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散文随笔选粹》精选了2015年度**秀的散文作品,尽显年度散文写作之精髓。包括在各个单篇作品之后所附的深度解读,也使选本上升了一个高度,也是这个年度选本的**看点。
|
內容簡介: |
《2015年散文随笔选粹》每个年度,文坛上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体裁的新作涌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它们之中不乏熠熠生辉的精品,然而,时间的波涛不息,倘若不能及时筛选,并通过书籍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这些作品是很容易被新的创作所覆盖和湮没的。观诸现今的出版界,除了长篇小说热之外,专题性的、流派性的选本倒也不少,但这种年度性的关于某一文体的庄重的选本,则甚为罕见。本集精选了2015年度最优秀的散文作品,尽显年度散文写作之精髓。
|
關於作者: |
主编简历:陈克海,1982年生,湖北宣恩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现供职于山西文学月刊社。著有小说集《清白生活迎面扑来》。主编有《2013年散文随笔选粹》、《2014年散文随笔选粹》。曾获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新人奖。
|
內容試閱:
|
做编辑后,朱新建成为我的第一位作者。上班头一天,朱砂(朱新建之子)把一堆杂乱的材料交给我,有手稿、录音甚至电脑截屏,算下来大概几十万字。要求是能成文的成文,不能成文的拎出来,以备他用。就这样,我被赋予了对这本书巨大的权力。
之前正巧看了朱新建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几十幅《金瓶梅》画叶摆成一片,花花绿绿的,让人一眼就觉得好看,后来我愈发明白了这一点的重要性。美术馆二层,投影放着朱新建说话的样子,正不紧不慢地聊扬州八怪,录像者不发言,他自己顺着往下说,不间断。每说完一段意思,停下来,望着镜头顿住,仿佛冒犯了谁,显得又有些羞涩了。他背靠着一面镜子,我清晰地看到他脑后的头发还是黑色,那是九十年代初,在南京,六朝金粉之地。
于此大约百年前,摄影术开始逐渐普及,从胶片到数码,绘画首先遭受重创,以影像记录事物变得轻而易举。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动摇了绘画最传统的意义——对瞬间的凝固与保存。当杜尚为蒙娜丽莎添上两撇小胡子后,艺术史似乎要从此改写了,材料取代技艺而成为了引导艺术的关键因素。国内的传统价值体系则从“五四”开始断裂,西方思想迅速涌入庞大帝国的空虚外壳。“赛先生”宣布新的就是好的,文学、绘画、建筑统统提出改良,仿佛拉开架势要打一场价值观的军备竞赛。共和国成立后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切至今不过百年而已。
朱新建出生在这个前提过于繁复的时代,它们形成了朱新建进入绘画游戏的背景。也经历了摸爬滚打,最终他以传统水墨作为了游戏入口,私自潜回“封建社会”汲取养料。他认可赵佶与法常,一个帝王一个沙弥,他们二人将中国画导向了极致的两端。“文化大革命”中“精华”一夜间沦为“糟粕”,扬州八怪将曾经文人案头的玩物推向大众,然而时代又将它们收了回来。这时的朱新建则悄悄“取其糟粕”,躲在南京的房间里暗自过瘾,这瘾一过就是一辈子。之后朱新建以画家的身份被大家知道,但我并不认为他以此自居。绘画对于他而言无非是图快活,与平时胡乱下棋、喝可乐、吃花生米没什么两样。按朱新建自己的话说,绘画不过是一种游戏,他从中获得快感自然就愿意玩下去。后来中风了,只能用左手画,那也还是要玩。
关于朱新建的具体绘画作品,许多专业人士评论过了,也似乎定了性,用的词大致逃不出“新文人画”、“风流快活”、“性感色情”之类。杜尚说“生活是用来被度过的,而不是用来被谈论的。”禅宗也有类似的说法,“说出的即不是禅。”绘画其实也一样,理应止于观看。尤其现在对作品一贯符号化地解读,作品与作者也被捆绑,普遍“名就所以功成”。我日益感到艺术与评论间的关系更多是在靠名利维系,野心无非是社会和市场。
因此我更愿意谈谈朱新建写的文章。朱新建属于会聊天的那种人,讲话时爱比喻和举例,哪怕是长篇大论也不让听者觉得沉闷。他的文章也体现出口语化的特点。书中提到的一些故事出自《五灯会元》或是《六祖坛经》,很明显他的写作风格受过禅宗那套话语模式的影响,这在他画的题跋里也有所显现。某段视频材料里,朱新建坐在袅袅烟气中的样子,确实总让我想起鸡鸣寺的罗汉塑像。朱新建并不是作家,也许由于这重身份的原因,他反而不受遣词造句上的束缚,性情与趣味能更大程度地展现出来。他没想过有一天这些文字竟会集结成书展现在他人眼前,从这角度看,书中内容有很强的私人性,像是一位“过来人”聊着一生趣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