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4.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3.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3.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1.8
《
如见你
》
售價:HK$
52.7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8.8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8.9
|
內容簡介: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阮艺华编*的《财政分权与教育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以中国财政分权的改革为背景,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财政分权对于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财政体制,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
目錄:
|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
1.2.1 财政分权
1.2.2 教育发展
1.3 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的结构
1.5 研究的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财政分权的理论及发展
2.1.1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分权的合理性
2.1.2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分权与激励
2.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2.3 政府竞争与公共品供给
2.3.1 锦标赛晋升机制下的政府竞争
2.3.2 政府竞争与公共品供给
2.4 教育的外溢性与经济价值
2.4.1 教育的外溢性
2.4.2 教育的经济价值
2.5 财政分权与教育发展
2.5.1 财政分权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提供效率和支出水平
2.5.2 机制失灵与外溢性导致对教育供给产生不利影响
2.5.3 财政分权对教育发展影响的不确定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教育发展
3.1 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
3.1.1 分税制前的财政体制及改革
3.1.2 分税制改革的目标、内容及效果
3.1.3 分税制后的进一步改革
3.2 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
3.2.1 统支统收下的教育经费分级管理
3.2.2 “条与块”的两级教育预算管理
3.2.3 “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及发展
3.3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3.3.1 各级教育的规模和生师比的变化
3.3.2 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财政分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机制
4.1 中国式分权:理论分析的重要背景
4.2 中国财政分权影响教育发展的内在机理
4.2.1 地方政府的行为假设:从“仁慈者”到“经济人”
4.2.2 中国经济建设型政府的形成及转变
4.2.3 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与“标尺竞争”
4.2.4 软公共品、外溢性与教育供给不足
4.3 财政分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机制I
4.3.1 分权的动力:教育的视角
4.3.2 规范分权下“用手”、“用脚”投票的机制及其失灵
4.3.3 中国财政分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机制
4.4 财政分权与教育发展的理论分析:基于公共品供给模型
4.4.1 基本模型
4.4.2 社会效用最大化下的最优解
4.4.3 分散决策下的最优解
4.4.4 集权下的均等化均衡
4.4.5 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命题证明
第5章 财政分权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5.1 研究假说
5.2 计量模型和指标选取
5.3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分析结果
5.4.1 初步回归分析的结果
5.4.2 考虑财政和教育政策变化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财政分权对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影响
6.1 影响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
6.1.1 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概述
6.1.2 影响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
6.2 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变化
6.2.1 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计算方法
6.2.2 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变化
6.3 财政分权对教育发展地区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计量模型及指标选取
6.3.2 回归结果
6.3.3 关于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引致效应
7.1 我国教育总经费及财政性教育经费概况
7.1.1 教育总经费及其构成
7.1.2 各类教育经费的增长及变化趋势
7.1.3 财政性教育投入对教育总经费的影响
7.2 财政性教育投入引致效应的实证分析
7.2.1 财政性教育投入引致效应的概念
7.2.2 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挤入挤出模型
7.2.3 数据来源
7.2.4 回归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性建议:分级财政与分级教育相适应
8.2.1 进一步的财政分权改革
8.2.2 改善教育财政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