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刑事诉讼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考察了新法实施的状况、效果和问题,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凝炼刑事诉讼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要点,以提升刑事诉讼的品质、促进司法公正。
|
關於作者: |
左卫民,国家“2011协同创新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四川省社科规划重点基地纠纷解决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人事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司法制度、纠纷解决。至今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其中有5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先后获得省部级奖励十余项。
马静华,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刑事疑难案件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四川大学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诉讼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导为刑事诉讼、司法制度。至今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政法论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7部,先后获中国法学会第二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白国华,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
|
目錄:
|
第一章侦查到案措施实施状况研究马静华
一、导论
二、各种侦查到案措施的适用率
三、口头传唤适用的扩张性与强制性
四、羁留期间的任意性
五、犯罪嫌疑人处遇的两面性
六、基于实践的理论思考
第二章逮捕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马静华
一、导论
二、逮捕率的变化与影响性要素的初步分析
三、关键性影响因素:轻罪逮捕的考核机制
四、局部影响因素:逮捕必要性的指控式审核
机制
五、有限的影响因素:“司法化”的逮捕审查
程序
六、基于实证分析的制度性思考
第三章公安机关适用指定监视居住措施之实践
面相马静华
一、导论
二、指定监视居住实践的两极化现象
三、非羁押化的执行方式与效果
四、结论
第四章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
——以公安机关侦查讯问为中心马静华
一、导论
二、非法讯问之状态
三、监控式讯问机制的运行状态
四、监控式讯问机制的理想状态与现实问题
五、代结语:监控式讯问机制的完善路径
第五章未完成的变革:刑事庭前会议实证研究
左卫民
一、庭前会议的适用机制
二、庭前会议的实际效果
三、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庭前会议的效果
不彰?
四、结语
第六章尚待提高的刑事二审开庭率白国华
一、问题、材料和进路
二、二审开庭率之变化:趋势与效果
三、深度思考:为什么二审开庭率难以大幅
提高?
四、结论:“庭审中心主义”下的二审开庭率
大幅提高
第七章“热”与“冷”: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实
证研究左卫民
一、引言
二、几近休眠的非法证据排除实践
三、“热”、“冷”何以悖反:基于学理角度的
评价
四、结语:能否由“冷”变“热”——一种法社会学
视角的方向探寻
第八章讯问录音录像:从第二级证据到证据之王
——基于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视角
马静华
一、导论
二、第二级证据:讯问录音录像的实践作用
三、第二级证据形成机制:讯问录音录像的
选择性存盘、移送
四、结语:从第二级证据到证据之王
第九章都会区刑事法律援助:关于试点的实证研究
与改革建言左卫民
一、导论
二、试点的三个发现
三、若干思考与建言
四、余论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本书是我带领的团队长期从事刑事诉讼实证研究系列丛书的第六部。如读者所闻,我带领的研究团队包括多名四川大学刑事诉讼专业的优秀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经过10年来法律实证方法的训练和传承,努力运用实证方法对刑事诉讼运行机制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开始产生在国内有一定学术影响的成果。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颁布后,我们随即将关注目光转向新法实施中的重点问题。因为我们深知,改革性研究不仅应当关注立法前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对改革后的制度进行同步研究,由此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其症结与原因,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本书研究的初衷。
基于此,我们在过去两年多始终在跟踪和思考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重点问题。当然,由于研究力量所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仅仅是考察通过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较感兴趣且能深入研究的问题。经过长达两年之久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以本书的形式集中呈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关注的仅仅是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部分问题,另有学者关注其他方面。随着司法机关与新法的磨合和冲突不断深入,刑事诉讼实践还会不断显现一些新问题、新特点,需要长期关注与研究。在此意义上,本书仅仅是新《刑事诉讼法》实证研究的起点,绝非终结。同时,本书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性,也真诚欢迎学界同仁、立法司法界朋友批评指正,我们将努力奉献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为本书的调研提供了重要支持的司法机关领导,以及多名法官、检察官、警察和律师。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帮助,我们的调研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不便提及他们的姓名。同时,我还要感谢为本书的研究投入大量精力、时间的调研团队。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本书的面世。他们是诉讼法博士研究生罗苟新、张潋瀚、洪凌啸,硕士研究生沈艳、闫晶、张婧、李丹、张扬、王化薇、黄艳、杨兴林。
是为序。
左卫民
2015年5月28日于法兰克福国际机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