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8.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5.7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2.8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2.1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9.4
|
編輯推薦: |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什么是大国?中国是真正的大国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急速变动中重塑……中国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想?如果中国不能在亚洲巍然耸立,凭何担负“大国”之名?如果中国不能以知识在世界上扮演有力角色,何来大国的真正崛起?
|
內容簡介: |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内容简介:中国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但这份责任要和自己的能力相适应。要给中国的外交定位,就必须首先定位自己的国家利益。没有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念,就没有正确的外交。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的地缘政治,国家利益是由地缘政治来决定的。
中国要有大外交也必须培养自身的国际责任观。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很低,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越来越高。的确,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不仅要在国际舞台上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且也要对整个世界体系负责。
|
關於作者: |
郑永年(1962-)男,汉族,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政治、国际关系与社会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其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主要兴趣和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制度和社会转型;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中国政治与中央地方关系。
|
目錄:
|
出版说明
一、“9·11”事件和21世纪国际关系
1.20世纪:美国民主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2.“9·11”恐怖事件和文明的冲突
3.美国:帝国的迷失
4.帝国的重造还是衰落
5.有形的民主帝国和无形的“恐怖帝国”
二、全球化下的西方与非西方
1.联合国改革是西方与非西方较量的主战场
2.联合国议程次序安排,是双方较量的焦点
3.全球化下的西方与非西方较量的新特点
三、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
1.世界体系和美国新战略
2.中国应对策略中的几个问题
四、世界权力新格局中的中美关系
1.世界权力新格局下的中美关系
2.中美两国的相互“误解”
3.中国要确立自身的“接触美国”政策
五、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地缘政治新格局
1.亚洲地缘政治中的新因素
2.亚洲地缘政治中的经济因素
3.亚洲地缘政治中的安全因素
4.中国与亚洲地缘政治的新格局
5.开放条件下的亚洲地缘政治
六、中美关系与东亚区域秩序的困境
1.东亚会出现次区域冷战吗
2.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区域的安全困境问题
3.中美要确保避免冷战和寻求合作
七、中国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应对
1.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洋地缘政治面临的挑战
2.中国传统国际定位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3.要根据地缘政治的新局面来重新定位自己的国际关系
4.理性处理和美国的关系
5.中国地缘政治的重心在亚洲
6.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要重商业利益
7.结论
八、长战略与台湾问题:美日联盟、欧盟和两岸关系
1.短期目标:危机处理
2.现状管理(反“台独”)
3.追求统一
4.中国可能的应对策略
九、中国与全球资本主义:冲突、合作与和平发展
1.冲突的浮现
2.从合作到冲突
3.冲突和合作共存
4.深化崛起和化解冲突
十、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及中国的选择
1.不能简单地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作单一的选择
2.不要高估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机会
3.中国必须在重建国际金融秩序中有所作为
4.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全球为伊拉克战争埋单
5.让人民币成为和美元一样的世界基础货币
6.结论
十一、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国际合作
1.发达国家的政策重点仍是应付危机
2.西方的经济结构失衡
3.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及其调整的政策选择
十二、组织中国的国家间关系:从“天下”到国际秩序
1.语言: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
2.权力与霸权
3.“天下”及其实践
4.中国的现代国际秩序
5.新的国际秩序机制与联合国框架
6.主权
7.全球化
8.多边地区主义
9.结论
十三、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
1.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软力量的讨论
2.对约瑟夫·奈软力量学说的批评
3.软硬力量的动态分析
4.对中国软力量的一些观察
5.结语
十四、如何实现大国大外交
1.大国大外交的格局并没有出现
2.建设大国大外交格局的内部条件
3.建设大国大外交的其他条件
十五、中国:文化崛起
1.文化崛起的意义
2.要追求怎样的内部文化崛起
3.要追求怎样的外部文化崛起
十六、全球化和国家认同建设
1.国家认同是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
2.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
3.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认同
十七、中国不要盲目追求大国责任和领导权
1.光要求中国“开支票”是不公平的
2.盲目承担领导权对自己不利,对整个世界也不利
3.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战略,同时要更有所作为
4.在开放的环境下,形成相互制衡
5.中国如果不在亚洲崛起就谈不上国际的崛起
6.中国的真正崛起,必须在知识上扮演一个有力的角色
7.如果不建立制度保障,消费型社会就永远建立不起来
十八、勿让G8、G2冲昏头,中国崛起出路在亚洲
1.G8的现状以及未来
2.国际责任与国际承诺
3.亚洲崛起与“中国威胁论”
4.地缘政治及周边外交
|
內容試閱:
|
第三是国际层面。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在核武器扩散、环保和气候变化、国际经济平衡等国际问题领域应当负起自己的国际责任。但是中国并非是向美国一个国家负责,而是要向整个国际社会负责。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均有共识,中国在这些问题上采取合作态度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行为,而非为了迎合美国。这明显表现在这次中国在伊朗核扩散问题上的态度。利用一切手段遏制核扩散是任何一个大国的责任。如果中国在这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和美国讨价还价,那么就很难成为一个责任大国。
对中国来说,重要的是要避免和阻止美国由政治层面的考量上升为战略层面的考量。一些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就必须作出理性的反应。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积极的迹象。例如,考虑到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利益,即使在对台军售、与达赖见面、贸易纠纷的高峰期,中国仍然同意美国航母停靠中国香港。而在伊朗核武器问题上仍然和美国合作,更是中国崛起成为大国的标志。这表明,中国已经真正确定了自己的国际利益,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大国应当尽到怎样的国际责任。
不过,中国也要意识到,正是存在着这些结构性因素,中国有能力来确立主动接触美国的策略。如前文所述,到目前为止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总是让美国人来“围堵”、“遏制”、“接触”或者“消化”自己。现在随着自身实力的提高,中国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而主动考虑如何“接触”和“消化”美国的问题。中国没有能力来“围堵”或者“遏制”美国,即使将来有了能力,这也不会是最好的选择,一旦出现对抗,无论是热战还是冷战,于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都不利。但中国已经有能力来主动“接触”和“消化”美国,这是一种建设性而非对抗性的方法。
主动和美国接触就是为了避免对抗。中美两国的冲突有客观利益的因素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接触就是要建立两国的互信,在互信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各自的利益。如上所述,中美两国的互信基础很低,甚至没有;相反,双方之间的恐惧心理很大。随着中国的进一步上升,如果没有良性的互动,两国间的互相恐惧心理只会增大,而不会减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