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入木三分的儒林新史,艰难的知识分子突围。
★扎实的生活质感。《我从海德堡来》长于写城市中的知识阶层,但郝庆军的视角并非空中楼阁和自说自话。多年的基层生活经历,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扎实、细致的生活质感,在光怪陆离中触碰到生活的深层与人性内在的肌理。田守卓(《两个教授的故事》)、任子厚(《我从海德堡来》)等小说中的形象设定,既有后天生活养成的文化精英气质,又不脱少年成长中的乡土经历。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存共生中,郝庆军的小说从容地跳出了学院派的掉书袋,而是带有刚健、质朴的真实与能量。
★自觉的身份思考。郝庆军以学人的身份,自觉思考自身存在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以学术乱象和精英沦陷为突破口,反思当今都市中产知识阶层的精神危机与道德黑洞,在批判中一并直面自身的焦虑与身份困惑,是一代人的中年之思和炉边独语。
|
內容簡介: |
★基层乡镇工作的经历与杂志主编的身份,赋予了郝庆军透析生活本质,揭示人情世相的能力,《我从海德堡来》集中体现的这一特质。在这部以高校、文化科研机构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主要聚焦对象的小说集中,郝庆军并不止于揭露出当下文化、学术界的一些弊病和乱象,而是着重表现他们精神领域的焦虑、困顿、挣扎和深深的幻灭感。小说中的主人公多已人到中年,对自身、工作、情感、生活激情不再,急于逃离现有围城;而职场的不确定因素,都市生活的多变节奏也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和彷徨。对于他们,这是一场艰难的突围。
★在乡土传统深植的当代中国,想要讲好一个都市故事并不容易,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外省人,也是不由自主的异乡者。然而新世纪十年以来的中国都市,却集中体现了整个时代的巨大裂变。状绘都市生活,揭示人的存在,是异乡者小说书系的文学追求和潜在使命,第一辑5种重点聚焦当前都市生活集中性、话题性的现象,如房子、婚姻、教育、医疗、学术乱象、扶不扶、拆迁补偿等,展示时代深处的炸与裂,这既是一组当代浮世绘,也是笔尖下的心灵史。
|
關於作者: |
郝庆军,1968年生于山东。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主编,副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出版专著《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二十世纪文学史论(近代卷)》,发表论文40余篇。2008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出版、发表长篇小说《批评家》《艺术家》两部,中短篇小说十余篇,共计八十万字。其作品以写都市知识分子见长,善于发现知识人的人性弱点和转型期都市人的心态变化,手法细腻,可读性强。
|
目錄:
|
总序
导读当代都市生活的多棱镜
锦瑟无端
书香
两个教授的故事
我从海德堡来
迟来的春天
后记
|
內容試閱:
|
锦瑟无端
一
周五上午的编辑例会散了之后,喻茜从抽屉里掏出手机,看到了钱效甫发来的短信。
已经习惯了,每次开例会的时候,喻茜总是事先把手机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里。
这缘于她的几次尴尬经历。
两年前,刚毕业分配到国风出版社上班的时候,在第一次编辑例会上,喻茜听邱社长讲编辑的政治敏锐性问题。正当社长刚刚进入角色,渐入佳境的时候,喻茜的手机惊心动魄地响了。
在大家的一片愕然中,邱社长立刻停止讲话,定定地望着坐在前排的喻茜。大概有两分钟的时间,全场鸦雀无声。
喻茜的羞愧与懊恼自不待言。她在那两分钟里像临死一般难过,只觉得自己的手心和后背嗖嗖地冒寒气,冷汗溪水一样顺着脊背往下直流。
虽然邱社长没有说什么,之后继续热情地讲编辑的政治敏锐性问题,但编辑室魏主任在会后对她说:喻茜,开会的时候,把手机关掉或打在振动上,这个你不懂啊?
初来乍到的喻茜虽然感到委屈,可到底是自己粗心大意,犯错误在先,便唯唯答应下次注意。
问题是在第二次的例会上,喻茜的手机照旧在邱社长情绪激昂的时候铃声大作。
她的确又忘了关机。当时可以用魂飞魄散来形容喻茜的感受。邱社长照旧没有当场责备她,照旧停顿了两分钟之后继续演讲。
第三次发生这样的尴尬是在一个月以后。
那次邱社长当即说:喻茜,你以后开会不要再带手机了,或者你以后干脆别再来开会了。
他的语气虽然不重,但谁都听出邱社长真的生气了。
其实喻茜不是那种马大哈的女孩,只是她刚从学校毕业,还没有完全进入角色。
原来读博士的时候,经常是晚上读书写作,白天睡到下午一点多。懒散惯了,对出版社这种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不太适应。那段时间,她整天恍恍惚惚的,像梦游一般。
最关键的原因是,毕业以后离钱效甫远了,喻茜便感到有些孤单,感情方面有些空虚,钱效甫给她打手机的次数就更加频繁了。虽然都在北京,但一个在海淀,一个在丰台,并不能像在学校那样时常见面。
两人约定,每星期见一次面。每逢周五,钱效甫便给她打电话约定晚上见面的时间,在哪儿吃饭,在哪家宾馆开房。
恰逢例会的时间,那三次倒霉的电话毫无例外地都是钱效甫打来的。
为了避免类似尴尬的事情再次发生,每逢例会,喻茜牢牢记住先把手机扔在抽屉里,手指笨拙的钱效甫也学会了拼音输入法,改用短信的形式联系她。
时间真的飞快。眨眼间,她毕业将近两年,已经二十九岁了。
想想第一次来国风出版社上班,第一次开会时手机突响,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的那份狼狈的场景,喻茜便有点隔世之感。
翻开手机盖,调出钱效甫的短信。
内容极简短:晚6点,华都咖啡,然后去你那里。
喻茜呆呆地望着手机,有些酸酸的感觉。他的眼前晃动着那个矮矮胖胖的秃顶男人。
钱效甫,今年五十四岁,B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全国著名的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当然也是喻茜的博士导师。
五年前,喻茜从湖南一所师范大学跑到北京,慕名报考钱效甫的博士,在英语成绩一分之差的情况下,被钱效甫破格录取,实现了喻茜的博士梦想,毕业后她顺利留京工作,成为一位真正的北京人。
钱效甫是改变她命运的重要人物。四年前她用身体回报了他,一直到现在。
该结束了。她想。
可是怎么开口呢?喻茜颇犯踌躇。
午饭后,在班上看了一会儿正在编的一部书稿,竟一个字都读不进去。
喻茜感觉恹恹的。老是想着钱效甫的事情,想着怎样跟他说分手。
她想起了一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