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1.8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深度揭秘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经过前后,珍藏10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众多珍贵历史镜头,回溯共和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亲历共和国重大历史瞬间,勾勒一幅不同寻常的记忆画卷。
|
內容簡介: |
全书初稿约210千字,共分三章,即第一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第二章 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第三章 新纪元的大国崛起。书中包括文章20篇,文章契合了全书的主题,以众多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依托,丰富的文字为基石来叙述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大事件。如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人民大表大会的召开;肥西的包产到户,中国股市的开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世博会中国馆的建造,等等。这些文章彰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
总之,此书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是一部绝佳读本!
|
目錄:
|
∣第一章∣激情燃烧的岁月 001
镜头 1: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002
1949年 9月 21日,中南海怀仁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这里隆重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将要决定的,是新生共和国政权的组成。政协代表中超过一半的党外人士比例,更显示了一个大党接管一个大国时应有的胸怀。肝胆相照的友情,只能源自生死与共的经历——与无数牺牲在革命战场上的共产党人一样,为了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的诞生,党外人士也付出过血的代价。
镜头 2:上海解放后稳定经济 021
1949年 5月 27日,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
此时,这座当时远东最繁华的大都市里乱象丛生——百业凋敝,经济几近崩溃,城乡往来中断,物价如脱缰野马一般飞涨。物价能不能稳住?通货膨胀能不能抑制?肆虐一时的投机资本能不能根除?这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共产党人面临的全新考验,也直接关系到新政权能否稳固、能否长久。
黄浦江畔,打响了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新中国经济第一仗。
镜头 3:新中国扫盲运动 041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 5.5亿人口中有 4亿多是文盲,文盲率高达 80%。文盲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热潮中。
镜头 4:第一届人大的召开 059
1954年 9月 15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来自大江南北的 1000多位代表云集于此,共商国是。
大会结束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了实施 5年的《共同纲领》,成为国家根本大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在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中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镜头 5:《汉字简化方案》制订始末 078
新中国刚刚成立,文字改革便作为一件大事摆在中央面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汉字简化方案》、大力推广普通话……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
经过几年反复推敲和审定,第一批 230个简体字见诸报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注音识字和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镜头 6:英雄辈出的时代 097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崭新的社会,构建着崭新的社会风气。而新社会里迥异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前所未有的主人翁意识,构成了英雄人物生长涌现的丰厚土壤。
雷锋、焦裕禄、王杰……层出不穷的英模们,构成了涵盖社会各个领域的英雄群像。
镜头 7:大寨模式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样板 116
大寨,一个太行山腹地的小山村,曾名扬世界长达 20年之久。
20世纪 60年代起,“农业学大寨”的标语曾遍布大江南北,“大寨红花遍地开”的歌声曾响彻长城内外。
那么,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山村是如何成为名噪天下的样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又是如何兴起的?这片大山里的黄土梁子究竟给新中国的农业发展留下了怎样的记忆?
∣第二章∣划时代意义的转折 135
镜头 8:比小岗村还早的包产到户 136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
邓小平同志曾说:“农村政策放宽之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起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
镜头 9: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诞生始末
153
区区 600平方米的演播室、60多位演职人员、200名现场观众——1983年的“春晚”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第一次现场直播、第一次观众参与点播互动、第一次设立晚会主持人……此后,“春晚”伴随着亿万中国家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除夕夜,也在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进程中,见证了大众文化从贫乏一步步走向丰富多彩。
镜头 10:粮票等票据的废除 170
曾经没它买不来一寸布,曾经没它换不到一两米。尽管今天它已失却流通价值,却依然在许多人心目中留有如许酸甜苦辣的记忆。
小小一方票证,曾是短缺经济时代人人定量有份的“书面”保证;它的逐渐消逝,则昭示着一个物质丰裕时代的来临。票证数十年间的存废,折射了共和国经济由贫弱匮乏走向富足繁荣的历程,以及这巨变后面,国家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
镜头 11:1986,中国流行乐的青春记忆 186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20年来,每当我们真诚地呼唤理解与关爱的时候,这首《让世界充满爱》
总会在耳畔响起,予我们温暖,予我们勇气。这动人的旋律曾经感动过整整
一代人,温暖了严酷的岁月过后,中国人业已变得粗粝、坚硬的心。
镜头 12:天安门城楼开放的前前后后 204
2008年1月1日清早7时30分。
18岁的盛男怎么也没想到,出租车司机的一个建议,竟让自己成了天安门城楼开放 20周年当天登上城楼的第一位游客。
天安门,昔日的皇家禁地,现今是共和国神圣而庄严的象征。曾被赋予多重政治意义的天安门城楼,一层层脱茧而成一个普通的旅游景点。在这个变化背后,是一个国家逐渐开放的过程。
镜头 13:互联网接入中国 221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很多终日离不开电脑的“网虫”殊难想象,这条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曾经历了怎样的颠簸。
作为中国接入互联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胡启恒院士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一路的坎坷:“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
镜头 14:沪市开锣标志中国股市的创建 238
上海外滩北侧黄浦路 15号,浦江饭店,一幢已有 150年历史的欧式建筑。它曾经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豪华、名气最大的酒店。
1990年 12月 19日,在浦江饭店孔雀厅又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第一”。
这天上午 11时,“当———”一声锣响在孔雀厅内响起,宣告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正式开市营业,也标志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式诞生。
∣第三章∣新纪元的大国崛起 257
镜头 15:中国加入 WTO后的第一个国际经济官司 258
历经 20余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家重新融汇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当入世槌嘭然敲响,中国经济就此登上与全世界同场竞技的舞台。
是机遇亦是挑战,是压力亦是动力。面对更大的市场竞争、更多的贸易摩擦,“入世”后的中国企业鼓起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他们逐渐掌握了游戏规则,学会了捍卫权益。
镜头 16: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到成功解密 275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
当杨利伟在飞行日志上写下这句话时,时间定格在公元2003年 10月 15日10时 10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用汉字在太空中留下笔迹。一个古老的国度,千年飞天的梦想,就此写进浩渺的太空。
跨越这两三百公里的距离,“神五”飞船只用了 9分 50秒,杨利伟用了1800多个日夜,而几代中国航天人则用了数十年的光阴。
镜头 17:汶川地震震撼人心的瞬间 291
2008年5月14日11时47分,4999米高空,一支15人的空降兵小分队跃出机舱。穿过瞬时张开的云缝,他们如雄鹰一般扑向疮痍的大地,降落伞如花儿般渐次绽放。
他们的身姿,定格为汶川大地震救灾中一个震撼人心的瞬间。
伞兵一跃,生死置之度外;国家有难,人民军队冲锋在前。
在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三无”条件下,15名勇士成功在茂县伞降。
镜头 1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策划过程 310
8月 8日,一个值得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
2008年 8月 8日,当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轰然点亮,无数人为之动容,为开幕式场面的气势恢宏,为创意构想的神奇瑰丽。
这个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赞为“无与伦比”的开幕式,凝聚着千百人的智慧和心血。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几近完美的开幕式方案,是集 13家团队方案之大成的杰作。
镜头 19: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始末 329
有人说,它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借喻国之重器、鼎盛中华;有人说,它像古时论两称斤的斗,取意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还有人说,它像古人头上的冠帽,故此得名“东方之冠”。
在设计者看来,它不仅仅是上海世博园里的中国馆,也不仅仅是一座能引来世人关注的建筑。它更是一个在国家重大建筑上发言、亮相的机会,是中国建筑界的一次集体展示。
镜头 20:国庆 60周年庆典气象保障纪实 344
2009年 10月 1日,新中国迎来她生命历程中的第一个甲子。这一天,中
国在北京举行新世纪首次国庆盛大阅兵。
世界的目光聚焦天安门广场。
一个神奇的“阴转晴”,就像是为新中国 60岁华诞特意呈献。天气的“配合”是如此恰到好处,难道真有“天公作美”?其实,这是科技的推手促成了这段佳话。
|
內容試閱:
|
镜头 1: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 9月 21日,中南海怀仁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这里隆重举行。同日,新华社发表社论,“这个会议,宣告着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
政治协商会议将要决定的,是新生共和国政权的组成。政协代表中超过一半的党外人士比例,更显示了一个大党接管一个大国时应有的胸怀。肝胆相照的友情,只能源自生死与共的经历——与无数牺牲在革命战场上的共产党人一样,为了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的诞生,党外人士也付出过血的代价。
查阅会议文献会发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竟然是默哀——在大会执行主席周恩来的提议下, 600余名与会代表全体起立,向为参加政协会议而牺牲的冯玉祥等七名代表默哀三分钟。
“五一口号”
冯玉祥将军是第一个响应中共号召,回国参加政协会议的民主人士。
1948年 5月 1日,远在纽约的冯玉祥接到了中共中央发出的“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由各党派共同组成民主联合政府,是中共早在 1945年的七大上就提出的政治主张。”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党派关系史学者李燕奇说。此后历次会议讲到政权问题,毛泽东都会着重强调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的建设和工作”,甚至在 1947年撤离延安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已经十分精简的行军纵队中,依然保留了一个专管统战工作的机构。 1948年春,解放战争刚刚出现转折,中共中央就正式提出“五一口号”,建立新中国的事宜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紧接着, 5月 2日,中共中央电示上海局和香港分局,邀请 29位民主人士北上商谈新政协召开事宜,冯玉祥在这份“ 29人名单”中位列第二。
此时的冯玉祥正陷在极度痛苦之中——此前不久,身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他被蒋介石开除出党,并被吊销了护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冯玉祥曾是国民党最忠实的追随者—— 1926年,因为仰慕孙中山和他的三民主义,行伍出身的冯玉祥率领整支部队集体加入国民党。北伐时,这支军队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冯玉祥也与当时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结为金兰。
“蒋介石一生都在排除异己,他是留不住人的。”冯玉祥的儿媳余华心这样解释冯蒋二人决裂的原因,“北伐之后冯玉祥的西北军达到鼎盛,有 47万人,蒋介石随即‘削藩’,北伐四个方面军被他收拾了三个,冯玉祥的军队被收走最多。后来淞沪抗战时,他名为第三战区长官,蒋介石一道命令把一个炮兵连从前线调走,他连知道都不知道。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给了他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头衔,名义上的二把手,却完全是个空架子。他非常看不惯蒋介石的独裁,看到闻一多、李公朴、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的下场,只能主动提出到美国‘考察水利’。”
实际上,对于忠贞耿直的冯玉祥本人,蒋介石一直还是表现出尊敬的。余华心说,张治中曾写信劝过冯玉祥回国,告诉他,总裁每每冯玉祥提起你,仍是一口一个“大哥”。
冯玉祥
政治上的巨大分歧,远不是一句“大哥”可以弥合的。到美国之后,冯玉祥开始以各种方式“反蒋”。美国国会众议院拨款委员会的援华听证会邀冯玉祥出庭,他却呼吁不要拿美国人民的血汗钱帮蒋介石打内战,“美国援华资金是往垂死的人身体里注入血浆”!最终,美国拨款委员会把原定的 6000万美元资金削减到 1000多万美元。
1947年 11月 5日,冯玉祥公开发表文章《我为什么同蒋介石决裂》,痛斥“蒋政权是中国所有坏政府的顶点”。怒不可遏的蒋介石电调冯玉祥回国遭拒后,吊销了他的护照。 1948年 1月 7日,冯玉祥被开除国民党党籍。
与之相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冯玉祥当作值得信赖和尊敬的朋友。余华心说:“冯玉祥六十大寿时,所有中共高层都发来了贺信,就连他在美国的秘书赖亚力,都是一名共产党员。
”
“五一口号”就是经赖亚力之手送给冯玉祥的,中国共产党甚至周到地为他设计好了回国的路线——乘苏联豪华客轮“胜利号”,过大西洋,经由黑海到达苏联敖德萨,再换乘火车进入中国东北。
1948年 7月 31日,冯玉祥摆脱特务的监视,带领全家登上“胜利号”,率先踏上奔向新政协的征途。
李济深的选择
此时,冯玉祥的挚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正在香港焦急等待着中共的回复。
李济深是“ 29人名单”中的一号人物,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冯玉祥——黄埔军校时期,蒋介石是校长,他是副校长;北伐时,蒋介石是总司令,他是总参谋长。
“我父亲那时候坚定地站在蒋介石一边,他确实曾经是拥蒋反共的,”李济深的女儿李筱桐毫不讳言,“但到了 1929年,一切都变了。 ”
那一年,为调停蒋桂矛盾,执掌两广军政大权的李济深亲赴南京,却被蒋介石以“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软禁了整整两年,并开除国民党党籍。 1933年的福建事变,李济深第二次被开除出国民党,抗日战争打响后才被召回。抗战胜利后,李济深被授予军事参议院院长的高职,却没有任何实权。 1946年,蒋介石三次召李济深上庐山“共商国是”,待李上山后却又避而不见。对蒋彻底绝望的李济深留下一封长达 19页的万言书,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随后悄悄下山,到香港发表了著名的《对时局的意见》,宣布与蒋彻底决裂。蒋介石则将李济深永久开除出国民党,并登报通缉。
李济深
被蒋介石高压政策逼到香港的国民党左派并非李济深一人。 1948年 1月,在香港的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谭平山等联合在美国的冯玉祥,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邀请宋庆龄担任名誉主席。
“民革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民主派的大联合,”李燕奇说,“它的成员全部是孙中山的战友和‘信徒’,民革的指导思想几乎就是国民党‘一大’的翻版,还有就是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除了香港的这几十位,民革在大陆、在蒋介石政权内部还拥有大批秘密成员,其中包括龙云、刘文辉等身居高位的地方要员。更有甚者,据好友林伦彦回忆,李济深到港以后,“蒋党”中除陈果夫兄弟与陈诚外,几乎全到香港“挂过钩”——足见蒋的国民党涣散到何等程度。
最惊人的是宋子文。 1947年秋天,刚刚出任广东省主席的他轻装简从,悄悄来到了香港半山罗便臣道的李公馆。
“宋子文是国民党内最大的亲美派,他一见我父亲就说,我当广东省主席,不是老蒋的意思,而是‘老美’的意思。”李筱桐回忆说,“那时候美国人已经看出蒋介石众叛亲离的趋势,考虑牺牲他,换取国民党的继续统治——他们也找过冯玉祥,明确提出愿意帮助民主人士‘夺权’,‘只要你们不要共产党,我们就不要蒋介石’。宋子文这次来就是希望通过我父亲,疏通父亲的老部下张发奎、薛岳、蒋光鼐等人,再联系和父亲关系非常密切的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在广东建立政府,一方面推翻蒋介石,另一方面与共产党谈判,在国共之外走‘第三条路’。”
面对宋子文的诱惑,李济深只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先释放广东的所有政治犯?一句话问得宋子文哑口无言,他只得以“考虑考虑”为借口诺诺而退,自此再也没有和李济深联系。
几个月后,前国民党招商局局长蔡增基也来到了香港——与宋子文的意图相似,他是替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做说客的。
通过马万祺的引见,蔡增基登门拜访了李济深。马万祺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任公(即李济深)听过蔡先生的传达之后,向他分析了当前局势。他认为中国应该统一,划江而治是将中国分裂,内战永无宁日。任公最后表示:作为朋友,欢迎以后有往来,但如谈此类事,则不必来了。
”
“一直有人认为,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是走投无路后无奈的选择。实际上,他们可选择的路有很多。”李筱桐说,“这些老一代的民主人士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们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个毕生追求的明确目标,有一个理想国家的模型——除此之外,任何利益也不可能左右他们的选择。
”
就在“五一口号”发布当日,毛泽东又给李济深和在港主持民盟工作的沈钧儒写了一封亲笔信,就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征求二人意见,“会议的地点,提议在哈尔滨。会议的时间,提议在今年秋季。并提议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本月内发表三党联合声明,以为号召”。——在新政协召集人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谦恭地把自己置于民革、民盟之后。
很快, 1948年 5月 5日,李济深、何香凝代表民革,沈钧儒、章伯钧代表民盟,马叙伦、王绍鏊代表民进,陈其尤代表致公党,彭泽民代表农工党,李章达代表救国会,蔡廷锴代表民促,谭平山代表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郭沫若代表无党派人士联合致电中共中央,热烈响应“五一口号”。
8月 1日,中共中央正式复电,热诚欢迎民主人士前来解放区,就新政协召开的时机、地点,以及参会范围和会议讨论的问题进行具体协商。
冯玉祥遇害
此时,冯玉祥将军已经在回国的路上了。冯玉祥始终不知道,他乘坐的“胜利号”,是中国共产党出钱包下的。
“1958年,我婆婆李德全才在一次党组会上听说,毛泽东、周恩来当时特别指示东北局财政负责人钱之光,拨专款雇了这条船接他们回国。”余华心说。
顾忌特务的监视,冯玉祥很少出舱,他用几天时间给李济深写了一封长
信,把自己在美国的工作仔细梳理了一遍,字里行间,奔向新生政权的喜悦
溢于言表。
8月 17日,“胜利号”驶抵埃及北岸的亚历山大港,紧靠“胜利号”停
泊的是一艘国民党军舰。警惕性极高的冯玉祥不再露面,夫人李德全替他上
岸,到邮局投递出了将军一生中的最后一封信。
“胜利号”在亚历山大港停泊了 6天。这期间,有 3000多名被埃及政府
驱赶回国的苏联亚美尼亚人上了船。
按照原定计划,“胜利号”将于 1948年 9月 2日抵达苏联敖德萨港。 9月 1日午饭后,船长建议乘客们回舱好好休息,准备上岸。
冯玉祥一家刚刚回到房间,“胜利号”的四层底楼内忽然冒出了浓烟。
“是冯玉祥的小女儿晓达首先发现着火的,她头一个冲了出去。”余华心
曾听丈夫冯洪达多次讲述过那场惨烈的火灾,“冯玉祥紧跟着冲出去——但火就是从过道和楼梯上烧起来的。我婆婆说,她曾经听到了丈夫的呻吟声,但很快她自己就失去知觉了。”冯洪达的房间恰好在船的另一边,起火比较晚,机敏的他用太平斧劈开父母房间的窗子,救出了昏迷不醒的李德全,“当时房间里全是烟,他用灭火器喷了半天,才发现父亲头朝里、脸朝下躺在门口的地板上——再也叫不醒了。
”
这场蹊跷的大火,最终造成包括冯玉祥和冯晓达在内的 200余人遇难。至于起火原因,据李德全在 1949年 9月 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回忆文章,是负责船上放电影的青年在四层底楼倒胶卷,由于速度太快,摩擦起火。
等待“大动作”
就在冯玉祥将军遇难的两天前, 8月 30日,周恩来刚刚致电先期到港的钱之光,指示组织第一批民主人士乘苏联轮船北上。
钱之光是中共专门派到香港去的。 8月初到港后,他对香港地下党与外界公开联系的办事机构“联合行”进行了改组扩大,改名“华润公司”,并亲自出任董事长,准备以往来贸易为名掩护接送民主人士。
冯玉祥遇难的消息传来, 9月 7日,周恩来紧急致电香港分局,要求对民主人士乘苏联轮船北上一事慎之再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