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一本厚重且充满时代意义的经济学著作,作者把这些年对世界经济观察、分析及亲历项目操作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期能为读者贡献一些关于当下世界经济发展方面的解读和释惑。
|
內容簡介: |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都出现新形势、新情况。西方相对衰落,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亚太地区尤其引人瞩目;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变迁、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能源问题、水资源问题等凸显。所有这些热点问题,本书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
關於作者: |
江山,乔布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全球总裁CEO。云南昆明人, 经济学硕士, 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博士候选,全球经济实战学者,先后任职于多家跨国能源集团,在中国硅谷中关村任职CEO,是加投能源的创始人之一,亚太区SDS 航信数据分销创始人之一,并主持创造多家能源上市公司。
|
目錄:
|
主要地区与国家篇
一、亚太经贸合作新格局 3
(一)TPP异军突起 4
(二)RCEP奋起直追 10
(三)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缓慢前行 20
(四)亚太自贸区进程开始实质性启动 23
二、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难点 27
(一)各方战略利益差异难协调 28
(二)诸多自贸区安排难整合 32
(三)地缘政治与地区安全障碍 35
(四)美国“亚太再平衡”与区域大国利益冲突 39
三、欧债危机的演变与前景 47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与演进 48
(二)欧债危机的成因 57
(三)欧债危机和欧洲经济的发展前景 62
四、美国“再工业化”评析 67
(一)美国“再工业化”的具体举措 68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成效 72
(三)美国“再工业化”的战略优势与劣势 75
(四)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78
五、美国“能源独立”及其地缘经济影响 85
(一)美国“能源独立”的现状 85
(二)美国“能源独立”的推动因素 90
(三)美国“能源独立”对能源地缘经济的冲击 95
六、金砖国家经济现状与前景 103
(一)“金砖”整体失色 104
(二)金砖国家经济下滑的原因 108
(三)“金砖”发展优势仍存在 111
热点问题篇
七、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及前景 119
(一)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原因 119
(二)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进展 124
(三)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128
(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未来设想 132
八、美元体系的演变与改革前景 137
(一)美元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137
(二)目前美元体系变革势在必行 145
(三)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方向 149
九、国际石油价格大跌的原因与影响 155
(一)国际油价走向“深渊”的原因 155
(二)国际油价大跌的影响 161
(三)国际石油市场前景 166
十、全球水资源危机及其影响 169
(一)全球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 169
(二)全球水资源危机的影响 174
(三)水资源危机的应对之策 179
十一、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 187
(一)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过程 187
(二)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动因 196
(三)人民币“汇改”之路 202
(四)人民币升值无法解决美国国内问题 207
(五)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前景展望 211
十二、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实力地位 215
(一)中国已具备强大经济实力,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 216
(二)警惕中国经济“超美论”引发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222
(三)高度重视中国面临的三大外部经济风险 229
|
內容試閱:
|
一、亚太经贸合作新格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亚太经贸合作的转折点。经济上,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经济、金融陷入困境,亚洲国家外向型经济所依赖的主要出口市场萎缩,西方资本流入减少,使得亚洲国家将对外经贸发展的重心转向亚洲内部,加大相互之间的合作,以维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伴随着数十年来的高速增长,亚洲经济力量快速壮大,在经济总量上已经可以与发达经济体比肩,亚洲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前景的市场;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和经济体制差异较之前缩小,也为亚太经贸合作迈向更高阶段奠定了基础。地缘政治上,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重组,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使得国际权力结构发生偏移,动摇了历时近70年的国际秩序,最终影响亚太经贸合作的方向和进程。在此背景下,亚太经贸合做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等亚洲新兴大国力推“亚洲模式”的地区经贸合作,而美国为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力图主导亚太经贸合作进程,维护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
作为“太平洋五国设想”的延续,2002年在墨西哥召开第10次APEC峰会期间,智利宣布加入“两新”PTA,启动“太平洋三国更紧密经济关系协定”(P3)的谈判。2005年7月,在APEC框架内,上述三国加上文莱签署了以取消关税为原则的自贸协定,即所谓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P4),并于2006年5月底正式生效。这一协定通常被看成是TPP的前身,而四个签署国被称为TPP创始四国。P4协定以“两新”PTA为蓝本,由前言、20项条款及2个补充文件构成,内容涵盖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消除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自由化、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合作和环境合作协定及劳动合作备忘录两个补充协定,主要目标是关税减免,即成员国90%的货物关税立刻免除,所有产品关税将在12年内免除。协议对扩容采取开放态度,无论是否APEC成员,都欢迎参与。该协议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此间,美国虽未参与该协议的签署,但一直在APEC框架内与P4各国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动态。
第二阶段是美国主导谈判阶段。P4协议签署后,一直未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直至2008年2月美国宣布加入,并于当年3月、6月和9月就金融服务和投资议题举行了3轮谈判,使得协定架构面貌一新。2009年11月,美国正式提出扩容计划,并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即TPP)”,提升到“21世纪经贸规则”的高度,标志着TPP合作从原有的多边贸易优惠安排,拓展为全方位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想。2009年,在美国的邀请下,澳大利亚、秘鲁加入谈判。2010年,马来西亚和越南加入谈判,使参与谈判的TPP成员国扩大到9个。从2009年至2011年,上述九国先后进行了十轮谈判,最终于2011年达成TPP框架协议,标志着TPP架构的初步建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当时这9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约为16万亿美元,总人口约为5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