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教育学原理

書城自編碼: 285574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职业技术培训教材
作者: 姜德君、孔锴、贾春明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38502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0/48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8.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女人的胜利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周易
《 周易 》

售價:HK$ 44.6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編輯推薦:
"教育学原理"是高校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师范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基础教育的现状,培养师范生一定的专业技能。随着教育部对地方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教师教育也在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原有过于强调学科理论传授的教育学教材,有的在内容体系上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践的需求。本书试图总结多年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正、反案例,借鉴其他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内容上以科学性为基础,保持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稳定不变,积极吸纳反映教育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积极面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热点教育问题,尝试用教育理论诠释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的本章提要、各章节的正文、问题与思考、主要参考书目外,增加了与教育理论相关联的趣味小资料与知识拓展内容,关注并反思作为社会热点的教育问题,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反思能力,帮助学习者逐渐形成一定的教育理念,解决人们对现实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质疑
內容簡介:
本书在介绍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反映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注重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热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尝试用教育理论诠释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
本书的编写是依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既适用于高校师范专业师生的教与学,又适用于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人员阅读与参考,也可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使用的教材。
目錄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教育学 1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1
二、教育学的性质 3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
一、学科萌芽时期 4
二、学科独立时期 6
三、学科多元化发展时期 8
四、学科分化与发展时期 11
五、教育学展望 13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15
一、教育学在教师教育课程
体系中的地位 15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6
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8
问题与思考 19
主要参考书目 19
第二章 教育概述 20
第一节 教育的界定及属性 20
一、什么是教育 20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23
三、教育的属性 25
第二节 教育的演进 30
一、教育的起源 30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32
第三节 21世纪主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39
一、美国的教育改革 39
二、日本的教育改革 41
三、德国的教育改革 42
四、中国近年的教育改革 43
问题与思考 44
主要参考书目 44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45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 45
一、政治对教育发展的决定性
作用 45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 48
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 51
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决定作用 52
二、教育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积极作用 54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58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58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60
第四节 教育与人口 62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62
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64
问题与思考 66
主要参考书目 66
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67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67
一、人的发展概念 67
二、关于人的发展动力观 67
第二节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分析 68
一、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68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
作用 71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
主导作用 73
四、人的主观能动性 79
第三节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81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81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83
三、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84
问题与思考 91
主要参考书目 91
第五章 教育目的 9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92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92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94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94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9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及我国的教育目的 100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
含义 100
二、我国近现代教育目的的历史
沿革 103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部分 107
四、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08
第三节 国外教育目的概览 111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111
二、欧美国家中小学几种教育
目的 112
三、亚洲国家几种教育目的 113
问题与思考 114
主要参考书目 114
第六章 教育的形态 115
第一节 家庭教育 115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15
二、家庭中影响教育的因素 118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123
第二节 学校教育 124
一、学校教育概述 124
二、学校教育制度 128
三、义务教育 136
四、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 139
第三节 社会教育 143
一、社会教育概述 143
二、社区教育 145
三、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合作 149
问题与思考 151
主要参考书目 151
第七章 教师和学生 152
第一节 教师 152
一、教师职业 152
二、教师的作用 156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56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发展 159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 166
第二节 学生 167
一、儿童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与
必要性 168
二、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68
三、学生在教育中的权利 170
第三节 师生关系 173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174
二、师生关系的作用 175
三、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特征 176
四、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
策略 178
问题与思考 179
主要参考书目 179
第八章 教育的内容 180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80
一、课程概念的内涵 180
二、课程理论流派 182
三、课程类型 183
第二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186
一、影响课程的因素 186
二、课程目标 186
三、课程的结构 187
四、课程的设计 189
第三节 课程改革 190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190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
主要课程改革 191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93
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95
问题与思考 203
主要参考书目 203
第九章 教育的实施 204
第一节 课堂教学 204
一、课堂教学的任务 204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07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10
四、教学原则 214
五、教学方法 219
六、教学组织形式 222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25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 231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界定 231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231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234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设置 235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
原则 236
第三节 网络与远程教育 237
一、远程教育的界定 237
二、远程教育的作用 239
三、远程教育的实施 241
四、移动通信网在远程教育中的
应用 241
问题与思考 243
主要参考书目 244
第十章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 245
第一节 学校德育 245
一、德育内涵 245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246
三、德育原则 249
四、德育的心理策略 254
五、德育的方法 257
六、德育的基本途径 260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 261
一、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261
二、班主任的素质 262
三、组织和培养健全的班集体 263
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 265
问题与思考 267
主要参考书目 267
第十一章 教育评价 268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268
一、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268
二、教育评价的定义 269
三、教育评价的功能 270
四、教育评价的基本类型 271
五、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 272
六、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275
第二节 教师评价 277
一、教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77
二、教师评价的内容 278
三、教师评价的方法 279
四、教师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279
五、教师评价新发展 280
第三节 学生评价 282
一、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势 282
二、学生评价的基本内容 283
三、学生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285
问题与思考 288
主要参考书目 288
第十二章 中小学教育研究与管理 289
第一节 中小学教育研究 289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意义 289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型 290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过程 291
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296
第二节 中小学学校管理 298
一、学校管理的意义 298
二、学校管理的过程 299
三、学校管理过程的特点 300
四、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 301
五、学校管理的方法 304
六、学校依法治校 306
问题与思考 308
主要参考书目 309
內容試閱
第二章 教 育 概 述
本章提要
l 不同情境下教育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教育有不同的定义。
l 教育由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途径以及教育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
l 教育具有永恒性社会制约性与相对独立性、目的性、历史继承性、生产性、公益性长期性和民族性等特性。
l 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神话说、生物说、心理说、劳动说和需要说等。
l 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和信息社会现代教育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节 教育的界定及属性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教育学的其他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各种教育命题、结论都是围绕对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进行的,不同的研究者对教育有不同的界定。
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教育是现代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语境下教育这一词的含义却有所不同。比如,我们曾经听到报纸、电视中说我们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同法轮功分子做坚决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省长、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会说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校长期末总结时会说今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取得了很大成绩;听完英模的报告我们会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孩子在外惹祸了,别人可能会说回去你好好教育教育;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回答我是搞教育的,问我学的是什么专业,我回答学教育的等。
对上述诸多说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有四种含义:一是指国家的一种公共事业,属于宏观的、制度形态的,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中的教育;二是指引导、说服,属于方法形态的,如我们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同法轮功分子做坚决的斗争回去你好好教育教育中的教育;三是指思想的变化,如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四指学校中的具体活动,如今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取得了很大成绩中的教育。这些对教育一词的日常理解构成了日常教育生活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已足够了。但对学教育的和搞教育的的人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对教育的概念有深入、系统的理论认识。
二教育的词源
从外国语的角度看,教育一词所对应的英语为education,法语为Lducation,德语为erzihung,三者均起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原意为引出、导出,引申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形象地阐释了教育这一概念的含义,即把人的心灵从低处引向高处,从虚幻引向实在,从黑暗引向光明,从意向世界引向真理世界,到达永恒的善的境界。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但它是教与育两个词的联用,并非是一个独立的通用词,中国古代多用单音字教表示教育,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里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荀子修身》中则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礼记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里所表示的教是一种内发论的教育观,重视教育对人的内在善性的引发。
中国的象形文字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教字的甲骨文是 , 是八卦符号的一种,代表学习的内容; 通子是指儿童,代表学习的对象; 是一个人手持鞭子、棍杖,代表教者和教育的方法,靠鞭杖来施行。育的甲骨文是
, 指女人, 即倒写的 ,表示出生的婴儿,本义是妇女生育,引申为生子并喂养,使孩子长大。学字的甲骨文是 。 是两只手,突出手把手教、练的含义;
代表内容; 指房子,代表学习的地点,本义是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在汉语中,在20世纪前国人很少把教和育这两个字合起来使用。在论及教育问题时,人们用得更多的是教诲育习和学,而且学用得最多,许多著述都是以学为名的,如《学记》《大学》《进学解》《劝学篇》等。教育事业被称为学务,管理教育的国家机构称为学部,直到清末甲午战争后,一些留学日本的人翻译日文的教育学书籍,引入了教育和教育学等词,在学术界的影响下,朝廷大臣呈递的奏折中也渐渐出现了学与教育交互使用,兴学与普及教育并提的情况。在学界和媒体的影响下,1906年清朝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建立后将学部改为教育部,教育一词才取代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三教育的定义
古今中外有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都有不同的表述,就是近代从培根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设富尔委员会关于教育的表述就有65种之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发展个性,是为生活做准备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就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智慧、道德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而卢梭认为植物是栽培而成,人靠教育而成;杜威则主张教育即生活,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新组织
。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感化、诱导、培养、陶冶人的工程,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工具。
知识拓展:教育概念的三种界定方式
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I.Schemer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教育定义归类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并指出了每一种定义区别于其他定义的一些特征。这种区分有一定的道理。
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描述一定情境中定义对象某些关键特征或指出使用被定义概念的方法,而不是我将用这个术语表示什么这样的规定性主张。通常词典就是对各种术语的描述性定义的罗列。从这种界定方式来看,教育一词具有若干种定义不足为奇,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中,为了不同的目的,它可以具有多种描述性含义,比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途径等。
规定性定义通常是作者所下的特殊定义,它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特定的含义,不管其他人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所用的这一词就是这个意思。如在本文中,我将教育定义为直接支持和维护有目的的教与学的一整套社会制度。
纲领性定义明确或者隐含地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怎样。这种界定方式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和追求。教育应该怎样与教育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是完全不同的。它往往包含着是与应当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定义与规范性定义的混合。如教育是社会借以发展年青一代认识生活中的善和价值的能力的手段。
资料来源: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教育的定义是复杂的、多样的。理性的定义教育可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进行。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教育,是把教育当作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可分三个不同的层次。
其一是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增进人的知识、培养人的品德、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这也是当前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的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其二是狭义的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学校的专职人员教师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部分,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有三方面优势:一是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门的教育活动;二是目标明确,即培养人才,发展人的素质;三是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强。
其三是更为狭义的,在学校教育中与教学活动相对应,有时专指思想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定义为:持续的有组织的传授文化的过程或活动。这里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各民族的传统、习惯、心理定势,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关注、强调的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认知事物的方法,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则是以学习者为出发点,而不是社会的某种要求,强调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和心理品质的发展。通常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借助于教学和训练,个体获取知识、技能,形成态度。这种观点在近现代的欧洲和非洲较为常见。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就是一种促进受教育者转化的活动,它包括内化和外化两种方式。所谓内化是指借助于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个体把外在的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知识、能力、品德、习惯,即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所谓外化则是指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潜能和多种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状态。所以说,教育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完善化的过程。通过教育,人的品德得以养成,智慧与能力得到提高,情趣、爱好得以发展,精神生活得以丰富。这正是教育概念中存在的共同的核心,即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也正是我们寻找的教育的那个真正的定义。如果教育的概念失去这种质的规定性,也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要彻底认识事物就必须研究构成该事物的各个要素,对教育的认识也不例外。教育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或教育影响三大要素构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是由教育目的、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客体、教育影响四大要素构成的;我们认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教育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途径以及教育环境等若干要素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教育目的体现着国家和社会在一定时期对教育中其他因素的要求,在整个教育各要素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一方面,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并控制着师生们教育活动的节奏,激励着师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不断努力;另一方面,教育目的也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它是人们评价教育的标准,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角度评定教育的好与坏,都要看其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者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教育影响的人,从狭义或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者主要是指教师。教育者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神圣使命和艰巨任务。通常教育者需要经过一定期限的专业培训,需要掌握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他们要围绕教育目的,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实际上,教育者在社会文化与受教育者之间架起通向未来的桥梁。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工作的质量、教师工作的实际效能,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兴衰。
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他们是未来的社会成员,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目的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主要也取决于教育和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具有极大的潜力,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深刻、正确地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由于不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一些家长望子成龙,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了迎合社会和家长的愿望,共同对学生加压、加负,忽略学生的感受和现实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结果却差强人意,造成部分学生厌学、逃学、辍学,极端情况下出现破罐破摔的恶果,影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不断提高教育者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确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增强按科学规律进行教育的自觉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使他们不仅在学校,进入社会后仍然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教育内容是国家和社会借助于教师欲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包括价值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各种知识和技能等。教育内容既有历史性,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也是各个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又有时代性,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其选择和确定要考虑教育目的、学生的发展水平、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等因素。教育内容通常以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其他信息载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特别在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的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选取文化中的精品充实到学校教育内容中去,做到少而精,新颖又实用。
教育方法与途径是师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渠道。方法、手段选择得当,教育教学活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目前为止,讲授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训练、陶冶、评价等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了教育活动的直观性、情境性和可理解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时间和空间和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学生的学法日益受到重视。教学无疑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同时要考虑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兼顾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特长,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
教育环境是上述要素之外、对教育具有影响的多种因素的总称,它对教育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质形态环境、精神形态环境和制度形态环境。物质形态环境是硬环境,是教育所需物质在空间上的组合,比如校舍建设、校园绿化、教室的布置,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套、完好、高效使用等。在现实教育过程中,人们比较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环境的建设。精神形态环境是软环境,主要是指教育的舆论、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制度形态环境则指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师生是否自觉遵守相关的制度。实际工作中,人们对于不容易评判环境软件的建设重视不够。教育环境有小环境和大环境之分,学校和班级是小的教育环境,相对而言,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是大环境,两者对教育的效果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教育不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青少年学生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手机可以随时上网,因此,必须注意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借助于积极的舆论导向焕发整个社会对教育事业的理解与支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抑制消极的舆论导向给教育工作带来的干扰和破坏,争取各种力量形成合力。
三、教育的属性
一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因为教育能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的工具,同时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二社会制约性与相对独立性
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不可避免地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掌握着国家的政权,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教育。具体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制约着教育目的,决定了部分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不同,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和内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民族思想信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等,这些民族文化传统极大地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构成,通常情况下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构成教育的必然内容,并通过教育将它们传递、弘扬光大;而且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和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人口状况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结构和地区布局、经费的数额。学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对教育规模的大小及其所需的教育经费的多少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国家为保证每个学龄人口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就必须保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经费、师资、校舍和设备。
当然,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虽然它受制于社会的发展状况,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时候教育必须与社会同步发展,教育的发展有时可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水平,有时可能超前于社会的发展水平。
三目的性
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存有的类似教与学的现象, 但它是动物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满足的是动物式的生理和生存需要。 而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活动内容的社会性,人类教育不是产生于生存的本能,
而是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为动物所没有。
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如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比,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育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本体性功能。从社会的角度看,这一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等基本要素的组成,对象主要是青少年,目标是使青少年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掌握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为此,国家和社会确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并以此培训教师,教师则必须接受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规范,按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规范自身的言行,对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创设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实现不同层次学校的教育目标。能否为社会培养足够的、保质的、各种类型的人才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
从个体的角度看,教育也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尽管其家庭背景不同,对教育的期望也有所不同,但都试图通过教育增加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或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阶级属性,扩大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
四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历史性,同时具有继承性。教育受社会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一方面,在不同的社会,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方面反映着一定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明显,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折射着社会发展的气息,人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开放化教育、终身化教育等。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和永恒的社会现象,有诸多稳定的共同要素,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在继承了前一历史时期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教育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新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而无论如何有一些教育成分是要保持不变的,如语言文字、讲授的教育方法、组织形式及自然科学的知识等,它们会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延续下去。由于教育是长期形成的完整自足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是教育改革也要对教育传统进行挖潜整合,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不可能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对教育进行科学的改革与创新。
五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通过各种教育实践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潜在的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同时,教育可以继承、传递和创造科学技术,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它反映了教育的经济性功能。
教育的生产性是近代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古代社会的经济是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者的经济,其生产依靠手工劳动和直接经验,技术简单,发展缓慢,主要凭借父传子、师传徒,就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因而古代教育基本上没有生产内容。但是,现代的大工业生产要求无论从事脑力劳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是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都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这些系统的科学知识、技术仅靠师徒制的传授是难以完成的,只有在生产过程之外,借助于学校这一最好的传递场所才能完成必要知识的掌握。这就要求现代的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生产的需求,要求学校不仅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培养大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且还要培养能够操作机器,适应技术革新的有文化、懂技术的工人,促使教育从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状态转向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的状态。
有学者认为教育的生产性是通过对其一定的物质资金投入,使劳动者的某些能力得以提高,从而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各种经济的或非经济的预期效益,这收益可能通过个人和社会重新分配投入到教育部门,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观点,他们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产业,认为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是生产知识、生产高科技的产业,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性。特别是在我国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足,教育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的时期,只有走教育产业之路,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才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受高层次、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扩大教育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并对经济发展起到长远的推动作用。而且通过教育消费,还具有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
这种观点混淆了教育生产性的本义,教育是一种间接的社会生产,是通过将来的生产领域直接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实现的,其发挥的是持续的社会功效,因此不能把教育当作直接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追求教育部门短期内的经济效益。教育的产业化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结果就是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益性。
六公益性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教育的公益性指教育是社会和每个公民都有享受的权利,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应从文化、精神、体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开发人的潜能,为社会及其每个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
教育的公益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权的反映。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教育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为少数人特别是为剥削阶级所垄断和主宰,但在现代社会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享受和利用,已成为每个人发展的前提,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现代社会,教育开发了人的潜力,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教育成果的知识和人才并不是为某个私人所有,而是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服务。人权决定了教育的公益性,受教育权是生存权的一部分,所有的人,哪怕是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地方,为了在现实和未来社会中生存并更好地发展,都会有教育的需要,教育应为全社会、全民服务,而不是仅为少数人服务。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