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收尸人
》
售價:HK$
72.8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0.7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2.2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5.8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黄埔名将孙明瑾抗日血战实录
两战淞沪,三战长沙,逐鹿武汉,绝杀常德
解密国军将士英勇抗日的壮烈历史
再现英烈慷慨赴死的决绝场景
描绘炮火之下聚散离合的战地爱情画卷
宋体;color:black''
|
內容簡介: |
大运河畔的古镇窑湾,向黄埔军校献出四位优秀的儿子。他们在抗日战场并肩作战,先后晋升国军将军。其中的著名抗日英雄孙明瑾两战淞沪,三战长沙,逐鹿武汉,绝杀常德,打得日军既恨又怕,为抗日胜利屡建奇功。
1956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为国军中将孙明瑾签发烈士证书。201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孙明瑾编入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本书作者飞越海峡两岸、大江南北,寻访孙明瑾将军哲嗣,采访其黄埔军校和陆军大学校友,披阅千万字的民国史料。以如椽之笔,实录将军精彩绝伦的抗日人生和纯真的战地爱情,解密正面战场国军将士英勇抗日的壮烈历史,再现了无数英烈慷慨赴死、为国捐躯的决绝场景。
|
關於作者: |
唐文明,生于1957年,江苏省徐州市新沂人。曾先后在军队、公安机关、党政部门工作。
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宿北大战》《拥抱共和国黎明》《执著于名城崛起》,长篇电视连续剧《警魂》《敌到运河曲》,短篇小说《南麂岛上》《四明山枪手》等。多部作品获全国文学奖和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
目錄:
|
第一章 楚汉有遗风
第二章 泱泱大国梦
第三章 国魂铸战神
第四章 逐鹿江之南
第五章 热血透长沙
第六章 湘江沅水情
第七章 将星陨南岳
|
內容試閱:
|
引 言
广袤的黄淮平原,古老大运河流淌着沧桑,她孕育一个美丽的名镇,有水乡柔情,有塞外风光,有奇姿异彩如十里洋场的闹市,有俯拾皆是的历史墨香,更有璨若繁星般的古今名人。这古镇便是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
公元2010年春天,一次偶然的旅游,在浙江绍兴柯岩风景区前的一座山上,发现林草间有尘封数十年的一座墓碑,刻有九十六位烈士姓名。碑文落款:国民革命军预备第10师。
笔者遂向当地居民求解,并调研历史。
拨去尘封,讶知预备第10师竟是国民党中央军嫡系,是蒋介石手中的一张王牌。1940年夏在浙江绍兴整训,遭钱塘江日军挑衅,该师予以痛击,一度曾攻占萧山。在回师绍兴时,驻杭州日军紧追,预10师第29团1营奉命在柯岩设伏,与日军的先头骑兵激战。在该师参谋长孙明瑾用卫队抄袭打击下,日军的先头骑兵被一举全歼,计打死鬼子一百一十余。敌尖兵惨败,停止追击。国军1营伤亡亦重,牺牲官兵九十六人,埋葬于该处。
是年秋,预备第10师奉命西进,加入抗战惨烈的第九战区,万千健儿成为正面战场令日寇胆寒的劲旅。而该师师长孙明瑾将军、辎重营营长陆敬业、作战参谋臧肖侠,以及与孙明瑾一起鏖战的少将旅长陈颐鼎,这四位骁勇善战的黄埔精英,竟都出身于古镇窑湾。
淞沪呼号,武昌风急,湘水潇潇,沅江失色。
壮剧的序幕从古镇窑湾拉开
第一章 楚汉有遗风
1.长大带兵杀鬼子
夜幕,掩盖了一场特大阴谋。
地点,长江南京至镇江段。江面暗潮迭起,杀机陡生。
时间,公元1927年8月25日。
人物,孙传芳和他的五省联军。
孙传芳这位在徐州大败北伐军,把蒋介石追回江南、逼得下野了的总司令正踌躇满志。他得知南京政府发生内讧,立即又倾其全军,并汇合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夤夜偷渡长江。他先攻占乌龙山、后打下燕子矶;至8月26日下午,号称有雄兵十万的孙传芳又夺取龙潭、栖霞、下蜀等地。雄心勃勃的他下令攻打南京,立志全歼被他打败了的北伐革命军。
南京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
因蒋介石下野已回奉化,副总司令李宗仁接到战报,他当仁不让,调兵遣将,作迎战部署。
但李宗仁手中除了他的桂系第7军服从其调遣,并具有战力,其它部队大都是各地新近编练的队伍,不足以应敌。他一边命令夏戚先率领第7军赴栖霞,堵住从龙潭等地渡江的孙传芳主力,夺回乌龙山等阵地;一边亲自到中央军嫡系第1军,说服正秉承蒋介石旨意,准备退出战场以保存实力的军长何应钦协力御敌。
孙传芳渡江南下是孤注一掷,他利用背水作战,把所有运兵南渡的船只一律调回,派大刀队看管,没他的命令谁也不许动用,让官兵们有进无退,作绝地死战。
龙潭是位于南京东北约三十公里的重镇,沪宁铁路从镇上穿过,并有一个不大的车站龙潭站。它北临长江,三面环山,扼守南京东北大门,不仅是军事要塞,还是当时的中国水泥公司所在地。
鉴于此,李宗仁也横下一条心:誓死击败孙传芳。
风云突变,恶战乍起。在完成部队调度后,李宗仁下令先从龙潭地区作战,然后再全面迎击敌人。
战斗打响之后,双方的主帅都志在必胜。孙传芳急于扩大战果,李宗仁决心夺回失地,两下里炮火连天,战场上硝烟弥漫,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山水都变了颜色。双方苦斗三昼夜,战场局面难解难分。
第四天,孙传芳部队的背面,突然遭到北伐军京沪路东段生力军的猛烈进攻。
原来,白崇禧正在上海与各界交涉并筹款,他得知孙传芳南犯,立即返宁。但行至无锡,前行快车倾覆,铁路被毁。白崇禧当机立断,改道镇江,坐地指挥。他先命令京沪线东段的第1军第14师师长卫立煌,率部就近向龙潭反攻;同时命令正从常州向杭州开拔的第1军第2师师长刘峙,掉头向北去南京增援;后又命令第1军第21师师长陈诚,倾全师兵力向孙传芳反攻。
上述诸将不敢违背白崇禧的命令,于是迅速向战场开进。
当天中午,白崇禧又生一计,他打电话劝告李宗仁,速派出海军占领长江,截断孙传芳军队北去退路,并使用军舰上的炮火,轰击南岸孙传芳军阵地。
第1军的几个师加入进战场,全力参战。唯独李宗仁在调动海军舰艇时,海军因同样得到蒋介石保存实力之指示,编造理由按兵不动。白崇禧得知后,亲自打电话给海军司令杨树庄,说:李副总司令要你开出舰队,守住渡江口,断敌退路,此乃战役取胜之策。孙传芳势力终必被歼,你海军不努力,过后是要追究责任的。
杨树庄在电话中支支吾吾,仍想推托。白崇禧大怒,派潘宜之在镇江带一个班的宪兵登舰,强押通济舰舰长李世甲向长江龙潭开去。其他的军舰见通济舰出击,才纷纷行动。
但抵达长江南京段的军舰只封锁了江面,不向南岸的孙传芳军阵地开炮,理由是军舰看不到岸上,不知战场上哪地方有敌人,无法确定炮击的目标。
这理由看似冠冕堂皇。
李宗仁摇头叹气说:好一个借口。是的,我们还无法把电话线架到军舰上,不能用电话告诉他目标。
李宗仁身边的何应钦听了,眼睛一亮,提醒他说:用无线电呀。上月从广州迁来南京的黄埔军校,第六期新开设有无线电通信专业,而且有数部电台。副总司令可以命令该军校派来无线电人员,用电台在军舰上和陆地沟通。
李宗仁听了,当即下令,叫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迅速派二十名无线电人员,携带电台赶赴战场见他。
约一小时后,一个带队的教官和一名代理排长,率领二十名学员携电台赶来。李宗仁将任务交代给他们。那教官对代理排长说:我率领十人上军舰,你带领十人负责岸上,电台架设好你立即呼叫我们。
何应钦指示代理排长:乌龙山阵地是制高点,那里是我军陈诚所部第二十一师阵地,你们去那里既便于观察,又很安全。
李宗仁见那代理排长有点拘谨,临要走了又问他:排长以前打过仗么?叫什么名字?
代理排长回答说:报告长官,我叫孙明瑾,以前没有打过仗。
一位学员介绍说:孙明瑾也是军校学员,因为他无线电通讯技术掌握最好,来之前军校宣布他指挥我们。
李宗仁鼓励孙明瑾:大胆地干,你纵观全局,不光要让军舰的炮火打得准,还要积极向我这总司令部报告情况。
孙明瑾回答:是。他充满信心的敬过礼,带领学员冲上阵地。
在乌龙山最高峰,孙明瑾确定了观测哨与电台的位置。然后他指挥大家快速开设,很快便完成电台与舰上、与总司令部的双向沟通。又经过俯瞰侦察,各观察哨把孙传芳军队的方位、距离等数据报过来,孙明瑾亲自操作电台,将射击参数发送到军舰上。
不一会,数十艘军舰发射出密集的炮火,炮弹犹如长了眼睛,专拣敌人最多的地方轰击。孙传芳军经受不住巨型炮火的猛打,渐渐开始东冲西突。但北伐军各部乘势攻击,长江也彻底地被北伐军军舰封锁,孙传芳军见退路已被截断,自料难逃厄运,军心开始混乱。
但老奸巨猾的孙传芳调整了战术。他发现退路被截断,干脆把主力集中起来,疯狂猛攻龙潭阵地。8月30日早上,龙潭阵地被他攻破,孙传芳于是下令:各部队全力向南京城猛攻。
潮水一般的孙军,掉头向南京城扑去。
这一切被孙明瑾在乌龙山上看见,他判断这是孙传芳军明知撤退无望,在铤而走险,乘南京城防空虚要一举夺城。南京将处于危险状态。他迅速拟写电文,首先将敌军此动向报告给李宗仁、白崇禧,然后又发电报给北伐军陆、海、空总司令部交通处邱炜处长,把孙传芳军各部突袭南京的路线等报告给他。邱炜处长接到电报,哪敢怠慢,他亲自坐镇北极阁通讯总站,火速地向守城各军加以通报。
孙明瑾又把敌阵形变动的情报发送到军舰上。
最先采取应对措施的是长江中数十艘海军军舰,舰炮调整了射击诸元,立即以密集炮火,持续地轰击进攻南京的孙军。
李宗仁、白崇禧命令主力部队紧急回防;何应钦、陈诚等指挥部队在孙传芳军中穿插拼杀。
步、炮协同,很快地将孙传芳军击溃,数万人的队伍又一次混乱。
这时候,李宗仁调度东、西两面的北伐军合力围攻,把孙传芳军压迫到长江边上。江南岸漫山塞野,尽是溃军。孙传芳见状,知大势已去,仓惶登上小汽艇逃命。他手下十万大军,除少数逃到北岸得以保命,其余的悉数被俘、被歼。
龙潭战役,是北伐战争最辉煌的一役。
被俘获的孙传芳军数量之多,为北伐历次战役之最。
将俘虏押解去南京时,把俘虏兵分作四路纵队,前头的已经到南京城门,排尾的还在龙潭镇未动身。
此一大捷,奠定了国民政府的基业。
胜利后第三天,李宗仁即下令褒奖有功人员。
李宗仁没忘记孙明瑾他们的贡献,指示由第1军给他们办理嘉奖。何应钦、陈诚等对孙明瑾及参战的军校学员倍加欣赏,奖惩大会上,陈诚亲自给军校学员戴花,并宣布说:依据战时奖惩条例,决定破格将无线电通信代理排长孙明瑾擢升为上尉连长。
参加奖惩大会的一位高官听了,轻声提醒陈诚说:孙明瑾目前尚在读军校,须毕业进部队,才能授以实职军官。
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的张治中支持说:我负责向中央军校说明,孙明瑾他们在这一战役中贡献很大,总司令部很满意,提拔的命令是特事特办,此任命供军校在毕业分配时参考。
于是,孙明瑾和带队教官以及参加龙潭战役的黄埔军校学员,第一次上战场分别获得了提拔、嘉奖等荣誉。
孙明瑾,号玉轩,1905年9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唯一一个被两县管辖的千年古镇窑湾镇(今属新沂市)。该镇于清末民初,以镇中心的界牌楼南北设街,街以东称东宁镇,辖有街市及牛滩、戴沟等十数村,由宿迁县管辖。大街以西的称西临镇,辖西半个街市及大运河西胡圩等村,属邳县管辖。孙明瑾祖居窑湾镇戴家沟村,孙家在当地门户很大,孙明瑾曾祖父之前好几代都在窑湾镇开办学堂。
窑湾镇是历史名镇,京杭大运河像一条玉带,乖巧地贴着镇子的西边,从西北向东南穿行。大运河在这里被称作中运河,中运河北起台儿庄,东南至淮安,是隋朝开凿大运河时,利用沂河的部分河道挖掘的。而沂河则发源于山东的孟良崮山区,从窑湾镇区北边绕行,向东南流去。中运河开凿后,窑湾坐落于沂河和中运河的交汇处。
窑湾镇的东南边,是烟波浩渺的骆马湖。因三面环水,窑湾成为华东地区的水运要津,南来北往的船只在窑湾停靠补给。唐朝初年,窑湾建镇;至明朝,由于她绝佳的地理位置,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育,很快成为京杭大运河畔的一处重要商业港埠。
清末民初,窑湾进入鼎盛时期,市井繁华,人气旺盛,十几个国家均有商人和传教士来此地经商、传教,全国近二十个省份在窑湾成立商会,设商号。人口最多时约五万,商店、工厂、客栈、钱庄、妓院、当典等计三百六十多家。
窑湾的水运码头闻名大半个中国,由于大运河和沂河在这里交汇,东南面有浩瀚无垠的骆马湖,水运特别便捷,粮食、百货、食盐等在这里周转。特别是二十世纪初,英、法等国商人的小火轮由上海经大运河航行至窑湾,加快了南北物资的交流。
精明的窑湾人利用这一优越条件,在上海滩周家渡开设海港码头,向西欧五国出口粮食,换回石油,销遍全国。
上海有了窑湾码头,又相继开设了窑湾街、窑湾路、窑湾巷等,外国商船停泊靠岸,举目所见的都是上海窑湾港。船舱装入的粮油货物,商标上打印上海窑湾,电报投递写上海窑湾,连签订购物合同也用上海窑湾。因上海的窑湾码头及其周边街景等和北方的大运河畔窑湾镇非常相像,窑湾镇便渐渐地被国内外商人称誉为小上海。
由于船队大量地涌来,码头上的货物堆积如山,逶迤连绵。无数商贾在这里打拼,使得窑湾经济繁荣,市井更繁华。既然富庶,就必定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保卫窑湾,求取安全,窑湾人民很早就按照古兵书奇门遁甲、七星八卦迷宫阵,建集市,设楼台,以此追求镇子的建筑布局。
到清朝道光年间,窑湾出身的武举人臧纡青,和窑湾在朝廷做官的臧位高,为抵御外敌攻击,将窑湾原有的土木结构建筑,统一改造成砖石结构建筑。将长街修建成s形,由东向西贯穿整个八卦盘的太极线,进入其中,犹入迷宫。又分别造两座吊桥,横跨于镇区临陆一面开挖的宽、深各十米的壕沟,白天吊桥放下来,供行人进出,夜间吊桥高高拉起,把入城的通道关闭。
全镇还设有八座炮台,依照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卦方位设置,分别安放在东、西、南、北城门两边二米高的城墙上。大炮威力强大,能轻松地击沉五百米外大运河中百吨大船。全镇还建有十二道深巷,二十一座哨楼,最高哨楼高达十米,是镇上的总指挥所,人在其中,能观测方圆数十里。
经济繁荣,文化也必然发达,文化发达则人才辈出。仅实行科举制度以来,窑湾镇在外做官、做学问的人成千上万。全国各地到处都有窑湾走出的人做官掌权,州官、府官,文官、武官不计其数。官阶最高的有一品大员、二品武官,连清道光皇帝的老师、殿前一品震远将军、慈禧太后的心腹卫士等都是窑湾镇人。其它的如名士、烈女、侠客、淑媛、能工、巧匠、武举、秀才等,无法计数。
仅孙明瑾家,就先后出过三位秀才。
孙姓在该地共一祖,窑湾镇、棋盘、堰头、新安镇(今新沂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等乡镇都有分支,其祖上不乏诸多顶尖名人。孙明瑾家这一支系历代为书香世家,但不知为何,到孙明瑾的祖父孙士林,他虽聪颖好学,却无论怎样努力俱屡试不中。后来娶了窑湾大户阎氏的女儿为妻,生下四子,取名光前、光荣、光斗、光升。子女多了生活负担自然加重,养育一家子便无法再求学应试,孙士林只好安心持家教子,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但毕竟没有银钱等收入,仅靠侍弄土地,稼禽蚕桑,家境渐渐开始窘困。
孙士林兄弟俩,弟弟孙士达,小士林四岁。孙士达求学时,幸遇名满宿迁的举人叶道源。叶道源来堰头塾馆教书,孙士达有幸师从于他,得其亲授学业,长足猛进,后来顺利地考上了秀才,成为清末民初宿迁、新安镇、邳县一带显赫的名儒。
既获得秀才身份,孙士达可以开馆办学,他在家乡戴沟村办起了第一所私塾,周边多个村庄的孩子都来入读。孙士达虽生有六子:光祖、光烈、光宗、光裕、光启、光先,人口多负担也重,但是办私塾有钱款收入,家境尚可维持。
目睹哥哥孙士林终日操劳,含辛茹苦供养一家,却无法满足孩子的求学愿望,孙士达不顾自己有六个孩子、生活也十分艰辛,决意帮助哥哥,毅然去哥哥家,将孙士林第三个儿子光斗领进家门,让其在自己开办的塾馆里读书。
孙光斗即孙明瑾的父亲,号奎阁,1879年生。他天资聪颖,秉性善良,自幼受家庭良好教养,很早便学会懂事。自从进叔父家开办的私塾求学,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只求温饱即可,钻研学问却孜孜不倦。又加上有秀才叔父的悉心指点,孙光斗的基础学识扎实过硬,他不光潜心课堂学业,还洞察社会,探究经济,体察百姓疾苦,谙熟社会民情。
1897年,孙光斗十八岁那年,父母亲张罗着给他办了婚事,娶堰头的女子王姬为妻。王姬读过女学,多才多艺,也是当地有名的才女,年长孙光斗两岁。婚后夫妻百般恩爱,伉俪情深,王姬愿随夫姓,将名字改叫孙王姬。
此时正值维新变法时期,科举考试内容有很大改变,考试废除了八股文,改试策论,即策问,亦即议论。由考官出题,应试者各抒己见,剀切敷陈,提出对策。策论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考试其它科目,如帖经、墨义等,具有更大的难度和现实意义。
翌年(1898年)8月,孙光斗十九岁,赴徐州府参加科举考试,试题为《论籴粜》,即买卖粮食问题。
面对考题,应试考生颇觉陌生,倍感困惑,难以下笔,答题似是而非,答非所问。
孙光斗因家庭清贫,平素体察农民疾苦,对粮食买卖做过认真的研究。他胸有成竹,即席发挥,笔酣墨饱,奋笔疾书,阐明粮食买卖的重要性,建议官府必须予以有效干预,以避免谷贱伤农,影响农民生计,阻碍农业的发展,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考官阅卷点评,认为孙光斗立论正确,论据充分,寓意深刻,条理清新,至为赞赏。
于是,孙光斗凭借实力,初次参加清朝科考,各项成绩俱优,张榜录取为徐州府八县头名(第一名)秀才。当时的徐州府下辖八县(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邳县、宿迁县、睢宁县和铜山县),孙光斗参加科考一举中的,八县称魁,传为佳话。这年他十九岁。
考取秀才后,他也效仿叔父,开馆办学教书育人,并以此改变家庭的窘境。他选择了离家较近的牛滩村开办塾馆,广招学生。
孙光斗这位淳厚朴实、博学多才的青年,考上秀才曾震惊乡里,本来在方圆数十里已很有名气。如今听说他开办塾馆,远近十数里的父老乡亲,连离牛滩很远的墨河、马陵山等地,都有人把孩子送来他的私塾就读。
孙王姬与孙光斗结婚后,先后生育长女仲华、长子明璧、次子明玺。1905年9月10日,孙光斗家又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
这新添的男婴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夫妻俩见三儿子额头饱满,眼睛有神,小身体浑圆强壮,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商量着给他赐号玉轩,取名明瑾。名和号从字义解读是气度非凡的美玉,他们当然不知道,生下来就讨他们喜欢的这个儿子孙明瑾,后来成为中华民族著名的抗日英雄。
孙明瑾出生后的第二年,美国籍牧师任恩庚到窑湾镇传教。为更好地开放视野,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孙光斗、程鹏云、戴明径、杨雨亭等相约,一起去谒见。聆听了传教并获赠《圣经》,他四人悉心研读,细参神道,觉得基督教倡导和平,培育爱心,教人为善,应予推广,四人便带头领洗,虔诚入教。因孙光斗这几位大知识分子在偌大地区内都有很高的影响力,在他们的感召下,窑湾镇和周边地区的教会发展得既快又好。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国家危难,反清思潮澎湃。孙光斗一直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他厌恶腐败,追求革新,热心期望国家和民族富强起来,当得知本地已有同盟会活动,他就悄悄加入,和县里的一批仁人志士共谋救国之道。但孙光斗感觉到,救国救民需要的是知识,面相比许多外地前来传播革命的知识分子,他深感的自己学识不足,亟需要充实。于是,1916年他考入黄炎培先生所办的中华师范函授学院,刻苦学习,三年后,他的函授学习获得毕业。
尽管孙光斗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又积极参加师范函授,但他在牛滩村开办的塾馆,始终以高质量培育学生。他本人博学多才,诗文兼著,每天确保学生课时,努力认真,潜心教学。在他的用心教育下,学生们学识全面,学业精深,许多学生后来在事业中多有建树。
孙光斗的名声在当地越来越响。
1918年秋天,宿迁县崇实中学聘请孙光斗任该校的国文教师。
孙光斗前去任教。崇实中学在宿迁县城西门内北巷一号学校的眷属宿舍,分给他一套可以带家属子女来居住的房子。而孙光斗考虑到四子孙明璐、五子孙明佩、六子孙明琨、小女孙季芬都还幼小,一家老少十几口人有农田依靠尚可保生存,若全家来城市,什么都靠钱买,以他的那点薪水远不够支付。为此他决定把房子要下来以供家人进城看他时居住,让全家仍然住戴沟的老宅子。
夫人孙王姬是一位博学多才、美丽善良的妻子,为家庭付出了艰辛和青春,在抚育八个子女成长中,她含辛茹苦,勇担重任,坚守信念,无论生活有多艰难,从来不放弃和丈夫结婚后许下的约定,即必须让子女们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然后再根据子女的个人情况,和当时家庭的经济收入,分别让他们继续深造,以让子女长大后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孙明瑾出生后,全家人口众多,家境式微。除了靠父亲教书的那点微薄收入,主要是靠爷爷耕种老家的三亩薄地,一大家子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才勉强挺得下去。
当时的农村,愈穷的人家孩子愈多。孙明瑾出生后,家中又陆续有四个弟弟妹妹问世,本来就紧巴的生活,变得拮据起来。这让悟性很好的孙明瑾,早早地就感受到贫穷和苦难的滋味,启发了他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愿望,树立了追求光明、追求国家、民族兴旺的观念,进而养成他不苟言笑、喜欢思考的内向型性格。
他的祖父孙士林毕生酷爱读书,虽说是屡试不及第的穷书生,但他的学问用来教育孙辈,是绰绰有余的。祖父见孙明瑾天资聪颖,记性、悟性都超强,从四岁开始,就教他识字读书。很快的,像《三字经》、《百家姓》等,孙明瑾背诵得琅琅上口。
他的父亲孙光斗潜心学问、清廉自守、嫉恶如仇、热爱祖国,这一切优点和品格,也润物无声地影响了孙明瑾。
五岁那年,父亲将他带去牛滩塾馆,由自己亲自教他读书。
在塾馆读书的小学子们长大后回忆,孙明瑾进塾馆的第一节课,学的是白话文《国语读本》。先生教大家写人、手、足,山、水、田,狗、牛、羊,孙明瑾聚精会神地听,认认真真地念,一笔一划地学写。一上午下来,他对这许多字便烂熟于心,先生很好奇,将字拆乱了顺序的叫孙明瑾念。孙明瑾不但会念,还边念边随手写出来,让先生和小伙伴们十分惊讶。
其实是孙明瑾懂事早,他知道自己家里穷,能上学已很不容易,故而格外努力,加倍用功。他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做作业,做不完不吃饭;晚饭后又准备第二天的功课。对先生布置的作业,他总要反复演练,力争一点不错的完成。
孙明瑾六岁那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爱国运动风起云涌。窑湾这座大运河畔交通要冲的古镇,风声所播,遐迩瞩目,外埠的一切新思潮,很快的便流传而至。这时侯,孙明瑾已经稍懂得时事,辛亥革命提出的口号,在他童年的脑海里,比其本身的刀光剑影还印象深刻。
但毕竟革命是流血的斗争,孙明瑾开始喜爱上舞枪弄棒,渐渐地迷上了武术运动,体格也因此而得到增强。他的父亲孙光斗更是具有炽烈地民主爱国思想,每次回家都要回牛滩塾馆,向先生和学生宣讲教育救国论,对孙明瑾亦有很大的启发。
孙明瑾在牛滩塾馆读书四年,父亲为了让他能全面发展,在他十岁那年,把他送进堰头崇德高等小学读书。崇德小学是窑湾、新安镇地区少数几所完小之一,即初小三年,高小三年。课程实行《新国民教育法》,有语文、数学、音乐、图画、体育等。孙明瑾凭借自己扎实的功底,渐渐地斩露头角,他教养好,成绩优秀,又富有正义感,善于团结同学,很快地被同学们评选为负责学生与校方沟通的优秀学生代表。
孙明瑾父亲到宿迁教书的第二年,即1919年,这年的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5.4爱国运动。
为声援5.4运动,全县七八所中小学联合召开了全县学生代表会议,成立了县学生联合会。堰头崇德小学、窑湾第一小学接到通知,派代表参加会议。崇德小学在产生学生代表时,师生一致公推孙明瑾,该校在其后编纂的《校志》中,介绍孙明瑾说:其爱国心炽,尤恨倭寇,敢说敢行,师生俱信之。
5月上旬,在崇实中学教师孙光斗、钱在天等人的组织领导下,崇实中学和城区各学校先成立了学生联合会,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的5.4运动;后又组织仇货检查团和宣传队,推动爱国运动的发展。
5月19日,孙明瑾等学生代表和驻城各校高年级学生、其他各界代表计五千多人,齐聚城西体育运动场,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要求收回山东一切权力,严惩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各界代表先后登台,发表演说。
崇实中学的代表是孙光斗。他在演说中慷慨激昂,历数日寇对我中华民族的罪恶侵略,声讨到动情处,当即摘下头上所戴崭新的日本编制草帽,用力撕毁,摔在地上,以示与日寇决绝。在台下的他的儿子、崇德小学的代表孙明瑾见了,也跳到台上,紧紧搂抱住父亲,大声说:摔得好!儿子支持您!
孙光斗见儿子明瑾成为学生代表,也来到宿迁,非常欣慰。
从这天始,学校罢课。孙明瑾留在县城,积极配合学生会行动。他的母亲孙王姬为了支持他父子,也带着孩子们来了,全家第一次在学校分给孙光斗的家属宿舍团聚。
在以孙光斗、孙明瑾父子等为骨干的联合会组织下,学生们纷纷上街演讲,查禁日货,选派代表深入农村,配合和发动当地学生走上社会,向群众宣传5.4运动,并广泛地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见运动已蓬勃展开,刚十四岁的孙明瑾主动请缨,回窑湾镇组织第一小学和崇德小学等学生骨干,成立宣传队和日货检查队。宣传队负责去镇乡演讲,贴标语,散传单,号召各界奋起声援5.4运动。检查队则深入店铺,细查日货,一经查出,即行封存或销毁。
到7月初,孙明瑾和窑湾镇各学校选出的师生代表,去苏北重镇新安镇的初级小学,会同约好一起赶来的在县城、在窑湾读书的新安镇籍学生,向该校师生宣讲5.4运动,发动师生投入爱国运动中。在他们启发下,新安镇初小的一些年龄稍大同学,立即串联周边各学校,也组织宣传队和查禁日货队,请孙明瑾他们作指导,轰轰烈烈地行动起来。
孙明瑾教新安镇的学生们做彩色小旗,示范撰写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收回青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字样,让新的思潮随着学生运动飘扬到封闭的村民中。
学生队伍在镇、乡行进,孙明瑾领呼口号,引来无数的群众围观。每当见群众聚得多了,孙明瑾便站下来演讲,宣传5.4爱国运动,提出新思想,把听众鼓舞得热血沸腾。孙明瑾还指导日货检查队,轮流地上街检查日货,边检查便宣传抗日主张。许多商店店员、老板受到感动,积极主动地支持学生爱国行动。一些原来被估计是钉子的商号大户,在新风吹动下自己主动清查,像马瑞轩、靳懋堂等著名的士绅,还主动出面动员商人们卖国货,不卖日货。
10月15日,全县各地的高小和中学学生以及一些民众团体,在城西体育场隆重集会,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孙明瑾走在队伍一侧,领呼口号。刚行进到钟吾路口,县长伍支涛带领军警前来镇压,对学生大打出手。学生们果敢反抗,与军警扭打,孙明瑾等二十多名学生被打伤。孙明瑾的左臂遭警棍重击,红肿流血。父亲见状,叫他回家休息。但孙明瑾纵身一跃,跳上一座高台,指着负伤的左臂,大声疾呼,愤怒声讨反动军警殴打学生。军警的野蛮暴行激怒了学生,上千名学生在县学联带动下,追赶军警至县衙口,强烈要求县长出来评理,并追究军警伤害学生的罪责。县长伍支涛吓得闭门不出,驻军团长也深感事态严重,不敢露面。
最后,在美国传教士的调解下,县长和军方才被迫出来,公开向学生致歉,并答应承担学生的治伤费用,保证今后不再阻挠学生的爱国行动。
中午,游行示威活动结束了。孙明瑾回到家中,情绪依然激昂,他大声地对母亲说:
我长大带兵杀日本鬼子!
他的父亲孙光斗正走进家门,听了儿子的话,鼓励孙明瑾说:好儿子,有志向,我和你妈妈支持你。
此时,这位年仅十四岁的热血少年,怀着对日寇的无比仇恨,怒睁双目,双手奋力,竟将两米多高的砖砌院墙轰然推倒
父母亲见状,面面相觑,都惊诧他这小小年纪,从哪儿迸出如此巨大的神力?!
这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培养了孙明瑾高度的爱国心,在他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这一年孙明瑾小学毕业,父亲孙光斗将他从家里带至自己任教的宿迁崇实中学,以优异的考试分数在该校读书。
读中学后,孙明瑾更加刻苦,每门成绩年年都保持优秀。
他十八岁那年,在崇实中学毕业。学校想留他在校任教,但孙明瑾考虑家乡贫穷,教育缺乏,决定回窑湾镇办教育振兴家乡。经他联系,窑湾政府出资在牛滩新建一所国民小学,命名储才小学,孙明瑾边参加筹建学校,边招学生并当起教师。
孙明瑾教书育人,也克勤克己,努力地争取在事业上有所拓展。
而这时候,中国正值多事之秋。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传入窑湾、新安镇等地区。穷人要革命,农民闹翻身求解放。与此同时,军阀和各种反动势力也不断地把战争与灾难强加给人民。
1924年9月,奉军大举入关。此系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张宗昌属下乘机占领窑湾和新安镇地区,附近数县的集镇、学校、居民无不惨遭浩劫。11月,苏浙皖闽赣五省联军孙传芳部反攻,将张宗昌赶回山东。孙传芳军在窑湾、邳县等地驻守,但孙部同样祸害人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战乱频仍,百姓涂炭,学校时不时的停课,学生已无法学习。孙明瑾决定趁这时候外出投考大学,以进一步充实自己。
孙明瑾对父母亲说:孩子王我当不成了,再去当学生吧,去报考大学学更多的知识,今后好救国救民。
父母知道他决意要去读大学,表示坚决支持。母亲忙着为他准备出远门的衣物和吃、用东西,父亲则将自己在课余时间写文章、代人写字等积累的钱拿出来,给儿子作继续求学的资费。
1925年秋,孙明瑾告别亲人,离开了家乡窑湾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