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編輯推薦: |
严实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深层力量,是构筑伟大梦想的思想基石。
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改进工作作风,弘扬民族正气,传承民族精神。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树立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的严实精神,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动鲜活的名人典故、格言、故事等,与严实精神紧密结合,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做了全方位剖析,以极具代表性的丰富多彩的案例,从古到今,由内及外,把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展现得淋漓尽致,解读、发掘中国人的内在精神力量,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
關於作者: |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涛,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师从张颐武教授。主要从事新世纪文学及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参与编著《中华家风丛书爱国卷》,发表《科幻作品中的反思主题》《共生还是寄生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错位》等论文。
|
目錄:
|
第一章 吾日三省吾身001
信仰为修身之本003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的信仰长城003
千磨万击还坚劲郑板桥的立信之路011
情怀为修身之源01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爱国情怀015
操守为修身之规020
拒让门引发的思考020
肝胆为修身之杖027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027
第二章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033
规矩为用权之篱035
千秋名相示周行035
王翱秉公传美名037
列宁不搞特殊039
担当为用权之臂042
蔺相如不辱使命,廉颇敢作敢当042
用信誉担当起一切风险046
原则为用权之源049
心存百姓,不畏强权050
吕范严把财政关052
敬畏为用权之心055
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056
两袖清风斗子文059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061
第三章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065
戒虚言方能正身067
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甘肃捐监冒赈案067
樵夫失斧072
戒浮术方能成事077
纸上谈兵空误国077
三生不改冰霜操082
戒华名方能安心086
两弹元勋邓稼先086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092
戒伪事方能静气095
心存伪事,祸国殃民097
戒伪事,清廉一世100
人间有爱,真诚融化虚荣心103
第四章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109
功崇唯志,业广唯勤111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1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17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20
志不可慢,时不可失121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130
李冰矢志除水患131
目见之不如足践之139
事必躬亲,造福一方139
俯首甘为孺子牛143
第五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147
干事创业接地气149
砍树劳模,栽树英雄149
路要人走,业要人创153
谋事创业下苦功158
态度比能力重要158
以恒心为良友161
图事创业有激情167
立志科学,献身地质167
大庆精神代代传172
成事创业有境界175
杂交水稻献给世界人民最好的礼物175
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180
第六章 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185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187
甘当革命的螺丝钉188
以公为心,以爱为心193
见贤思齐,不贤自省195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196
欧母教子,流芳百世198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01
西藏就是我的家乡20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5
同心共济始终如一210
同德同心,扶危持颠210
后记 辛普森案不严不实引发的司法悲剧215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吾日三省吾身
信仰为修身之本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民族的进步,依赖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贫穷落后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规章规范,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正确的信仰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的信仰长城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这一首《病起书怀》是作者于南宋淳熙三年在成都所作,彼时诗人已经五十二岁,按照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与医疗水平,这个年龄的人已经被认为进入了人生的暮年。事实上,当时陆游的境遇也堪称进入了仕途的暮年。这一年,他被朝廷免去官职,移居成都浣花村,罢官之痛兼国事之忧,使他一病就是好多天。病愈之后,陆游感叹世事艰难、挫折不断,壮志难酬,愤然写下了这首传扬千古的名作。
诗的大意是:疾病缠身的我越来越消瘦,以至于头上带的纱帽变得宽大了;一个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江边,我非常孤单,虽然官职被免,身份卑微,但我依然不敢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希望天上地下的神灵能够保佑国家社稷;京城的父老乡亲都期盼着皇帝能御驾亲征,收复祖国的河山;遥想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所作《出师表》,我忧心之余,却不能为国出力,只能半夜点灯再看一遍了。
千百年来,陆游的这首代表作被广泛传诵,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一句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然而,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诗中散发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后世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诗中,我们能体会到,爱国精神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一种伟大的信仰。有了这种信仰,人才有修身之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进步。而寻找这种信仰的路途,我们不妨从陆游的生平开始。
陆游出生于1125年,当时正值北宋末年,国家衰败,连年混战,百姓生活疾苦,而这一切给年少的陆游带来巨大的震撼。现实的影响,家庭的熏陶,使陆游很小就形成了伟大的爱国主义信仰。
陆游自小聪明好学,展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宋史陆游传》记载:年十二,能诗文。意思是说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能够写诗歌做文章了。后来,他跟随当时著名的大学者鲍季和、曾几等人学习,深受他们的影响。陆游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家境也不错。他的祖父陆佃、父亲陆宰都曾在朝中做过大官。虽然出身官宦人家,但陆游和别的纨绔子弟不同,他从不欺男霸女、横行乡里,而是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转眼间,陆游长大成人,学业有成,由于祖上有功,他被朝廷授予登仕郎一职,进入仕途。当时,许多官宦人家的子弟,由于祖上的功劳,获取官职之后,便不思进取,碌碌一生。然而,陆游与他们不同,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陆游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他有更高远的志向和伟大的信仰,他希望能像父亲和祖父那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于是,这一年,他辞别家人,只身前往临安,参加在那里举办的锁厅试(宋朝一种特别的考试,这种考试是官方针对有官职的人举行的一种考试,通过参加锁厅考试,考生也可以考取进士),碰巧的是,这次考试,千古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是考生之一,但是尽管如此,陆游依然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主考官陈子茂的青睐,考取了第一名。看到自己孙子的名次排在陆游之后,秦桧异常恼怒,但考试结果既然公之于众,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也就没有办法了。但是,秦桧从此便对陆游怀恨在心。到了第二年,陆游参加殿试,秦桧终于等来了报仇的机会,他命令主考官不要录取陆游,这次陆游就没有那么幸运,主考官惧怕秦桧的势力,陆游落榜了。得罪了当朝宰相秦桧,陆游的前途吉凶未卜。
没过几年,秦桧一命呜呼。陆游的仕途似乎迎来了一片阳光。但是,陆游为人耿直,正气凛然,一心为国家、为百姓着想,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那一套明哲保身的方法不屑一顾,常常直言皇帝之失,对大臣的过错更是不留情面,这使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甚至连皇帝都对他很有意见,因而,他最终也没能成为一方主官。比如,为了表现自己亲民的形象,宋高宗下诏说允许官员上书评论时政。其他官员深知宋高宗喜欢听人歌功颂德,于是纷纷上书,对皇帝和朝廷大加赞扬了一番,惹得高宗龙颜大悦。但是陆游是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信仰的人,他心里装的是江山和社稷,一切对江山和社稷不利的事情,他自己不会做,也告诫别人不要做,所以他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满口虚言,一味讨好皇上。高宗此人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但他任用奸臣秦桧,处死岳飞,罢免韩世忠等忠臣,为后世所诟病。建立南宋政权后,高宗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平时常喜欢把弄珍奇古玩之物,针对这些情况,陆游早就想上书谏言了,这次高宗主动下诏,让群臣评论时政,陆游就抓住机会,上书直言道:天下都是皇上您的,老百姓更是您的子民,所以您应该心怀四海,心系黎民百姓,而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珍奇古玩上,不然就是亏损圣德。高宗皇帝一看勃然大怒,心里想:陆游你算什么人,你这是在教我如何做皇帝吗?我被金国压制得只能缩在这南国一角,已经够憋屈,够难受的了,每天也就靠看着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才能聊以自慰,你连这都不让我玩?真是岂有此理。但是鉴于是自己下诏让百官上书言事的,所以也不好发作。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当时,有一个叫杨存忠的大将,他一直掌管着禁军的大权,维系着京城的安危,但他自恃功高、骄横霸道、不服指挥。陆游发现后,感觉长此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于是,他又上书皇帝,言明其中利害关系,建议高宗罢免杨存忠的职位。杨存忠听说之后,对陆游甚是气愤。但是作为朝中老将的杨存忠,深知古往今来的帝王最忌讳的就是做臣子的功高震主,如果这时候不主动请辞,将来一旦触怒皇帝,恐怕全家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所以,陆游的这次上书却意外地得到了高宗皇帝的欢心,因为高宗早就对杨存忠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并有所忌惮,但是杨存忠是一员老将,曾立下不少功劳,如果忽然罢免了他,不仅会伤害到其他曾为朝廷效力的人,还有可能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所以一直没想好怎么处置他。这次借着陆游的上书,正好借坡下驴,免去了杨存忠的军权,把他降为了太傅。
从这两次上书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一心为国,不会刻意讨皇帝的欢心,也不会害怕其他实力派大臣的权威,这正符合他的那句千古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正因为他这种一心为国的心思,高宗后来升他为大理寺司直,让他掌管国家的司法工作。
又过了四年,到1162年,宋高宗深知自己年老体衰,无法处理朝政,于是,让位于皇太子赵昚,后者即位后,史称宋孝宗。宋孝宗起初非常欣赏陆游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的秉性,于是,他任命陆游为枢密陆军编修官。接任官职后,陆游认为,自己现在参与了国家的军政大事,有责任有义务为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效力,因此上书孝宗,说:当前朝廷的官员纪律废弛,军队军心涣散,是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并向孝宗建议:应严肃整顿军纪,把长江和淮河的防线牢牢加固一番,以此为基地,进击中原,收复失地,实现北伐大业。然而,陆游的一番慷慨上书,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原来,孝宗和高宗一样,只想在南方安逸地当皇帝,他每天沉迷于后宫声色,并未打算北伐之事,看到这篇上书之后,就装作没看见,想把这事就这么冷处理了。没想到陆游见朝廷没反应,就找到了大臣张焘,向他表达了自己对北上收复失地的决心,并把先前上书孝宗的事情也一并说出。张焘在北宋时期就是朝中重臣,到了南宋孝宗时,他已是几朝老臣,不仅地位尊贵,而且非常爱国,他听了陆游一席慷慨陈词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进宫质问宋孝宗,把宋孝宗弄得很没有面子。这次风波之后,孝宗非常生气,开始对陆游心存芥蒂,后来,就找个理由,把他贬到镇江府当通判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