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4.3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93.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7.9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9.7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71.8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9.4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102.4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102.4
|
編輯推薦: |
1.为适应海峡两岸双向交流关系发展及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推进闽台区域问题研究。
2.通过这一批具有新资料、新角度、新方法的研究成果的面世,增进闽台两地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
3.针对闽台经济文化合作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两地产业合作未来的前瞻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为加快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区域分工理论入手,分析了闽台两地存在的互补性需求,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论述了闽台两地合作的基础、合作的进展、合作的现状,重点阐述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状况,并思考探讨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路径。
|
關於作者: |
主编谢必震,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闽台关系史的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编纂资料汇编2部(百余册),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要著述有:《中国与琉球》《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闽台海上交通研究》《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台湾历史与文化》《台湾文献汇刊》(主编之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钓鱼岛问题与中日争端对策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归属史料编年等20余项课题。
主编吴巍巍,两岸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闽台区域历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主要著作有:《西方传教士与晚清福建社会文化》《闽台基督宗教关系研究》等。
作者蔡秀玲,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
目錄:
|
第一章 区域分工理论与两岸经济互补性分析
第一节 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分析
第二节 两岸经济的互补性分析
第二章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基础
第一节 ECFA签署前两岸经贸交往
第二节 ECFA构建的两岸关系基础
第三节 两岸签署ECFA的现实需求
第四节 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机制的探讨
第三章 ECFA及后续进展
第一节 ECFA的启动协商和签订
第二节 ECFA内容概要
第三节 ECFA的特点及其后续进展状况
第四章 ECFA与两岸服务业合作
第一节 服务业相关概念
第二节 大陆服务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台湾服务业发展现状
第四节 ECFA的签署及内容
第五节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的意义
第六节 两岸服务业合作现状与问题
第七节 深化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合作的构想
第五章 ECFA框架下两岸金融业合作
第一节 金融业概述
第二节 大陆金融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台湾金融业发展概况
第四节 ECFA签署前海峡两岸金融业合作
第五节 ECFA及后续协议对两岸金融业合作的相关规定
第六节 ECFA对海峡两岸金融业合作的影响
第七节 深化海峡两岸金融产业合作的思考
第六章 ECFA框架下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第二节 大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第四节 ECFA签署前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概况
第五节 ECFA及后续协议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规定
第六节 ECFA对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影响
第七节 深化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思考
第七章 ECFA框架下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
第一节 高科技产业定义与相关概念分析
第二节 台湾科技发展历程
第三节 80年代以来台湾主要科技与产业发展策略
第四节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的优劣势比较
第五节 ECFA签署前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
第六节 ECFA及后续协定对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影响
第七节 深化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政策思考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文摘一
总序|谢必震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学界对两岸和平发展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热度。两岸和平发展,关系到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到亚太格局的变化,是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加强两岸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两岸关系的互动与创新,这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岸的政治与经济交流要遵循这一规则,科技与文化的交流亦是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文化交流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正是从文化的交流开始,特别是大量学术论著的工作,把两岸文化交往研究推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
在以往两岸文化研究中,更为注重历史事实的追述与挖掘,探究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等事实。这些成果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扎实基础。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目前两岸文化研究还有许多需要拓展的地方:比如如何处理好两岸文化关系的历史与当代的衔接关系等,特别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与此一新形势有所脱节。因此进一步探索两岸关系研究的新思路,拓展两岸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尤其是注重两岸经济与文化当下关系的探究,以及对未来愿景的规划与实现,显得十分必要。
在两岸深入、持续交往的同时,在政治经济领域、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合作、族群文化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对两岸深度交流的趋势加以研究。
一
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流趋势。在这种新形势、大背景下,如何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摈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创两岸关系研究的崭新局面,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相对于以往两岸关系的研究而言,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继往开来、学以致用,即既注重历史事实的追述,更注重当下问题的探究和未来愿景的规划;既注重学术性,更注重应用性,力图直接服务海西建设,为两岸和平发展献策献力。
加强两岸深度的交流必须有新的研究理念。我们认为,加强两岸深度的交流必须做到多维视野下的互动与创新。互动即两岸科技、经济、文化的互动,创新即两岸关系互动机制的创新,以区别于以往两岸关系研究的思维模式,从而赋予其新的研究内涵。多维视野则指研究视野的多元性和多角度特质,同时也指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特征,如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教育学、宗教学等研究学科的综合运用。
要加强两岸深度的交往,必须丰富两岸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研究的对象。以宏观构架为统摄,涵盖的研究对象更加广泛。
就福建而言,当前福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正全面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我们要立足闽台关系研究,着眼海西建设大局,全面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供参考。
我们要致力于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以学术研究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在挖掘两岸关系发展资源的同时,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先行区,以期对促进两岸科学技术、文化旅游及经贸交流合作起到推动作用。
加强两岸深度交流,必须增进海峡两岸民众感情。文化是两岸民众心理认同最直接的表现,在今天,研究思维不能仅停留在过去的论述。要加强对新问题和新动向的探讨,以深化人们对两岸关系内涵的认识,进而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海峡两岸民众感情,消除彼此心理隔膜。
加强两岸深度交流,必须通过对台湾政治生态、族群结构与族群文化的解剖,分析台独的文化根源,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下,以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交流与合作,为破解两岸和平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路。
二
在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关系的方针指导下,注重从互动与创新的视角多元立体地研究两岸关系,基本的思路就是在认识两岸关系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两岸交往在新形势下的互动关系与发展境遇进行科学研究,以期为当前两岸交往注入新的研究理念和模式,以创新精神进行两岸关系的研究。
我们应该尝试构建两岸关系研究的新框架,这一大框架试图在突破以往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面、深层次、跨学科地研究两岸关系,即用多维而非单一的视野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当前两岸关系呈现出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循此思路,课题在研究对象方面不仅涵括以往研究的热门问题,特别是注重这些历史文化现象的当代发展动态和趋势,还包括最新出现的海峡两岸交往的问题,并着力对这些事象进行一种综合的研究。
众所周知,以往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批驳台独势力割裂两岸历史文化关系、推行文化台独路线的劣行。如今,台独分子虽仍不时活跃,但从当前两岸关系大局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是主流趋势。这时候学术研究的目标就不能再停留于过去的模式和思维,而应以一种发展创新的理念来对两岸关系进行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从而为今天海峡两岸人民更好地互动往来和良性交流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建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认同、构建新的海峡文化圈的理念之下,建立论述框架,探讨两岸合作交流的新思维,开拓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和新空间。
举例观之:我们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科学分析台湾族群文化与台湾政治生态、政党政治的关系,以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交流与合作,为破解两岸和平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为实现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路。海峡两岸教育具有深厚的亲缘关系,历史以来长期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往来。当前,两岸教育联系呈双向交流态势,形式多样,范围广泛,互动频繁,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特征。新形势下,海峡两岸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探索教育科学与发展问题,为两岸学校、教师和学生打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以增进两岸学界的理解和对话。台湾光复初期,大批的福建籍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台湾工作,对台湾光复初期的社会事业、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当时社会文化重建过程中,这些闽籍的行政干部、教师、新闻工作者等,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台湾社会文化重建的全貌,以及福建人在台湾社会文化重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在今天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的交往中,福建应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
综上,我们应当进一步挖掘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资源,为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提供经验与启示;通过各种活动的深化研究,为两岸各种资源共享和经济品牌的开发探讨运作机制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
加强两岸深度交流,必须具备研究理念和视野的创新。注重两岸关系的互动与发展创新内涵,注重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趋势,选取明确的主题,结合鲜活的案例,诸如重视两岸交流合作开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形式、特点与成效显著的经验,为两岸关系研究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对象的创新,不仅对一些老问题在当下出现的新趋势、新现象给予关注,还应从一种动态发展的格局对两岸关系的新事象进行新的诠释和分析。
例如,我们可从两岸共同保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来讨论两岸深度交流的问题。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时代责任,由此呼吁两岸文化界携手合作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又如,以往对海峡两岸教育研究只注重双方关系,我们认为,研究教育互动和发展,是两岸交往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其他活动如两岸科技文化的交流等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再如,以往对两岸宗教研究偏重于两岸神缘关系探讨,我们认为,两岸宗教活动已经被赋予新的时代发展的内涵,我们必须把握新的趋势和新的现象,利用两岸宗教信仰频繁互动和兴盛发达做文章,为两岸政治合作、旅游资源开发及文学艺术交流提供经验与启示,等等。
加强两岸深度交往,必须做到两岸学者联手,多方合作,这将使两岸关系的研究更为全面。既可以收纳祖国大陆、台湾以及海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各自研究侧重点的结合,使两岸关于科技与经济的交往,文化与教育的沟通的诸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饱满,对于相关历史也更易达成共识。
概而言之,两岸关系的深度交流和动态发展,从注重互动与创新的视角考量,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正是从这一愿望出发,我们组织编写了新视野下的闽台关系研究丛书,在两岸经济、教育、族群、宗教与文化等诸方面作一些探讨,尤其在推动闽台文化交流方面,为加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略添一薪,以飨读者。
谢必震
2014年11月30日
文摘二
第二章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基础
第三节 两岸签署ECFA的现实需求
二、祖国大陆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签署
(二)大陆与港、澳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作为内地、港、澳的重要贸易伙伴,台湾与三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方面已经形成紧密往来与相互依赖的关系。长期以来,港、澳在两岸经贸关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这方面香港尤为突出。CEPA的签署,将内地与港、澳在经济上联为一体,意味着立足港、澳,就能以内地作为市场与发展的腹地,这一巨大诱因将引发两岸四地经济优势的调整,改变台湾与港、澳在大陆同类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态势,将使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布局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CEPA的实施,在为港、澳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将对台湾经济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1.CEPA对台湾经济的短期影响
(1)CEPA将为台商创造潜在商机
(2)CEPA将加快台商对港、澳的投资
2.CEPA对台湾经济的长期影响
(1)对于台商服务业的影响
2003年大陆服务业占整体产业的比重仅为336%,在竞争能力与服务质量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各国服务业者对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存有高度兴趣,但大陆并不希望服务业过早受到外资的冲击,为保护服务业的发展,CEPA只给予港、澳商专属优惠。CEPA实施后,与WTO其他成员相比,港、澳服务业提前或以较低门槛率先进入内地市场,在祖国大陆展开部署,再配合其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使港、澳服务业相对于其他外资企业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相对提升。由于两岸间未签署CEPA,大陆不可能单独给予台湾这种优惠条件,台湾不能享受到大陆零关税待遇。在大陆市场上,台商和港、澳商处于一个不同的竞争平台,台商的竞争力势必受到影响。即使将来大陆依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进出口关税,与港、澳商相比,台商在大陆市场的区域性分工格局中还是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对于寻求进入大陆市场的服务业的台商来说,要在大陆市场与港、澳商同业竞争,其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具体来讲,CEPA对于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已在大陆以合资或合作方式经营的台资服务业,将会受到港、澳商因独资而经营策略更加灵活的竞争压力,相关产业包括物流、运输、仓储、广告等服务业。以物流业为例,香港物流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服务及专业经营管理能力上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加上普遍有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建置的经验,同时香港又是大陆转口贸易的主要港口,CEPA实施后,进一步对港商放宽物流相关业务的各种经营限制与往来障碍,这对进军大陆市场的香港物流企业来说,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而台商须在2005年开放市场后才能进入,那时再进入大陆市场的可能与机会已完全不同了。
其次,受台湾当局限制,尚未大规模进入大陆市场的服务业如银行、保险、零售与批发、法律、医疗、电信等,则因港、澳商取得进入市场的较低门槛或先机,从而增加日后台商与港、澳商竞争的难度。以金融业为例,加入WTO后的大陆市场,势必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更为雄厚的资本额、更为紧密的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更为紧密的整合式营销网络,将是在大陆市场决胜的关键。CEPA对港、澳金融业的开放,时间上先于大陆的入世承诺,进入大陆市场的港、澳金融业者将获得预先布局的竞争优势,对于资本额相对较小的台湾金融业而言,必将产生极大的威胁。CEPA后港、澳籍银行在祖国大陆申请设立分行的总资产门槛由WTO入会承诺门槛的200亿美元大幅降低为60亿美元,且分行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开业年限,也由3年缩短为2年;港、澳籍保险公司可用共同策略联盟的方式,达成WTO入会承诺门槛(资产50亿美元)的要求等等。对零售与批发业而言,CEPA放宽分销服务的限制,降低港、澳企业的进入条件,以及扩大地域范围限制等,这不仅意味着港、澳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更让港、澳企业抢得先占的优势,对原有的台商企业造成较大的威胁。
(2)对于台商制造业的影响
由于CEPA所规定的零关税推动港、澳制造产业整体的迅速扩张,促使制造业在港、澳产业体系中地位大幅度提高。以香港为例,据香港特区政府测算,273个税目的原产香港商品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直接为香港产品节省75亿港元的关税支出。而以后的零关税安排将使90%的香港产品受益,按2002年香港出口到内地的产品总值420亿港元,平均关税9%为基数计算,零关税将为香港制造业减少关税开支约40亿港元蔡青青.经济全球化战略第一步(\[N\].粤港信息日报,2003-7-1.)。而当时香港制造业占其境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0%,与新加坡、台湾、瑞士等小型经济体系制造业占30%以上相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香港特区政府可以借CEPA的机会,调整产业政策,对制造业给予一些具体的税费等方面的支持,香港制造业发展将会出现一种新的状态。此外,钟表、珠宝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产品,CEPA前在内地市场的进口关税都很高,零关税大大提高了这类产品的收益;而港澳制造的服装等借助产地品牌优势也可以使其获得较大的提价空间,这必将刺激当地制造企业的发展。
因此如上文所述,虽然台湾是以塑化、化纤、影音电子、液晶光电等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地,这些产业80~90年代在台湾的迅速发展,使它们具有传统技术优势,在短期内,港、澳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台湾若坚持拒绝与大陆建立类似CEPA的机制,在CEPA长期零关税的架构下,原属同一竞争平台的台商得到的优惠将逊于港、澳商人,则港、澳产品很可能取代台湾产品。
(三)CEPA背景下台湾面临的挑战
自由贸易协定被赋予某种战略价值,成为优化国家间关系的秘密武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大国之间重要的竞争战略形式,中国作为潜在的大国,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有其特殊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也具备推动合作的条件。21世纪初,大陆市场已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驱动区内各国积极推动与中国大陆建立经贸结盟关系,中国机遇论不断地压倒中国威胁论。在东亚各层级的区域经济整合进程中,大陆因素更趋重要,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1.拒绝CEPA将导致台湾的边缘化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纷纷兴起的大趋势下,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若不能赶搭一两个重要的区域贸易协定,其经济极有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台湾岛内学者利用引力模型验证得出结论,台湾若被排除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外,台湾的贸易情况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朱浩.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台湾的观点\[J\].台湾经济研究月刊(台湾),2004,1.。客观经济背景已经将台湾与大陆紧粘于国际经济的分工之中。大陆不仅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不可轻忽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更是台商最大的投资地区及最重要的岛外生产基地,可以说海峡两岸经济的紧密联动性,已经到了大陆打喷嚏,台湾就要感冒的程度。以2003年为例,当年台湾对外贸易赚取顺差1698亿美元,对岛内经济成长的贡献占2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若没有这些出超,当年台湾经济成长率可能从324%降到1%以下。进一步深入分析,若当年对大陆与香港出超371亿美元减半,台湾商品贸易就转为入超,上述逾2个百分点的经济成长率根本保不住。
按照理想的模式,中国各独立关税区之间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应当包括台湾在内,东亚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合作也应当将台湾包括进来。但是,由于台湾岛内政治情绪呈现相反逻辑,从李登辉执政时期到民进党上台以后,台湾逐渐被引向一个最接近台独边缘的路,以致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被破坏。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台湾当局已无法在本土政治与区域经济的现实中寻求妥协点,甚至逆潮流而动。如将台商通过市场经济的比较利益,把台湾产业价值链延伸到大陆市场,以及所建立的两岸双赢的区域经济整合,贴上打击留在岛内的本土企业,促使台湾产业空洞化掏空台湾、以经济力量资助敌人的标签,甚至以喝台湾的奶水却背弃台湾债留台湾,钱进大陆等痛批台商,使得这些打造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行者,不可避免地陷入集荣辱、毁誉,甚至风险于一身的不确定的命运。还有如岛内民众与外资所关心的三通问题,也从所谓的主权争议扩大成经济的疑虑,包括直航的经济效益不大、造成对岛内众多产业的严重冲击、可能使台湾丧失沿海的贸易权等等诸多弊端,并扩大解释成放弃主权,以致使台湾的安全,包括军事风险大幅提高参见2003年8月台湾陆委会抛出的关于两岸直航的评估报告。。当时民进党执政当局找不回属于自己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中的定位,更遑论从事区域间经贸进一步自由化的安排。其结果台湾自然无法与中国其他独立关税区一起共同致力于区域经济整合进程,并分享这一进程的成果。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当时民进党当局的有限开放与积极管理,并未达到阻止两岸间经济整合更趋紧密的目的,反而阻挡了台湾经济从已发展的两岸经济交流以及东亚次区域经贸协议中获得完全的利益。除了直航限制对台湾民众与业者的伤害之外,对大陆其他方面的限制,例如双方的金融交易,大陆的货币、商品、资金以及人员的进入台湾等等,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对台湾经济发展而言,在区域经济整合中缺位,必然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也正是岛内一些经济学者急于寻找台湾生存空间的原因。
边缘化的概念是由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在1997年最先提出的,原意是指涉及一种存在于两个层次上的复杂现象。其一,它可被视为每个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团体的社会条件;其二,如果放到国际政治经济的脉络来讨论则指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某些(或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发展受到危害。但对台湾而言,经贸向来开放,内部也存在一定规模的社会安全网络,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所必备的内外调整机制可谓相当健全,因此全球化导致台湾边缘化的可能性相当低;反倒是以自由贸易协议为主要形式、日益兴起的区域化经济一体化对台湾的威胁更为直接、具体,因为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台湾周边重要的经贸伙伴,因此一旦被排挤在外,所可能引发的政经利益损失就很大。换句话说,台湾所面临的边缘化威胁主要是来自区域经济一体化而非全球化。2004年1月1日,随着内地与港、澳CEPA协议的生效和东亚各国FTA洽签计划的启动,台湾的经贸地位是否将被边缘化的疑虑又一次被提起。
首先,CEPA将增强中华经济圈的经济影响力与辐射作用,台湾难以置身事外。现在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区域集团化。世界上发达国家几乎都已经融入到这个洪流之中。中国参加区域经济合作,最为可行的方案就是建立大中华自由贸易圈,即把内地、香港、澳门与台湾搞成大的自由贸易区。随着内地与港、澳签署CEPA协议,内地与港、澳间在经济上逐渐连为一体,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与辐射作用势必增强。以内地为经济辐射中心的一体化过程正在逐步展开。港、澳通过CEPA成功地获得了大陆广阔的发展腹地。随着港、澳从中获得的利益日益显著,台湾将无法回避中华经济圈对岛内经济的影响。香港、澳门、台湾作为中国的三个单独关税区,又互为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中,除了台湾外,均建立了制度性经贸合作机制。这种局面,必然对于在大陆的台商造成较大的压力。在这个区域经济日益融合,并走向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台湾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CEPA将影响台商在两岸三地的经济分工格局。长期以来台湾产品出口到大陆就以香港为主要转口地,并且占了台湾向香港出口的绝大部分。据台湾方面的统计,2002年台湾向香港出口金额达308.51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金额的23.62%;对香港出超金额为291.13亿美元,更是台湾对外贸易出超总金额的1.62倍张传国.CEPA对台商的影响及潜在商机(\[J\].中国外资,2004,5.)。香港也是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第三地之一。CEPA将内地与香港在经济上的联系障碍减到了最低,也就意味着立足香港,就可以以内地作为市场与发展的腹地,引发两岸三地经济优势分布的改变,诱发台商调整在香港的投资重点,进而改变两岸三地的经济格局。从整个格局出发,台湾最佳区域经济合作伙伴是大陆,因此促进两岸及港、澳经济合作的必要性日益显现。
第三,当今世界经济整合,欧洲已有欧盟,北美洲也已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各国也于2010年成立自由贸易区,并拟于2020年成立更紧密的东协经济共同体。中国大陆早在2001年就提出与东盟合组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并于2002年11月4日在金边峰会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架构协议,2003年开始展开贸易及投资协商,并预计在10至15年时间里建立自由贸易区。日、韩两国也倡议要加入,变成东盟10 3,而2003年10月中、日、韩三国也商议了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洪财隆.东亚FTA风潮与台湾的边缘化问题\[N\].人民日报,2004-3-11.。种种迹象显示,虽然东盟经济上不如台湾,但其紧密的政经结构形成的板块实力实在不可小觑。换言之,如果台湾不积极融入此潮流,则很可能在2010年后,成为亚洲减台湾,沦入边缘化的困境。因为东盟自由贸易区至少有三个效果,一是促进区内国家贸易,二是排挤区外国家贸易,三是吸引外资进入自贸区内投资。如果一向依赖贸易维系生存的台湾未能进入这东亚贸易圈,对外竞争力将会大大地削弱,众多跨国企业将会迁离台湾。台湾媒体惊呼台湾经济正在被边缘化,并引起岛内各界对台湾边缘化问题的极度关切。
总之,面对当时亚洲兴起的FTA热潮,大陆和港、澳先后完成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内地与港、澳的CEPA协议实施,大大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的整合与一体化,进而形成大中华区经济圈,其对邻近国家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CEPA结合大中华经济圈,区域经济板块构建逐步成型。台湾若不能在这一过程中取得合理的定位及参与的机会,其生存空间的扩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经济势必逐渐遭到边缘化。
2.台湾的出路与经贸战略
徘徊在遵循比较利益法则,两岸继续经济整合与远离中国,经济多元分散发展两种政策十字路口的台湾,又面临多边谈判机制不振、双边谈判难有进展的局势,如何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进程中寻找出路,是台湾当局当时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综观台湾当时的应变策略大致如表2-7所列。从表2-7中可看出,台湾经济发展已无法自外于大陆市场,台湾当局欲在区域经济经贸安排架构下寻求任何突破,都不能不考虑大陆因素。换言之,真正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能仍是两岸关系。
表2-7面对区域经贸安排台湾当局的经贸策略
经贸策略可能作法
单边主义
提升台湾产品的生产力与竞争力,作为突破在经济上被边缘化的关键;继续加强台湾自身的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在日趋重要的服务贸易与非传统关税议题如知识产权、标准认证、FDI等方面,以及其他属于贸易便捷化领域。
双边或RTA
积极面而言:加强双边的经贸合作,稀释大陆的影响。目前在台湾与巴拿马唯一的FTA之外,希望与美国、日本、东盟等国洽签FTA;在现实不可能的情况下,则退而求其次,寻求与贸易伙伴签署贸易与投资架构协定(TIFA);也不放弃力促加入东亚自由贸易区。
消极面而言:钻研一套被RTA排挤之下如何最小化所蒙受经济或产业伤害之策略。
多边主义(WTO)
利用WTO的各种经贸机会与沟通平台,拓展实质双边关系:维持多边贸易体制架构的稳定发展仍是台湾最好的抉择。
相关区域性经贸组织的积极参与(以APEC为主)
通过APEC这一开放型区域协作的空间,弱化双边主义的排他与歧视特性,台湾可从中获益;同时通过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成员之便,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原则的研拟,寻求台湾的最大利益。
日本著名的未来学家大前研一曾在20世纪初向台湾建议,成为另一个巨大的香港;其在2003年新作《中华联邦》一书中又指出,从具体勾勒的未来蓝图来看,与其担心制造业外移造成台湾当地产业空洞化,不如努力朝向如何将制造商的利益扩大至中国全体的业务支援和发展。让台湾在全世界的制造商和制造商之间,BtoB的交易里,建构一个企业间的交流舞台,发挥这个重要的机能大前研一.找出台湾产业复活的战略(\[N\].经济日报(台湾),2003-1-17.)。这是大师对台湾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随着两岸经济发展、交易情形与生活的变化,未来台湾最好的选择,就是能够成为世界各国的企业与中国贸易往来的一个巨大的中间基地,台湾不得不认真对待两岸三通(通商、通信、通航)议题,甚至应该将议题转向两岸三流(金流、情报流、人才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台湾就能找到发展的空间,就能从经济竞争中胜出。
CEPA是比FTA所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的一种经济整合模式,后者以商品贸易为主,主要强调缔约方彼此给予关税优惠,而前者除了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外,还涵盖经济活动、环保、劳工及解决争议等条文,而且是由政府主导的属于最高层级的区域经济整合。内地与香港、澳门的CEPA虽然刚起步,已经展现出贸易、资金、人才双向流动的良好势头,受惠的领域众多,直接与间接的受惠者也很多。CEPA的活力还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的框架,一个活的安排,它可根据情势变化进行与时俱进的协调。大陆以香港为试点逐步开放市场,既有利于香港作为其他国家或地区打入内地市场的中介角色,稳定其国际金融、物流与信息营运中心的枢纽地位,又有利于大陆进行区域自由贸易协调及区域经济整合的适应性演练,更是内地企业尽快与国际接轨的最好桥梁。
两岸若能实行CEPA,台湾更受惠。大陆与港、澳之间的CEPA正式生效后,也呼吁与台湾进行CEPA协商,台湾当局的本能反应是抗拒,认为台湾有被矮化的可能,并热衷于推动与其他经济体签署FTA以对抗大陆CEPA的构想。2003年8月21日台湾与巴拿马签署了FTA,台湾当局不惜以农产品开放大量让步以及进口产品免税范围更为优惠为代价,仅用10个月时间完成与巴方的谈判磋商,其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意涵,希图能对其他国家与地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技止此耳、屡屡碰壁,其他国家与地区都明确拒绝台湾提出的签署FTA请求。台湾岛内舆论、学术界及商界大多持不同看法,普遍认为不管从理论还是从现实角度来看,两岸签署CEPA是一条走向双赢的途径,台湾必能从中获得更多实质利益。岛内媒体报道,2004年后,有台湾的银行、物流、贸易商等服务行业向港、澳有关部门申请,展开并购当地企业的动作,希望能以港、澳企业的身份搭上CEPA便车,进入大陆市场。此印证了上述观点,也从侧面说明,台商迫切希望两岸间能够建立类似的区域经贸合作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