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編輯推薦: |
肖治野所著的《汉语虚词的行域知域言域考察》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行域、知域和言域的理论框架研究汉语虚词。通过对一些语气词、副词等虚词的语义在三域里的演变揭示三域理论对汉语虚词研究的价值。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也考察作为不同认知域的行域、知域和言域的交叉与区分,尤其注意探讨知域与言域的特点。
|
內容簡介: |
肖治野所著的《汉语虚词的行域知域言域考察》主要选取汉语中一些意义复杂的虚词作为研究对象,在认知语言学行域、知域、言域的理论框架下考察这些虚词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发现很多虚词看似毫无联系的意义其实都是从行域投射到知域再到言域的结果,因而这些意义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三域的框架能够帮助解决以往研究中不太好解释的问题,比如“也”表示“舒缓语气”的用法和它表示“类同”的用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表示“新情况出现”的“了2”为什么可以用于行为还未实现的祈使句?与以往的研究路子相比,三域的框架既不烦琐又不过于概括,是一个很管用的刻画框架。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与知域有关的“想”和与言域有关的“说”这两个概念对语义演变的深远影响,为语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關於作者: |
肖治野,女,1977年生,江西吉安县人,博士。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语义学。在《中国语文》、《汉语学习》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
|
目錄:
|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目标
1.2 研究方法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外语相关研究
1.3.2 汉语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语料来源与处理
2 语气副词的三域研究
2.1 “也”的三域义与语气义
2.1.1 引言
2.1.2 表示事态或事理类同的“也行”
2.1.3 表示主观认识类同的“也”
2.1.4 表示言语行为类同的“也”
2.1.5 几类常见的“也”否定句
2.1.6 不同概念域的交叉
2.1.7 同形歧域及其区分
2.1.8 小结
2.2 “倒”的三域义与语气义
2.2.1 引言
2.2.2 表示事态与预期不一致的“倒”
2.2.3 表示认识与预期不一致的“倒”
2.2.4 表示言语行为与预期不一致的“倒”
2.2.5 不同域的交叉与区分
2.2.6 同形歧域及其区分
2.2.7 小结
2.3 几组副词的语气义差异与三域分布
2.3.1 从表示数量范围到表示估测语气
2.3.2 从表示最终结果到表达追究语气
2.4 反问副词“可”的三域分析
2.4.1 引言
2.4.2 反问副词与“可”
2.4.3 表认识评价的“可”
2.4.4 小结
2.5 结语
3 语气词的三域研究
3.1 语气词“了”的三域研究
3.1.1 引言
3.1.2 表示“出现新言态”的“了”
3.1.3 表示“出现新知态”的“了”
3.1.4 “了”和“了”
3.1.5 不同域交叉的情形
3.1.6 同形歧域及其区分
3.1.7 结语
3.2 语气词“的”的三域研究
3.2.1 引言
3.2.2 确认现实事态或事理存在的“的”
3.2.3 确认认识或判断存在的“的”
3.2.4 确认言语行为的“的”
3.2.5 不同概念域的交叉
3.2.6 同形歧域
3.2.7 结语
3.3 语气词“吗”的三域研究
3.3.1 引言
3.3.2 询问事态真实性的“吗行”
3.3.3 询问认识正确性“吗”
3.3.1 与“吗”“吗”相关的问题
3.3.5 询问言语行为可行性的“吗”
3.3.6 行域、知域和言域的交叉和歧域
3.3.7 结语
4 其他虚词的三域研究
4.1 “X了”结构的三域研究
4.1.1 引言
4.1.2 “好了”的三域研究
4.1.3 “完了”的三域研究
4.1.4 “算了”的三域研究
4.1.5 “得了”的三域研究
4.1.6 结语
4.2 指示词“这”的三域研究
4.2.1 引言
4.2.2 以往的研究遗留的问题
4.2.3 “这”的基本功能:提高指别度
4.2.4 “这”的行域义、知域义和言域义
4.2.5 指称客观对象的“这”
4.2.6 指称认识或评价对象的“这”
4.2.7 指称言语对象的“这”
4.2.8 不同概念域的交叉
4.2.9 同形歧域
4.2.1 0关于“这”和“那”的不对称
4.2.1 1余论
5 与知域有关的“想”和与言域有关的“说”
5.1 引言
5.2 “说”、“想”与语义演变
5.2.1 关于有“说”还是没“说”
5.2.2 关于有“想”还是没“想”
5.2.3 有“说/想”还是没“说/想”与语义演变
6 结语
6.1 三域的交叉与区分
6.1.1 区分三域的形式特征
6.1.2 诱发三域交叉的典型语境
6.2 本书的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索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