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网络媒体20年(1994—2014)

書城自編碼: 272285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新闻传播出版
作者: 闵大洪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21278198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52/4176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真谛全集(共6册)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9.7
《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新闻传播学文库)》
+

HK$ 207.0
《马克思归来》
+

HK$ 118.5
《新媒体革命:为什么传统媒体屡战不胜》
+

HK$ 72.0
《媒介话语的进路(新闻与传播学译丛·传播学研究方法系列)》
+

HK$ 125.8
《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
+

HK$ 83.3
《精确新闻报道:记者应掌握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四版)(新闻与》
內容簡介:
中国互联网20 年的发展,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时刻值得记录纪念,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汲取,但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把握它与中国社会的相互关系。“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互联网是在改革开放重新扬帆不久后启航出发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注入活力和创新力,同时中国互联网以自己的力量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繁荣、进步——这应该是我们看待、评价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网络媒体作用的基准。
關於作者:
曾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生导师,现已退休。近年来致力于传播科技研究,尤其是互联网传播研究,是我国互联网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
目錄
1994 年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 1
中国互联网早期应用与构建 ....................................................................................... 1
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 2
中国接入互联网的重大意义 ....................................................................................... 3
1995 年 互联网向社会开放接入服务 .......................................... 4
中国互联网进入开放阶段 ........................................................................................... 4
国内报刊当年实现上网 ............................................................................................... 5
新闻组初显网络信息沟通威力 ................................................................................... 6
1996 年 首个互联网管理法规出台 ............................................ 8
国内四大网络建成 ....................................................................................................... 8
上网电子报刊涌现 ....................................................................................................... 9
首个互联网管理法规出台 ......................................................................................... 10
1997 年 第四媒体的概念开始出现 ........................................... 12
新闻媒体网站规模扩大水平提升 ............................................................................. 12
原生内容网站发挥重大作用 ..................................................................................... 15
电子论坛成为网络互动传播新秀 ............................................................................. 15
首次全国电子报刊研讨会举行 ................................................................................. 1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为网络新闻传播主管部门 ..................................................... 16
延伸阅读:“一种媒介,多种声音”与“多种媒介,一种声音”
——互联网挑战内地新闻传媒 .................................................................... 17
1998 年 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 ..................................... 29
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 ............................................................................. 29
商业网站改变新闻传播格局 ..................................................................................... 30
个人主页成为网民个体传播的手段 ......................................................................... 30
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始显现 ................................................................................. 3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再度发文 ..................................................................................... 32
延伸阅读:网络新闻之我见——兼与郭乐天先生商榷 ................................................. 32
1999 年 党中央着眼新世纪网络传播布局 ..................................... 36
党中央对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高度重视 ................................................................. 36
新闻媒体网站开始以“网”相称 ............................................................................. 37
新闻媒体网站运营更上一层楼 ................................................................................. 38
新闻网站呼吁建立版权保护规则 ............................................................................. 40
网络名人开始出现 ..................................................................................................... 41
延伸阅读:新闻媒体网站设立电子论坛刍议 ................................................................ 42
2000 年 新闻网站矩阵着手打造 ............................................. 55
党中央布局新闻网站发展 ......................................................................................... 55
新闻网站建设力度加大 ............................................................................................. 56
网络传播研究“热”出现 ......................................................................................... 58
网络传播管理进入新阶段 ......................................................................................... 59
附:网络新闻传播管理的原则、办法和思路 ................................................................ 60
延伸阅读:全球化时代中文网络的价值 ........................................................................ 62
2001 年 从第四媒体到网络媒体 ............................................. 72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国内背景 ................................................................................. 72
中国网络媒体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 74
中国互联网市场在加入WTO 后将生变 ..........................................................
內容試閱
推荐序
记录中国网络传播20年的历史文本
高钢
翻看大洪先生的文集《中国网络媒体20年(1994—2014)》,眼前影影绰绰地浮现出1994年至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蜿蜒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大洪先生在新闻传播学界是从事互联网信息传播研究的一位标志性学者。他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传播*早的关注者、参与者、研究者之一。他本人就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学术符号。
大洪先生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事件、曲折、变化、探索,都留下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年终专稿是大洪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因其具有连续性、综合性等特点,成为学界和业界每到年底便期盼阅读的一份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具有提示和启发意义的学术文档。
大洪先生这一以20篇年终专稿为骨干的文集,不仅是追溯中国网络媒体和网络传播演进的历史文本,也是瞻望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呼唤宣言。读着这些平实、真诚,富有思考的文字,我一直在感慨,感慨中国互联网走过的20年是何等的艰辛,又是何等的壮观!
我和大洪先生相识于1997年,那时,互联网还不像今天这样被人们所熟悉和依赖。他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新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我在《华声月》报社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创办《华声报》电子版。大洪先生所在的研究机构是从事传统媒体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我在的新闻机构以出版传统的印刷刊物为主体业务,我和大洪先生当时似乎都行走在本行当的主流工作领域之外,进行着一个前景极其朦胧的探求。
就是在这种朦胧的行走之间,却同时感受到互联网对我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职业使命感的召唤。
我记得大洪先生曾几次到我们报社访问调查,深入细致地了解《华声报》电子版工作的运行细节,听我们讲述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感受,同时告诉我们他了解的网络技术应用的新信息,和我们一起讨论网站运行的策略。为了深入了解当时媒体网站的运行,他甚至直接承担《华声报》电子版新闻栏目的编辑工作,每天按时提交新闻,做得一丝不苟。
我记得我曾和大洪先生一起随中国早期网络传播管理机构的官员,对中国*早的媒体网站进行调研。那时互联网不是主流的事物,大家白天都在忙自己的本职工作,晚上聚集起来,走访调查,深入了解这个近乎缥缈的新事物。每到一处,他都是全神贯注地倾听,专心致志地记录。
我和大洪先生一起参加了早期的中国网络传播的研讨会。那是1997年在北京京丰宾馆举行的研讨会,会议名称居然是“97全国电子报刊经营与发展趋势研讨会”,“互联网”都没有在会议的标语中出现。之后是1999年的夏天,我们一起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网络媒体研讨会,那个研讨会连个会标也没有,当时几十位做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体人坐在宾馆的一间会议室里,不分行政级别,不讲媒体大小,没有座次顺序,大家济济一堂,各自谈着网上工作的感受,像是在说着太空行走这类完全没有重力感觉的经历。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遥远的事情。那时,我们对互联网的认知是何等的肤浅。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学习知识、信息交流、生活娱乐、商业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连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在兴致勃勃地用iPad玩网络游戏。仅仅20年间,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社会因互联网而改变,就连我们每个人都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重新寻找着自己生命的时空方位。今天中国互联网网民的总数已经超过6亿!智能手机的拥有量已经占到全球智能手机总量的四分之一!互联网已经像电力、交通、能源一样,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的技术应用正在日益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正在受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已经与互联网这个伟大的科学创造建立起超越时空维度的密切关联。
如今,影响信息传播模式改变的三个重要技术,已经日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实现。今天,6亿互联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者已有5亿之众,网络信息传播的物理通道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第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发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在这种智能终端上运行的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使得人的多元社会需求得到无限的延伸和满足,比如娱乐、学习、商业购物和社会交往。中国智能手机的社会渗透率和美国一样,居世界前列。今天全球智能手机总量中,我们中国人手中的智能手机已经占到四分之一。
第三是云计算服务的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云计算服务将极大推进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这三大技术的集成,使得整个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够**程度地为人类所享用。这些技术正在改变着信息交流的结构和模式,进而使公共信息的提供、社会关系的经营、社会结构的演进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人类历史还没有任何一个传播技术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运行,作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看到,巨大的变化正在发生:
首先,网融合,信息集散的全新物理结构呈现。
多元网络之间的融合贯通已成趋势。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日益融合,以此形成对人与信息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全新的信息传输体系。媒介融合的景观呈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推进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发生改变,促进期间的能量交换。网络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和经营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把历史上不同媒体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序的过程。
其次,微传播,信息集散的全新基础单元生成。
微传播已经开启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时代。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量被开掘出来,这种个体信息单元的传播能量经由互联网连接形成的超越时空局限的网络结构急剧放大。
随着各种信息终端的普及应用,在民众需求和市场目标的综合作用之下,Web 2.0技术日益深入地完成着传统信息传播形态下各种信息专权和特权的分解,推进着基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信息经营的大趋势。
第三,泛关联,信息集散的全新社会能量开启。
整个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推进着新的社会关联结构的形成。随着微传播单元的数量激增,人们在互联网上已经超越时空位置和文化背景,进行着新的社会关系的编织。
在互联网上社会关系的营造、维系、整合、放大的过程,其成本在急剧降低,内涵在日益丰富,效率在极大提升。网络社会正在释放着日益强大的能量,把人的需求细分,把人的能力强化,把人的创造整合,推助着人的理想的实现。
第四,大协作,信息集散的全新创造模式形成。
人类是基于理性主导下的,以创造活动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物种。有序组织基础上的协作是人类从事大规模文明创造活动的基本形式。这种协作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已经有了全新的样态,它的规模更为浩大,进程更为顺畅,效率更加显著。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不仅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信息创造架设了传输平台,更重要的是,它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信息集成结构。
以维基(Wiki)技术为例,它已经让我们看到,人类从事伟大创造的全新模式:设定宏大的目标,通过网际协作,将每个生命的创造能量聚集到围绕系统目标的运行之中,组织大规模的创造将这一目标不断实现、不断完善,整个创造过程为全社会共享。
基于个体生命的创造而形成的网际协作蕴藏着无限潜能。将无限个体生命的创造元素聚集到具有社会共识价值的公共创造过程之中的时候,这个创造过程就赢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这一趋势将使社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来自每个社会成员的智慧推动,整个社会的智慧创造领域将极大拓展,智慧创造总量将极大增加,智慧创造过程将极大提速。
我深信,互联网不仅是伟大的技术革命者,而且是伟大的社会变革进程的推动者。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广泛的社会应用,人民的知情范围不断扩大,表达空间不断拓展,监督效率不断提高,参与机会不断增多,公共协商的机制终于呈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这些巨大的社会变革充满了艰难坎坷,但是,这些进步在我们面前真实地呈现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因此而发生着变迁。
互联网在中国投入社会应用的20年间,我们经历了互联网技术模式的换代变革。
在Web 1.0时代,我们体验的是信息总量剧增、全球信息互联、信息综合提供、网络数据检索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泛传播时代。这个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
这一时代其主要的信息提供模式仍然是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传播。我们感受的是信息总量的急剧增长,信息获取更及时、全面、精准和便利,大型门户网站和网际搜索引擎在满足我们综合性信息需求的同时,帮助我们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实施导航、检索、诠释和分析。
每个人与世界范围的信息联系起来,人类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观察视野。
Web 2.0时代,我们体验的是媒介形态多元、个体传播强化、网际协作普及为其主要特征的网络社会形成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这一时代信息的提供模式从形态上看是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多元媒体形态的融合,从信息传播的渠道上看是以移动网络为主的宽带网络的应用,从信息传播目标上看是以满足人的多元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从网络信息结构的演进功能上看是网络社会结构的形成。
Web 2.0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时空界限的突破,个人信息传播能量的扩张,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建立起各式关联,网络社会的属性清晰显现,网络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交互变得更为顺畅,更为直接,更为强大。
Web 3.0时代,我们将要体验的是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这个时代我们感受的将是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
这个时代将生成一个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全方位连接起来的信息交互网络,我们感受的是由此生成的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聚融的全新文明景观。
互联网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导航技术、信息整合技术、信息诠释技术将把每个社会成员与人类的数字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推进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能量与整个人类文明的能量之间的沟通与交互。
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关注每一个生命的需求,开掘每一个生命的潜能,成全每一个生命的理想,这些人类出于物种本能的共同渴望,今天正在被互联网技术鼓励着、推进着。
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能量和无限可能性的社会运行过程。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社会应用与在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是,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恰恰与中华民族谋求命运复兴的历史进程重叠在一个历史空间之中。因此身在其中的人们,不仅体验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奇迹,也能为我们民族的这段非凡的历史进程贡献各自的能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互联网协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院长、常务副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常务理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