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內容簡介: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本书力求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结构、内容上有所创新,既包括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又概括了商业银行的实践,并介绍了业务和应用技术;既研究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管理,又把目光投向创新业务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定价等新领域。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投资理财、经济、会计、金融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商业银行导论.... 1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3
一、商业银行的起源... 3
二、商业银行的发展... 5
三、西方商业银行的最新发展动向... 5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及职能... 7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7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8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0
一、安全性... 10
二、流动性... 12
三、盈利性... 13
四、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的矛盾
及其协调... 14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政府
对银行业的监管... 15
一、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15
二、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21
第五节 案例研究:互联网金融代表了
中国银行业未来的方向... 24
一、现代银行体系初具规模阶段... 24
二、现阶段营业厅搬到了手机上... 25
三、未来金融拥抱互联网... 25
习题... 28
第二章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 31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33
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33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 35
第二节 银行损益表... 37
一、银行损益表的内容... 38
二、银行损益表分析... 39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 41
一、银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 41
二、银行现金流量表的计算... 42
第四节 其他报表... 44
一、股东权益变动表... 45
二、表外业务报告表... 46
第五节 案例研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总体分析... 46
一、案例展示... 46
二、案例分析... 47
习题... 51
第三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 55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构成及
需要量的确定... 56
一、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概念及其
构成... 57
二、决定资本金需要量的客观因素... 60
三、商业银行资本金需要量的确定
方法... 60
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
资本金... 63
一、《巴塞尔协议Ⅰ》旧巴塞尔协议
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63
二、《巴塞尔协议Ⅱ》新巴塞尔协议
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71
三、《巴塞尔协议Ⅲ》的基本内容及其
特点... 73
四、《巴塞尔协议》对世界银行业的
影响... 74
第三节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筹集方式与
选择... 76
一、从银行外部筹措资本... 76
二、从银行内部筹措资本... 78
三、商业银行资本筹集方式的选择... 79
第四节 案例研究... 80
一、案例研究1:海南发展银行
倒闭案例... 80
二、案例研究2:资本金高低不同,
风险各异... 84
习题... 85
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89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概述... 91
一、银行负债业务的含义和种类... 91
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意义... 92
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经营
管理目标... 93
第二节 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管理... 94
一、商业银行存款的种类和构成... 95
二、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的因素... 99
三、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管理... 100
第三节 商业银行非存款负债的管理... 102
一、非存款负债的影响因素... 102
二、短期非存款业务的管理... 103
三、长期非存款业务的管理... 108
第四节 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控制... 111
一、商品银行成本的构成... 111
二、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控制的
方法... 113
第五节 案例研究... 115
一、案例研究1:对我国商业银行
负债结构分析... 115
二、案例研究2:分析银行吸收
存款最佳选择... 118
习题... 118
第五章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21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概述... 123
一、商业银行资产的含义及功能... 123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构成... 124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26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创新... 133
一、资产业务创新的表现... 133
二、资产证券化... 134
第三节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管理的方式... 138
一、资金汇集法... 138
二、资金转换法... 140
三、经验法... 142
四、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 142
第四节 案例研究... 142
一、案例研究1:银行应如何处理
这笔存款... 142
二、案例研究2:为什么要发展商业
银行的个人资产业务... 143
习题... 144
第六章 现金资产管理.... 147
第一节 现金资产概述... 148
一、现金资产的含义... 149
二、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 150
三、现金资产管理的意义... 151
第二节 商业银行现金头寸的
计算与预测... 151
一、资金头寸及其构成... 151
二、资金头寸的预测... 152
三、资金头寸的调度... 155
第三节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管理... 155
一、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
原则... 155
二、商业银行头寸资金的调度... 156
第四节 案例研究... 163
一、案例研究1:商业银行头寸
资金的调度... 163
二、案例研究2:在途资金的处理... 165
三、案例研究3:银行管理者应当
如何处理未来银行资金头寸
余缺状况... 165
习题... 166
第七章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169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业务概述... 171
一、贷款的概念和种类... 171
二、贷款条件... 175
三、贷款程序... 177
第二节 工商企业贷款... 179
一、对企业借款人进行信用等级
评估... 179
二、借款人信用评级中的财务因素
分析... 182
三、贷款风险度测评... 186
四、借款合同... 186
五、贷款审批... 188
六、贷款发放... 189
七、贷后检查... 189
八、贷款回收... 190
九、贷款资料管理... 190
第三节 消费贷款... 190
一、消费信贷的产生和发展... 191
二、消费贷款的种类... 192
三、消费贷款的业务特点... 193
四、住房按揭贷款的业务要点... 194
第四节 案例研究... 200
一、案例研究1:财务报表分析... 200
二、案例研究2:伪造客户资料骗取
银行贷款案例的分析... 205
三、案例研究3:这笔贷款的
主要问题是什么... 206
习题... 206
第八章 商业银行证券资产管理.... 209
第一节 证券投资业务概述... 211
一、证券投资的概念及特征... 211
二、证券投资的功能及对象... 212
三、证券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214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分析... 217
一、证券投资的收益性分析... 217
二、证券投资收益率... 219
第三节 案例研究... 222
一、案例研究1:成也资本,
败也资本... 222
二、案例研究2:金融衍生产品... 224
习题... 227
第九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
表外业务.... 233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 235
一、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含义及
两者间的区别... 235
二、商业银行主要中间业务的
内容... 235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主要表外业务... 242
一、担保和承诺业务... 242
二、期货与期权业务... 243
第三节 现代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 246
一、传统型表外业务创新... 246
二、新型表外业务创新... 248
三、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表外
业务的监管... 250
四、商业银行自觉规范表外业务的
信息披露... 251
第四节 案例研究... 252
一、案例研究1:承兑汇票设
陷阱... 252
二、案例研究2:自助银行如何从
鸡肋变成香饽饽... 255
习题... 257
第十章 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 259
第一节 国际业务概述... 261
一、国际业务的概念... 261
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
组织结构... 261
三、国际业务的经营目标... 263
第二节 国际资产和负债业务... 263
一、国际负债业务... 263
二、国际资产业务... 264
第三节 外汇交易业务... 267
一、即期外汇交易和远期外汇
交易... 268
二、套汇与套利交易... 268
三、外汇期货、期权和互换交易... 270
第四节 国际结算业务... 271
一、汇款结算方式... 271
二、托收结算方式... 272
三、信用证结算方式... 272
第五节 案例研究... 274
一、案例研究1:如何看待信用证的
修改... 274
二、案例研究2:银行间接套汇
计算... 275
习题... 275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79
第一节 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281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282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 282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284
第二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288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
基本要求... 288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与估计
方法... 289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评价与处理... 294
第三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防范... 297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 297
二、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信用风险的
防范和控制... 298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和
控制... 300
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和
防范... 301
五、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管理和
防范... 303
第四节 案例研究... 304
一、案例研究1:巴林银行倒闭案... 304
二、案例研究2:日本大和
银行事件... 311
习题... 314
第十二章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317
第一节 商业银行营销概述... 319
一、商业银行营销的内涵及特点... 320
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营销
理念和策略... 321
三、商业银行营销战略的选择... 323
四、商业银行营销新趋势... 325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及定位... 329
一、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 329
二、市场细分的方法... 330
三、选择目标市场... 332
四、商业银行市场定位... 335
第三节 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 337
一、商业银行产品策略... 337
二、商业银行价格策略... 341
三、商业银行渠道策略... 344
四、商业银行促销策略... 347
第四节 案例研究... 357
一、案例研究1:中国建设银行的
市场细分... 357
二、案例研究2:澳大利亚的目标
市场选择... 359
习题... 360
参考答案.... 363
参考文献.... 375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商业银行导论
本章精粹: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商业银行的性质及职能。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案例研究:互联网金融代表了中国银行业未来的方向。
案例导入 外来和尚的海洋基因
历史总要转几个世纪的弯之后才能证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件事物的起源,决定了它的本质。银行这种做关于货币生意的机构也是如此。
公元1171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近代银行,在随后的几百年里,热那亚银行、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等,上百家私人或公立的银行在欧洲最早的商业海岸上兴起,那正是一个海外贸易和重商主义主宰全球的大航海时代的开始。
早期,意大利带有家族性质的小银行,依托于兴旺的海外贸易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批发商业,将旧式的高利贷扫进了历史的角落,这种以国家未来的税收作为担保取得贷款的方式,使银行拥有了稳定的财源,也令国家可以从容地应对战争和公债。
到了16世纪,故事仍在上演,只不过主角变成了荷兰,战争变成了商业掠夺。从当时的南非到日本,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像一个国家那样运作着,每年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队所掠夺回来的金银货币,任何时刻都迫切地需要一个储存和流转的场所。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它支持着出海的商人们日益膨胀的野心,也充实着荷兰这个国家称霸一时的经济命脉,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取消金银兑换业务而发行纸币的银行。
近一个世纪后出现的英格兰银行,很好地继承了阿姆斯特丹银行的血统,并依靠着英国工业革命这个强大的商业机器将其发扬光大。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银行,它开创了现代银行制度:一方面把一切闲置的货币准备金集中起来,并把它投入货币市场,从而剥夺了高利贷资本的垄断;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信用货币,从而限制了贵本身的垄断。
好的银行都是一个体系出来的,就是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MYSE:MS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话虽然武断却也不无道理,国人所熟悉的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包括来自香港地区的东亚银行,都无一例外是带有海洋基因的外来和尚。
这些深受海洋法系影响的国度和地区,较早地接受了银行是一个关于信用的商业契约的本质,也习惯了拥有真实海外贸易背景的商人和企业前来融资的传统,因为它们的整个国家机器,都是为这一庞大的工商业系统提供服务的。
它们时刻准备着向外扩张,150多年前,英国渣打银行终于以麦加利银行的名字登陆中国。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渣打银行从未间断在中国营业的历史,成为和中国最早建立业务关系、合作时间最长的外资银行,并与其他后来者一同影响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进程。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渣打银行看到的是一个高度垄断的银行体系。至少在1984年以前,中国只有一家中央银行,通过总分行来控制全国的金融流通。当然,实践证明,这种没有任何分工的银行体系只能适应那个没有多少存款,吃饭买东西还需要粮票、菜票的时代。
资料来源:胡宗源. 上海南风窗. http:www.sina.com.cn,2007-05-30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商业银行是的产物,它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商业银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居于各国各类之首。
一、商业银行的起源
银行是由货币经营业演变而来的,而历史上的货币经营业又是在货币兑换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可以说,货币经营业是银行的先驱。货币经营业与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信用活动,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产生有三种途径:一是从旧式的银行转变而来,二是以的形式组建,三是由国家作为主要出资者进行组建。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尤其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市场十分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割据,货币制度混乱,各国商人所携带的铸币形状、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于是,单纯从事货币兑换业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便应运而生。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来自各地的商人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货币而产生的麻烦和风险,开始把自己的货币交存在专业货币商处,委托其办理汇兑与支付。这时候的专业货币商已作为银行萌芽反映出最初的职能:货币的兑换与款项的划拨。
随着接收存款的数量不断增加,专业货币商发现这些存款人不会同时支取存款,于是他们开始把汇兑业务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贷放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最初,专业货币商贷放的款项仅限于自有资金,随着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现,借款者开始把所借款项存在贷出者那里,并通知贷放人代理支付。可见,从实质上看,贷款已不仅限于现实的货币,而是有一部分变成了账面信用,这标志着现代银行的本质特征已经出现。
当时,意大利的银行主要有1171年设立的威尼斯银行和1407年设立的圣乔治银行等。到16世纪末,银行普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如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成立的汉堡银行、1621年成立的纽伦堡银行等都是欧洲早期著名的银行。在英国,早期的银行业是由金匠业发展而来的。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金匠业极为发达,人们为了防止金银被盗,将金银委托给金匠保存。当时金匠业不仅代人保管金银,签发保管凭条,还可按顾客的书面要求,将金银划拨给第三者。金匠业还利用自有资本发放贷款,以获取利息。同时,金匠们签发的凭条可代替现金流通于市面,称之为金匠券,这也开了近代银行券的先河。这样,英国早期银行就在金匠业的基础上出现了。
早期的银行业虽已具备了银行的本质特征,但它仅仅是现代银行的原始发展阶段。因为银行业的生存基础还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银行业的放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和封建贵族,银行业的放贷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其提供的信用还不利于社会再生产。但早期银行业的出现,完善了货币经营业务,孕育了信贷业务的萌芽。它们演变成为现代银行则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期间的事情,而这种转变还要求具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条件。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萌芽。一些手工场主同城市富商、银行家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封建主义银行贷款具有高利贷的性质,年利率为20%~30%,严重地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另外,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商业银行。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西欧,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的。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这一建立资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在社会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成立了许多商业银行。从此,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则产生得较晚。中国关于银钱业的记载,较早的是南北朝时的寺庙典当业。到了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
,这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北宋真宗年间,由四川富商发行的交子,成为我国早期的纸币。到了明清以后,当铺是中国主要的信用机构。明末,一些较大的经营银钱兑换业的钱铺发展成为银庄。银庄产生初期,除兑换银钱外,还从事贷款业务,到了清代,才逐渐开办存款、汇兑业务,但最终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国银行的压迫下走向衰落。我国的近代银行业,是在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银行入侵之后才兴起的。最早在中国设立的外国银行是英商东方银行,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银行。在华的外国银行虽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1897年5月27日,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第一家商业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此后,浙江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相继成立。
二、商业银行的发展
尽管各国商业银行产生的具体条件不同,其称谓也不尽相同,但是其发展基本遵循如下传统。一是英国式融通短期资金形式。英美等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至今仍以短期自偿性商业贷款为主。这种传统方式的优点是能够较好地保持银行的安全性和清偿力;缺点是银行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二是德国式综合银行形式。这一传统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商业银行不仅提供短期商业性贷款,而且提供长期贷款,甚至可以投资于企业股票与债券,参与企业的决策与发展,为企业的兼并与重组提供财务咨询、财务支持等投资业务。至今,不仅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少数欧洲国家坚持这一传统,而且美国、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也有向综合银行发展的趋势。这种传统方式的优点是利于银行开展全面的业务经营活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缺点是会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因而对银行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其内核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业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国际银行业出现竞争新格局;国际银行业竞争激化,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务与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进一步交叉,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朝着综合化、全能化模式转化;金融管制不断放宽,金融自由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发展趋势的出现必将对今后商业银行制度与业务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三、西方商业银行的最新发展动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新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业务逐步向全能化、规模化、国际化、新技术化方面发展。
一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能化
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专业化向全能化综合性银行发展,西方商业银行以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和改头换面的新金融机构形式冲破制度束缚,逐步全方式、全能化地发展银行业务,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了金融百货公司的概念。
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去为。西方商业银行几乎什么业务都能做:有传统的存款、贷款、汇款结算和货币兑换等商业银行业务,有各种各样的创新业务,有证券包销、证券经纪、资产管理、财务顾问、企业并购策划等典型的投资银行业务,有各种基金、信托、租赁、保险代理等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业务,有为普通工商企业提供的各种类似采购、销售甚至是计算机系统建设之类的经济业务,也有一些诸如社会保障、助残等社会工作。
银行全能化的好处是分散银行风险,增强了其抗风险能力,同时增加银行盈利,也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既节省客户同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又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
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规模化
西方银行业将跨行业合并作为规模扩张、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区域和业务范围的扩展,整合传统银行业务与现代银行业务的运作模式,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网上银行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济、协同效应大大提高了对其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能力。过去十年间,美国超过1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的合并达到二十余次,日本三家大银行掌握了50%以上的国内存款,法国的巴黎国民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和兴业银行总资产占法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50%。当今全球10大银行,包括三菱东京、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为了维持和增强全球竞争力,近年来无一例外地都进行了重大并购行动,超级银行不断产生,大大地改变了世界银行业的整体格局。发达国家中,少数大银行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银行业正走向集中和垄断,出现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业发展的国际化
随着生产与销售国际化的迅速发展,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都希望获得全球化的服务,这在客观上促使金融市场国际化和银行业务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由于大宗并购交易频繁,使得全球并购市场十分火爆。据彭博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球并购交易总规模达到2万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翻番,创下2007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大宗并购交易比重大幅提升。金融危机后,全球投资者倾向于选择规避风险的投资,出于分散经营风险和获取更大收益等考虑,近年来,各大银行纷纷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并与国际企业的跨国经济、国际资本流动相辅相成。西方商业银行,特别是跨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银行业务的地域扩张已经远远超越国界而走向全球化,银行机构国际化、经营地域全球化趋势十分明显。
截至2013年,花旗集团的分行、子公司、附属机构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在欧洲、、美洲、中东及非洲8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10000个附属机构。
西方商业银行股东全球化、机构全球化、客户全球化、业务全球化、雇员全球化、管理模式全球化的模式在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还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巨大增值。
四商业银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化
商业银行高科技发展很快,很多新技术是抢先在银行系统运用的,有不少新技术本身就是银行发明的,特别是在最近十年中,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金融业成为技术应用最多、效率最高、速度最快、技术最密集、最先实现了信息化的行业,传统业务资金调拨、办公与会计等的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使银行能够提供范围更广泛的服务。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在金融体系中广泛应用,使银行业务全面进入电子化时代,由最初用于银行内部发展到票据交换和证券交易,再到国际金融交易及信息传递,以及家庭银行服务业。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营方向由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以前,支票的支付与结算完全由银行垄断,现在情况改变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银行与其他机构组成了支付结算服务协会,此后,结算变得更加自动化,各种银行卡信用卡、记账卡、支票保证卡、智能卡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技术性能大大提高。ATM机、POS机广泛应用,家庭和办公室银行业的生产和发展,使得通过个人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与银行计算机联网,客户可以直接在家或办公室接受银行服务,技术创新也导致了大量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欧洲的网上银行目前所拥有的客户数已达320万之多。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及职能
商业银行是在市场经济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金融企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现代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各国经济活动中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和中心,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居于各国各类银行与之首。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并能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企业。赢利是商业银行产生和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从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来看,商业银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是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一商业银行具有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
和一般的工商企业一样,商业银行也具有业务经营所需的自有资金,也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也要把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在动力。就此而言,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没有区别。
二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和内容具有特殊性。一般工商企业经营的是物质产品和劳务,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联系的金融服务。
2 商业银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受社会经济的影响特殊。商业银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企业,同时商业银行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较任何一个具体的企业更为明显。
3 商业银行责任特殊。一般工商企业只以盈利为目标,只对股东和使用自己产品的客户负责;商业银行除了对股东和客户负责之外,还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
三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既有别于国家的中央银行,又有别于专业银行西方指定专门经营范围和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和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它不对客户办理具体的信贷业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业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只限于办理某一方面或几种特定的金融业务,业务经营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则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它既经营零售业务,又经营批发业务,其业务触角已延伸至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金融百货公司和万能银行。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作为一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商业银行的经济职能恰恰能够说明这一点。
一信用中介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投向社会经济的各部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实现货币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从而形成银行利润。商业银行成为买卖资本商品的大商人。商业银行是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改变的只是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的改变,对经济活动可以起到多层面的调节转化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把暂时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转化为可用资金,从而在不改变社会资本总量的条件下,通过改变资本的使用量,提供了扩大生产手段的机会。
2 可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能带来货币收入的投资,扩大社会资本总量,从而加速经济增长。
3 可以把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在利润原则的支配下,还可以把货币资本从效益低的部门引向效益高的部门,形成对经济结构的调节。
二支付中介职能
商业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的职能。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这样,整个经济社会就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中心无始无终的支付链条和债权债务关系。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地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发展。支付中介职能从逻辑上先于信用中介职能,它最早产生于货币经营时期。货币经营者在货币保管和办理支付过程中积聚了大量货币,为使货币增值而发放贷款,于是产生了信用中介职能。但支付职能的发展,也有赖于信用中介职能,因为只有在客户确有存款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才能为客户办理支付。可见,支付中介职能和信用中介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互动构成了银行借贷资本的整体运动。
三信用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职能基础之上产生的。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各种金融机构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并开设支票存款账户的机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转账和支票流通,商业银行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现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商业银行的体系中,形成了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当然,商业银行也不能无限制地创造信用,更不能凭空创造信用,它至少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要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就每一个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存款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就整个商业银行的体系而言,也要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进行信用创造。因此,信用创造的限度,取决于原始存款的规模。
2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要受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现金漏损率的制约,创造能力与其呈反比。
3 创造信用的条件是要有贷款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贷款需求,存款贷不出去,就谈不上创造,因为有贷款才有派生存款;相反,如果归还贷款,就会相应地收缩派生存款,收缩的程度与派生程度一致。
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吸收存款的多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通过自己的信贷活动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自己的负债作为货币来流通,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四金融服务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各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对财富的管理要求亦相应提高。商业银行由于联系面广,信息比较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具备了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条件。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地拓展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如信托、租赁、咨询、经纪人业务及国际业务等,这些领域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从多方面给商业银行提出了创新金融服务的要求。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借鉴和吸收国际经验,不断开发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品种,是各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新的艰巨任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服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的高负债率、高风险性以及受到监管的严格性等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不能是单一的,而只能是几个方面的统一。目前,各国商业银行已普遍认同了经营管理中所必须遵循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我国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
一、安全性
商业银行应努力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商业银行之所以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是因为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
一安全性的含义
所谓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其资产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可靠程度越高,资产的安全性就越强;反之,则资产的安全性越弱。安全性的相对概念为风险性,即商业银行资产遭受风险的可能性。引起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大致有两类:一是市场风险,这是由于影响市场波动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如利率升降、商品供求变化等;二是违约风险,这是借款人不能履约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风险。风险总是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但要尽量采取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点。因此,应倡导稳健经营,注重资产安全和风险防范。
二安全性的目的
1 商业银行自有资本较少,经受不起较大的损失。商业银行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信用中介机构,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流通活动,不可能直接获得产业利润。银行的贷款和投资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只是产业利润的一部分,如果商业银行不利用较多的负债来支持其资金运用,银行的资金利润率就会大大低于工商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同时作为一个专门从事信用活动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比一般企业更容易取得社会信用,接受更多的负债。因此,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就有可能保持比一般企业更高的资本杠杆率,由此使得商业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要比一般企业大得多。可见,为了保证银行的正常经营,对资金业务的安全性给予充分的关注是极其必要的。
2 商业银行经营条件的特殊性,尤其需要强调它的安全性。一方面,商业银行以货币为经营对象,它们以负债的形式把居民手中的剩余货币集中起来,再分散投放出去,从中赚取利润。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对居民的负债是有硬性约束的,既有利息支出方面的约束,也有到期还本的约束。如果商业银行不能保证安全经营,到期按时收回本息的可靠性会非常低,则商业银行对居民负债的按期清偿也就没有了保证,这会大大损害商业银行的对外信誉,接受更多负债的可能性将失去;更有甚者,若居民大量挤兑存款,则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倒闭。另一方面,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参与货币创造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部门。如果由于商业银行失去安全性而导致整个银行体系混乱,则会妨碍整个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
三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因此,保证安全性经营就必须控制风险。概括起来,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如下。
1 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债务国政治动乱或经济衰退而导致债务人无法清偿债务,使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贷双方产生借贷行为后,借款方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方的本息而使贷款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的存在非常广泛,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都有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其中以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最大。近年来,世界性的银行呆账、坏账问题就反映了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影响的严重性。
3 利率风险。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动使经济主体在筹集或运用资金时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就是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经济主体在筹集或运用资金时选择的时机或方式不当,从而不得不付出比一般水平更高的利息或收到比一般水平更低的收益。
4 汇率风险。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使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就是汇率风险。对于既有本币资产又有外币资产的商业银行来说,汇率风险是无处不在的。
5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是指商业银行掌握的可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支付需要,从而使其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虽然流动性风险经常是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的直接原因,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由于其他种类风险长时间隐藏、积累,最后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集中爆发出来,因此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必须与其他风险的控制结合起来。
6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因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引起的风险。
7 竞争风险。竞争风险是指金融业激烈的同行业竞争造成商业银行客户流失、资产质量下降、银行利差缩小,从而增大银行经营的总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保持经营安全的重要性。
二、流动性
当银行需要资金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要求能够通过迅速收回资产予以满足,同时还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来满足客户提现和贷款的要求。
一流动性的含义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及时变现和支付的能力。流动性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
1 资产流动性是指在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银行及时变现资产进行支付的能力。为了保持流动性以应付客户提现以及其他贷款需求,银行必须掌握一定数额的现金资产和流动性较强的其他资产。现金资产一般包括库存现金、法定准备金以及同业存款,它们是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的第一道防线;其他资产通常是指短期票据及短期贷款,它们是满足流动性需求的第二道防线。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流动性需求时,虽然可以通过资产的流动性安排来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更为积极的办法是通过负债来获取新的流动性。
2 负债流动性是指银行及时获取所需资金的负债能力。商业银行负债的流动性是通过创造主动负债来进行的,如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同业拆借、利用国际货币市场融资等。如果商业银行在需要资金的时候能够以合理的成本通过新的负债及时获取所需资金,那么它就具有较好的负债流动性,否则就缺乏负债的流动性。
二流动性的目的
1 遵守关于银行的法律。存款人开户存款,说明金融机构与存款人之间储蓄合同关系即告成立。商业银行对存款人要保证支付,无论存款人到期支取,还是提前支取,商业银行都要保证支付。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存款人取款时,就会引发大规模的公众挤兑。相反,商业银行贷款一般都是要等到合同到期时才能收回,商业银行在借款人没有违约的情况下,不能提前收回贷款。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保证支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能提前收回贷款。而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是有限的,所以,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保证资产的适度流动性。
2 维护银行信誉。一旦商业银行的本息收回额与其准备金额之和还不能应付客户提存与贷款需求及银行本身需求时,便出现了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危机将严重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其业务量并增加经营成本,妨碍其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十分注意保持良好的流动性。
3 有利于社会稳定。如果商业银行因支付能力不足而破产,会使信用纠纷增多,由此引发大范围的信用危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盈利性
一切经营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盈利。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当然也不例外。
一盈利性的含义
所谓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同样力求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盈利性越高,获得利润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获得利润的能力就越弱。提高盈利水平,可以提升银行信誉,增强银行实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也可以增强银行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避免因资本大量损失而带来破产倒闭的危险。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行债券等负债业务,把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通过发放贷款、经营投资等资产业务,把集中起来的资金运用出去,弥补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暂时资金不足。商业银行通过这种资金运动,把社会资金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融通到暂时不足的地方去,解决了社会资金周转过程中资金闲置和不足并存的矛盾,使社会资金得到充分利用,这不仅可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而且商业银行可以从资金利用中得到利息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这些收入扣除付给存款人的利息,再扣除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及其他有关费用,余下的部分即形成商业银行的利润。
二盈利性的目的
1 盈利水平的增长是商业银行一切经营活动的中心和原动力。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追求盈利,并使利润最大化。这是由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商业银行股东的利益所在。
2 盈利水平的发展趋势能够综合反映商业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状况。由此可以看出该银行决策者的管理水平以及银行经营是否健康等各方面的状况。
3 盈利水平的逐年增长也为其参与竞争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有较高利润水平的银行,通常其留存盈余也比较多,银行发展也就有了物质基础;其次,较多的税后利润,给银行股东的回报就比较多,这样银行股票的市值就会上升,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的筹集;再次,盈利性高的往往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客户市场占有率就高,规模效益就大;最后,具有高盈利性的商业银行,职员的工资水平上升得比较快,这样职工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吸引更多的人才。
四、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的矛盾及其协调
作为一个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目标在于盈利,盈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作为一个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又要受到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制约,忽视这两方面的因素而单纯追求盈利,则商业银行的经营必然陷入混乱。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在追求盈利性目标的同时,必须兼顾其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从盈利性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资产可以分为盈利资产和非盈利资产,资金用于盈利资产的比重越高,商业银行收取的利息就越多,盈利规模也就越大。而从流动性的角度看,非盈利资产如现金资产随时可以应付存款的提现需要,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而现金资产的库存额越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强,商业银行体系应付提现的能力也就越强。再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具有较高收益率的资产,其风险总是较大的。为了降低风险,确保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就不得不把资金投向收益率较低的资产。不难看出,盈利性原则要求提高盈利资产的运用率,而流动性原则却要求降低盈利资产的运用率;资金的盈利性要求选择有较高收益的资产,而资金的安全性却要求选择有较低收益的资产。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商业银行的某些经营决策往往会有利于某一原则,但同时又有损于另一个原则;某一原则的实现,经常会以损害另一个原则为代价。这种矛盾关系要求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必须对三性原则进行统一协调。实际上,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统一协调关系。商业银行盈利与否的衡量标准并不是单一地采用预期收益率的指标,还要综合考虑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及其面临的风险。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计量后得出的收益率指标,才是商业银行的实际盈利状况。因此,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存在统一的一面。另外,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流动性也有统一协调的一面。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商业银行保留一定水平的流动资产,以满足其流动性的需求。如果商业银行将本应作为流动资产的资金全部投放到盈利资产中去,在短期内会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盈利性,但是当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需求或有新的投放高盈利资产的机会时,原来投放在盈利资产上的资金不能及时抽回或抽回将遭受重大的损失,商业银行因不保留流动资产而增加的盈利最终将损失殆尽。安全性与流动性也存在统一的一面。安全性的反面是风险,而流动性风险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中很重要的一种。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实质上是安全性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商业银行自诞生以来,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这些不同的组织形式发挥着各种功能以满足社会公众不同的需求。但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以效率为原则。事实上,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既与其发挥的功能有关,也受银行规模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与商业银行的作用呈正相关关系,银行规模越大,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就越多,对经济生活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因此也就决定了银行的组织形式。当然,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也会对银行的组织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通常,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可以从其外部组织形式和内部组织结构两方面来认识。
一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是指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从全球的商业银行来看,主要有四种类型。
1. 单一银行制
单一银行制也称独家银行制,其特点是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限设分支机构。这种银行制度在美国非常普遍,是美国最古老的银行形式之一,通过一个网点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美国是各州独立性较强的联邦制国家,历史上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悬殊较大。为了适应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反对金融权力集中,各州都立法禁止或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特别是跨州设立分支机构。
这种银行制度的优点是:①限制银行业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②有利于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能适合本地区的需要,集中全力为本地区服务;③各银行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大,经营较灵活;④管理层次少,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其的管理和控制。
但这种银行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①商业银行不设分支机构,与现代经济的横向发展和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存在着矛盾,同时,在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大量应用的条件下,其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受到了限制;②银行业务多集中于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筹资不易,风险集中;③银行规模较小,经营成本较高,不易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2. 分行制
分行制商业银行的特点是,法律允许除了总行以外,在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一般设在各大中心城市,所有分支机构统一由总行领导指挥。这种银行制度源于英国的股份银行。按总行的职能不同,分行制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总行制和总管理处制。总行制银行是指总行除管理控制各分支行外,本身也对外营业。总管理处制是指总行只负责控制各分支行处,不对外营业,总行所在地另设对外营业的分支行或营业部。
分行制的优点在于:①分支机构多,分布广,业务分散,因而易于吸收存款,调剂资金,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本;同时由于放款分散,风险分散,可以降低放款的平均风险,提高银行的安全性。②银行规模较大,易于采用现代化的设备,提供多种便利的金融服务,取得规模效益。③由于银行总数少,便于金融当局的宏观管理。
分行制的缺点在于容易造成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吞并,形成垄断,妨碍竞争;同时,银行规模过大,内部层次、机构较多,管理上也较为困难。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分行制,我国也是如此。但对单一银行制和分行制在经营效率方面的优劣却很难简单地加以评判。
3. 银行持股公司制
银行持股公司是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在法律上,这些银行是独立的,但其业务与经营政策,统属于同一股权公司所控制。这种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在美国最为流行。它是19331975年美国严格控制银行跨州经营时期,立法方面和商业银行之间管制逃避再管制斗争的结果。到1990年,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控制了8700家银行,占该行业总资产的94%。银行持股公司使银行可以更便利地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并通过关联交易获得税收上的好处,也能够规避政府对跨州经营银行业务的限制。
银行持股公司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非银行持股公司,另一种是银行持股公司。前者是由主要业务不在银行方面的大企业拥有某一银行股份组织起来的;后者是由一家大银行组织一个持股公司,其他小银行从属于这家大银行。
4. 连锁银行制
连锁银行制又称为联合银行制,其特点是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购买若干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这些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也没有股权公司的形式存在,但其所有权掌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手中,其业务和经营政策均由一个人或一个决策集团所控制。这种银行机构往往是围绕一个地区或一个州的大银行组织起来的。几个银行的董事会由一批人组成,以这种组织中的大银行为中心,形成集团内部的各种联合。它与银行持股公司制一样,都是为了弥补单一银行制的不足,规避对设立分支行的限制而实行的。但连锁银行与控股公司相比,由于受个人或某一集团的控制,不易获得银行所需要的大量资本,因此许多连锁银行相继转为银行分支机构或组成持股公司。
二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是指就单个银行而言,银行内部各部门及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织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以股份制形式为例,可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个层次。决策机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董事会下设的各种常设委员会;执行机构包括行长或总经理以及行长领导下的各委员会、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监督机构是指董事会下设的监事会。
1. 股东大会
现代商业银行由于多是股份制银行,因此股东大会是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和股东例会。在股东大会上,股东有权听取银行的一切业务报告,有权对银行的业务经营提出质询,并且选举董事会。
2. 董事会
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组成的,代表股东执行股东大会的建议和决定。董事会的职责包括制定银行目标、确定银行政策模式、选举管理人员、建立委员会、提供监督和咨询以及为银行开拓业务等。
3. 常设委员会
常设委员会由董事会设立,其职责是协调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是各部门之间互通情报的媒介,定期或经常性地召开会议以处理某些问题。
4. 监事会
股东大会在选举董事的同时,还选举监事,组成监事会。监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大会对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监事会比董事会下设的稽核机构的检查权威性更大,除检查银行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外,还要对董事会制定的经营方针和重大决定、规定、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具有督促限期改正的权力。
5. 行长或总经理
行长是商业银行的行政主管,是银行内部的行政首脑,其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决定,组织银行的各项业务经营活动,负责银行具体业务的组织管理。
6. 总稽核
总稽核负责核对银行的日常账务项目,核查银行会计、信贷及其他业务是否符合当局的有关规定,是否按照董事会的方针、纪律和程序办事,目的在于防止篡改账目、挪用公款和浪费,以确保资金安全。总稽核是董事会的代表,定期向董事会汇报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7. 业务和职能部门
在行长或总经理的领导下,设立适当的业务和职能部门,便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执行机构。业务部门的职责是经办各项银行业务,直接向客户提供服务。职能部门的职责是实施内部管理,帮助各业务部门开展工作,为业务管理人员提供意见、咨询等。
8. 分支机构
分支机构是商业银行体系业务经营的基层单位。分支行里的首脑是分支行行长。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业务需要,还设有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以完成其经营指标和任务。如图1-1所示是典型的股份制银行的组织结构。
股东大会=董事会 监事会
董事会=总稽核 行长或总经理 各种委员会
行长总经理=一、二、三级分行 投资部 贷款部 存款部 分支行 国际业务部
信托部 会计部 人事部 教育培训部 控制部 营销部 公共关系部
以上是典型的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的管理系统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
1 全面管理。由董事长、行长或总经理负责。其主要内容包括确立银行目标、计划和经营业务预测,制定政策,指导和控制及评价分支机构及银行的管理和业务工作等。
图1-1 股份制银行的组织结构
2 财务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理资本金来源和成本,管理银行现金,制定费用预算,进行审计和财务控制,进行税收和风险管理等。
3 人事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招募雇员,培训职工,进行工作和工资评审,处理劳资关系等。
4 经营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计划和目标安排组织各种银行业务,分析经营过程,保证经营活动安全等。
5 市场营销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分析消费者行为和市场情况,确定市场营销战略,开展广告宣传、促销和公共关系,制定银行服务价格,开发产品和服务项目等。
以上五项管理内容分别由各部门分工负责,同时,各部门之间也需要相互协作,以实现银行的既定目标。
由于各国银行体制不同,经营环境不同,加之民族习惯的差异,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也并不完全相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其内部组织结构具有其特殊性。近年来,我国银行体系中出现了不少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受其规模所限,它们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如图1-2所示描述了中国民生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
图1-2 中国民生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
二、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要向社会公众提供贷款、接收存款和提供其他金融服务。银行业与经济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各国银行的经营均受到政府的广泛监管。但行使监管的主体各国有所差异,有的国家单独设立监管机构,有的国家由财政部门负责对银行业进行监管,有的国家则由中央银行负责监管。
一政府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原因
政府之所以要对银行业实施监管,其原因在于银行业自身的经营特点。
1 政府对银行业实施监管是为了保护储户的利益。银行吸收居民储蓄是开展银行业务的基本条件,但是社会公众无法做到对银行业全面和准确的了解,也无法判断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储户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银行发生倒闭而使储户资金受到损失,社会和经济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政府必须承担保护储户利益的责任。通常,政府会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检查和审计,收集银行经营信息,评价银行财务状况,在银行经营出现困难或必要时提供资金上的援助。
2 政府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原因还在于银行是信用货币的创造者。在信用经济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多少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受到信用规模的影响。虽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枢,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做何反应仍是中央银行关注的事情。
3 当今世界各国的银行业正在向综合化发展,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综合经营使商业银行的概念不断延伸,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又使得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加快。这些都对政府实施对银行业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来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恰恰证明了加强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要求各国政府在银行业监管领域中进一步加强合作。
二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内容
由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所决定,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要以谨慎监管为原则,即Camel 骆驼原则。
CCapital代表资本。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本形式因产权组织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的主要形式是股本,它为商业银行提供永久性的资金来源,也是银行损失的缓冲器。股本要求有回报,而且同样的股本支持资产规模的不同会给银行带来不同的盈利率资本的杠杆比率不同,这就要求建立国际上共同的资本标准,以使国际银行业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
AAsset代表资产。资产品质是政府监管部门关注的一个问题。监管人员通过检查资产的规模、结构和银行的工作程序等,获得对该银行的总体评价。对于贷款,政府的监管人员将对银行的未清偿贷款和贷款的担保进行仔细审核,以确定每一借贷者的财务状况和信誉。资产集中是政府监管部门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资产的过度集中成为国际上一些大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因此,各国开始对单个贷款进行法定的限制如资本的15%,对贷款的行业集中问题、地区集中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MManagement代表管理。评价管理能力也是银行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的品质和业绩的监管内容之一。在相同条件下经营的银行,其成功或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政府监管人员主要考查管理人员的素质、董事会职责的行使状况、银行战略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等。
EEarning代表收益。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由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来衡量。重要的是这两个指标要与同业者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LLiquidity代表清偿能力。清偿能力用来衡量银行满足提款和借款需求而又不必出售其资产的能力。政府监管主要是评价银行当前的清偿能力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
世界各国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 银行业的准入。对银行业准入进行监管是各国政府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最初手段,目的是防止银行业的过度集中,限制社会资金过度流入银行业而降低经济运行效率。一般来说,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限制主要是规定最低注册资本金、合格的经理人员、合理的业务范围及规模、完备的服务设施和设备等。
2 银行资本的充足性。目前,世界各国均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比率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的监管。
3 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清偿能力的监管包括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从负债方面,要考虑存款负债的异常变动,利率变动对负债的影响,银行筹集和调配资金的能力等;从资产方面,主要检查资产的流动性状况。
4 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银行业务活动范围主要是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等进行合业与分业经营的问题。目前各国商业银行在此问题上的做法大体可以分为综合经营型和分业经营型两类。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
5 贷款的集中程度。对贷款集中程度的监管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需要。从技术操作上来说,贷款的集中程度就是规定个别贷款对银行资本的最高比率。
三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金融大危机以后的美国,其成立的宗旨是,重新唤起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监督并促使银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活动。
存款保险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按存款额的大小和一定的保险费率缴纳保险费给存款保险机构,当投保银行经营破产或发生支付困难时,存款保险机构在一定的限度内代为支付。目前,世界上除了挪威等少数国家对存款保险实行全额保障外,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限额保险,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按限额赔偿,美国对10万美元以内的存款给予全部赔偿,超过10万美元的部分不予赔偿;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按比例赔偿;三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按比例有限额赔偿,英国对所有存款只按75%进行赔偿,但最高限额为1万英镑。
存款保险制度是20世纪金融业创新的成果,由于其行使相应的监管功能,起到保护银行体系稳定的作用。同时,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由于存款保险公司的存在,银行对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担忧在减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银行去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加剧了道德风险。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E.Stiglitz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对自行车的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行为,就是道德风险。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
四我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正式行使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下简称《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确立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金融业的主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督管理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机构的设置及业务范围的审批。中国人民银行按规定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2 稽核检查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状况。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呆账等情况随时进行稽核、检查和监督;有权对金融机构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存贷款利率的行为进行检查和监督;维护商业银行依法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强迫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的权利。
3 中国人民银行有权获取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对违法、违规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有权视情节轻重给予撤销、停业整顿、罚款等行政处罚,并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五节 案例研究:互联网金融代表了
中国银行业未来的方向
谁手里现在有一张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那么他可以到收藏品市场换5000多元钱,这是全国首张银行卡。当然如果你现在还是经常拿着银行卡到ATM机上取钱、汇款,说明你也Out过时了。
几百年前,晋商为了方便异地资金结算创立了票号,银票可以当成支票、存折使用。英语中将山西票号称为Shangxi Bank,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山西银行,可见西方学者承认古老的山西票号身上已经有了现代银行的影子。
几百年来,银行业在中国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即便是在现代银行体系基本形成之后,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银行的业务模式仍然在改变,而且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
一、现代银行体系初具规模阶段
现代中国银行业体系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8年12月1日,中央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在计划经济体系下,中国人民银行既是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是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
从1979年年初开始,中央相继恢复了主管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中分设出了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
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在交通银行重组成以公有制为主的股份制全国性综合银行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数量更庞大的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至此,中国基本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十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更多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构成的现代银行业体系。
二、现阶段营业厅搬到了手机上
在银行体系逐渐完善的同时,国内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几十年来最常用的取款和汇款方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如果现在你手里有几十年前的存折,可以看到,上面的数据都是采用手写加盖章。可见,在中农工建四大银行成立初期,银行相关业务的开展基本上都靠人工来完成。
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核算工厂,从国外引入计算机系统,国内银行电子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
很快分行与支行之间逐渐实现联网,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为ATM机和POS机的铺开创造了基础。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全国首张银行卡,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刷卡设备。
储户可以不用带存折,到ATM机上直接刷卡取钱,直接降低了银行的人工成本。1993年工商银行在全国共有1884台ATM机,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经是23 420台了。
1997年中国银行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同年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成为国内第一家在网上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如今,客户用鼠标轻点几下,输入密码就能完成转账汇款、支付、投资等多项银行业务。
当然,技术革命给银行带来的变化似乎并没有停止的意思。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传统银行更加大踏步地拥抱互联网。一个小小的客户端能满足客户日常生活、工作中常用的银行业务,不用再到营业厅排队了。
三、未来金融拥抱互联网
毫无疑问,国内银行下一场变革来自于互联网。通过大数据支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网上商城善融商务,为客户提供在线交易、分期付款、融资贷款、资金托管、房地产交易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前不久,招商银行试水P2P,一个月募集资金超过1.3亿元人民币。
2014年拥有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规模最大、用户数过亿的建设银行升级微信平台小微,并投入运行。升级后,由过去推送单一的营销活动信息及投资理财、营业网点查询,转变为集微金融、悦生活、信用卡三大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更显前沿性、互动性和人性化。
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传统银行正在受到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仅靠300人,阿里小贷就为超过50万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200亿元,违约率约0.9%。网店店主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授信额度,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实时到账。
看上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不只有阿里。日前,京东商城和百度方面确认,两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均正在设立实体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互联网企业的苏宁目前正在申请民营银行资质。
在新环境下,信息不再如以往一样由用户主动推送,而是需要银行扩大触角,全面地收集、分析、辨别庞杂纷乱的信息,因此,有互联网背景的企业更有优势。
例如,欧洲一家大型银行之前是依靠发大量邮件做业务推广。后来他们根据人们在网站上的点击寻找潜在客户。比如有个客户在网上点击查询了有关房贷的信息,那么系统就会提示呼叫中心在下一次电话交流中推荐房贷产品,并向用户发送房贷产品信息。如果他刚好进入到一个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柜台服务人员就会抓住这个机会向他详细讲解房贷相关的金融产品。
【复习思考】在变革时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知识拓展1】 我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按照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金融机构的设置及业务范围的审批;②稽核检查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状况。
1
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方式如图1-3所示。
图1-3 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
2
如图1-4所示。
图1-4
【知识拓展2】 银监会简介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CBRC简称银监会,是2003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的。根据2003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有关规定,银监会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以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银监会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只负责货币政策调控等一系列非直接监管金融机构的任务,即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负责货币政策和跨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具体包括利率的调整、银行之间的现金结算支付和一些新业务等。而银监会的监管职能包括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运行监督和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如中外资银行成立的审批、业务经营中的反洗钱等具体业务。至此,银行、证券、保险这中国金融业监管的三个并列系统最终完成。
银监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意见和建议;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习 题
一、名词解释
商业银行性质、商业银行职能、单一银行制、分行制、银行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存款保险制度
二、填空题
1.商业银行的三大传统业务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商业银行产生的三种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是1694年在英国成立的________。
4.从外部组织形式来看,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持股公司制。
5.分行制银行按管理方式不同又可分为________和总管理处制,我国的________即是实行总管理处制的银行。
6.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层次。
7.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8.________是指银行不能满足存款提取和正常贷款需求而使银行信誉蒙受损失的风险,它是银行破产倒闭的直接原因。
三、判断题
1.商业银行都是以股份制形式创立的。
2.实行总管理处制的银行,总管理处本身并不对外营业。
3.实行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
4.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4月,是我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设在广州。
5.交通银行始建于1908年,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
6.中国光大银行于1992年开业,是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的全资附属企业。
四、单项选择题
1.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的银行属于 。
A. 股份制银行 B. 国有制银行
C. 私人银行
D. 以上均不是
2.属于股份制银行决策层次的有 。
A. 董事会
B. 行长 C.
监事会 D.
银行信贷检查委员会
3.以下各项中不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的是 。
A. 安全性
B. 流动性 C.
效益性 D.
稳健性
4.我国组建的第一家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商业银行是 。
A. 中国建设银行 B.
中国交通银行
C. 中国光大银行 D.
中国民生银行
5.传统上一直采用全能银行模式的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日本
6.中国银行的前身是清政府1904年成立的 。
A. 户部银行
B. 大清银行 C.
工部银行 D.
商户银行
7. 发行的是金穗卡。
A. 中国工商银行 B.
中国建设银行
C. 中国银行
D.
中国农业银行
8.我国最早的商业银行是1897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的 。
A. 浙江兴业银行 B.
交通银行
C. 中国农民银行 D.
中国通商银行
9.在原始存款基础上通过银行体系创造出数倍的派生存款,这体现了商业银行的 。
A. 信用中介功能 B.
支付中介功能
C. 信用创造功能 D.
金融服务功能
10.商业银行掌握的可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支付需要,这种风险被称为 。
A. 信用风险
B. 经营风险 C. 竞争风险 D.
流动性风险
11.商业银行是 。
A. 事业单位
B. 企业 C.
国家机关 D.
中介机构
12.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 。
A. 安全性
B. 流动性 C.
盈利性 D.
合法性
13.我国商业银行体制的形成在 。
A. 建国初期
B. 计划经济时期
C. 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以后
14.银监会的作用是 。
A. 确立银行法律地位 B.
加强金融监管
C.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D.
实现金融创新
五、多项选择题
1.分支行制商业银行类型的缺陷有 。
A. 受地方经济影响大 B.
易形成垄断
C. 管理难度大 D.
不利于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开发
2.商业银行的职能主要表现在 。
A. 金融中介
B. 支付中介 C. 信用创造
D. 金融服务
3.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是 。
A. 负债经营
B.
风险经营
C. 激烈的竞争下经营 D.
严格的监管下经营
4.商业银行董事会的职能包括 。
A. 制定银行目标 B. 确定银行政策模式
C. 选举管理人员 D.
建立委员会
5.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包括 。
A. 安全性
B. 流动性 C.
盈利性 D.
规模适度性
6.商业银行形成的途径是 。
A. 自发形成的 B. 外国金融机构带进来的
C. 从高利贷银行转变的 D. 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的
7.下列银行属于企业集团银行的是 。
A. 招商银行
B. 华夏银行 C.
交通银行 D.
中信实业银行
8.1994年,我国先后成立了 等政策性银行。
A. 深圳发展银行 B. 农业发展银行
C. 国家开发银行 D. 中国进出口银行
六、简答题
1.简述商业银行的形成途径。
2.简述商业银行的职能。
3.简述商业银行的三大经营原则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