣的地球上生存下来。这些细胞中,有些最喜欢待在湖泊和水洼的黑暗深处。它们在水中沉积的淤泥里扎下根(淤泥是雨水从山顶上冲下来的),于是它们成了植物。其他的细胞则喜欢四处游走,从而长出了奇怪的有关节的腿,就像蝎子一样,开始在海底爬行,它们的周围是植物和像水母一样的淡绿色生物。还有另一些细胞(覆盖着鳞片),依靠游泳动作,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找寻食物。渐渐地,它们使海洋里充斥了无数的鱼类。
同时,植物的种类也日益繁多,它们开始寻找新的家园。海底空间已经不够它们居住了。它们不情愿地离开了水,在海滩或山脚下的泥岸上找到自己新的家园。一天两次,大海的潮汐用咸咸的海水将它们淹没。而其余的时间,这些植物尽量去适应不太惬意的环境,努力在覆盖地表的稀薄空气中生存下来。经过几个世纪的适应,它们学会了如何在空气中活得和在水中一样舒服。它们变得越来越大,长成了灌木林和树丛。最后,它们学会了盛开芳艳的花朵,吸引忙碌的大黄蜂和鸟类前来,把它们的种子带到远方的角角落落,直到整个地球都覆盖了绿色的草原,或是沐浴在大树的浓密树荫之下。
于是有些鱼也开始离开大海,尝试用肺来呼吸,就像以前用鳃呼吸一样。我们称这类生物为“两栖动物”,意思是:它们能在陆地上生活得跟在水里一样自如。从你面前的路上跳过的第一只青蛙就能告诉你,左右逢源的两栖生活是多么的逍遥如意。
这些动物一旦离开了水,就逐渐适应了陆地生活。有些成了爬行动物(这类生物像蜥蜴一样爬行),与昆虫共享森林的寂静。为了能在松软的土地上更快地移动,它们的腿日益发达,个头也越来越大,直至全世界都遍布了这样一些庞然大物(生物学手册称之为鱼龙、巨龙、雷龙),它们一直长到三四十英尺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尺合0.3048米。,能像大猫耍小猫一样地逗弄大象。
爬行动物家族的某些成员开始了树上生活(当时的树木常有一百多英尺高)。它们已经不需要用腿行走,但它们必须迅速地从一根树枝移动到另一根树枝上。因此,它们把自己身上的一部分皮肤变成一种类似降落伞的东西,它从体侧一直延展到前脚的小脚趾。逐渐地,它们在这个皮降落伞外面覆盖上羽毛,把尾巴变成转向杆,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成了真正的鸟类。
此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所有的大型爬行类动物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灭绝了。我们不知道原因。也许是因为气候突变,也许是因为它们已经长得太大,既不会游泳也不会行走和爬行,眼睁睁地看着巨大的蕨类植物和树木,但就是够不到,于是便饿死了。无论原因何在,持续了上百万年的巨型爬行类动物的古老帝国算是完结了。
然后,这个世界开始被完全不同的生物占据。它们是爬行动物的子孙,但它们与爬行动物全然不同,因为它们用乳房,用母兽的乳房来哺育幼崽。因此,现代科学称它们为“哺乳动物”。它们已经褪去了鱼鳞,也没有像鸟一样长出羽毛,而是长出了一身毛发。不管怎么说,哺乳动物发展出了一些特有的习性,使它们比之其他动物有着很大的优越性。母亲把幼子之卵置于体内,直到出生。而在此之外的所有动物——到那时为止——都让自己的孩子们暴露于寒冷、酷热以及受其他野兽袭击的危险之下。哺乳动物长期把幼子带在身边,在它们仍然太弱小、无法抗击敌人之时,护佑着它们。这样,幼崽哺乳动物的成活希望就大大增加了,因为它们能从母亲那里学会许多本领。如果你曾见过母猫教小猫咪如何照顾自己,教它们如何洗脸、如何捉老鼠,你就能明白这一点。
但关于这些哺乳动物我无须多言,因为你们已经知道得够多了。它们围绕在你的周围。它们是你在街上和家里的日常伙伴,而在动物园的铁栅栏后面,你还能瞧见自己不甚熟悉的它们的远亲。
现在,我们到了指明分界线的时候了:人类离开了浑浑噩噩、生生灭灭的生物种群的漫长队伍,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来造就自己种群的命运。
有一种哺乳动物,其找寻食物和栖身之所的能力要远甚于其他族类。它学会了用自己的前脚拿住猎物,经过练习,它发展出了手一般的爪。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它学会了把全身的重心置于两条后腿之上(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虽然人类做这个动作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但每个孩童还得从头学起)。
这种动物半猿半猴,但比两者都要优越。它成了最成功的猎捕者,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可以生存。为了更安全地生活,它一般成群活动。它还学会发出奇怪的叫声,警告孩子们有危险迫近。几十万年之后,它开始用喉部发出的这些声响来交谈。
这种动物——也许你很难相信——是你们最早的“类人”祖先。第二章我们最早的先人第二章我们最早的先人
关于第一个“真正”的人,我们所知甚少。我们从来没有看过他们的照片。在某片古老土地的最深层,我们有时会发现他们的骨头碎片。这些骨头和其他动物的残骸埋在一起,而那些动物早已在地球上绝迹。人类学家(这些博学的科学家,终其一生致力于将人类作为动物王国之一员的研究)取得了这些碎骨,并依此较准确地重现了我们古老祖先的容颜。
人类种群的曾曾祖父,是一种颇为丑陋、缺乏魅力的哺乳动物。他相当矮小,比现代人要矮小许多。烈日强光的暴晒,严冬寒风的吹刮,使他的皮肤变成了深褐色。他的头和大部分的躯干上,他的胳膊和腿上,都覆盖着长而粗的毛发。他有很细但有力的手指,这使他的手看起来像猴子的爪子。他的前额很低,下颌类似野兽——把他的牙齿当作刀叉使用。他赤身裸体,除了轰鸣的火山喷涌出的火焰(火山让大地上布满了浓烟和熔岩),他没有见过别的火。
他生活在潮湿而黑暗的广袤森林里,就像今天的非洲矮人一样。当他感到饥饿袭来的时候,他吃植物的生的叶子和根茎,或者他会从一只愤怒的鸟雀那儿拿走鸟蛋,给他自己的孩子做食物。偶尔,经过漫长而耐心的追逐,他也能抓住一只麻雀或一只小野狗,或一只野兔。这些他都生吃,因为他还从来不曾知道食物烹饪之后味道会更好。
白天的那些时间,这个原始人四处游荡以寻找食物。
当夜晚降临大地,他把他的妻子和儿女藏在空树干里或是一些大石头的后面,因为他被四面八方的猛兽围困着——一到天黑,这些野兽就要出来游荡,为自己的配偶和孩子们找些吃的,而它们也喜欢人肉的味道。这儿就是这么一个世界:你要么吃别人,要么被别人吃。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怖和悲惨,所以活着是很不惬意的。
在夏天,他要暴露在毒辣的日头之下;而在冬日,他的孩子们或许会冻死在他的怀里。当他受了伤(捕猎动物的时候总是容易弄断自己的骨头或扭伤脚踝),如果没有同伴帮助他,他必惨死无疑。
就像动物园里的许多动物都会发出奇怪的叫声一样,早期的人也喜欢咕哝。也就是说,他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含混的咕哝,因为他喜欢听到自己的声音。后来他慢慢意识到,当危险来临时,他可以用这种喉音来警告他的同伴,他可以发出某些小小的尖叫声——大意是“那儿有一只老虎”或者“这儿来了五头大象”。然后,别人也会回喊一些声音,这些咆哮声的意思是“我看到它们了”,或者“让我们逃走并躲起来”。大概这就是一切语言的起源。
但是,就像我前面所说过的那样,关于这些起源的事,我们知之甚少。早期的人没有工具,也不给自己造房子。他们生生灭灭,除了几根锁骨和一些头骨碎片,便没有留下任何他们曾经存在过的迹象。这些骨头告诉我们,在几百万年以前,世界上曾经居住着一些哺乳动物,他们和所有其他动物都很不一样。他们可能进化于另一种未知的类猿动物,他们学会了用后腿走路,并把前爪当手来用。他们极可能与我们自己的直系祖先有关联。
对于这些初始的故事,我们所知的少之又少,其余的一切尽在黑暗中。第三章史前人类第三章史前人类
史前人类开始自己制作物品
早期人类不知道时间意味着什么。他并没有关于生日、结婚纪念日或死亡忌日的记录。他没有天、星期甚至年的概念。但大体上,他知道季节轮转的轨迹,因为他已经注意到,严冬之后永远跟着温和的春天。然后春天变成了炎热的夏天,果实成熟了,野稻谷的谷穗可以吃了。然后,当突然刮起来的风把叶子从树上吹落下来,夏天结束了。然后,一些动物已经为长长的冬眠做好了准备。
但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相当骇人的事情,是关于气候上的事情。炎热的夏天来得很晚,果实来不及成熟,过去覆盖着绿草的山顶,现在深埋在厚厚的积雪之下。
然后,一天早晨,几个与当地人不同种类的野人,从高山地区游荡下来。他们看起来有点瘦,显示出他们正处于饥饿状态。他们发出一些当地人听不懂的声音,似乎在说他们饿了。这里没有足够的食物同时供应给老居民和初来乍到者。当新来者想多待几天时,爆发了可怕的拳打脚踢的争斗,有些人家一家子都被杀了。其余的人逃回到自己的山坡,却在紧接着袭来的暴风雪中死于非命。
在森林中居住的人们非常恐惧。白天变得更短,而夜晚又变得反常地冷。
最后,在两座高山之间的一个裂隙之中,出现了一块发绿的小冰块,它迅速增大。一块巨大的冰块滑落在山脚下,巨大的石块被推进山谷中。随着数十声轰雷般的巨响,冰块、泥浆、成块的花岗岩劈头盖脸地砸到尚在睡梦中的林中人身上,一下子把他们砸死了。许多百年老树被压成了引火棍。接着就开始下雪。
雪接连下了好几个月,这里所有的植物都死去了,动物们纷纷出逃,去南方寻找和煦的阳光。人类背负着自己的孩子,跟着这些动物一起逃生。但人跑得不如这些动物快,要么快想出办法,要么就是快速走向死亡,他们不得不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抉择。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前者,因为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在可怕的冰川期生存下来——这样的冰川期一共有四次,几乎把地球上的人类消灭殆尽。
首先,人必须给自己穿上衣服以免被冻死。他学会了如何挖洞,并用树枝和树叶覆盖洞口,用这些陷阱来捕获熊和土狼。他随后用大石头把它们砸死,用它们的毛皮给自己和家人做大衣穿。
接着是居住的问题。这简单,许多动物都习惯于睡在黑暗的洞穴中。人类现在也以它们为榜样。他们把野兽逐出温暖的巢穴并把洞穴据为己有。
即便如此,这样的气候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太严酷了。老人和孩子以可怕的速率死去。然后,一个天才想到了火的使用。有一次外出打猎,他曾被森林大火围困。他记得他差点被火烧死。一直以来,火都是敌人。现在,火成了朋友。他把一棵枯树拖进洞穴,并用燃烧着的树林中的一个余烬将其点燃。这使洞穴成了一个舒适的小房间。
然后,有一天晚上,一只死鸡掉进了火堆里,当人们把它捡出来时,它已经烤熟了。人们发现鸡在烤过以后变得尤为鲜香酥嫩。从此以后,人们放弃了和其他动物共有的生食习惯,开始吃熟食。
就这样,千百年过去了。只有具备最聪明头脑的人,才能生存下来。他们必须日夜与寒冷和饥饿做斗争。他们被迫去发明工具。他们学会了如何把石头削成一把斧子,如何制作锤子。他们迫不得已储存大量食物,以应付漫长的冬天。他们发现可以用黏土做成碗和罐,然后晒在阳光下使它们硬化。就这样,冰川期——本来差一点毁灭了人类,却成了人类最伟大的教师——因为它迫使人类运用自己的头脑。00第四章象形文字第四章象形文字
埃及人创造了书写的技术,于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了
我们这些居住在欧洲旷野中的先祖很快就学会了许多新技能。我完全可以说,只需一些时间,他们就会放弃他们野蛮的生活方式而发展出一套文明来。但是他们与世隔绝的状态很快就结束了。他们被外界发现了。
一个流浪者从无人知晓的南方走来,跋山涉水,发现了这些欧洲大陆上的野蛮人。他来自遥远的非洲。他的家在一个叫埃及的地方。
尼罗河谷地远在西方人梦见刀叉、车轮、房屋的好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展出了高度的文明。因此,让我们暂且把我们的远祖留在他们的洞穴里,而先去探访地中海的南岸和东岸,那里建有人类最初的学校。
埃及人教会了我们很多事情。他们是出色的耕者,精通灌溉。他们善于兴建神庙,后来古希腊人模仿它们建造了最早的教堂(迄今为止我们还在这样的教堂里祈祷)。他们发明了一套历法,那被证明是有效的测量时间的工具,经过改进后一直沿用至今。但所有这些发明中最为重要的是,埃及人学会了怎样把语言记录下来,以流传给以后的时代。他们发明了书写技术。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报纸杂志和书籍,想当然地觉得人类向来就会阅读和书写。然而事实上,文字这个最重要的发明是在相当晚的时期才出现的。试想如果没有文字记录,我们就会像猫和狗一样只能教小猫小狗一些最简单的事情,不会书写,也就无法利用前代猫狗所拥有的生活经验。
罗马人在公元前1世纪初到埃及的时候发现河谷中充斥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图案,仿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有关联。但是罗马人对任何异域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也就没去追究这些奇怪图案的来源。在埃及的神庙、宫殿的四壁以及许多莎草纸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图案。最后一位通晓图案制作技术的埃及祭司已经在几年前去世了。丧失了独立权的埃及成了人类重要历史文献的储藏室,没有人能破解这些秘密,它们也似乎没有太多实际用途。
十七个世纪过去了,埃及对世人来说依然充满了神秘。然而在1798年的时候,一个名叫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5。详见本书第五十三章。的法国将军来到非洲东部,准备进攻英属印度殖民地。他最终没能渡过尼罗河,战争也失败了,但是这场著名的法国远征意外地解决了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年轻的法国军官有一天厌倦了尼罗河口罗塞塔河边驻地中的单调生活,就到尼罗河谷的废墟中四处寻摸以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你们看,他发现了一块奇异的石头。上面像在埃及其他地方发现的物件一样布满了小图案。但是这枚黑色玄武石上的图案跟以前发现的不大一样,它刻有三种文字,其中一种是古希腊文。对于古希腊文大家都不陌生,于是他肯定地认为:“只要把古希腊文跟古代埃及人的图案放在一起两相比较,就马上能揭开这些图案的秘密了。”
他的计划看似简单,但真正解开这个谜却一直等到了二十多年以后。1802年,法国教授商博良开始了比较这块著名的罗塞塔河石头上的古希腊文和古埃及图案的工作,直到1823年他才宣布破译了其中的十四个小图案。不久他因劳累过度而死去,但古埃及文字的重要法则已经被人们知晓。我们今天对尼罗河谷历史的了解远远超过密西西比河,这完全有赖于我们拥有这样一种穿越了上千年时光的文字记录。
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在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一些象形文字甚至在变形之后进入了我们的字母表。因此,你们还是应该了解一下,这些五千年前的古代人类到底用了怎样高妙的技法来为后人保存住了语言信息。
你是知道符号语言的。美洲平原上印第安部落发生的事件几乎都是用一些小图案记录下来的,用以代表一些特有的信息,如在一次狩猎中杀死了几头野牛,有几名猎手参与,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些记号是浅白易懂的。
古埃及文字却不是一种浅白的符号语言。尼罗河两岸的智慧人士早已超越了这个语言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图案的意义要比图案所代表的物象更为抽象。我试着给你们做些解释。
假如你就是商博良,正在研究一叠写满象形文字的莎草书卷,突然看到一个画着手握锯子的人的图案。“是的,”你会说,“它的意思肯定是代表一个劳动者在伐木。”然后你看到另一张莎草纸记载的是一位女王死于八十二岁的事件,而在其中的一个句子里面,又出现了“人手握锯”的图案。显然,八十二岁的女王是不会去拿锯子的。因此这个图案肯定另有他意。
法国人商博良就解开了这样的奥秘。他发现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语音文字”——当然这一文字系统的叫法是我们现代人的发明,它的特点在于重现了口语的“声音”,使一切口头语言得以转化成书面语言,其办法是只要再添加几个小点、横线或者S就可以了。
回到刚才那个人手握锯的图案。“锯”saw这个字可以用来表示你在木匠铺子里看到的一种工具,同时还可以代表“看”see这个动词的过去式。
这个字在千百年间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起初它只代表它所描摹的那种工具。后来其原始意义消失了,变成一个动词过去式。几百年后埃及人把这两种含义都抛弃了,这个图案开始只代表一个抽象字母,即S。我将用下面这个句子来进一步阐明我的意思。一个现代英语的句子如果用象形文字来表达,可能会写成这样:
既可以指你脸上那两个用以视物的圆球,也可以指“I”(我),即说话人(eye与I同音)。
图形,可以指一只采蜜的昆虫,也可以代表动词“to be”(bee与be同音)——它表示存在。再进一步,它可以是动词“become”或“behave”的前面部分。在前面列举的句子中,它后面的图案是,它既可以指涉“叶子”leaf,也可表示“leave”(离开)和“lieve”(欣然地),它们具有相同的读音。然后又是前面见过的“eye”。
句子最后的是一只长颈鹿,它源于古老的符号语言,象形文字正是由符号语言发展而来。
你这下不用太费力就能读出这个句子了:
“I believe I saw a giraffe.”意为:“我相信我见到了一只长颈鹿。”
古埃及人凭借超凡的智慧发明了这种语言体系,并用数千年的时间加以发展完善,直到能够随心所欲地记录一切。他们就是用这些“框中字”来给朋友传送信息、记录账目、记载国家历史,以告语后人。第五章尼罗河谷第五章尼罗河谷
尼罗河谷展现出人类文明的最初一缕曙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