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近代战争史系列(最寒冷的冬天1+中国,被遗忘的盟友)(套装共2册)历年口碑第一的畅销战争史书系!

書城自編碼: 268778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D23674516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4-01
版次: 2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270.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4.0
《“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

HK$ 64.8
《古代的人》
+

HK$ 93.6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

HK$ 103.5
《鱼羊野史:第1卷(高晓松2014最新力作,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
+

HK$ 95.4
《这个历史挺靠谱3》
+

HK$ 584.1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四册)》
編輯推薦:
《*寒冷的冬天》
★2014年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纽约时报》畅销书
★《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亚洲题材图书
★20世纪*伟大的记者之一,两次普利策奖获得者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四十多年,耗时十余春秋,完成生命*后之作,全景式描写朝鲜战争的扛鼎 之作,首度全面揭秘朝鲜战争的真相,详尽追访超过100位战争老兵,研读超过4万件战争档案。
★2010年推出以来,成为历年来*畅销的朝鲜战争史;国内已重印二十余次,口碑、销量**!
★ 国内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凤凰网等数十家媒体重磅推荐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梁文道、媒体特约评论员吴鑫、央视评论员杨禹、 央视广播电台《品味书香》主持人何超等大V热烈推荐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历史类)奖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倾力推荐的了解中国崛起之必读图书
★上市后连续7个月雄踞亚马逊“历史中国”畅销书榜首
★《纽约时报》畅销书
★《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年度**图书
★《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西方世界*值得关注的“中国书”
★新华网和《参考消息》《瞭望东方周刊
內容簡介:
《最寒冷的冬天》
★包括毛泽东自己在内,当时只有一个半人支持出兵朝鲜,但他为何仍坚决派兵入朝?
★朝鲜军队溃败之际,莫斯科为何仍稳坐钓鱼台?
★30万中国大军集结鸭绿畔,华盛顿为何仍错判中国?
★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又是如何龙争虎斗的?
★朝鲜战争为何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硝烟弥漫的20 世纪,为什么唯独朝鲜战争让美国人不忍言说却又无法遗忘?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检讨。
金日成“想用刺刀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点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李承晚不堪一击,迫使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赤裸上阵;斯大林见死不救,让毛泽东不得不豪赌朝鲜……
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 多年,耗时10 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最寒冷的冬天》。为创作本书,他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在美国各个角落的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很残酷。哈伯斯塔姆通过其独特的视角、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剖析“二战”之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不啻为和平年代的警钟。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中国是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大国,更以贫弱之躯牵制80 多万日军,但为何其贡献所获的承认远比英美苏少,甚至在战后直接被西方集体遗忘?
★ 如果说领导击败日本为美国赢得了在亚太地区存在的理由,那同样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却为何在崛起中屡屡受制?
★ 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远征缅甸……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中国军民进行过怎样的生死抗争?
★ 划时代巨人毛泽东,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沦为汉奸的汪精卫,作为中国三大战时人物,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变迁?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
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由于种种因素被遗忘。基于大量珍贵的历史文件、私人信件、日记尤其是最新的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 米特披露了1937~1945 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本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周旋,到聚焦中国三大战时人物——战火中崛起的划时代巨人毛泽东,挑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著作。
在书中,米特严肃地指出:自“二战”时起,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忍辱百年的中国如何涅槃重生?今天的中日关系动辄紧张,背后有何历史根源?翻开本书,你将找到真实的答案。
關於作者:
《最寒冷的冬天》
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
最冷静最客观最犀利的战争观察员
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历史学家和战地新闻记者。他是最受美国人尊敬的记者之一,其新闻报导及著作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存的时代。
哈伯斯塔姆先后创作了20 多本畅销书,内容涵括了战争史、媒体史、美国汽车工业衰落史、民权运动史等诸多方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是“二战”后对美国影响巨大的三场战争,描写越战和朝战的《出类拔萃之辈》与《最寒冷的冬天》相继出炉,均以其客观冷静的分析而赢得世人称赞。
不幸的是,2007 年4 月23 日,哈伯斯塔姆在为下一部作品进行采访的途中,因车祸罹难,其巅峰之作《最寒冷的冬天》也成为了他的遗作。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费正清、史景迁之后的西方“新生代中国通”
拉纳米特,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权威,38 岁即成为当时牛津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现任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他在2007 年创办的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2014 年升格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成为西方汉学界的权威研究机构之一。
从2004 年开始,他便辗转多国为本书查阅资料,耗时十年才最终完稿。英文版、简体平装版问世后,在中外新闻界及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赢得新华网和《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国媒体盛赞。
目錄
《最寒冷的冬天》
目录
专 家 推 荐 从越战的角度回望朝鲜战争 1
权 威 推 荐 1
军事术语表 1
序 言 棕色的记忆 1

第一章 云山惊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1.云山伏击战


第二章 愁云惨雾:朝鲜人民军南下
2.金日成的决心与麦克阿瑟的狂妄
3.李承晚与近代朝鲜
4.金日成的革命历程
5.南弱北强


第三章 战争升级 华盛顿介入
6.杜鲁门决定出兵
7.将门虎子
8.舔犊情深
9.人无完人
10.初战不利
11.两将斗法


第四章 洲际政治 复杂的多边关系
12.两党政治
13.凯南与尼采
14.杜鲁门的总统之路
15.台湾问题的政治学
16.国共两党之争
17.是谁丢了中国


第五章 孤注一掷 朝鲜人民军挺进釜山
18.决战洛东江


第六章 扭转乾坤 麦克阿瑟仁川登陆
19.激辩仁川登陆
20.登陆仁川,攻克汉城
21.台湾问题


第七章 跨越三八线 向北挺进
22.止步三八线还是跨过三八线
23.中国发出警告
24.斯大林、毛泽东与彭德怀
25.威克岛会晤与威洛比的误判
26.麦卡锡主义与冲向鸭绿江


第八章 志愿军猛击:长津湖与军隅里
27.待君入瓮
28.谨慎的弗里曼
29.兵溃清川江
30.拙劣的指挥
31.军隅里与“长手套”
32.第23团与第2工兵营成功突围
33.陆战第1师逃离长津湖
34.谁之罪
35.李奇微出场
36.李奇微重整旗鼓


第九章 与志愿军作战:双联隧道、原州和砥平里
37.彭德怀的忧虑
38.从原州到砥平里
39.“双联隧道”惊魂
40.第23团坚守砥平里
41.“围捕行动”与原州之战
42.麦吉与“弗里曼”
43.柯罗姆贝茨救援队
44.坚守到底
45. 转折点


第十章 将帅失和 麦克阿瑟的去职风波
46.麦克阿瑟“逼宫”
47.杜鲁门下定决心
48.麦克阿瑟听证会
49. 暗淡与辉煌


第十一章 战争后果 结局与未来
50.可知的结局与不可知的后果
51.反思
52. 尾声
后 记 624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目录:
推荐序Ⅰ 中国本为世界而战,世界须还中国公道! 1
推荐序Ⅱ “二战”回眸:西方遗忘了浴血的中国 4
前 言 重庆重生:现代中国的缩影 7


第一部分 大战在即
第1 章 逆转的实力 22
曾几何时,日本一度恭恭敬敬地遣使赴华,但现在却刀剑相向。甲午一战,东亚的强弱彻底易势,而中国的救亡运动也从此拉开序幕。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等风云人物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一幕震撼天地的大剧即将上演……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 “小兄弟”崛起 | 年轻的革命者们


第2 章 未能统一的中国 38
救国良方何在?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是靠拢英美还是跟
紧苏联?正当国共两党因救国道路分歧发生冲突之时,饱受西
方国家白眼的日本,终于将拯救亚洲的“泛亚主义”恶意扭曲
为“大东亚共荣圈”。从此,这两个一衣带水的近邻开始了最不
可理解的相互敌视,血雨腥风已然不可避免。
统一中国之战 | 清党大屠杀 |从“泛亚主义”到“大东亚共荣圈”


第3 章 多维度冲突 51
中国不仅有对日本极其重要的“满蒙生命线”,更是日后日本与苏联博弈、霸占亚洲的超级绊脚石。怀着志在必得的欲望,以九一八事变为开端,日本开始制造一系列恶性挑衅事件。终于,历史的时钟走到了1937 年7 月7 日,一场旷古罕见的厮杀即将展开……
暗中备战 | 凶险的长征撤离 | 迷雾中的西安事变 |从东北斩向华北的武士刀


第二部分 兵灾连绵

第4 章 七七事变 74
1937 年7 月7 日,宛平,卢沟桥。一场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战争就此爆发。面对强邻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宋哲元说不,蒋介石说不,全中国奋起反抗!卢沟桥上的枪声震撼了华北,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重,也胜得最扬眉吐气的对外战争就此打响……
1937——狰狞之年 |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国共再携手


第5 章 淞沪会战 92
日本势在必得,中国势所必守,王牌对王牌,精锐拼精锐。蒋介石一口气投下重兵60 万,向天下昭示政府的抗日决心,义之所至,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淞沪血战三月,日本军阀“三月亡华”的幻梦如轻烟般逝去,中国却也开始了“衣冠西渡”的漫漫征程……
浴血淞沪 | 衣冠西渡


第6 章 恐慌西逃 103
日本的悍然入侵打乱了中国民众平凡的生活,自西晋、北宋两次为躲避战乱而进行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迁徙上演了。这是一幅怎样的血泪交织的惨烈画面!占当时中国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人(1 亿)踏上了这一条万难征程,前路漫漫……
四海西奔 | 一寸山河一寸血 | 家园何处


第7 章 南京大屠杀 119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很多城市都曾被血泪浸染,最悲惨莫过于南京。1937 年12 月,南京保卫战失利,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城。在随后的6 周里,南京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恐怖地狱……
固守,唯一的选择 | 南京,南京! | 难以安息的亡魂


第8 章 血战台儿庄 140
为实现早日灭亡中国的目标,日军从南北两端夹击徐州。台儿庄激战半月,国民革命军付出巨大牺牲,斩获万余敌军。台儿庄的捷报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也为徐州会战增添了一抹亮色。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 一战雪耻


第9 章 致命黄河 153
1938 年初,气焰嚣张的日军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兵锋直逼华中重镇武汉。为了延迟敌军进攻速度,国民政府忍痛实施了“花园口决堤”,希图以水代兵。然而,面对着浩浩浊流,最先被夺走的是数百万中国民众的家园,甚至,还有众多鲜活的生命……
逼面而来的日军 | 千年一叹花园口 | 烧在历史上的火


第三部分 孤军奋战

第10 章 重庆大轰炸 168
相比于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的知名度要小得多。这固然有政治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历史的真相不该因任何原因被掩埋,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承担了太多的苦难和辛酸。现在,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这座中国西部城市的不屈与顽强。
陪都的艰辛 | 惨无人道的大轰炸 | 战时当国何其难


第11 章 汪伪叛国 194
蒋介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汪精卫却要另辟蹊径走“曲线救国”之路,是真心还是假意?到底是留在重庆继续伴随蒋介石,还是和日本做笔买卖?但现在困扰汪精卫的还不是这些问题,最让他头痛的是如何在军警密布的重庆从蒋介石的眼皮底下逃出来……
“曲线救国” | 蒋介石的决心 |汪精卫、周佛海与“低调俱乐部” | 惊险的出逃


第12 章 珍珠港,中国的曙光 208
1938 年底,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随着中日两军间大规模会战的减少,国共两党间的摩擦却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另一方面,随着日本对东南亚的加速入侵,美英等国对日本的制裁也付诸行动。不甘与恼怒促使日本策划并实施了珍珠港偷袭……
持久战 | 汪伪政府的成立 | 不得不说的摩擦 |攻击目标:珍珠港


第四部分 饮鸩为盟
第13 章 目标,缅甸! 236
“珍珠港事件”促成了中国与美英的结盟,却也因为必须承担盟国的责任而出兵缅甸,这是一个令近代中国扬眉吐气的时刻。大军出国门,国威扬四方。但盟友间的关系却并非想象中那么融洽,蒋介石和史迪威相互间越来越看不上眼了……
中美蜜月 | “醋乔”史迪威 | 远征缅甸


第14 章 河南大饥荒 260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描述1942 年的河南,绝对非“饥饿”莫属。为了活下去,人们吃草、吃树,甚至吃土,最后发展到吃人。实在没吃的了就逃荒,可兵荒马乱的环境连荒也难
逃……天灾、兵灾还有趁机敛财的腐败官员,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苦了!
前所未有的困境 | 恐怖的大饥荒 |蒋介石的应对之策 | 国共殊途


第15 章 门户清理 276
面对战争的严酷环境,蒋介石、汪精卫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加强极权统治。这项在当时看起来不得不采取却又十分危险的举措,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戴笠、李士群的恐怖手段每每令人闻之战栗。
“军统”与戴笠 | “魔窟”76 号


第16 章 开罗会议 286
开罗会议的新闻公报义正词严地向日本表明了中美英三国同盟的坚定立场,也凸显了倾一国之力抵抗日本达6 年之久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认同。在蒋介石看来,此次会议清晰地显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美英两国间的抉择 | 东亚大棋局 | 开罗会议 |“一号作战”大幕拉开


第17 章 反攻缅甸和豫湘桂会战 305
缅甸反攻,虽胜犹败,盟军死伤惨重。中国大陆豫湘桂等地接连失守,令国民党内和军队腐败问题凸显。国民党两地抗日,疲惫不堪,而共产党在延安实力逐步壮大,蒋介石备感
压力,国民政府前途未卜……
生命线——滇缅公路 | 不堪回首豫湘桂 |“迪克西使团”延安行 | 胜利在望


第18 章 蒋史交火 322
1944 年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关系势同水火,双方均无意愿再继续合作。史迪威寻求罗斯福支持后率先发力,蒋介石也不甘示弱,一场政治角力正式展开。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罗斯福在权衡各方利益后,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冲突爆发 | 蒋介石摊牌


第19 章 百年国耻今日雪 332
随着“二战”在欧洲率先结束,中、美、苏三方势力重新聚焦亚洲,抗日战争也接近尾声。日本面临何种绝境被迫投降,而蒋介石政府又如何意外获胜?抗战胜利后,中国的统一之路仍然荆棘丛生,一场内战即将爆发。
绝处逢生 | 雅尔塔协议 | 抗日战争胜利
后 记 不能被遗忘的盟友 351
注 释 363
內容試閱
《最寒冷的冬天》
第一章 云山惊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1.云山伏击战
辉煌的胜利:攻占平壤
正是美军远东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对警兆的麻痹大意,一场小规模战役才会最终演变为一场大规模战争。
1950 年10 月20 日,美军第1 骑兵师直捣平壤。然而事后,关于究竟是谁先抵达该地的问题,第1 骑兵师第5 团与韩军第1 师却各执一词。实际情况是,骑1 师防区内所有通往大同江的桥梁都被敌方炸毁,因此拖慢了他们的行军速度,而韩军趁机抢先一步进入了这座几乎已经被夷为废墟的城市。尽管如此,美军上上下下仍然额手称庆,因为在他们看来,拿下了这座城池就意味着这场战事已经接近尾声。为了能让所有人知道,在美军诸多作战部队中是骑1 师首先到达平壤的,一些官兵甚至还带着颜料与刷子,在城里的大街小巷涂满了该师的徽标。
此外,在平壤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有士兵三三两两地私下里进行庆祝。第99 野战炮兵营的前方观察员菲尔彼得森中尉正在与骑1 师8 团3 营的好友沃尔特梅奥中尉互相道贺。他们两人不仅是推心置腹的挚友,而且还是患难与共的知己。彼得森认为,只有军队才能造就这种非同寻常的真挚友情。沃尔特才智过人、老于世故。他曾经就读于波士顿学院,其父也是该校的音乐系教授。而彼得森出身候补军官学校,此前只在明尼苏达州的莫里斯读过几年书。上到九年级的时候,为了赚取5 美元的日薪,他不得不弃学去田间劳作。在平壤的时候,沃尔特从苏联USSR,1922 年12 月30 日~1991 年12 月25 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国土面积2 000 多万平方公里,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1991 年12 月25 日解体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下同。——译者注 驻平壤大使馆的大型酒窖里搞到过一瓶俄罗斯气泡酒,然后和彼得森就着自己野战炊具箱里的金属杯一起分享这瓶看似香槟一样的烈酒——那种辛辣刺鼻的味道简直令人作呕。
驻平壤3 营L 连的比尔理查森上士同样感到如释重负。他知道这里的战事已经基本结束,骑1 师很快就可以从朝鲜撤军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军中早已众口相传,而且连部也下令要求所有具备装船经验的士兵向上级报告。毫无疑问,这就是说他们马上就能够凯旋了。此外,还有一个迹象足以表明战争即将结束,就是上级下令让他们上缴大部分军火。这样看来,那些从各级指挥部传出来的只言片语一定不是空穴来风。
在自己的排中,理查森一直以元老自居,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新面孔。他时常回忆起3 个月前那些与他一起出发的战士,对他来说,这短短的3 个月似乎要比此前他人生当中的21 个年头还要漫长。其他人不是阵亡就是受伤,或者在战斗中失踪了,唯一一个与他一起熬过这3 个月的是他的好友吉姆沃尔什上士。一天,理查森找到沃尔什,对他说:“老天,我们成功了。伙计,我们到底还是挺过来了。”于是,他俩一边相互庆贺,一边仍对自己的好运将信将疑。这次小小的庆祝会发生在十月底,然而第二天上级又将弹药重新分配下来,并且下令让他们一路北上,去援救那些身陷困境的韩国部队。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听说东京将要举行一场胜利大阅兵。据说届时骑1 师会走在队伍的最前头——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表现英勇,更因为他们一直都颇受最高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赏识。他们还听说,阅兵式前要拿回黄色骑兵领巾,还要把自己拾掇得精神一点儿,不要看起来灰不溜秋的。是啊,总不能破衣烂衫地走过东京的银座吧?于是,骑1 师决定在路过麦克阿瑟位于东京第一大厦的总部时,好好表现一下。他们的确应当好好表现一下了。
总而言之,驻韩美军当时的心态十分复杂,一方面过于乐观,另一方面在精神和体力上都极度疲劳。有人甚至设下赌局,赌他们出海的具体时间。至于从釜山到平壤的战斗有多么凶险,对那些初来乍到的替补士兵来说只是听说过而已。重要的是,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一名来自俄亥俄州名叫本博伊德的年轻中尉在平壤加入骑1 师,任1 营B 连某排排长。4 年前,博伊德从西点军校毕业,所以非常渴望在这里一试身手,但当他听说这个排的近况时,却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噤。
一位高级军官问他:“中尉,你知道你对这个排意味着什么吗?”博伊德答道:“不知道。”“这就对了,不要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中尉。从我们来到朝鲜以后,你已经是这个排第十三任排长了。”从那一刻起,博伊德决定,他再也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了。
他们在平壤的最后几天里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鲍勃霍普前来劳军演出。这可不是一次寻常的演出:这位大名鼎鼎的喜剧演员曾经在“二战”时为军队作过一场又一场表演,而现在竟然来到了朝鲜的首都为他们讲笑话。当天夜里,骑1 师的许多士兵纷纷前来观看霍普的表演。可是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带着重新配发的弹药,一路北上奔赴云山,去那里解救被围追堵截的韩国军队。在他们看来,韩国士兵总是陷入这样那样的麻烦,而他们无疑只是去收拾残局而已。因此,从出发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是的,虽然他们已经拿回部分弹药,但问题是,究竟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们是应该穿上特意为东京阅兵式准备的制服呢,还是应该裹上笨重的冬装呢?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全都选择了前者。但是,朝鲜的冬季——一百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季——即将来临。他们北上的目的地距离朝中界河鸭绿江只有咫尺之遥,因此十分危险,但是这支队伍上到军官下到士兵,无不认为自己早已脱离险境。许多人还听说,就在两周前,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在复活节岛会面时誓言要从朝鲜撤出一个整师的兵力转移到欧洲战场。
骑1 师刚到平壤不久,麦克阿瑟也随即到来。“难道就没举办什么庆祝仪式来为我接风吗?”他一边下飞机,一边问道,“金大牙在哪儿?”他打趣金日成,好像这位朝鲜的劳动党领袖已经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一样。接着,他下令让所有从一开始就在骑1 师服役的士兵出列。在当天集合的两百多名将士里,只有4 个人站了出来,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挂了彩。检阅结束后,麦克阿瑟随即登机返回东京,并没有在朝鲜过夜。事实上,在他坐镇指挥的这段时间里,他从来都没有在朝鲜待过一个晚上。
麦克阿瑟回到东京以后,华盛顿的一些高级将领认为他显然准备让美军继续深入北方。麦克阿瑟坚信,中国不会介入。当时的美军一往无前、所向披靡,而朝鲜人却溃不成军、望风而逃,因此,麦克阿瑟的将令也变得越来越不受约束、越来越含混不清。形势很明显,他志在挺进鸭绿江,
直趋朝中边境,而对于华盛顿意欲强加于他却又不敢强加于他的那些步步紧逼的限令,麦克阿瑟根本就不屑一顾。就连参谋长联席会议(下简称参联会)禁止派遣美军进入任何毗邻朝中边境省份的命令也丝毫没有放慢他北上的步伐。其实,这件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因为人人心里都十分清楚,麦克阿瑟只会听从一个人的命令,而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众所周知,中国军队早已在鸭绿江的对岸严阵以待。对他们意欲何为,麦克阿瑟自认为要比杜鲁门政府的高官更了如指掌。他曾经在复活节岛上告诉总统,中国绝对不会参战。即使他们真的参战,他也完全有能力把朝鲜战场变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戮场——这一点只怕人们早就有目共睹。对于麦克阿瑟及其手下来说,顺利穿越这片与阿拉斯加州有着相似气候与地貌的不毛之地,就等于从仁川登陆开始的北伐行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不仅仅是一场伟大的胜利,还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佳话——因为华盛顿的大多数人极力反对时,麦克阿瑟将军却力排众议。因此,当麦克阿瑟下令让美军向北方挺进时,华盛顿的文武高官变得越来越惊惶不安。对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苏联)究竟意欲何为,他们无法像将军那样镇定自若,而且联合国军不堪一击的作战能力尤其让人触目惊心。然而他们都十分清楚,麦克阿瑟极难驾驭——虽然他们都对这位将军敬畏有加。
如果说当前的局势对联合国军极为有利的话,那么在6 月末朝鲜人民军刚刚越过三八线时,无疑是朝鲜人民军占了上风。他们似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那些孱弱无能、疏于防范的美军与韩军却节节败退。然而,随后美军立即派遣大批精兵强将前来增援,再加上麦克阿瑟指挥的仁川登陆也大获全胜,从而使美军成功地深入了朝鲜腹地。此后,朝鲜人民军已成强弩之末,尤其是在美军经过几番苦战拿下汉城(汉城,韩国首都,自2005 年1 月18 日后中文名称统一为首尔。下同。——译者注)以后,朝鲜的抵抗能力几乎已经丧失殆尽。尽管华盛顿的高层大都对仁川一役赞赏有加,但是麦克阿瑟日渐增长的威望却让他们感到如芒在背。中国方面早已发出警告,扬言他们就要介入。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仁川登陆不仅让麦克阿瑟变得目空一切,而且让人们对他奉若神明。这位一直以精通所谓东方心理学自诩的将军曾断言,中国一定不会参战。然而在“二战”前夕,对于日本人的参战意图与作战能力,正是这位专家作出了大错特错的判断。后来,华盛顿的一些高官认为,在联合国军抵达平壤之后、北上云山之前,美国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从而使朝鲜半岛的战事升级成为一场与中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中国参战了?
那些率军北上的将领同样感到惊慌不安。许多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官们发现,在他们艰难跋涉的同时,这里气温骤降,地形愈加险峻,北上的征途正变得令人毛骨悚然。数年之后,韩军第1 师师长白善烨(美国人眼中首屈一指的韩国名将)曾忆及这次北上时的不安——因为一路上他们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到处都是一片荒凉,仿佛与世隔绝。作为一名曾经参与过对日作战的资深指挥官,白善烨起初同样感到十分迷茫,直到后来才意识到,韩军所到之处,无一不是万籁俱寂、荒无人烟。就在此前,南下的难民总是络绎不绝,而这时路上却杳无人迹,好像要发生什么大事,而他对此却一无所知。与此同时,这里早已是天寒地冻,气温差不多每天都要下降5 摄氏度左右。
此外,感到不安的还有一些情报人员。他们从各种各样的消息来源那里获得了一些信息。这些传闻让他们确信,中国军队将于10 月底前大举进军朝鲜。第1 军(骑1 师归其所辖)情报官珀西汤普森上校是驻韩美军中一致公认的最佳情报员之一。对于这些传闻,他同样感到十分悲观。他几乎可以肯定中国军队已到眼前,因此试图向上级发出预警。然而不幸的是,骑1 师的高级军官对于东京总部的态度深信不疑,因而盲目乐观。于是,汤普森直接向骑1 师8 团团长哈尔埃德森报告,说他认为该地潜伏有大批中国军队,但是埃德森和其他军官却认为他是在耸人听闻,因此对他的情报“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的女儿芭芭拉汤普森艾森豪威尔(即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儿媳)发现,父亲在从朝鲜战场寄来的信中一改往日的语调,好像就要与她生离死别一般。后来她回忆说:“他确信美军将一败涂地,而自己也要战死沙场了。”
汤普森完全有理由感到惶恐不安。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最初得来的情报准确无误:中国军队已经进入朝鲜,悄悄地潜伏在北方的群山之中,耐心等待韩军和联合国军一路北上,继续拉长已经吃紧的战线。他们没有打算立即对美军下手,而是要等到美军长途跋涉、精疲力竭之后再开始进攻,因为那时打败美军简直易如反掌。
“打到鸭绿江边去,”10 月末,白善烨将军率领的士兵们摇旗呐喊,“打到鸭绿江边去!”然而,就在10 月29 日,中国军队开始大规模出击。兵败如山倒,白将军后来这样写道。一开始,韩军将领不明所以,在中国军队猛烈的迫击炮攻击之下,韩军第1 师第15 团完全陷入瘫痪状态,第12 团也随即遭到迎头痛击。接着,第11 团(师预备队)的侧翼与尾部也遭到攻击。显然,敌军深谙用兵之道,因此白善烨认为这一定是中国人干的。于是,他迅速作出反应,马上把该师撤回云山镇内,从而保住了第1 师的大部分兵力。这就像美国西部片中的那些场景一样,白将军后来写道,当白人遭到大批印第安人围追堵截时,只能采取迂回战术。同样,他的整个师陷入了中国军队的“口袋阵”中。有些韩国部队就没那么幸运,也没碰上那么好的指挥官了。
白善烨很快就明白,这一定是中国军队。战斗开始的第一天,15 团抓到了一名俘虏。白善烨亲自对其进行审问。这名俘虏在35 岁上下,身穿一件厚实的、正反两用的御寒棉衣,一面是土黄色的,另一面是白色的。“这种服装,”白善烨写道,“无疑是在雪原上进行伪装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此外,他还戴着一顶又厚又重、两边都有耳罩的棉帽,脚下穿着一双胶底鞋。对于这身装束,韩军很快就不再陌生。虽然此人略显木讷,但是在审讯过程当中却承认,他来自中国广东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正规兵。他还告诉白善烨,附近的群山埋伏着中国数万军队,韩军第1 师可能已陷入重围。
白善烨立即给军长弗兰克米尔本(绰号大虾)打电话,然后将这名俘虏带往米尔本的大营。这次审讯由米尔本主持,白善烨不时插话。白将军后来写道,审讯过程大致如下:
“你是哪里人?”
“我是中国南方人。”
“你是哪个部分的?”
“我是39 军的。”
“你都参加过哪些战役?”
“我参加过(中国内战时期的)海南岛战役。”
“你是中国的朝鲜族人吗?”
“不是,我是汉族人。”
白善烨完全能够肯定,这名俘虏讲的都是实情,因为在审讯过程当中,他既没有自吹自擂,也没有躲躲闪闪。根据他所提供的情报来看,眼下的局势无疑相当危急。当然,他们早就知道,至少有30 万中国大军驻扎在鸭绿江边,随时听候差遣。唯一的问题就是:当北京向全世界扬言要出兵朝鲜时是不是在危言耸听。米尔本立即把这一最新情报上报给第8 集团军司令部,然后再由该部通报给麦克阿瑟的情报部长查尔斯威洛比准将。但是,威洛比一向都对中国人不会介入战争的判断深信不疑,因此他认为朝鲜境内不可能存在中国军队,至少不可能存在大批足以制造事端的中国军队。这一论点与他的上司不谋而合。而对于麦克阿瑟来说,军情部门的唯一工作与第一要务,就是要证明他的决策有多么英明。美军、韩军与联合国军之所以胆敢以有限的兵力深入北方、直捣鸭绿江畔,正是建立在朝鲜境内没有中国军队这一前提之上。如果这时麦克阿瑟的总部突然对外宣布,美军已经与中国方面发生正面交火,那么此前一直不得不在后方静观其变的华盛顿恐怕就要趁机主动出击了。届时东京总部不仅会丧失其主动权,而且再也不能一举到达鸭绿江边了。这肯定不是麦克阿瑟想要听到的消息,而他想要听到的消息就是,威洛比的情报要能够向所有人都证明,他的决策有多么英明。当第一次有报告说有大批中国军队在鸭绿江北集结时,威洛比只是对此嗤之以鼻。“这很可能是一种外交讹诈。”他向总部报告说。而现在,当韩军捕获第一个中国战俘时,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证据,威洛比的情报部很快便传过话来:这名俘虏是一名中国的朝鲜族人,而且他是自愿参战的。这一说法相当古怪,其真正意图就是为了尽量淡化这名俘虏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这名俘虏不仅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与国籍,而且对自己所属部队与该部队的兵力更是一无所知。然而,这个结论却让中国的最高统帅部大喜过望,因为这正是他们想要美军所持的态度。美方越是对此漫不经心,他们将美军一举包围、大获全胜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接下来的数周里,不断有美军或者韩军报告抓获了中国俘虏,这些人不仅指认了他们所在的军队,而且还承认已经有大批中国军队跨过了鸭绿江。然而,对于这些来自前方战地的最新情报,威洛比一次又一次轻描淡写地搪塞了过去。至于这些中国俘虏是否真的就是中国人,他们是否真的来自于某个师、集团军或者集团军群,以及这一事实对于那些孱弱无能的联合国军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一旦让美军各个师、军、集团军以及远东司令部就这些问题争执不休的话,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绝不能让这一消息走漏到美军各部队之中。尤其是正在从平壤向云山进发的第8 骑兵团始终坚信,挡在他们前方的只是朝鲜人民军的一些散兵游勇,他们很快就可以抵达鸭绿江畔,然后对着江水撒尿以庆祝胜利。
在第8 集团军的高级将领当中弥漫着一种极其危险的盲目乐观情绪。就像麦克阿瑟本人一样,他们没有对此进行过认真反思。既然美军身经百战的最高统帅都坚信他们的未来一片光明,那么各个师与军的高级将领同样应当感到信心十足才对。尤其是在东京总部,这些将领的军衔越高,对战争盲目乐观的情绪就越发盛行。在他们看来,现在剩下的唯一任务不过是收拾残局而已。

实际上,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从很多事情当中都可以窥知端倪。10 月22 日,也就是韩军抓获第一名中国俘虏的3 天前,第8 集团军军长沃尔顿沃克中将曾经请求麦克阿瑟批准,将所有装有军火的货船从朝鲜转运至日本。麦克阿瑟不仅批准了这一申请,而且还亲自下令,让6 艘载有105mm 和155mm 炮弹的船只转运到夏威夷。同样是这支队伍,在此之前的4 个月里弹药极其匮乏,然而现在却弃如敝屣。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第4 章 七七事变
1937 年7 月7 日,宛平,卢沟桥。一场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战争就此爆发。面对强邻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宋哲元说不,蒋介石说不,全中国奋起反抗!卢沟桥上的枪声震撼了华北,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重,也胜得最扬眉吐气的对外战争就此打响……
1937——狰狞之年
宛平看上去并不像是可以决定国家命运的地方。即便在今天,它也只是一个位于北京市西南方向15 公里处的小村庄。在1937 年,宛平就是一个乡野之地,但它确实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一道用近五百头精心雕刻、形态各异的石狮装饰起来的石桥。在13 世纪,这道石桥吸引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注意,将其称为“世界上最精美的桥梁之一”。因此,这座桥在西方也被广泛称为“马可波罗桥”。但在中国,人们把它称作“卢沟桥”。
1937 年夏天,卢沟桥周边地区到处布满中日两国的军队。当时驻扎在该地的中国军队是第二十九军,归国民政府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宋哲元指挥;而日方驻扎部队则属日本华北驻屯军所管。日本得以在该地区部署兵力,是因为1900 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与各国达成的《辛丑条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