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內容簡介: |
本书搜集和整理了有关拉美华人社会的中外文资料,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1847—1970年拉美华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概括总结,其中关于拉美华人秘密社会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拉美华人既具有中国农民的乡土意识,又兼有少数种族的弱势群体心理,反映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在移民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生活和社会组织等五个方面经历了重要的历史转变。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拉美华人社会百余年演变的历史进行了具体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關於作者: |
刘叶华,历史学博士,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师从秦宝琦先生。研究方向是清代秘密社会,主要研究领域是海外华人秘密社会组织。
|
目錄:
|
第1章导论
11学术界定
12学术回顾
13研究意义
第2章华人移民拉美
21历史上的中国与拉美
211贸易往来
212文化传播
213“禁海令”与闭关锁国
214早期移民
22华人移民拉美的原因
221国内天灾人祸的推动
222拉美劳动力需求的拉动
223苦力贸易与契约华工
第3章拉美华人社会结构分析
31人口总量
311由“爆炸式”激增到“温和式”下降
312混血华人后裔比例呈攀升趋势
313华人在居住国的人口比例较高
32人口分布
321国别分布
322城乡分布
33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331性别结构
332年龄结构
34职业结构
341概述
342职业结构
343形成原因
第4章拉美华人社会概述
41拉美华人社会的建立与形成(1847—1917)
411艰难求生,争取自由(1847—1874)
412从“契约”奴隶向商人转变(1875—1917)
42拉美华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1918—1949)
421自由移民接连不断
422华人社区颇具规模
423华人经济体系建立
43拉美华人社会的转型与衰弱(1950—1970)
431制约人口增长因素增多
432种族融合方式越来越多
433华人行业垄断优势衰微
第5章拉美华人社会组织
51拉美华人社会组织的缘起及分类
511缘起
512分类
52拉美华人社会组织的分布及概述
521分布
522概述
53拉美华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531同质社会组织之间的敌对与冲突
532同质社会组织的联合与共存
533异质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与斗争
54拉美华人社会组织的社会角色及历史使命
541拉美华人社会组织的社会角色
542拉美华人社会组织的历史使命
第6章拉美华人社会与当地社会及其他移民社会的关系
61当地社会对华人社会的态度及影响
611磨合期(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
612排华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613接纳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
62华人社会对当地社会的贡献
621政治贡献
622经济贡献
623文化贡献
63华人社会与其他移民社会的关系
631冲突与竞争
632联合与结盟
第7章拉美华人社会与祖国的关系
71惨遭迫害,寻求保护(1847—1910)
711立法签约,维护权益
712派遣使团,调查情况
713遣使设领,保护华侨
72入会结党,培养“代言人”(1911—1930)
721组织建设与舆论宣传
722资金支持
723归国参政、议政
724保侨、护侨措施
73抗日救亡,保国保种(1931—1945)
731组织建设
732资金支持
733舆论支持
74国共对峙,无所适从(1946—1970)
741大陆阵营
742台湾阵营
743中间路线
第8章拉美华人社会的文化心理及历史转变
81拉美华人社会的文化心理分析
811先天的小农经济思想
812后天的弱势群体心理
813结论
82拉美华人社会的历史转变及对我国华侨政策的启示
821拉美华人社会的历史转变
822对我国华侨政策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1章导论
他乡·故乡——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1847—1970)
第1章导论
11学术界定
本书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时间段是从1847年到1970年。对于本书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如下学术界定。
按照学界通常的界定,拉丁美洲(全称拉丁亚美利加州,Latin America)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但是,它的产生来源并不是地理学上山脉或者河流的天然阻隔,而是由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演化而来的。历史上,该地区大多数国家曾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官方通用语言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因此得名“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一分为二: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它们属于北美洲;南部是南美洲的全部。参见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B%89%E4%B8%81%E7%BE%8E%E6%B4%B2。
在学界,华人、华侨和华裔是有严格区分的。华人(Chinese),广义上是指所有具有中国血统的人,狭义上是指除了拥有中国国籍以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华侨(Overseas Chinese, Chinese Sojourner)是指定居在国外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中国公民),无当地国家的护照,持有中国护照。华裔(Chinese Descent),指非定居中国国内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持有当地国家的护照。在这三个概念中,华裔的外延最小,大多数社会历史学研究中所指的华人华侨都涵盖了华裔。当然,在具体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也会根据研究需要对某些概念的外延进行重新界定。例如,1956年,华人学者张清杰(音译,Ching Chieh Chang)在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完成的博士论文《华人在拉丁美洲》中,对华人的界定就比较特殊:包括所有华人父母的后裔,不论出生在中国与否,也不论他们是否为中国公民;不包括华人与其他种族通婚留下的后裔。还有学者借用散居世界的犹太人的概念,将海外华人(Chinese overseas)称为华人散居者(Chinese diaspora)或华族(Ethnic Chinese)。参见王庚武著,赵红英译:《单一的华人散居者?》,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3,1~14页;刘宏:《王庚武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方法论的初步观察》,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3,62~69页;杨振华:《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理论的演变》,载《新余高专学报》,20041,69~71页。本书中的华人仍沿用大多数社会历史研究中所采用的广义上的含义。如果从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角度言之,海外华人承认自己或祖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且有效地加以运用在华人社会内部以及居住国主流社会获得身份认同,从而形成华人族裔的独特个性;他们也认同居住国的历史,积极参与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之中,最终成为当地少数族裔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员之一。参见王庚武著,钱江译:《从历史中寻求未来的海外华人》,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4,1~11页。
1847—1970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创立后,进而经历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找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动荡不安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不再能庇护和养育它的子民时,难免人心思变、人心思迁,于是鸦片战争后大批中国移民前往拉美谋生。在他乡谋生的华人与他们留居国内的亲族有着“斩不断”的宗族人际关系网络,与接二连三的新生政权有着“理还乱”的政治经济情愫,时时刻刻惦念着衣锦还乡。与这些国内的政权更迭和社会演进相呼应,与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建立相关联,海外华人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侨居到定居,由叶落归根到入乡随俗,他乡与故乡的观念逐渐错位,转变为“他乡亦故乡”。因此,拉美华人社会百年间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构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历史个体事件,与当地社会和祖国的关系也发生着亲疏变化,对自身社会认同产生了一个由失落到重生的历史性变迁,具有典型的社会历史学研究价值。
12学术回顾
中国大陆的拉美华人华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台湾则在5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进行研究;在拉美,20世纪50、60年代华人学者也编纂了相关的研究著述。近年来,随着国外学者的加入,相关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下面按照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四类,加以论述。
第一,关于契约华工(Indentured Chinese Labor)、苦力贸易和华工移民史的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