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历史与人物: 中外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

書城自編碼: 267791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自然科學地球科学
作者: 李平,何三宁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59305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11-02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10/3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7.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武当内家散手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炙野(全2册)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女人的胜利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3.3
《世界地理地质之谜大全集(破解版)》
+

HK$ 176.8
《中国国家地理美丽的地球系列-南美洲(地球上最孤独的大洲,虽然》
+

HK$ 118.0
《地貌学原理(第3版)》
+

HK$ 230.1
《海洋环境学》
+

HK$ 73.8
《航空摄影测量学》
編輯推薦:
《历史与人物 : 中国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分类详细,可供气象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的研究生以及广大气象科技爱好者参考、阅读。
內容簡介:
《历史与人物 : 中国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主要从跨文化比较视角论述古今中外与大气科学有关的历史人物,挖掘他们之间的关联性,突出科学的传承观、历史观。《历史与人物 : 中国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以中外历史中重要人物、重大发明为主线,共六章。**章为绪论,第二至六章按远古篇、近古篇、近代篇、现代篇和当代篇顺序分别论述。主要介绍各个时期气象学家的历史贡献,既突出人物和发明创造本身的特点,又注意当时所处的社会语境,同时挖掘同时代中国或西方的人物和发明创造,以及该人物和发明对中国或西方的影响。
目錄
目录
《中国气象科技史研究丛书》序言
前言
**章绪论1
**节中外气象科技史研究概述1
第二节研究方法2
第二章远古篇(明代以前)8
**节亚里士多德:气象学鼻祖11
第二节张衡:气象仪器发明家14
第三节述评:古代中国的科技探索21
第三章近古篇(明代~1840年)24
**节徐光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28
第二节富兰克林:避雷针的发明者33
第三节霍华德:看云识天气37
第四节述评:中国的“科学革命”43
第四章近代篇(1840~1949年)47
**节维 皮耶克尼斯及其卑尔根学派52
第二节罗斯贝及其芝加哥学派61
第三节蒋丙然:中国**个气象学博士71
第四节竺可桢: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81
第五节涂长望:新中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建人95
第六节李宪之: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之气象高才生101
第七节赵九章: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06
第八节述评: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中西方的气象科技113
第五章现代篇(1949年以后)116
**节查尼:二十世纪*伟大的气象学家之一117
第二节洛伦兹:“蝴蝶效应”与混沌理论之父120
第三节郭晓岚:大气动力学的一代宗师124
第四节叶笃正:**个获得“气象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27
第五节谢义炳:中国现代天气学和大气环流学奠基人之一134
第六节顾震潮:中国数值天气预报的开创者136
第七节陶诗言:土生土长的院士140
第八节述评:20世纪下半叶中西方的科技145
第六章当代篇:中外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147
**节本土培养的气象学家148
第二节留苏气象学家150
第三节留欧美加气象学家155
第四节气象——国际合作的典范157
第五节述评:科技交流互通有无170
主要参考文献173
附录一中国气象学家海外求学或深造(1912~1950年)175
附录二气象研究所大事记(1928~1950年)177
附录三中外气象科技史年谱185
附录四历年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主题191
附录五中国古代对气象学之贡献194
內容試閱
**章绪论
**节中外气象科技史研究概述
自古以来,人类就依赖于自然环境,靠天吃饭、生活。人类的生活习惯常因气候不同而异,气候与人类活动及文明演进息息相关。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人类一直想了解“老天爷”的脾气、性格,了解各种天气现象出现的原因和过程。在早期各文明发源地(如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埃及等)的历史记载中,都包含了大量天气和气候文献。中国某些王朝,往往由于气候不顺引发灾民的革命而倾覆。天气更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1812年拿破仑攻俄遇严寒铩羽而归。因此,天气剧变或气候异常,小则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起居,大则往往造成经济损失,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文明的落后。
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是人类*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气象科学开始萌芽。相传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帝尧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这一官职历代相沿,到明朝时称为“钦天监监正”,是掌管天文、气象的**政府官员。
在中国古代,气象和天文一直不分家,并称天象,对于它们的观测也一并进行。我国历代都设有专门观测天文和气象的机构,自周至清代,多设有天象行政机构和部门,前者称为“局”(太史局)或“监”(太史监、司天监、钦天监);后者则称为“台”,从周代至唐代称为“灵台”,唐代至元代称为“司天台”,明清时期则称为“观象台”,清末至民国时称为“测候所”。气象学和天文学都是为了“治历明时”,对自然风雨寒暑“节以制度”。具体通过两方面完成,一是通过物候观测来把握季节变化;二是通过星象、气象观测来把握四时更替。早期的文献也是同时反映天文和气象两方面的知识的(丁海斌和冷静,2009)。
中国有关气象的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的殷墟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商代人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和记事的记录(图1-1.1)。商人比较迷信,每事必卦,每日必占。而气象对人们的出行、生产和生活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天气变化是占卜中的重要内容。
图1-1.1语译:丙子这天举行“立中”的仪式,没有风,晴天。“立中”是树立一根带有类似飘带的旗的仪式,众多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建立中军的军事仪式,但也有学者认为“立中”是立表测景,并占风向(张德二,2005;施雅风,2005)。
图1-1.1甲骨文释文:丙子立中,无风,旸日(018,208-《英国所藏甲骨集》680)
西方*早研究关于中国气象历史记载的是1959年李约瑟编辑的《中国之科技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气象学部分,但因其“手边气象史资料少”而内容太简略。但是,这本书至少起到了开拓的作用,为后续气象史类书籍的编撰作出了铺垫。**部气象史是日本的田村专之助于1973~1977年出版的《中国气象学史研究》(上、中、下三册);第二部是我国台湾省的刘昭民于1980年出版的《中华气象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年增修本);第三部是洪世年和陈文言于1983年出版的《中国气象史》(农业出版社);第四部是温克刚主持、2004年出版的《中国气象史》(气象出版社)。
研究气象科技史离不开各个时代的相关机构、社会背景,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同时更离不开从事气象科学的学人。本书以气象人物作为主线,历时性地对气象科技史展开梳理与考察。毋庸置疑,科技史的研究固然无法把个人与社会分开,然而,研究人类历史现象的**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正因为此,我们以气象历史人物为主线,为读者提供可以捕捉的线条,旨在拓宽读者的视野。
第二节研究方法
一、史学研究的方法
总体来说,史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基本方法,如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重要方法,如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还有其他方法,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等。下面大致介绍几种研究方法,以便读者了解和熟悉。
调查法:调查法是史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史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认识。
调查法中*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将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其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三方面作用:其一增强人们的感性认识,其二启发人们的思维,其三导致新的发现。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史学研究中。其作用有: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有利于普及工作。描述性研究法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二、科学史研究中的内史和外史
气象史专家洪世年(2005)曾说过:“所谓‘史’者,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基本具有两个部分,其一为史实、历史事件与史实述评,其二为对史情的发生、演变与影响的分析。”本书既有史实述评,也包含对史情的发生、演变与影响的分析。
在科学史研究中,所谓内史(internal history),主要研究某一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包括重要的事件、成就、仪器、方法、著作、人物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年代问题。前文提到的几部《中国气象史》就是典型的内史著作。所谓外史(external history),则侧重于研究该学科发展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该学科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而这外部环境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地理、文化等许多方面(江晓原,2006)。
据江晓原(2006)所言,从内史到外史,并非研究对象的简单扩展,而是思路和视角的重大转换。就纯粹的内史而言,是将科学史看成科学自身的历史(至少就国内以往的情况看来基本如此);而外史研究要求将科学史看成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思路的拓展和视角的转换,同一个对象被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中,它所呈现出来的情状和意义也就大不相同了。江晓原的这种思想与以色列学者伊塔马 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有很大的相似点。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文化、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一个由若干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伊塔马 埃文-佐哈尔,2002)。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简言之,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到世界文化、小到国别(民族)文化的活动图。佐哈尔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并对复杂多样的关系进行客观描述,然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去发现规律,对未来的文学现象进行预测。这同样适用于科学史研究。
三、本书的编写方法与原则
本书以气象科技史为主题,以人物为主线,坚持比较的原则,内史与外史相结合,历时的(或纵向)科技发展研究与共时的(或横向)中西方科技交流研究兼顾。历时的(或纵向)研究带来历史的叙述;共时的(或横向)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与欧洲科学史的某些方面,分析同一时间不同社会在语境、精神意识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跨越空间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的科技和文化。
本书的编写原则是以中外历史中重要人物、重大发明为主线,既突出人物和发明创造本身的特点,又注意当时所处的社会语境,同时挖掘同时代中西方的人物和发明创造,以及该人物和发明对中国或者西方的影响。
在今天乃至今后的科技史研究中,比较的方法和观点应该比以往任何历史阶段都更受重视。中国科技与文明及其发展形态的独特性,只有在与其他科技与文明——尤其是西方科技与文明——的比较和对照之下,才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西方科技与文明同样如此。如果采取完全孤立的方式研究中国或西方科技与文明,势必落入中国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陷阱之中,因为文化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当欧洲文化传向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化也在以各种方式传向西方,因此,“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是同时发生的,只是交流的内容可能不对等。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科学技术的交流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四、历史人物选择的原则
一本书是无法涵盖所有内容的,正因为此,本书对气象历史人物的选择原则如下:以时代为主线,以历史代表人物为线索,以近现代人物为侧重点。也就是说,本书意在帮助读者以某一时代为主线,以某一历史人物为线索,拓展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依此探寻自己感兴趣或者想研究的方向。譬如,书中重点谈及中国古代气象历史人物张衡、徐光启等人物,其实中国历史上著名气象历史人物还有很多。
吕尚(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