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編輯推薦: |
当我们谈论法国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是目不暇接的古建筑和博物馆的蔚为壮观,是灿若星辰的艺术先贤留下的皇皇巨著,是歌剧魅影随风游荡的塞纳河的波光潋滟,是巴黎时装周上引领全球风尚的飞扬裙裾?还是埃菲尔铁塔的中国红装?
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战略眼光,是毅然退出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的政治气魄,是力促欧盟诞生和发展以及挑战现行国际政治、金融秩序的独立睿智,是对文化软实力应用的出神入化,还是以二流国力发挥一流大国影响力的自强自信?
是在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无法摆脱的困境,是完整政治光谱中此消彼长的派别之争,是党政不分带来的难以破解的制度性腐败,是恐怖袭击笼罩下的反思与追问,还是在这厚重文化和冷酷现实交织背后的、法兰西帝国从未泯灭的领导欧洲的梦想与渴望?
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等角度,以一位常驻巴黎的新华社资深记者的观察与思考,告诉你一个卢浮宫、凯旋门、香水和时装之外的,怀有大国情结与雄心的真实的法国,以及中法之间的过去与未来。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从事对法研究的50余篇调研文章,涉及当今法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作者从新闻记者的角度来观察和评论,并从国际问题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剖析,有深度和历史感,也注重故事性和细节解读。
书稿回答了法国这个综合实力失已去往日辉煌的国家如何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发挥一流国家的影响力等问题。比如:冷战后的法国在欧洲是如何发挥政治作用的?法德结盟是如何避免军国主义复活的?对美国霸权是如何应对的?对法兰西民族文化安全是如何维护的?其文化软实力是如何体现的?此外,为什么巴黎会遭遇恐怖袭击?为什么法国的民主体制出现了危机?
|
關於作者: |
沈孝泉,新华社高级编辑、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1945年10月出生于北京。1986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任常驻法国记者,1999年任新华社巴黎总分社社长。目前是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家政策委员会战略安全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目錄:
|
序 言/1
内政篇
戴高乐与法国梦/3
巴黎骚乱和学潮强烈冲击法国社会/10
法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独树一帜/15
法国一片玫瑰红/21
社会危机推动法国左翼思潮复苏/25
极右势力崛起冲击法国政治格局/32
希拉克一案揭示了什么?/39
奥朗德绯闻折射法国的民主危机/42
高官晒家产难解法国腐败困局/48
法国司法独立的虚伪一面/53
文化篇
法国立法维护文化安全/63
法国的文化例外/70
法国文化软实力的大国效应/76
文化是一种社会福利巴黎的文化理念和管理特点/84
法国电影业的复苏之路/92
外交篇
解读萨科齐的相对大国论/101
萨科齐一手打造的地中海联盟/105
法国全面重返北约的重要进展/110
法国质疑美国的全球零核计划/114
法国直接插手利比亚乱局/119
利比亚战争冲击西方大国关系/124
从卡扎菲倒台看西方新干涉主义/130
法国介入叙利亚危机的双重心态/135
卡恩事件背后的法美角力/140
法国把目光投向亚洲/144
法国试图在中日之间搞平衡/150
法国急于填补中东的政治真空/154
法国在制止中非动乱中显示行动力/157
诺曼底庆典上的外交芭蕾/164
法国近期为何在非洲多次用兵/167
法国借伊斯兰国问题重返伊拉克/174
奥朗德总统的烫手山芋/177
印度是法国走向亚洲的支撑点/184
欧洲篇
裂痕加深是冷战后欧美关系的重要特征/191
赤字危机背后的法德博弈/198
2014:欧洲深陷四大危机/201
乌克兰危机对欧洲的战略性打击/204
中欧关系的四大战略价值/207
法德结盟对二战后欧洲的深刻影响/211
反恐篇
反恐是法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221
法国遭遇独狼恐怖袭击/228
马里打响奥朗德的第一场战争/233
法国建立新月形沙丘反恐机制/236
国际恐怖组织盯上了法国/240
巴黎枪杀案的三大教训/244
法国严防恐怖分子回流/248
非洲中部开辟国际反恐新战场/255
对华篇
军售新闻背后的外交智斗/265
我所见到的希拉克总统/268
一波三折的中法关系/273
出现转机后的中法关系/277
开创性、独特性、战略性中法关系50年呈现的三大特征/281
法国是我外围战略的重要支点/287
一带一路是中法关系发展的新机遇/293
后 记/300
|
內容試閱:
|
文化是一种社会福利巴黎的文化理念和管理特点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也是法国的文化中心。巴黎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巴黎的文化事业丰富多彩、繁荣发达,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巴黎市当局在文化事业管理中有独特的理念和鲜明的特点。
巴黎能够成为世人向往的文化之都,与其长期以来在城市文化事业管理上的一种理念是分不开的。这个理念是:应该把文化权利作为一项社会福利提供给民众,使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并享受文化。用戴高乐总统执政时期的文化部长马尔罗的话就是要实现文化民主化。
法国是一个社会福利事业水平很高的欧洲国家。生活在法国的公民享受着从摇篮到坟墓一系列的社会福利。家庭补贴、教育补贴、带薪休假、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养老保险,不一而足。这些都被认为是国家和政府必须向民众提供的社会福利,也是每个人应当享受的公民权利。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社会福利之外,文化福利也应当成为每个人都应当享受的公民权利。长期以来,巴黎的文化事业管理正是秉承了这样一种理念。
巴黎市政府在贯彻文化是一种社会福利的理念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和探索,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也成为巴黎文化管理的鲜明特点。
第一,开拓更多的公共空间。
博物馆、图书馆、剧场、音乐厅、电影院这些无疑是公共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这方面,巴黎市政府每年都不惜花费巨资进行建设。目前,市政府的投资重点已经从市中心区转移到郊区和周边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治安问题突出,青少年犯罪率很高,原因是文化教育水平低,因此鼓励这些地区的青少年接受文化教育熏陶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巴黎还主办各种类型的读书节活动,并且对法国经典名著的出版给予优惠,以便鼓励青少年多读好书,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
除了以上这些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场所之外,咖啡馆和街头公园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休闲场所。一般而言,巴黎人的居家面积都不大,而且秉性开朗的巴黎人也喜爱公众生活,因此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光顾他们习惯和喜爱的公共空间。巴黎街头的咖啡馆堪称一景,无论是在香榭丽舍大道还是塞纳河畔,无论是在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僻静的街巷,咖啡馆总是伴随着人们,无处不在。巴黎的咖啡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第一个咖啡馆建于1688年,叫普罗格普,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哲学家狄德罗、戏
剧家拉辛都是这里的常客。蒙巴纳斯区有个由多姆、塞莱特、古堡三家咖啡馆组成的三角圣地,这里也曾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作家海明威、画家毕加索和苏丁以及音乐家布朗克当年经常在这里聚会和写作。位于拉丁区的花神咖啡馆则是萨特和加缪探讨存在主义等深奥哲学问题的地方。弥漫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咖啡馆是普通民众一个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无处不在的街头绿地和街心公园也是巴黎人主要的活动空间。尽管城市用地十分紧张,政府还是尽一切可能在城市社区中增加绿地、花园和树木,以提高城市社区的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1981年,巴黎市内有285块公共绿地,总面积大约有355公顷,从1981年到1999年,市区两级政府经过极其艰难的努力,使公共绿地面积增加了140公顷,总面积升至496公顷,再加上位于巴黎西部和东部的布洛涅和万圣大森林,巴黎绿化占有率达到22.3%,人均绿地面积为13.94平方米。在增加的绿地中有市级大公园、区级公
园、社区公园和广场绿地,以及塞纳河、运河边的公园和绿地。巴黎的绿地现在还在以每年大约100公顷的速度继续增长。这些公园绿地成为民众最主要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
巴黎市政当局在开发和构建公共空间方面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巴黎东北角有一个叫做拉维莱特的地方,原来是个家禽市场和屠宰场聚集的地方。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对这个地方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家禽市场和屠宰场全部搬离,而留下的一大片空地没有建造商业中心或住宅区,而是规划为东北部规模最大的文化和休闲场所。首先,这里修建了科学工业博物馆、360度全天幕电影院、泽尼特剧场和一个流行音乐城,成为巴黎青少年接受科普知识的好去处。全天幕电影院外形像一个大球,直径36米,外表由6500片光洁的三角形不锈钢镶嵌而成,犹如一个玻璃镜子球体,映照出周围的景物。到了90年代,一个崭新的、具有前卫风格的公园在此落成。这座占地55公顷的市区公园跨越一条运河,这条运河过去是运输货物的水上通道,如今变成了游人们亲近流水和大自然的地方。运河两岸边没有修建防止落水的栏杆,而是成片的草坪直接与水相连。设计者似乎有意打破传统思维,不是用一道栏杆来增添安全感,而是要人们养成通过自律来养成安全的习惯。这个公园的前卫之处是改变了一座公园只有一个游客中心的传统布局。从远
处看,这里大面积的绿地上均匀散布着一个个红色建筑物,星罗棋布十分显眼,每一个红色建筑物其实都是一个游客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里洗手间、咖啡屋、问询处一应俱全。这就给游人们在一个55公顷大公园内随心所欲地漫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据统计,每年参观科学和工业博物馆的人数为450万人、到泽尼特剧场的观众为50万、到音乐城听流行音乐的人数为15万人,参加公园各项文化活动的是50万人。由此可见,这个公共空间在向民众提供文化休闲娱乐中所发挥的作用。像这样通过改造旧厂房和旧车站而成的公
园还有雪铁龙公园和贝尔希公园。
公园绿地少不了树木,巴黎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对城市的宝贵自然财产树木进行有效保护的城市。树木报告记载了巴黎为保护树木所作出的决定和行动。例如,巴黎通过地方法规,鼓励保护公共绿地和私人绿地;与土地开发商签订协议,保护建筑工地的树木;为了便于管理,巴黎已经为城市的每一棵树木建立了档案和辨认卡片。同时,城市的园林技术专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综合性生物保护控制计划,为的是提高植物的抗污染和病虫害的能力,提高生物的多样性,达到植物卫生的平衡。现在城市已经很少使用杀虫剂,而是通过投放瓢虫来进行生物防治;土壤透气性也是靠增加蚯蚓数量来提高。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作为绿色雕塑美化了环境。
第二,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巴黎市政府在文化管理方面特别注重民众的广泛参与性,因为只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其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公民公德教育的作用。
从1984年开始,法国政府决定把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定为全国历史古迹开放日,后来又更改为文化历史遗产日。巴黎是这项活动的重点,因为巴黎的文物古迹最多最著名,不仅吸引了巴黎市民,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来自外省的游客。每年的这个周末两天,爱丽舍宫总统府、马提翁宫总理府、波旁宫国民议会、卢森堡宫参议院以及巴黎市政厅大厦等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清晨,这些古建筑门前就排起了长龙,人们耐心等待进入这些古老建筑中去看个究竟,因为平时这些地方是国家政府的办公要地,总是给人一
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届时,一些部长都亲自出面为游人们做向导。这项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参观受到一次学习历史的生动教育,并且引导民众对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视以及对弘扬法兰西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目前,这项活动的内容又有了新的拓展,也就是把简单的参观扩大为一个专题,比如把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定为文学与遗产,一批近代著名作家成为文化遗产日集中介绍的中心人物。有一年巴黎重点介绍的是巴尔扎克,主办者把作家的巴黎故居作为重点,选择了他
的旷世之作《人间喜剧》中所涉及的巴黎的20多个景点,组成了《巴尔扎克在巴黎》的系列展览。人们通过参观故居和有关的遗址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和生活道路,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吸引民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卢浮宫堪称珍藏世界各地艺术珍品的宝库,但是昂贵的门票使得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卢浮宫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免费开放日,这样广大青少年学生就可以免费参观了。现在,卢浮宫已经实行了商业化管理,免费一天对博物馆来说经济损失不小,但是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又十分必要,因此这一做法始终坚持下来。
对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来说,巴黎各大国立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的。学校里每周都有固定的一天组织学生去艺术博物馆参观。在巴黎欣赏剧场艺术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享受,因为票价十分昂贵,特别是古典歌剧、芭蕾舞等高雅艺术的门票更高,于是高雅艺术就远离了大众。为此,新建的巴士底歌剧院有一条规定,每年7月14日国庆节时都免费举办一次高规格的古典歌剧演出,当然要得到一张门票是需要事先预定的,早定早得,数千张门票很快就被抢定而空。
巴黎还有一个特别景观也体现了这种民众的广泛参与性,这就是巴黎的街头艺术。巴黎不乏流浪在街头的画家、歌唱家和演奏家。巴黎市政当局对这些人并不采取歧视和排斥的态度,而是加以规范和引导。巴黎市西北部的泰尔特尔艺术广场是世界闻名的露天画廊,每天都有不少画家在这里即席作画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莱广场和圣日耳曼德伯广场等地,青年学生和市民经常自带乐器举行音乐会,表演各种节目。这些艺术场所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不少人就是在这里熏陶和演练成了业余爱好者,甚至成了专业工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