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編輯推薦: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入选品种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同志倾力作序推荐
怀抱青春、激情和梦想的中学生活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作为拥有中国科学技术领域*学术称号的院士群体不止一次公开表示:中学是人生中*好的时光。
|
內容簡介: |
该书由中国青年报与共青团湖北省委倾力打造,系共青团湖北省委青少年思想引领课题项目。中青报记者分别面对面采访了杨乐、王元、李德仁、张丽娜、朱英国、欧阳自远等12位中科院院士,讲述他们中学时代的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着重表现他们的学习态度,总结他们的学习方法,颂扬他们的人生志向。还原院士青葱岁月,追慕往昔教育图景,破解英才成长密码,滋养未来栋梁之心。这是一本值得家长和学生共读的成长之书,为学生提供一份独特的精神食粮,为家长展现多元的教育观。
|
關於作者: |
雷宇,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站长
王兵,共青团湖北省委专职纪检员、研究室主
|
目錄:
|
目 录
● 杨乐院士:学习要像跑一场马拉松001
数学家杨乐的中学片断012
● 王元院士:自由生长方能育精英017
从安、钻、迷谈科学教育028
● 欧阳自远院士:中学是读野书的自由时代031
欧阳自远讲述中国人的奔月故事043
● 齐康院士:艺术熏陶可以打开科学思维之门049
媒体眼中的齐康060
● 丘成桐院士:我从没放弃做大数学家的念头067
用兴趣感受数学之美080
● 李德仁院士:青年一代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085
李德仁忆中学时代097
● 傅廷栋院士:智商情商之外还要有逆商101
傅廷栋:农民院士的油菜人生113
● 吕志涛院士:勤奋比天才更重要118
吕志涛谈导师的责任129
● 郭光灿院士:只盯眼前一点利益会迷失远方134
甘坐冷板凳的研究生147
● 杨焕明院士:爱上科学是一辈子最大的幸运152
生命的魅力和美丽163
● 郑永飞院士:从高考落榜生到当届最年轻的院士166
郑永飞:百人计划帮我设定更高的目标 179
● 张俐娜院士:是金子总会发光187
曾为毛主席专列研制刹车皮碗199
|
內容試閱:
|
杨乐院士:学习要像跑一场马拉松
在外界眼中,而今已经72岁的杨乐年轻得不可想象。
他成名太早了,他在科学的春天跻身时代的学术明星谱,同时期出现的那串闪光的名字华罗庚、陈景润、钱学森、邓稼先在当年人们的印象中已是一部翻阅已久的厚重大书。
他的一生似乎被传奇与幸运之神所笼罩。
初中立志一定要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20多年后,他和同事张广厚的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
高中时,他在书皮上写下中科二字,而今与中国科学院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他曾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年龄最小的学部委员(院士),出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掌门。
然而,杨乐更愿意将此解读为理想与坚持的历程我把我的一生献给了数学研究事业。
杨乐有一句名言:永远不要放弃你的理想,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所迷惑,这样才会不负此生。
在这背后,很多场合,杨乐则会和年轻人分享和强调华罗庚的名言: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中学阶段做了上万道数学题
杨乐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这个长江边上的城市据江海之汇、扼南北之喉,自古大家辈出,更有清末状元张骞办教育兴工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杨乐中学就读于江苏省南通中学,这所当地最好的中学被人称作省中,简洁中保持敬意。
记忆中,那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独立设置的理化实验室,这样的条件当时即使在大城市也不多见。
其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整个社会一片欣欣向荣。1952年,第一次全国大学招生统考的消息传出,让刚从懵懂中走出来的杨乐隐隐感受到了国家对人才急切需求的信号。
杨乐的记忆中,中学的科目教学进程都很慢,上课认真听讲,当堂便能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每次老师都会布置4至6道作业题,他常常课间10分钟就能完成。
这给杨乐课后留下了大量时间,家里哥哥姐姐留下的数学参考书不少,杨乐开始大量做课外习题。攻克一道道难题,自信心不断增强,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网络上广泛流传着杨乐的一段传奇中学阶段做了两三万道数学题,杨乐坦承,自己没有专门统计过,但肯定过万了。
勤奋的学习精神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他曾深有体会地说:杂技演员走钢丝的本领,是长年勤学苦练的结果。要想靠小聪明侥幸获得成功,那只能从钢丝上摔下来。
初三时,杨乐找来全国大学统考的数学试题,发现只有一道题不会做,估计考个70分以上没问题在当时,这样的分数足够上一所不错的大学。
杨乐有了一个朦胧的想法:以后进大学读数学系,并且一辈子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当时,杨乐已经听说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其中的数学研究所就是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听说了在那里工作的华罗庚。
高一时,发了新的教科书,杨乐用漂亮的画报纸包上书皮,悄悄地在书皮上写下了中科两个字,憧憬今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数学研究。
多年后回顾这段往事,杨乐笑言,之所以当时没有直接写上中科院,是怕同学看到后笑话,其含意成了隐藏在那个14岁少年心中的秘密。
杨乐高中的后期,向科学进军风靡全国,在中学校园里,课外小组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
杨乐选择了数学小组,并很快成了小组里的小先生。每周一次,这个班上年纪最小的中学生走上讲台,面对40多名同学,连续开讲10多次,内容还都是课堂的延伸。
半个世纪后回眸,杨乐笑言当年是强出头,但更充满回味,讲出来让别人听懂比单会做要求高得多,而这也让自己受益终身。
兴趣的培养关键看中学
数学之外,乐趣不少。
杨乐初中时常常打乒乓球、高中踢足球,也曾因年少激情,和同学一夜急行军走上10多里路。
春假和秋假的远足,在少年杨乐的心中看得很重,南方多雨,出发前一两天早晨起床就赶紧看天气,有了变天的征兆,不由平添几分惆怅。
每两周左右,杨乐还会跟着家人去听一次京剧,至今说起蒋干盗书、刘备招亲等三国戏的脸谱、服饰、唱腔,杨乐依然记忆犹新。
兴趣是不是天生的?与青年人接触时,杨乐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他的回答总是十分肯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在杨乐看来,专业上要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兴趣,而培养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下点功夫,经常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接触。原本不懂的地方,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就了解了,弄懂了,兴趣也会随之一点点地增加。
杨乐说,兴趣的培养,关键看中学。
他现身说法,我对数学的兴趣也不是天生的,小学时也不是很好。至于家学,杨乐的父亲曾师从过当地一位名家之江大学教授徐昂,不过研修的是文学。
改变从杨乐上初二开始。
当时新添了代数与平面几何两门课程。代数课里,用英文字母可以表示数,数字与英文字母构成了代数式,并且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这让杨乐感到十分新鲜只要设未知数便可以列成代数方程,小学算术中需要绕来绕去的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变得简单而规范,杨乐一下感受到了代数的威力。
平面几何课上极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有趣的几何图形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杨乐。
正是从那年秋天开始,杨乐在这些过程中感悟、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真正开始了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学习成才要像跑马拉松
除了兴趣,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还想与后辈们谈谈理想与坚持。
今天的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理想,想考名牌大学、找份好工作,整个社会过分谈钱。杨乐说得一针见血。
杨乐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算起来依然不足,中国应该对世界作更大的贡献。
杨乐把目光投向今天的中学生。
他曾算过一笔账:博士毕业到成为一名专门人才,大约要经过8~10年的努力,如果从中学毕业算起,4年的本科,6年左右的硕士博士,加起来差不多20年时间。
阅历经年,杨乐感慨,努力几个月半年,很多年轻人可以做到,但是20年的奋斗,其间面临身体、家庭、婚姻等重重考验,没有一个理想的支撑,没有雄心壮志是很难实现的。
陈景润并不是数学天才!他是在对数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刻苦的努力,最终攀上世界数学研究的高峰的。杨乐拿自己昔日的同事陈景润举例,陈景润当时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仅演算草稿就装了几麻袋。
20世纪50年代,杨乐进入北大。记忆中,每天早晨饭厅刚一开门,同学们买上简单的早餐,就是一碗粥,一分钱咸菜,一个馒头或者窝窝头,边吃边走,到了阅览室找到一张空位置,如果稍微晚几分钟就没有空位置,星期天也不例外。
社会上都认为华罗庚是天才,杨乐则记起了钱伟长曾讲过的华老的一段轶事。钱伟长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来了,曾被认为是当时清华最用功的学生,后来他发现华罗庚比他每天起床时间还要早,更用功。
杨乐勉励当代的中学生,学习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只奋斗一段时期,而要像跑马拉松一样,坚持不懈,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雷 宇)
杨乐,男,1939年11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数学家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取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20世纪70年代,与张广厚合作最先发现整函数与亚纯函数亏值与波莱尔方向间的联系,并建立了这两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具体联系。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
30多年来,杨乐院士在函数值分布论、幅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
在亚纯函数与其导数的总亏量方面获得几个精确结果,回答了著名专家D.Drasin 提出的三个问题,首先证明了亏函数的可数性。
在函数正规族理论中,研究了不动点、微分多项式的取值与正规性的关系。
他与张广厚首次揭示了整函数与亚 纯函数的亏值数目与Borel向数目间的紧密联系,获得了最佳估计。
获得了亚纯函数Borel向的分布规律,对奇异方向在涉及导数与重值时作了深入研究。他还和W. K. Hayman 合作研究了Littlewood 的一个猜想。他获得了亚纯函数在涉及重值时普遍与精确的亏量关系。
数学家杨乐的中学片断
1939年11月,杨乐出生于江苏南通。11岁那年,杨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苏省南通中学。
杨乐从初中二年级起就迷上了数学。他上课十分用心,课后很快就能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回到家的杨乐总喜欢翻看比他大8岁的大哥的书。他哥哥从前买的代数、几何、物理等书籍,成了他填满知识胃口的重要粮食。
初中三年级的杨乐,已大体上能做高二的许多数学作业。在杨乐读高一时,见到同校几个准备升学的高三学生,遇到难题做不出来。他很快地做出答案给他们看。这使那些高三学生又惊又喜,于是他们经常拿来一批难题请教比他们小两个年级的杨乐。
有一年,在外地工作的大哥回到家里,他想给杨乐买件礼物,问杨乐喜欢什么。杨乐说:我想要块小黑板。大哥不无惊奇:要它干什么?我好做习题。在中学时代,杨乐演算了上万道习题。
在南通中学,他受到许多老师的辛勤教导与培育。其中陆颂石、徐质夫、冯德吾、颜若愚、王乃成等一批数学老师的教诲更是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他做了很多习题,接触了许多定理。发现数学中的很多定理是以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他想,难道中国人就不能为现代数学发展作贡献吗?
他曾问过教数学的颜老师:定理的名称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是不是我国的数学很落后?
颜老师说:也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在古代,我国的数学还是领先于世界的颜老师举了许多例子:
值制记数法的记载,马克思称赞这是人类最妙的发明之一。
魏晋时期的杰出数学家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割圆术,是最富有启发性的伟大创造。
南北朝的伟大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一颗灿烂巨星,他计算的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直到一千年以后,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祖冲之的纪录。
祖冲之的儿子,在计算球体积问题上,创立了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这原理,直到17世纪,欧洲的卡瓦利里才提出来。
南宋的杰出数学家秦九韶创立的大衍求一术,是世界数学史光彩夺目的一页,他用中国风格和气魄奠定了中国剩余定理。和秦九韶差不多同时代的杰出数学家还有李冶、杨辉和朱世杰。13世纪上半叶,他们的创造,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颜老师讲到这里,不由叹了一口气,说:到明代以后,我们渐渐落后了,特别进入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当局的无能,我们更加落后了。落后的根本原因,我一时也跟你说不明白,你以后大了会知道的。现在我们解放了,要追赶上去,这副担子是历史交给你们的重任啊!
从此,杨乐心里暗暗立志:一定要让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出现在未来的数学书上!
杨乐的学习变得更加刻苦了。由于数学题目他做得很多,多练则熟,熟能生巧,速度十分惊人。高二时有一次考试,一位体育老师监考。杨乐只用了二十分钟就交了卷。这个体育老师误会杨乐大约是交白卷了,并在考卷上注明了交卷时间。后来数学老师看了,每道题都是正确的,得了满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数学家杨乐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针对现在全民学奥数的问题,杨乐认为,奥数应该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一种业余爱好和兴趣,不应该成为孩子们为了功利和升学而刻意追求的东西,现在的奥数热已经偏离了原来的初衷。
高中学生如果对数学确实有爱好,可以学一些奥数,但是三年级一直到高三,不管你有没有兴趣,几乎全民都在上,这就有问题。小学生现在的负担已经很重了,学习奥数除了加重负担,让学生厌恶数学外没有其他好处。杨乐院士还以跑马拉松为例,认为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应该是一场马拉松,但现在的教育却只看到和看重前面1500米。
此外,杨乐还多次强调,数学和信息、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管理等很多学科、很多高科技甚至国防都有很重要的关系,所以不管学生将来要往哪方面发展,数学都是一个基础。为此,他还建议,在一些高中可以让孩子更早地接触微积分,因为数学最主要的是高等数学,高等数学最基础的就是微积分。特别是像南师附中这样优秀的学校,强化班的学生应该教微积分。杨乐说。
如果对数学不感兴趣怎么办?杨乐说,兴趣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只要你愿意比别人多花一倍时间在数学上,不用太长时间,一两个月肯定会改变对数学的看法。
杨乐还建议青年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要只为找个好工作,有份好收入而学习,而是应该考虑如何使自己在专业方面有更好成长,将来如何成为在某一专业更高水平的人才。但是实现这样的目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执着的追求和长期的努力。高中学生如果从现在开始,勤奋钻研,经过20年左右,一定能成为某一领域高水平人才。杨乐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