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7.3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編輯推薦: |
我国针对城市棚户区的改造规划工作已经艰难进行了十载,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该书的出版弥补了我国在棚户区改造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为广大政府、规划院工作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內容簡介: |
本书书集合了国内各大城市规划院设计师对于我国城市棚改规划和实践方面累积的经验和对棚改未来的探索建议,对未来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政府人员、规划院设计师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韩高峰,九三学社社员,现任赣州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赣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赣州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市青联科学技术界工作委员会主任。
毛蒋兴,毕业于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研究。现任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副院长,广西师范学院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规划师》副主编,广西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
|
目錄:
|
目 录
4 前言
上篇 回顾与思考
7 中国棚户区改造研究综述
13 从昙华林神话所想到的也谈低成本棚户区改造与人性的关怀
17 城市化进程之瓶颈,全社会民众之责任关于棚改的思考
22 棚户区垃圾造景美不胜收
27 城市再生视野下棚户区改造实践问题探讨
31 老城区在城市复兴中的发展模式
35 棚户再生以行为环境心理学视角探讨棚户区改造的若干问题
41 基于居民心理特征的棚户区色彩营造策略
46 棚户区改造中的历史文化要素保护
51 城市更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法
58 基于老龄化社区的棚户区改造评价方法
63 南京内城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变迁
中篇 策略与方法
71 利用数字三维技术辅助棚户区改造规划编制的方法
77 城市中心旧商业区更新机制探索
83 政策过程视角的宁波旧住宅区改造项目实施原则
8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棚户区改造模式与策略
93 西安专业市场型棚户区活力的延续与提升
98 面向规划实施的城市更新规划
102 基于规土融合的棚户区改造土地储备与经营机制探讨
107 低影响开发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
114 陕南地区县城棚户区改造路径研究
下篇 实践与探索
120 河北省棚户区改造规划实践
124 厦门市岭兜城中村棚改多元思维
129 沈阳市棚户区改造历程回顾及模式创新
135 文化视角下的西安顺城巷棚户区改造
140 忧居变优居大连市沙河口区棚户区改造规划实践
145 宜居、生态、文化融合背景下营口市城市旧区改造规划
151 沈阳市大观苑棚户区改造规划
158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背景下的赣州历史城区棚户区改造规划
164 南宁市棚户区改造实施总结与对策探析
171 改善民生,留住记忆包头北梁棚改
177 乌鲁木齐老城区更新规划实践
185 工业旅游带动下的城市更新与开发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旧区改造
190 永嘉县旧城区改造规划与实践
194 多层次、分重点的棚户区空间布局规划以巴东县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为例
199 凉山彝族自治区雷波县棚户区改造规划
205 瑞安岭南天地改造与适度再开发模式
210 文脉延续下的沈阳铁西工人村改造实践
|
內容試閱:
|
棚户区改造中的历史文化要素保护
一、引言
棚户区往往是一个城市中历史文化最厚重的地方,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文化厚重、舒适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区,让城市留住乡愁,记住历史,传承文化。赣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至今依旧保留了宋城的基本风貌,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要素丰富,处处可见历史的烙印。随着赣州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推进,老城内历史文化街区部分区域被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棚户区的改造也往往涉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维护,因此如何在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切实保护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要素,成为赣州棚户区改造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国内学者对棚户区改造中的历史文化保护进行了研究探索。如黄运霞(2015)针对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不同类别和性质的历史文化元素,探索在棚户区改造规划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刘岩等(2012)总结了以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导向进行旧城改造的一般方法,并以包头北梁棚户区改造为例,探索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延续的方法。随着棚户区改造规划和实施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学者对于棚户区改造中的历史文化要素保护研究的关注逐渐提高。
二、棚户区改造中的历史文化要素
1. 赣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要素分布现状
赣州市于1994 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历史文化要素主要分布在赣州历史城区内,目前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和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范围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处(古城墙、慈云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文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 处(唐宋遗址、拜将台、寿量寺等),共29 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城区有重要历史建筑70处,大多分布在郁孤台、姚衙前、灶儿巷、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其周边地段(图2.1)。
2. 赣州老城区棚户区分布情况
赣州市计划在2017 年底完成老城区全部棚户区改造,2013 至2017 年改造各类棚户区约17,622 户,涉及棚改地块81 个,人口约5.64 万人,建筑面积约212.57 万平方米。通过普查,目前棚户区改造地块涉及的保护性建筑共计45 处,其中,新赣南路地块保护性建筑相对集中,已初步划定为传统风貌街区,涉及保护性建筑共计40 处,其中文保单位3 处,历史建筑11 处,建议新增保护建筑26 处(图2.2)。
三、赣州棚户区改造历程及问题
赣州市自2011 年正式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从赣州市棚户区改造的历程和特征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拆旧建新、就地平衡。以改善老城区居民居住条件为目的,棚户区改造强调就地平衡,从历史城区外围开始动手,逐步向历史城区推进。但此阶段安置地块的开发强度过大,进一步增加了老城区人口、交通、基础设施的负荷。第二阶段:注重功能、延续风貌。棚户区改造还是以实物安置为主,但政府已经逐步改变观念,改造过程中开始关注老城区功能的完善,安置地块开发强度得到一定控制,相关配套设施配置得到一定的保障。第三阶段:货币与实物安置并行、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安置模式已经由实物安置为主转变为货币安置和实物安置相结合,并且推行以货币安置为主。棚户区改造征下来的用地大部分计划用于老城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同时,棚改地块逐步向历史城区内推进,在棚改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总体来看,赣州市棚户区改造在探索中前行,从粗放向精细化治理转变,并逐步对历史文化要素保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历史文化要素保护如何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是未来老城区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点问题。但目前赣州棚户区改造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改造涉及利益主体众多,工作难度高,棚户区改造往往涉及到征拆户、政府及开发商三个主要利益主体。二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存在矛盾。三是居住问题在局部范围内依然突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质量和居住条件往往都较差,相关的生活设施配套不齐全,街区内存在较多的棚户区。
四、棚户区改造的历史文化要素保护路径探索
1. 完善管理机制体制
(1)成立专门名城保护机构,建立协商平台及绿色通道
在现有体制下,文保、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部门都在各自的权限下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管理。这就导致了各部门往往从各自诉求出发,对名城及街区的保护提出各自的设想,如若干年前房产部门为危旧房改造项目曾在传统风貌街区内提出过高强度开发的设想。因此对于名城保护工作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市委市政府多个部门的主要和分管领导为小组成员,统筹赣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全局。对于涉及棚户区改造的事务(如改造范围的确定,土地的使用和收储等),由市政府牵头搭建协商平台并且建立绿色通道,实现相关事务的快速协商和办理,保障棚改工作的快速有效推进。
(2)制定战略规划,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将历史街区放置到大的城市环境中去,明确其在城市整体中的地位,确立历史街区的发展方向及实施模式。
要利用街区保护工作的契机,充分发掘历史要素,使历史街区从保护前的单一居住功能向更全面的城市功能过渡,从城市的盲区向新的活力增长点迈进。对于赣州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历史城区内遗存众多,因此必须在历史城区总体层面编制战略规划,通过系统的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空间与建筑风貌、古城产业发展等,进行多方面、多重价值的研究,使得项目的开发建设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从而发掘出符合不同历史文化街区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发展方向及实施模式。
(3)政府主导、多方合作
政府的主导地位能够充分统和各方面资源,一方面能够宏观把控各方利益,不致出现失衡或偏颇;另一方面也使项目能够比较接近理想的状态,尤其是在文化传承、城市品牌树立、专业设计团队引进方面,可以有效避免文化传承的缺失、延用传统商业开发模式等弊端。同时在解决拆迁及产权方面的问题时,政府主导更加有效,有更多的变通和选择。而在安置和融资模式上,则可以采取多方合作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2. 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
(1)全面普查,建立档案
目前,赣州市已经组织完成了《赣州市河套老城区保护性建筑普查》,共划定了397 处保护性建筑,其中文保单位20 处,不可移动文物48 处,历史建筑55 处,建议新增保护建筑274 处(图3.1)。通过普查,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保护性建筑定点定性,重新进行了梳理划定,全面摸清和掌握了河套老城区保护性建筑的基本特征情况。针对2015 年实施的棚改地块中的保护性建筑,已经开展建筑测绘工作。
(2)整体保护,疏解完善
赣州的历史城区人口密度达到378 人 公顷(2014 年底),如此高的人口密度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显然是不利的。借助目前棚户区改造的契机,可以实现部分的人口疏解,同时对历史城区的公共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据统计,赣州历史城区内的姚衙前、灶儿巷、南市街三个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居住户数为330 0 户,人口1 万人,其中70% 的户数为政府直管公房户、15% 为企业自管公房户、15% 为私房户。通过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政府直管公房户可以通过保障性住房解决住房问题,企业自管公房户和私房户可以通过货币安置实现一定程度的疏解,在此基础上对街区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完善。待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修缮完成后可以考虑进行适当的回迁,以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
对于老城区内历史文化街区之外的区域,由于目前的棚改政策已由实物安置为主转为货币安置为主,因此征收腾退出的用地可以用来完善市政设施及公共设施。据统计,2014 年底赣州河套老城区(13.6 平方千米)范围内总人口为38.6 万人,11.7 万户。根据规划,老城区范围内20152017 年计划实施棚改1.2 万户,人口3.6万人,可以腾退出用地约1.4 平方千米。根据目前赣州市编制的各类公共设施专项规划的情况看,利用棚改腾退出的用地完善各类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基本可以满足33 万35 万居住人口需求(如老城区内小学生均用地可以从4.87 平方米提升至10.55 平方米),较现状能有极大改善。
(3)扩大范围,升格保护
经过对河套老城区保护性建筑的普查与研究,将保护性建筑集中成片的新赣南路片区和慈姑岭片区拟划定为传统风貌街区,参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进行保护,使得河套老城区内保护街区的格局在《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传统风貌街区。
针对河套老城区保护性建筑普查所划定的建议新增保护建筑,拟适时申报,升格为历史建筑;初步划定的慈姑岭、新赣南路两个传统风貌街区,在普查初步圈定的保护性建筑范围基础上,将周边具备一定传统风貌的建筑一并纳入保护,扩大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
|
|